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和親公主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和親”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下特有的產(chǎn)物,中原王朝將皇室之女嫁予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已達到安撫、招攬、延緩戰(zhàn)事等目的。客觀來說,“和親”確實有利于政權(quán)穩(wěn)定,密切兩國交流,也難怪現(xiàn)在有些人大肆吹捧“和親”。
但我們怎能忍心讓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遠嫁異域,讓她們孱弱的肩膀承擔起一國之重任?這是何其殘忍!據(jù)史料記載,古代遠嫁匈奴首領(lǐng)的公主命運都很悲慘,很少留有子嗣,甚至還得忍受匈奴人違背倫理的陋習!
和親起源
首先我們要知道,“和親”并不等同于“聯(lián)姻”,和親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特有的產(chǎn)物,聯(lián)姻則是西方的說法,除去中外之別,兩者差別也可謂天壤之別,我們不去深究,單看和親起源于何時。
早在周襄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六百年左右,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和親的現(xiàn)象,但當時并未形成確定的制度,和親真正被書寫成文,并確定為成為一種制度是從西漢開始,《漢書·李廣蘇建傳》有載:封建君主為了免于戰(zhàn)爭與邊疆異族統(tǒng)治者通婚和好與漢和親。
據(jù)《漢書》記載,歷時將近四年之久的楚漢戰(zhàn)爭以劉邦勝利告終,隨后劉邦建立了西漢,西漢雖立,但當時的國家久經(jīng)戰(zhàn)亂,國力衰微,只能采用“黃老之學”休養(yǎng)生息,而此時盤踞在北方的匈奴卻愈發(fā)強盛起來,據(jù)《史記·劉敬傳》記載,當時的匈奴擁有“控弦之士三十余萬” !
匈奴壯大后經(jīng)常襲擾西漢邊境,劉邦御駕親征卻陷于平城白登山,無奈之下,西漢只好暫避鋒芒,將宗室之女嫁于匈奴,結(jié)成“和親之約”。
難有子嗣
從西漢開始,和親逐漸成為一種固定的制度,國力衰微時,通過和親委曲求全,延緩戰(zhàn)爭爆發(fā),國力強盛時,也會通過和親安撫、招攬異族,幾乎歷朝歷代都有宗室之女遠嫁異域,其中以匈奴居多。
與匈奴和親最出名的當屬“昭君出塞”,當時唐朝國力強盛,匈奴呼韓邪單于向漢朝稱臣歸附并向漢元帝自請為婿,宮女王昭君自告奮勇遠嫁匈奴,自此兩國“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稘h書·匈奴傳贊》。
但是,歷朝歷代遠嫁匈奴的公主都難有子嗣留下,這一方面是因為匈奴地處塞外,環(huán)境惡劣,氣候風俗都與中原有很大的差異,中原女子大都身體孱弱,一到匈奴很快就病倒了,加之思念故土,身體日漸衰弱,保命都難,更何談能夠誕下子嗣!
就算有子嗣誕下,也會因為特殊的身份卷入政治斗爭,匈奴皇室怎么可能讓身負漢族血統(tǒng)之人繼承大位,所以和親公主所生子嗣大都早夭,死于各種“意外”!
收繼婚制
除去以上兩種原因,匈奴還有一陋習使得公主本身不愿生下子嗣,這就是匈奴的“收繼婚制” ,據(jù)《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簡而言之,兄收弟媳,弟收兄嫂甚至子收父妻!像王昭君先是嫁給呼韓邪單于,兩年后,老單于病逝,根據(jù)匈奴的習俗,王昭君又嫁給老單于的長子復株累單于。
咸安公主更是可憐,先后嫁給四任單于,《新唐書·回紇傳》記載“主歷四可汗”,前三任單于為祖孫三代!
“收繼婚制”在野蠻的游牧民族看來,再正常不過,但在我們漢族文化看來,這有違綱常倫理。和親公主都是飽讀詩書深明大義之人,怎能忍受如此亂綱之舉,就算為了國家大義,被迫屈服,也斷然不會留下子嗣!
站在“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只要“犧牲”一位可有可無的公主,就可討好或者拉攏異族之人,維護封建統(tǒng)治,這筆買賣無疑是非?!皠澦恪钡?。但從人道主義的角度來說,和親對于公主本人實在太殘酷,不僅要忍受思鄉(xiāng)之情還得忍受匈奴的陋習,這對視貞潔高于生命的中原女子而言乃是奇恥大辱!
明朝被稱為封建社會“最有骨氣”的王朝,在其統(tǒng)治的二百多年中,從來不議和,不和親,明朝統(tǒng)治者就算再昏庸無能,也不會遠嫁本族女子來討好異族,從這點來說,明朝無愧于最偉大的王朝!
參考資料:《史記·匈奴列傳》《新唐書·回紇傳》《漢書·匈奴傳贊》 《漢書》《 史記·劉敬傳》 《漢書·李廣蘇建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48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楚國第37位國君,揭秘楚懷王的生平經(jīng)···
下一篇: 民間故事之-天柱山絕壁自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