中華賢母園,地處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qū)中心,主園門位于淵明大道南側。該園除了是省級森林公園外,還是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基地,中華賢母文化教育基地。據(jù)說,中華傳統(tǒng)四大賢母中有三大賢母曾先后在九江生活、游歷過,其中兩大賢母(陶母、岳母)長期生活并最終歸葬于此。陶母截發(fā)延賓、封壇退鲊的故事,蘊含著忠孝、廉潔的精神,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主題雕塑不遠處,即是陶然園。
陶然園東晉開國元勛陶侃母親湛氏,三國赤烏五年(242年)生于豫章新淦,15歲嫁給吳國揚武將軍、柴桑侯陶丹為妾,16歲生子陶侃。丈夫去世后,陶母湛氏以紡織謀生,并悉心教育兒子,有截發(fā)延賓、封壇退鲊等事跡流傳于世。東晉永嘉二年(308年)歿于江夏(今武昌),歸葬于故里潯陽鶴問湖畔牛眠地,被譽為中國傳統(tǒng)“四大賢母”之一。陶然園中分別介紹了陶母教子典故,歷代贊譽以及陶侃從出身貧寒逐步成長為榮登三公、位極人臣的艱辛歷程。同時,還介紹了潯陽陶氏家族在促進廬山佛教、潯陽文化以至興盛江右文風所作的巨大貢獻。為增加趣味性,還利用多媒體形式,展示惜陰書院、陶氏部分家庭合影、模擬紡織、晉代服飾及其試衣鏡留影等。
陶侃問鶴葬母
陶母去世,陶侃悲痛欲絕,決定要找一塊風水寶地安葬母親,于是身穿孝服走遍了鶴問湖畔的山山水水,一天傍晚,又饑又渴的陶侃坐在湖邊休息,猛一回頭突然發(fā)現(xiàn)身后有位老者牽著一條水牛站在他的身旁。那老者鶴發(fā)童顏,仙風道骨。那水牛毛皮閃亮,叫聲渾厚。
陶侃不由向前,向老者訴說了自己的苦悶,老者手拂長須,緩緩啟口:“若求葬母之地,可隨此牛而去。”言罷,在水牛的身上輕輕一拍。那牛揚起四蹄,沿著湖岸疾奔而去。陶侃回頭,那老者已消失不見,只有一只碩大的白鶴振翅飛起,須臾便飛進云間。
陶侃喜出望外,連忙朝天跪拜:“多謝仙翁相助!”隨后,急忙追趕那神牛,追了好一段路程。暮色中,依稀看見那牛伏在湖邊。走近了,卻是一座小山。陶侃登上山頂放眼一望,茅塞頓開。但見湖面遼闊,水波滟瀲,天空明凈,風光旖旎,自知正是仙翁所賜的一塊葬母良地。第二天,陶侃便將母親葬在此山,并給它取名“牛眠嶺”。
母親節(jié)快樂
資料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歡迎支持弘揚湛氏文化、甘泉學說。聯(lián)系交流、取得甘泉文化書籍,可留八字命理學奇門遁甲六爻。
1、陶母湛氏(陶侃母親)
陶侃的母親湛氏,是中國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她以教子有方和寬厚待人稱道于世。陶侃幼為孤子,家境貧寒。陶母含辛茹苦,靠紡紗織麻維持生計,供養(yǎng)陶侃讀書。在陶侃年輕之時,有天下大雪,陶侃的朋友鄱陽孝廉范逵來訪。陶侃因家貧,擔心沒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慮。
母親看在眼里,安慰他說,你只管留客吧,我會設法招待好你的朋友的。她把頭上的長發(fā)剪下,換成酒菜;“斫諸屋柱”為薪柴;又卷起鋪在床上的干草,切細后喂飽范逵的馬。范逵事后得知,感慨地說:“只有這樣的母親才能教育出陶侃這樣的人才?。 ?/p>
2、歐母鄭氏(歐陽修母親)
歐陽修之母鄭氏,她只讀過幾天書,但卻是一位有毅力、有見識、又肯吃苦的母親。歐陽修4歲時父親去世,母親獨自辛苦將他撫養(yǎng)長大。歐陽修的父親當過地方官,去世后,家境逐漸貧寒,孤兒寡母生活非常艱難。
歐陽修五歲時,歐母便教他讀書識字、做人處事的道理。只是當時家里窮,沒錢買筆墨紙硯,歐母只好用蘆葦桿代替,然后在地上鋪一些沙,把地當紙,一筆一畫地教歐陽修寫字。這就是后人傳為佳話的“畫荻教子”。
鄭氏還經(jīng)常以歐父的為官事績告誡歐陽修,一定要廉潔奉公,樂于助人。歐陽修在當官期間,積極支持范仲淹維持新法,后因此被貶職。但歐母并沒有抱怨兒子的仕途不濟,而是寬慰兒子說:“你為正義被貶職,不能說不光彩。我們家過慣了貧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沒有負擔,精神不衰,我就高興?!?/p>
3、孝莊文皇后(順治的母親)
孝莊文皇后,一姓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明萬歷四十一年二月出生,十三歲時,由她哥哥吳克善護送到盛京,嫁給了皇太極。皇太極率兵入關后,便開啟了大清王朝,這位孝莊文皇后也開始了她睿智的一生。先后扶持輔佐了自己的兒子、孫子,也就是順治帝、康熙帝。
皇太極死后,年僅6歲的小皇帝福臨即位,孝莊文皇后為了保護兒子,保住兒子的帝位,不惜下嫁給手握兵權的攝政王多爾袞,也是她一直教導福臨懂得忍辱負重。順治死后,年僅8歲的小皇帝玄燁即位,又是孝莊文皇后為了保護孫兒,極力與四大輔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斡旋,同樣也一直教導玄燁懂得忍辱負重。
4、鄧穎超(李鵬的養(yǎng)母)
周恩來和鄧穎超是一對有著特殊婚戀觀和價值觀的職業(yè)革命家,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yè)毫無保留地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她是20世紀中國婦女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國婦女的驕傲,在國內(nèi)外享有崇高聲譽,深受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在他們的一生中,尤其在艱難困苦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們的離別就像一日三餐一般平常,這平常中又蘊藏著很多耐人尋味的人生意蘊,引起人們美好的遐想和由衷的感嘆。她和周恩來一直沒有子嗣。但是,他們收養(yǎng)、照顧了很多中共革命烈士的子女,其中包括藝術家孫維世、以及后來擔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等。
5、孟母(孟子的母親)
相傳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jié)。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本碗x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庇謱⒓野岬綄W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也一一記住。
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本驮谶@里定居下來了。孟母三遷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孟子年少時逃學,母親就把織布機上的線割斷,對他說:“你如果不好好學習,就會像這些斷線一樣,成不了布”。孟子從此勤讀,終成著名的學者。孟母沒有棍棒相加,逼迫兒子習禮,也沒有謾罵中傷其子須勤學立業(yè),而是設法“訓”了孟子一回
孟母仉氏:孟子的母親,歐母鄭氏:歐陽修之母,陶母湛氏姚氏:岳飛的母親,陶母湛氏:陶侃的母親。
1、孟子的母親
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邊的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居為什么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孟母后來后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
現(xiàn)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于是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表明她沒有欺騙.
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huán)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fā)教育孟子?!百I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2、歐母
歐陽修很小的時候,鄭氏不斷給他講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講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個總結,讓歐陽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
她教導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隨聲附和,不要隨波逐流。歐陽修稍大些,鄭氏想方設法教他認字寫字,先是教他讀唐代詩人周樸、鄭谷及當時的九僧詩。盡管歐陽修對這些詩一知半解,卻增強了他對讀書的興趣。
3、陶母湛氏
晉朝人陶侃青年時代做管理河道及漁業(yè)的官吏,曾經(jīng)(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壇糟魚送給母親。陶侃的母親將送來的糟魚封好交還給差役,寫了一封回信責備陶侃,信中寫道:“你身為官吏(本應清正廉潔),卻用官府的東西(作為禮品)贈送給我,(這樣做)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愁。”
4、岳母
岳母是北宋名將岳飛之母。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jié)節(jié)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很多自私的母親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前線,希望能在戰(zhàn)亂年代保全子嗣血脈。
但是岳母卻和一般母親不同,她大義凜然,主動勵子從戎,精忠報國。她為了讓兒子永遠銘記大丈夫當“精忠報國”的訓誡,甚至用繡花針把這四個字刺在岳飛的背上!
擴展資料 孟母是戰(zhàn)國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賢母”之首。她的兒子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僅次于孔子的儒學大家,被譽為“亞圣”。孟母之所以能培養(yǎng)出如此優(yōu)秀的兒子,全在于她對子女的悉心教育。她最被廣為傳頌的事跡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陶母是東晉陶侃之母。陶侃是一代名將,在穩(wěn)定東晉初年動蕩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樹。而當時陶母“截發(fā)筵賓”、“封壇退_”的教子故事也廣為流傳。
陶侃幼為孤子,家境貧寒。陶母也是早年喪夫,她含辛茹苦,靠紡紗織麻維持生計,供養(yǎng)陶侃讀書。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兒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歐母是北宋歐陽修之母。歐陽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但他的成就也離不開他母親的偉大教育。
-四大賢母
四大賢母之孟母 孟母(?~前317年),孟子的母親仉(zhǎng)氏,戰(zhàn)國時鄒國人。
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jié),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于約禮、成金,數(shù)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后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范母親,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傳頌著她的故事,文人學士為其立傳作贊,達官顯貴、孟氏后裔為其樹碑修祠,后人把她與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母親歐母,?精忠報國?岳飛的母親岳母、晉代名將陶侃的母親陶母列為母親的典范,號稱中國?四大賢母?,而且位居?賢母?之首。
典故一: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jié)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堂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典故二:斷機教?子 孟子小的時候,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問道:?學習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jīng)心地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用剪刀剪斷織好的布。孟子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這樣做的原因。孟母說:?你荒廢學業(yè),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安寧,做起事來就可以避免于禍害?,F(xiàn)在荒廢了學業(yè),就不免于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于避免禍患。?孟子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奮學習不休息,把子思當做老師,終于成了天下有大學問之人。
四大賢母之陶母 陶侃母親湛氏(243-318年)古代饒州人,今江西省鄱陽縣人,是我國古代四大賢母之一。陶母以身垂范,育子成才的事跡,千古傳頌.以下為其育兒二事。
典故一:截發(fā)延?賓 陶侃幼為孤子,家境貧寒。陶母含辛茹苦,靠紡紗織麻維持生計,供養(yǎng)陶侃讀書。陶母時常誡子務?使結交勝己?。(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強的人.)古書有載:同郡范逵素知名,舉孝廉,投侃宿。於時冰雪積日,侃室如懸罄,而逵馬仆甚多。侃母諶氏語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諶氏頭發(fā)委地,下為二髲,賣得數(shù)斛米,斫諸屋柱,悉割半為薪,坐諸薦以為馬革。日夕,遂為精食,從者皆無所乏。逵知諶氏所為,既嘆其才識,又深愧其厚意,語曰:?非此母,不生此子。?逵至洛陽,遂稱之於羊晫、顧榮等人,大獲美譽。陶母截發(fā)延賓,銼薦喂馬之事鄉(xiāng)里傳談,以為賢良。官府特為陶母住所立坊,名為延賓坊,命屋邊之橋為德化橋,以此嘉彰這位賢母。北寧范仲淹知饒州時,曾下令于德化橋頭立?延賓坊故址?巨碑,供人瞻仰,以此宣傳陶母?截發(fā)延賓?的事跡。
典故二:封壇?退鲊 陶侃在海陽做縣吏的時候,恰好監(jiān)管漁業(yè)。孝順的陶侃念及一生貧居鄉(xiāng)間的慈母,心中總覺歉然不安。有一次,趁下屬出差順路之便,囑托帶了一壇魚鲊(腌魚)送交母親。
誰知湛氏卻原封不動地將這一壇魚鲊退了回來,并在信中寫道:?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晉書》卷九十六《陶侃母湛氏傳》)
陶侃收到母親退回的魚鲊和回信,大為震動,愧疚萬分。他決心遵循母親的教導,清白做人,廉潔為宮,勤于政事,多為國家做有益的工作。
后人贊曰:?世之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則國何患無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惡有不理哉(明?張九韶《重修陶母基記》;康熙《新淦縣志》卷十四《藝文志?記》)
在我們的學習時代,大家都背過文言文,肯定對文言文很熟悉吧?其實,文言文是相對現(xiàn)今新文化運動之后白話文而講的,古代并無文言文這一說法。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陶侃母氏文言文翻譯,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陶侃母氏原文
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人。初侃父丹聘為妾,生侃。而陶氏貧賤,湛每紡績貲給之,使交結勝己。侃少為潯陽縣吏,嘗監(jiān)魚梁,以一封鲊遺母,湛還鲊,以書責侃曰:“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唯不能益我,乃以增吾憂矣?!臂蛾柗跺铀刂?,舉孝廉,投侃宿。時冰雪積日,侃室如懸磬,而逵仆馬甚多,湛語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湛頭發(fā)委地,下為二髲,賣得數(shù)斛米。斫諸屋柱,悉割半為薪,銼臥薦④以為馬草,遂具精饌,從者俱給,逵聞嘆曰:“非此母不生此子?!敝谅尻?,大為延譽,侃遂通顯。
譯文
陶侃的媽媽湛氏是豫章新淦人,早年被陶侃的爸爸納為妾,生下陶侃。陶家窮困,湛氏每天辛勤地紡織供給陶侃日常所需,讓他結交才識高的朋友。陶侃年輕的時候當過潯陽縣衙的小吏,曾經(jīng)掌管魚市的`交易。有一次他派人送給媽媽一條腌魚,湛氏將腌魚退回,并且寫信責備陶侃說:“你身為官吏,假公濟私把魚拿來送給我,這不但不能讓我高興,反而會增加我的憂愁?!臂蛾柕姆跺右孕⒙劽?,被舉為孝廉。一次他投宿在陶侃家,正好遇到連日冰雪,陶侃家中空無一物,而范逵隨行仆從和馬匹很多,湛氏對陶侃說:“你只管到外面請客人留下來,我自有打算?!闭渴霞粝伦约旱拈L發(fā),做成兩套假發(fā),賣出去后買回來幾斗米,再將細屋柱砍下作為柴薪,然后將睡覺用的草墊一割為二,作為馬匹的糧草,就這樣準備了豐盛的饌食,周全地招待了范逵主仆。范逵后來知道了這件事,感慨地說:“沒有湛氏這樣的媽媽,是生不出陶侃這樣的兒子的。”到了洛陽之后,他對陶侃大加贊賞,極力推薦陶侃,后來陶侃終于出人頭地。
注釋
1、…者…也:判斷句,…是…。
2、晝:白天。
3、耕:耕種。
4、竟年:終年,一年到頭。
5、如:像。
6、是:代詞,這樣。
7、貧:貧窮。
8、輒:往往。
9、相:代“貧困者”。
10、濟:救。
11、偶:偶爾。
12、以:把
13、遺:贈送。
14、之:代“無衣者”。
15、咸:全,都。
16、稱:稱贊。
17、然:然而。
18、誡:告誡。
19、與:為。
20、為:做。
21、善:好事。
22、本:根本;準則。
23、卒:死。
24、殆:幾乎。
25、殆盡:幾乎全部燒光。盡:沒有。
26、給:給予。
27、伐:砍。
28、方:才。
29、第:房屋、府第
30、善舉:做好事。
31、疾:勤奮的;努力地
32、憾:怨恨;抱怨。
33、劉氏以己之衣遺之:第一個之是“的”,第二個之是“他們”代指鄰居。
34、斗升:此指一斗一升。
35、育:生養(yǎng)
36、竟:整,從頭到尾。
陶侃相關故事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為鄱陽郡梟陽縣(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東晉時期名將。
陶侃出身貧寒,初任縣吏,后逐漸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獲贈大司馬,謚號桓。有文集二卷,其曾孫為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
他平定陳敏、杜弢、張昌起義,又作為聯(lián)軍主帥平定了蘇峻之亂,為穩(wěn)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zhàn)功;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精勤于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在后將軍郭默擅自殺害趙胤后,即率兵征討,不費一兵一卒就擒獲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敵國。
唐德宗時將陶侃等歷史上六十四位名將供奉于武成王廟內(nèi),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在今鄱陽縣城東牛崗咀,有一座沉睡了1600多年的古墓,墓主人為中國“四大賢母”中唯一有正史立傳的一代賢母—陶侃之母湛氏。湛氏深明大義,賢德善良,教子有方,與孟軻之母仉氏、岳飛之母姚氏、歐陽修之母鄭氏一起被尊奉為母教典范。在她的言傳身教下,其子陶侃也成了中國古代著名的清官廉吏。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48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