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拍照,他失足落入懸崖,幸好被一棵崖面上的松樹接住。但這里上不巴天下不巴地,沒有水,又遇上30多攝氏度的高溫,他是如何獲救的……
失足落崖
32歲的劉權(quán)在安徽省滁州市徽商銀行工作,是個攝影愛好者。2007年6月23日,他利用雙休日專程到安徽省天柱山風(fēng)景區(qū)去旅游攝影。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潛山縣境內(nèi)的大別山南麓,因春秋時屬皖國封地,故又名皖山,安徽省的簡稱“皖”就是從此而來。天柱山山勢雄奇,特別是天柱峰,巨大的峰體如南天一柱頂天立地,人在它面前會產(chǎn)生無限遐思。劉權(quán)以前來過天柱山幾次,這一次,他是專程來天柱山的蓬萊峰拍照的。
來到蓬萊峰頂,劉權(quán)早被天柱勝景吸引住了,忘了自己身處險境。當(dāng)天下午2點(diǎn)30分左右,為拍一棵長在懸崖石縫中的奇松,劉權(quán)選了幾個角度都不滿意。崖頂上只有兩三米寬,還有山風(fēng)獵獵,加上連日陰雨,有些石頭上長出了青苔,人不小心踩上去明顯有些滑,而大意的劉權(quán)根本沒注意腳下,為了取景,他一再地往后退著。忽然,腳下一滑,順著崖面就溜了下去,他心里一涼:完了!
艱難自救
當(dāng)時劉權(quán)完全蒙了,頭腦中一片空白。忽然,他感覺腳下猛地一彈,然后整個身子橫了過來。他心中一驚:難道腳下有東西?來不及多想,伸手胡亂抓住那個東西,直到好幾分鐘之后才慢慢驚醒過來。仔細(xì)一看,自己碰巧墜落在了一棵橫長在懸崖壁上的松樹上面。劉權(quán)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我還沒死,真是命大?。?/p>
劉權(quán)在松樹上挪了挪身子,覺得并沒受傷,但他往上一看,懸崖頂離自己有十幾米高,而且崖面上光禿禿的什么抓手都沒有,根本就不可能爬上去;低頭往下看,身下就是懸崖,自己離懸崖底部少說有100多米!他想到打電話求助,但裝著手機(jī)的攝影包早和照相機(jī)一起落下了懸崖,他兩手空空什么都沒有??磥恚ㄒ坏霓k法是向上面呼救。于是他使勁向懸崖上面喊道:“有人掉下了懸崖,救命??!”但劉權(quán)喊了好半天,也沒有人應(yīng)答。
就在這時,一陣山風(fēng)吹來,劉權(quán)身下那棵不大的松樹隨風(fēng)晃了起來。那棵松樹只有茶杯口那么粗,且因?yàn)樯L在崖面上的石縫中,根系扎得不深,現(xiàn)在,樹上墜著一個人,一陣山風(fēng)吹過,那棵松樹隨時都有仿佛從崖面上脫落的可能。劉權(quán)驚出了一身冷汗,連忙往樹的根部挪去,這才穩(wěn)了一些。
劉權(quán)繼續(xù)朝崖面上呼救,但是,一是因?yàn)榕钊R峰比較險峻,平時上來的人就不多;二是他所在的位置跟崖面呈90度直角,一般游人來到懸崖上面,一心只看著腳下,誰沒事往懸崖下面看?所以直到天色近晚,好幾個小時過去了,也沒有人發(fā)現(xiàn)劉權(quán)。劉權(quán)知道,這個時候游客們都下山去了,看來自己要在懸崖上過夜了。
當(dāng)天晚上,被困在懸崖上的劉權(quán)根本不敢合眼,因?yàn)樗砸淮笠?,就可能墜下懸崖被摔成肉醬。山上的夜晚風(fēng)更大,劉權(quán)死死地抓著樹干,感覺自己像是坐在船上一樣隨著風(fēng)浪飄搖。凌晨時分,忽然刮過來一陣大風(fēng),吹得劉權(quán)和那棵樹像芭蕉扇一樣扇來扇去,好在他和樹都堅(jiān)持了下來。
第二天是個大晴天,游客們還沒有上山,他就感覺到了太陽的威力。劉權(quán)知道,要想獲救,就必須堅(jiān)持下去,而堅(jiān)持下去就必須保持體力,自己現(xiàn)在是又渴又餓,但沒有任何吃的喝的,如果今天再不被人發(fā)現(xiàn),自己很可能就堅(jiān)持不過去。忽然,他發(fā)現(xiàn)松樹的針葉上掛著一些晶瑩的露珠,這讓他心中一喜,連忙輕輕拉過樹枝,把露珠吮入口中──真甜??!
上午9點(diǎn)以后,劉權(quán)估計應(yīng)該有人上山了,于是他繼續(xù)呼救,但直到中午,一點(diǎn)效果也沒有,而自己因?yàn)橛挚视逐I,早就精疲力竭了。就在這時,劉權(quán)忽然發(fā)現(xiàn),因?yàn)樽约喊阎亓客耆珘涸谒蓸渖希强脴湓缫殉惺懿黄?,根部被拽出石縫兩三厘米,如果小樹再被拽出幾厘米,它就有可能堅(jiān)持不住,自己的小命也就難保了。
劉權(quán)向四周仔細(xì)觀察地形,發(fā)現(xiàn)在松樹下面約三四米處的崖面上,有個大約一平方米左右的小平臺,讓他眼饞的是,小平臺上還有個不知被什么人從懸崖上面扔下的礦泉水瓶子,瓶子里好像還有一點(diǎn)剩水。如果自己能想辦法下到那個小平臺就安全多了,而且還有一點(diǎn)水,一定能堅(jiān)持更長一點(diǎn)時間。但是,那里離松樹太高,根本無法下去。這可怎么辦?
終于得救
山風(fēng)在吹,小松樹在晃,每晃一下都讓他覺得樹根又被拽出一些來。這樣下去根本不是個事?。?quán)不時往那個小平臺上看,礦泉水瓶中的那點(diǎn)水讓他產(chǎn)生了無窮的想象。忽然,他想到,能不能用身上的衣服結(jié)成一條繩索,然后把繩子拴在樹根上,自己順著繩子滑下去?他目測了一下距離,兩處距離應(yīng)該將近四米,但因?yàn)槭窍奶?,身上穿的衣服很少,再加上打結(jié)需要占用一定的長度,自己很難用衣服做成三米多長的繩索。不過,好在小平臺和松樹基本在一條垂直線上,這樣哪怕稍差一點(diǎn),自己順著崖面也能下去。
于是劉權(quán)脫下褲子,從中間撕開,本來他想再把褲腿撕成兩片,但那樣做不一定承受得起重量,然后又把短袖衫撕成兩片,就這樣結(jié)成了一條繩子。但即使這樣,總長度也不到三米。劉權(quán)也顧不得其他了,干脆把短褲也脫了,然后把褲帶拴在樹根上,又把“繩子”拴在褲帶上,心里說:“松樹啊松樹,你已經(jīng)救了我一命,一定要再堅(jiān)持一會兒啊?!比缓笏笾懽禹樦K子溜了下去。
然而,雖然溜到了繩子的盡頭,雙腳仍夠不著那個小平臺。此時他連回頭都不可能了,只得看準(zhǔn)腳下的平臺,咬著牙,把自己晃到平臺中間時,一下子松開手中的繩子,“撲通”一聲跪在了小平臺上。劉權(quán)趴在小平臺上,好幾分鐘后還能聽到撲撲的心跳,然后他伸手抓過那個礦泉水瓶。謝天謝地,里面真的還有約五分之一的水,他兩口就把水喝了個一干二凈。
喝完水,劉權(quán)感覺好多了,但他很快就后悔了,后悔不該把水喝完,如果今天還不能獲救,就一點(diǎn)水都沒有了。
劉權(quán)繼續(xù)向崖頂上呼救,一直沒有結(jié)果。突然,他發(fā)現(xiàn)遠(yuǎn)處的天柱峰附近有游人,心里一下子高興了起來,連忙站起來,一邊呼喊一邊晃著胳膊。然而,因?yàn)閮傻鼐嚯x少說有一公里多,太遠(yuǎn),那些游人根本不可能聽到。劉權(quán)又陷入了絕望。
下午三點(diǎn)左右時,劉權(quán)已經(jīng)被困在懸崖上近30個小時了,山上忽然下起了雨,且下得非常猛,劉權(quán)幾乎站立不住,但他還是一邊張口接雨水喝,一邊想辦法把那只礦泉水瓶子撕開,讓它的口子盡可能的大,然后順著崖壁接了一些從上面流下的雨水── 這下,他又能再堅(jiān)持一會兒了。
第三天到來時,劉權(quán)渾身已經(jīng)一點(diǎn)力氣都沒有了,嗓子都喊啞了,只能靠在崖壁上喘粗氣。但他知道,越是這個時候越是要堅(jiān)持住,家中的老婆孩子還在等著自己呢,決不能就這么不明不白地死去!
太陽慢慢落下,劉權(quán)覺得每過一分鐘都像是過了一年。其間他又做了好幾次努力,但始終沒被人發(fā)現(xiàn)。很快又到了下午,如果過了今天,自己真的不知道還能不能堅(jiān)持到明天了。
下午將近五點(diǎn)鐘時,劉權(quán)忽然發(fā)現(xiàn),離他大約100米左右的地方,從懸崖頂上吊下來一個人,仔細(xì)一看,是位下到懸崖?lián)炖那鍧嵐ぁK幌伦优d奮了起來,使出全身力氣站了起來,拼命喊道:“救命……”清潔工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他。
清潔工立即回到崖頂,并向景區(qū)有關(guān)部門做了報告。救援人員很快趕到,下午5點(diǎn)40分左右,劉權(quán)終于在救援人員的幫助下,從懸崖回到了崖頂。至此,他已經(jīng)被困懸崖長達(dá)53個小時,好在經(jīng)潛山縣醫(yī)院檢查,他只是有些脫水和饑餓,沒有生命危險。
搜索
立即關(guān)注328662397
你若喜歡,請點(diǎn)“在看”
會真崖,天柱峰南,相傳此為左慈謁會司命真君處。崖上有雄鸚哥石。
龍吟虎嘯崖,飛來峰與五指峰之間,崖壁峭聳,約1400米以上,綿亙千余米,怪石嶙峋,氣勢磅礴。舊志分龍吟、虎嘯為兩崖,謂其一在潛山前,一在潛山側(cè)。實(shí)則同在一個大壑之上,崖壁通連。山風(fēng)吹來,松如龍吟,谷如虎嘯
試心崖,即天池峰北側(cè)絕壁,隔大壑與天柱峰相對,峭削千仞,俯視目眩,游人多不敢臨近其邊際,雨霽云稀時,是觀看天柱“佛光”的最佳處。
百花崖,天柱峰北坡下,崖石蒼黑,林木蔥郁,花草繁茂,溪澗潺湲。下有百花洞和劉源墓。
千丈崖,石函峰南壁。懸崖陡峭,飛禽不棲,深不見底,是新開發(fā)的景點(diǎn)。烏以風(fēng)謂此處“異樹蟠郁,剛風(fēng)襲人,白云蔽日,其境險僻”。崖下林木紛繁,蒼翠馥郁,稱之積翠谷。
道士崖,覆盆峰北壁,千丈崖西南,石紋如羽士捧笏而立。元張翥有詩詠此:“仙館深居寂寞濱,千崖濃翠濕無塵?!渡蠒冇昔~聽瑟,花間春醉鳥銜巾。山禽不識藏真境,留與云棲學(xué)道人?!?br>焙藥崖,天柱峰東南,良藥坪北,相傳為漢末左慈焙藥煉丹處。舊志載:“潛峰左,巖徑深邃,名上煉丹,昔左慈燒藥于此。至今天晴日朗,煙霏起林薄間,蒼翠明滅,濃淡不常。上有火池,久雨不盈;水池,久旱不涸。閣部史道鄰(史可法)嘗登此,嘆為奇絕”。焙藥崖邊,巉岏怪石中有一平臺,今稱此臺為焙藥臺,上有池積水,常年不盈不涸,氣象有變時,云霧則自此生發(fā),時或裊裊上升,時或就地擴(kuò)散,或濃或淡,或斷或續(xù),活象灶火初生或乍熄時的炊煙?!皾撽柺啊敝械摹暗ぴ钌n煙”,即指此地此景。古人詠詩記之曰:“仙人煉藥已成丹,飆車一去何當(dāng)還。火冷丹爐煙未息,至今仙跡余空山?!贝颂幯聞莞呔蹨?,狀如麒麟,又稱麒麟崖。崖上右有石紋如天門,左有石紋如裙飄然之仙女,合稱“仙女守天門”。
青龍崖,天柱峰東南約4公里。北連登仙峰,南抵芙蓉峰,長約2公里。青龍澗沿其西側(cè)流入激水。
大天門,天獅峰與覆盆峰之間,有一狹谷,上凌霄漢,下臨深淵,俗稱“剪子叉”。崖勢陡險,履云摩天,望而生畏,游人無不稱絕。由此沿千級石階北下,可達(dá)積翠谷,通千丈崖、東關(guān)諸峰;由此順階南下,可通鵲橋、幽谷、牧羊河;由此順階向東攀壁而上,可登天獅峰頂。此處為1985年新開發(fā)的景點(diǎn)。仙人石,白水灣東,仙人崗中段,有石如仙人抱笏傍崖兀立。石高30余米。
黑虎石,白水灣北,燕子沖南,黑虎河谷東側(cè)。石高約8米,下半如奔竄之猛虎,上半似騎虎之勇士,鄉(xiāng)民尊奉為“黑虎大仙”。石北側(cè)80余米處為人行道,道旁有黑虎廟。
攔虎石,黑虎石南的河谷西側(cè),有巨石突伸,橫攔河中,鄉(xiāng)民稱為攔虎石。舊時傳說“黑虎大仙”曾用此來阻攔黑虎逃竄,從而永遠(yuǎn)據(jù)為坐騎。
橋子石,石在馬祖庵南的燕子沖,高約5米,形同一乘坐轎。
鯉魚石,馬祖庵南山崗上。前端橢圓如鯉魚頭,渾身斑駁似魚麟,長約7米,高3米余,橫臥山林中。
木魚石,馬祖庵門前田壟中,原有一石酷似和尚敲著念經(jīng)的木魚,長、寬各約6米,最高處約3米余,中有一條橫縫,今被泥土淤沒。
麒麟石,亦稱象石,在馬祖庵東,巨石形如年畫中的麒麟。
飛雁石,天書峰下,一石傍崖兀立,頂端前伸,勢如橫飛大雁。
霹靂石,馬祖庵北登山道左側(cè),有一高約10米,周約50多米,渾圓蒼黑的大石,正中偏右處裂開,上下縫隙均勻,都在30厘米左右,而且斷面整齊,如刀切西瓜。相傳為巨雷劈開,俗稱雷打石。北壁有清李云麟題刻的“混元霹靂”4個1米見方大字。石南有左元放石室,可通馬祖洞。
圓門石,降丹峰西側(cè)石壁間,有一直徑約10余米的圓形凹陷處,頗似神話中仙人洞府緊緊關(guān)閉著的大圓門。舊時傳說,在很久前,勤勞窮苦的農(nóng)夫,可祈求山神,借出洞內(nèi)金牛耕地。
鑰匙石,圓門石對面人行路西側(cè)。石長約3米,形同古式銅鎖鑰匙。舊時傳說,它原可開啟圓門石山神洞府,后山神受騙,險失金牛,于是藏牛于洞中,緊閉圓門,將鑰匙拋棄此處,變成此石。
石屋,位于茶莊北,飛虎峰下牧羊河西側(cè)長溝中?!拔荨备呒s6米,周40余米。南檐前傾;頂寬敞,中隆一線如脊。上有石臼;旁有6個對稱的石眼,傳為劉源結(jié)寨時搭舂米棚的的柱眼。
鸚哥石,天柱山中有兩個鸚哥石。一在會真崖上,懸崖之上巨石高矗,如昂首立鳴之鸚哥,下臨深淵,有睥睨不可一世之概,鄉(xiāng)民呼此為雄鸚哥;又以其旁伴有一株古松,在峰下仰視,形似“喜鵲登梅”。另一則在飛虎峰下石屋邊,巨石亦如鸚哥,斂翼伏身作孵卵狀,因稱雌鸚哥;此石僻處深壑,鮮為游人見。
鱉魚石,由迎真峰下牧羊河,可見山崗上怪石櫛比,多作甲魚形,皆昂首向北作禮拜天柱峰之勢。烏以風(fēng)稱其為魚鱉石,鄉(xiāng)民稱鱉魚石。
羊角石,盆峰西北山腰,兩柱形石間隔尺余并排豎立,高均約2米,酷似山羊雙角。
鯉魚跳天門,鵲橋石西下側(cè)高約3米的巨石,渾身鱗斑,形似騰躍的鯉魚,頭朝大天門,因有此稱。
鵲橋石,大天門南,天獅峰西南側(cè),有如舌巨石,以離巖體大致8米的高度順著陡峭巖坡向下懸伸40余米,下面巖坡陡得游人不堪停駐,確系一絕險勝境。今人在其巖坡上鑿成梯階,臨近深淵一方鑄立鐵柵欄,以保無虞。此處無風(fēng)有風(fēng),時有云霧纏繞,在下端仰視,如遇仕女自上端扶欄而下,風(fēng)鼓裙,腳踏云煙,如仙子飄然下凡。游客睹此,多生牛郎織女的聯(lián)想。
鼓槌石,東關(guān)觀日臺下側(cè),步道旁有豎石直立,上粗下細(xì),高約3米,與石鼓峰頭仙鼓石遙相對峙,因以鼓槌名之。
蜒蚰石,在打鼓峰東南絕壁下方,為天柱山怪石中一大奇觀。巨石頭圓而身尾略扁,朝上伏臥于巖坡上;全長40余米,寬約8米,高約2米,頭部頂端伸出狀如一對觸角的石柱,各長2米左右,粗不盈抱;整體上活象一個爬坡的蜒蚰。煙云縹緲時,更覺其有蠕蠕動態(tài)。
仙人床,良藥坪東,登仙峰下,一石長約4米,寬約2米,一頭稍高,寬而有隆脊,一頭略低,窄且平整,俗稱棺材石,雅號仙人床。
仙桃石,回獅峰下人行道旁,有圓石高10余米,最粗處周約30米,上銳下豐;頂端呈桃尖狀,夕陽乍落,“尖”上露浥微顯紅色,酷似熟透的仙桃。
神貓逼鼠石,良藥坪南回獅峰下,東側(cè)石壁突起二石,上石似貓,下石如鼠,“貓”作坐而戲鼠狀,“鼠”則呈翹尾奔竄態(tài),十分逼真。
拴馬石,立于良藥坪步道旁,高約4米,周10余米,四棱分明。西南棱有對角鑿?fù)ǖ膱A孔,傳說是宋末劉源在天柱山結(jié)寨抗元時為拴馬而鑿。
仙拳石,良藥坪東焙藥巖西側(cè),兩石迭立,高約20米,上端大而圓,下端漸削成柱狀,如仙人自地下伸出半截手臂而且緊捏著的拳頭。條條雨痕,神似指縫。
踞地獅石,良藥坪東,焙藥巖下,一石高約8米,周約20余米,如雄獅踞地。其旁有洞,亦稱獅子洞。
丹霞石,焙藥巖下有一石,相傳為劉度人誦靈寶經(jīng)遇神人處?!暗ぴ钌n煙”即在此處。
黿鼉石,自良藥坪登山,行約半里,山左深谷中有一圓形大石背迭一石,大石前后有突出部分似龜首、龜尾,構(gòu)成了黿鼉負(fù)重爬行之形態(tài)。
馬拉車石,西關(guān)寨下的山谷中,有兩個巨石前后聳立,前石形似奔騰的駿馬,后如一輛載貨的馬車,湊成一幅“馬拉車”的自然畫面。
將軍石,佇立于西關(guān)寨口下側(cè),石高約3米,形似身著鎧甲的將軍。
海獅石,小心坡路旁,有石如昂首伏地海獅,高約2米。
鴛鴦石,柬之洞前,兩石并列裸露崖巔,似一對鴛鴦嬉戲。
仙臂石,柬之洞后,5米高石呈柱狀,上半截斜折,形似微曲的人臂。烏以風(fēng)謂:“仙臂石在南關(guān)下,旁有月牙、文筆兩石筍”。
鱷魚石,柬之洞后,一怪石作張嘴鱷魚狀。烏以風(fēng)稱“登西關(guān)寨,過小心坡,右轉(zhuǎn),有石當(dāng)?shù)?,昂首曲身,形似鱷魚,作飛騰狀。”
仙女曬鞋石,柬之洞正前方山崗上,有長約5米、高約2米的蒼黑大石,頂斜平,南端稍矮而圓削,北端微翹而尖削,酷似一只鞋底朝上的尖足女鞋。
老鱉探海石,虎嘯崖上,大石如盤,南端突出如鱉首,立南關(guān)口北望,最肖。烏以風(fēng)志:“金龜石,登帝坐石南望,大石橫出數(shù)十丈,形如龜甲,前伸一石,宛如龜首,石紋作魚鱗狀?!被蚣此浮?br>關(guān)刀石,虎嘯崖南壁間,大石呈片狀突起5米余,上豐下銳,形似大刀。又以其中開一凹,左如四指并攏,右作大拇指狀,俗稱仙掌石。
帝座石,虎嘯崖上,椅狀大石冠于高崗隆起處,高、闊均約2米,椅靠如玉屏,背向天柱,椅座面萬壑,峰巒揖拜。因其位置之高,氣勢之偉,形狀之奇,而以“帝座”稱之。
蝸牛石 天池峰東,虎嘯崖上,有巨巖呈圓狀聳起,高約8米,長約10米,北上側(cè)突出兩個如觸角形的小石,很象探頭覓食的蝸牛。
筆架石,天池峰東,神秘谷出口處,大石橫臥,呈“山”字形,狀如筆架。南側(cè)石壁舊有葛鹿坪石刻,已模糊不可辨,俗稱此為“元寶石”。
吊鐘石,天池峰南,有石圓頂柱身,上渾圓下翕張,狀如古剎梵鐘。登筆架石可見。
寶劍石,神秘谷中,北壁下有條形薄石倚立,高約5米,寬僅米余,形如半截古劍。
仙菌石,飛來峰北側(cè)崖壁間,有石形圓如盤,中間傘狀隆起,如香菇平放崖上。俗稱蘑菇石或笠石。
金龜石,神秘谷口上端,巨石橫臥,形同烏龜,條條雨痕勒出天然線條,使之身、首分明,神似向飛來峰爬行,故稱金龜朝飛來。舊志謂皖山西有石龜,或即指此。
天狗望月,神秘谷口東,巨石高聳l0余米,狀如天狗坐地,遙望三臺、寶月諸峰。立南關(guān)寨北望之,又如一堵石坊,因亦稱牌坊石。
象鼻石,神秘谷口之南,有石如高約3米、長約5米的大象,尤其是筆直豎起的石鼻,上細(xì)下粗的圓柱形狀,與真象鼻不可分辨。自南關(guān)口上神秘谷經(jīng)此石旁。
蚌殼石,牛馬城西,兩塊巨石形橢面子,并排豎立作河蚌張殼勢。又稱仙蚌獻(xiàn)珠。
牛眠石,在飛來峰下,牛馬城南,一石獨(dú)臥叢林中,狀如牛眠。舊時有牛眠庵。
葫蘆石,牛馬城南,兩圓石迭成一個整體,高2米,上細(xì)下粗,中現(xiàn)頸狀,如一葫蘆置于山間。
龍蛋石,南關(guān)口西,米余大石如卵置于路旁,以其碩大而稱之龍蛋。
恐龍汲水,南關(guān)口西側(cè)的大龍窩,有石呈弧形伸出崖間,向下垂懸,約4米長,狀似恐龍。下有小溪,故稱恐龍汲水。鄉(xiāng)民從石下經(jīng)過,習(xí)慣呼為穿崖。
鐵心石,天柱峰北,劉源墓西,3米高的大石,上銳下豐,形如心臟倒置,黝黑如鐵。俗稱黑心石。
鵬鳥石,打鼓峰頂東南側(cè)危崖,一石伸出如大鵬鳥探首亮翅狀。
觀日臺,翠華峰北,有一山崖,崖頂有平坦巨石,約10余平方米,游人多在此觀賞日出,故名觀日臺。若面對翠華、麟角諸峰呼喊,此呼彼應(yīng),峰壁回音,又稱回音臺。由于東南諸峰遠(yuǎn)近參差,回音有明顯的時間差,形成了獨(dú)特的“一唱三回音”的奇象。
天樂臺,天池峰頂,石如平臺,是觀賞日落和晚霞的最佳地方。人稱“夕照臺”。北側(cè)即試心崖。舊志載“明劉若實(shí)渡石梁踞天池鼓琴,聞空中奏天樂,有異禽千數(shù)從天柱飛來,音同笙磬”。故稱天樂臺。馬祖洞,佛光寺左側(cè),大石堆迭成洞,相傳為唐馬祖道一禪師習(xí)定處。洞門狹小,內(nèi)則寬平可容數(shù)十人。洞后大石開裂一隙,每值正午,一道天光從石縫射入,上下四方,明照朗澈,呼為馬祖一線天。明萬歷年間敕封佛光寺時,欽差黨禮在洞頂大石上題刻“義山流芳萬古”。戶部郎懷寧阮自華鐫稱“嘉平館”。幽澗泉穿洞而出,潺潺有聲。由此可上“南天一柱”。
蓮花洞,蓮花峰頂,大石重迭成洞。向絕壑的一方,有孔如窗。游人憑“窗”遠(yuǎn)眺,藍(lán)天無際,白云飄渺,峰頭競攢,塵囂不染,猶如身置天庭。人們就峰名洞,就洞名“窗”外之景,稱之為“蓮花世界”。
仙人洞,拜岳臺下,3塊巨石架迭成洞,內(nèi)分上下兩層,如閣樓然。北宋仁宗侍御史李柬之曾宿此,并鐫字以記之,因亦稱“柬之洞”。烏以風(fēng)曾與6位文友捐資整修,易其名為七人洞。并詠詩紀(jì)曰:“同是江湖愛山客,每臨天柱倍流連。云開萬壑千峰外,洞在青都絳闕邊……”
司元(玄)洞,天池峰南,有一奇特幽谷,自龍吟虎嘯崖下入口,穿五指峰,傍飛來峰,繞銜珠峰,到達(dá)渡仙橋,全長400余米。全谷巨石橫亙,嵯峨層迭,構(gòu)成巨型假山盆景式的無數(shù)洞穴,幽深微妙,迂回曲折,若明若暗,神奇莫測。人稱“神秘谷”。谷內(nèi)洞上有洞,洞中有洞,或洞洞相連,或彼此間隔。大洞三處,稱龍宮、迷宮、逍遙宮。道家視此地為洞天福地,道書稱之為第十四洞天。舊志稱此洞“空邃可容萬余武,下有水晶巖,直通滄海。后呼為總官洞?!?br>觀音洞,在天柱峰東北,青龍背北面石壁間。洞分上下兩個。下洞寬敞,可容數(shù)十人,當(dāng)?shù)厣矫駸?,常寄居洞?nèi)。洞口有荊蔓遮擋,游人不易尋覓。此洞之旁絕壁上,有前人鑿留的足窩。順而上之,又有一洞嵌在崖壁間。洞壁光滑,洞內(nèi)僅能容數(shù)人。舊時流傳,此洞隱秘難攀,非觀音大士難以駐足棲身,故稱之為“觀音洞”。青龍峰下有青龍澗,飛來峰下有飛來澗,天書峰下有幽澗,千丈崖東有東關(guān)澗。晴明時,崖下叮咚滴滲,細(xì)流涓涓;驟雨降臨,山水疾瀉,狂奔怒吼,變幻萬千,喜怒無常。步徑通處,幽草叢生,閑花亂眼,松吟竹韻,各得其趣。
丫字瀑,賀家畈西崖有一瀑,落差50余米。瓊陽川之水流至此處,受巖石阻隔,分成兩股水流越過崖頭,復(fù)又合成一條奔瀉直下的瀑布,呈”丫”字形,恰似黃山“人”字瀑的倒置。
黑虎瀑,黑虎嶺西,全長340米,4個跌巖,最高落差400余米,是天柱山中最長的瀑布。源出降丹峰下,經(jīng)黑虎沖合諸山之水而出白水灣。遠(yuǎn)看似一條銀練,懸掛崇山峻嶺之上;近看如白玉蛟龍,騰躍奔入潛水。每逢雨后,山溪橫溢,飛流奔瀉,聲若雷鳴,山岳震撼。
雪崖瀑,茶莊北1.5公里雪崖下,石崖高峻,石色潔白,瀑布自崖上飛瀉而下,隨山勢高低曲折呈階梯狀,形同被折疊十?dāng)?shù)道的白練。石色水色都瑩然如雪,故稱“雪崖瀑”。落差40余米,大水時,湍湍急奔,終日巨雷轟鳴;小水時,潺諼飄濺,成天碎雨飛花。天柱山飛瀑,數(shù)雪崖瀑最奇絕。
激水瀑,位于雪崖瀑上里許。瀑旁有石崖開裂如蓮瓣,人稱蓮崖。崖壁陡削,飛流直下,落差200余米。每當(dāng)雨后,懸瀑從天傾瀉,震山蕩谷,數(shù)里外可聞,故俗稱“響水槽”?!跺居钣洝贩Q:天柱山“東有激水,冬夏懸流如瀑布”。
飄云瀑,牛馬城東側(cè),是天柱山中最高的一個瀑布,海拔1100余米。從飛來峰下聚集起來的飛來泉,經(jīng)過牛馬城后,在這里向東折入飛來澗。這里崖高勢峻,澗面寬闊,坡度較為平緩,流泉至此平鋪成一幅薄紗,飄然而下,即使豐水時節(jié),也是悠悠蕩蕩,飄灑如云。云海,天柱山上經(jīng)常云鋪幽谷,霧掩危崖,到處一片云天海浪。其中最為瑰麗奇絕處有三,即東關(guān)寨、西關(guān)寨和良藥坪。
寶光,登上渡仙橋,眺望天柱峰,若面前有濃霧密云,背后有強(qiáng)烈的陽光,則面前的云霧,會出現(xiàn)一個赤、橙、黃、綠、青、藍(lán)、紫的七彩光環(huán),層層相套,絢麗無比。這時,若置身于陽光和云霧之間,陽光將人的身影投射到前面的云霧屏幕上,光環(huán)中就會出現(xiàn)人的身影,真是奇妙無比。這種奇妙的景象,就是天柱“寶光”,俗稱“佛光”。
日出日落,天柱山的觀日臺,是觀日出的最佳地點(diǎn),仲冬雪后和春秋兩季,是天柱山觀日出的最好時令。
天柱晴雪,“潛陽十景”之一。天柱寺東之五鏡山,應(yīng)是古“天柱晴雪”景點(diǎn)所在,即天柱寺東之晴雪崖也。由虎頭崖去玉鏡山,最近最便?!疤熘缪笔翘熘姜?dú)有的奇觀,古今游人,登臨觀賞如入天宮瓊瑤,無不為之陶醉。前人有詩贊曰:“巉絕奇峰自古聞,今觀晴雪信超群。千尋玉照懸秋月,一柱冰霜散夏云?!薄肮路逡倭⒙枌酉?,積雪多年未易消。萬丈寒光通碧漢,一團(tuán)晴影動瓊瑤”。
35集。
《天仙配 2007》百度網(wǎng)盤高清免費(fèi)資源在線觀看 ? ?
鏈接:/s/1Bsepg_aGRPdwLjmKk0FQvg
?pwd=tjao
提取碼:tjao ? ?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美麗傳說。玉帝(吳蘭輝 飾)的七位公主厭倦了天宮的寂寞,拔開云霧偷看人間,當(dāng)聽到寒門孝子董永(楊子 飾)凄慘遭遇時,善良的七妹(黃圣依 飾)與王母娘娘的義女張巧嘴(陳潔 飾)飛身下凡,幫助落難的董郎。恰巧董永正背受傷的劉大俠(楊俊峰 飾)趕路,誤為救父的七妹奉上仙丹,從此,劉大俠成了七妹的保護(hù)神。玉帝得知七女下凡雷霆大怒,疾令雷公電母下界捉拿,都被劉大俠神勇化解。七妹與巧嘴同時愛上憨厚的董永,七妹使仙法讓老槐樹作媒,二人拜堂成親。
三祖寺,位于潛山城西北9公里天柱山谷口的鳳形山。此地群山環(huán)抱,溪谷幽深,山谷中突兀一峰,宛如一只蹁躚的彩鳳,故名鳳形山。這里是一個天然谷口,清澈的山谷流泉,從鳳形山西側(cè)流出,經(jīng)谷口匯入潛河,青山翠谷,水光山色,匯成了谷口的獨(dú)特風(fēng)貌。
起初,這里叫山谷寺。傳說,梁武帝年間,有寶志禪師與白鶴道人都想占據(jù)這個名勝之地開辟道場。梁武帝得知二人都具有靈通法術(shù)不好裁決,就讓他倆比試,以物識地,得者居之。白鶴道人說:某以鶴止處為記。寶志禪師說:某以卓錫處為記。然后,就比試起來,只見白鶴道人將手中的拂塵拋向空中,頓時化為一只白鶴飛向鳳形山。說也遲那也快,寶志禪師將手中的錫杖擲向空中,頓時化作一條巨龍追去。白鶴飛到鳳形山上空,正要落地,忽見巨龍飛來,嚇得落在了白鹿崗上。寶志禪師的錫杖就深深地卓入鳳形山上。當(dāng)他收起錫杖,卓土處立刻涌出一股甘泉,這就是建寺后的卓錫泉,又名卓錫井。寶志禪師得勝之后,就在鳳形山開山建寺,梁武帝賜名為“山古寺”。
當(dāng)然,這里還有潛山隱士何求、何點(diǎn)、何胤三兄弟不念高官,隱居此地建書院、捐書院改寺院的事宜。后世為了紀(jì)念這“三兄弟”,故立碑建亭以記之,曰:“三高亭”。
北周武帝滅佛時,二祖慧可護(hù)法南下,來到舒州皖公山(即天柱山)找到了高徒僧璨,便駐錫岳西縣司空山。從此,僧璨往返于司空山與天柱山之間,隱姓埋名十余年。隨著宣帝、靜帝即位,佛教再興,僧璨于隋開皇二年在司空山得到二祖慧可傳承衣缽后,便正式駐錫山古寺,研著《信心銘》經(jīng)典,公開傳經(jīng)布法。
在禪宗發(fā)展史上,可以說,三祖僧璨是個重要標(biāo)志。初祖達(dá)摩將禪法帶到中國來,人們遇而未信;到了二祖慧可,人們信而未修;到了三祖僧璨,人們這才有信有修,變“不立文字”為著經(jīng)傳教,成為漢傳佛教中最具中國特色的宗派之一。
三祖僧璨后來將衣缽傳給道信。隋煬帝大業(yè)二年在寺前法會大樹下,為眾說法后合掌立化,葬于寺后。唐乾元元年肅宗李亨又賜山古寺為“三祖山谷乾元禪寺”。
鳳形山,自唐宋以來人們就習(xí)慣稱“三祖山”。山古寺人們也習(xí)慣稱“三祖寺”。這里是天柱山的南大門,是天柱山的重要 旅游 景點(diǎn),來天柱山 旅游 ,一般都要先到三祖寺。三祖寺的建筑群,沿著鳳形山的山勢自上而下依次架造,從山門一直通往祖師殿,全在一道中軸線上,金碧輝煌,大氣磅礴,素有 “遠(yuǎn)看山包寺,近看寺包山”之說。
三祖寺的山門,也叫三門殿。正門叫“般若門”,上有匾額:“乾元禪寺”,左右有聯(lián):“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也稱“智慧之門”。東面門叫“解脫門”,意在擺脫煩惱獲得自由,也稱“自由之門”。西面門叫“精進(jìn)門”,意指努力修行,也稱“勤修之門”。
進(jìn)入山門殿,步登通天階,一路上去,山勢陡峭,迎面是天王殿。到了大雄寶殿,又穿過法堂,便到了三祖洞。洞內(nèi)有一尊石雕三祖像,洞口左右有聯(lián):“司空圣地傳衣,神光心印受璨”。講的是二祖慧可司空山傳給僧璨衣缽的故事。外面更有楹柱聯(lián):“信授心法悟解縛,璨傳衣缽興雙峰?!?/p>
信應(yīng)該指的是僧璨的《信心銘》:“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愛憎,洞然明白。”在“信心亭”也有上面那聯(lián)。據(jù)說是禪宗祖師的第一部經(jīng)典,字字有聲,句句鏗鏘。宋王安石曾在《璨公信心銘》一詩中贊曰:“沔被有流,載浮載沉。為文以濟(jì),一壺千金。法譬則水,窮之彌深。璨公所傳,等觀初心。”
當(dāng)然,說的也是道信。這里又是一個典故,使我們來到了“解縛”石旁。這“解縛”兩個大字,遒勁有力,為明代周思久所書,又名傳法石。一般認(rèn)為是三祖僧璨在該石上為道信“解縛”而得名。
傳說,14歲的道信來到山古寺,禮謁三祖僧璨,懇求僧璨告訴他如何解脫法門。而僧璨卻反問他,“是誰將你束縛住?”道信說:“沒有人束縛我?!鄙舱f:“既然沒有人束縛你,那你又求什么解縛?”道信于是恍然大悟。從此,侍奉僧璨左右。等到了26歲,僧璨覺得道信已經(jīng)成熟,就把衣缽傳給了道信,道信便成了中國禪宗四祖,駐錫黃梅縣雙峰山。
這“千年一塊解縛石”,并有詞語:“解縛石上走三周,不發(fā)脾氣不發(fā)愁;心中常念彌陀佛,放下煩惱得解脫!”說得何等好。人哪!不要自找煩惱,“放下就是實(shí)地”,該放下的放下,簡單了,就愉快了。
往西又有“摩圍泉”,泉水清澈醇冽,據(jù)說北宋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jiān)游居三祖寺時最愛飲此泉水,他不但為“摩圍”泉親筆勒石,而且還以“山谷道人”“摩圍老人”自號。這里也有一個民間傳說,可見人心多么不足吧!此處住著一對夫婦,他們先是祈求三祖將泉水變成酒泉,發(fā)了財后,那女婦道家還埋怨泉水只能變酒,不能出酒糟喂豬,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一氣之下,三祖又把酒泉變回了泉水,并在石壁上留下了一句話:“天高不為高,人心最為高。泉水當(dāng)酒賣,還嫌豬無糟。”說得多形象,還是知足常樂為好。佛家語道:“人生最大的財富是 健康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辈荒芟瘛饵S粱夢》盧生似的,“------縣丞主薄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做了皇帝求仙術(shù),更想登天跨鶴飛------”
這里的摩崖石刻也不少,左邊還有明朝安慶郡守胡纘宗題刻的“山谷”大字碑,右邊也有清代皖江郡守張楷手書的“香巖”石碑。寺內(nèi)石壁上還鑲嵌有南宋張同之題詩:“飛錫梁朝寺,傳衣祖塔丘。石龕擎古木,山谷臥青牛。半夜朝風(fēng)起,長年澗水流。禪林誰第一,此地冠南州?!?/p>
過信心亭,到了千佛殿,匾額系趙樸初所書,左右楹聯(lián)“三祖道場重現(xiàn),千花滿載而歸”,也是趙樸初所書。原來截取的是趙樸初和宋王安石山古寺的詩句。王安石的山古寺原詩是:“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旁圍。欲窮源而不得,竟悵望以空歸?!壁w樸初和詩是:“汲盡泠泠江水,沖出靡靡山圍。三祖道場重現(xiàn),千花滿載而歸?!币彩且欢渭言?。趙樸初不僅是佛教協(xié)會會長,也是大詩人、大書法家,印象最深的還是六十年代我上中學(xué)時學(xué)到的《某公三哭》:“禿頭兒頂不住羊毫筆,土豆兒墊不滿砂鍋底,伙伴兒演出了逼宮戲-----”記憶猶新,真乃趙樸初的杰作。
游完三祖寺,聯(lián)想著眾多發(fā)人深省的典故,我邊看邊有所思,不由也寫了一首詩: “佛院崎嶇初隱身,皖公山下覓知音。傳衣弘法靈光洞,開示正覺禪海林。從地華生因有種,歸天終壽是無魂。信心仍屬有心者,解縛還需系縛人?!?/strong> 咱也開開悟。
九口2022-4-8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48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