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砝リ栔畱?zhàn)劉秀遇到一個巨無霸?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明代學者王夫之曾在著作《讀通鑒論》中評價歷代帝王得失,并給了漢光武帝劉秀以最高的盛贊:
“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無論是作為帝王、將軍乃至于父親和丈夫,劉秀都做到了極致,可謂是最完美的帝王。而劉秀之所以能從一文不名變得天下皆知,離不開他所指揮的曠世戰(zhàn)役——昆陽之戰(zhàn)。在這場戰(zhàn)爭中,劉秀以9000烏合之眾,抵擋了王莽42萬大軍,創(chuàng)造了驚天的奇跡。
公元22年,劉秀與兄長劉縯起兵反莽,起義軍與綠林軍聯(lián)合,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綠林起義。此后,劉秀兄弟多次擊潰莽軍,綠林軍擁劉玄為帝 , 王匡為定國上公 , 王鳳為成國公 , 朱鯨為大司馬 , 劉縯為大 司徒 , 劉秀為太常偏將軍。隨后,劉縯率領主力圍攻荊襄重鎮(zhèn)——宛城,而劉秀則率2萬偏師,攻占了昆陽。
王莽聽說劉玄稱帝,劉秀兄弟多次擊敗莽軍,大為驚恐,于是他糾集了一支史無前例的強大軍隊,準備收復昆陽,解除宛城之圍,徹底撲滅綠林起義軍。
這支軍隊不僅強大,而且非常奇特。根據(jù)《資治通鑒》記載:
“其甲士四十二萬人,五月 , 到潁川 , 復與嚴 尤、陳茂合。 … … 初 , 王莽征天下能為兵法者六十三家數(shù)百人 , 并以為軍吏 ; 選練武衛(wèi) , 招募猛士 , 旌旗輜重 , 千里不絕 。 時有長人巨毋霸 , 長一丈余 、大十圍 , 以為壘尉 ;,又驅諸猛獸虎、豹、犀、象之屬 , 以助威武。 自秦漢出師之盛 , 未嘗有也?!?/p>
首先,這支強大的軍隊,人數(shù)已經(jīng)超過了42萬,自長平之戰(zhàn)以及楚漢戰(zhàn)爭的彭城之戰(zhàn)以來,還從未集結過這么多軍隊。同時,這支軍隊不是那種烏合之眾,其中大部分都是王莽征集來,用于出征的匈奴的“豬突豨勇”。他們兵精糧足、武器精良、訓練有素,絕非先秦時期那些召之即來的農(nóng)民兵可比。
其次,在這支軍隊中,還有不少奇人。在很多人眼里,王莽是一名穿越者。在他身上,確實有許多類似于“穿越者”的奇行。
公元19年,王莽出于討伐匈奴的需要,曾向天下征集能人異士,甚至舉辦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科技和發(fā)明競賽。在重金的誘惑下,天下的“能人”紛紛聚集于長安。根據(jù)史料記載,這些人皆身懷奇術。
有人說自己能讓士兵渡江、渡海不用船,渡百萬大軍不在話下;有人說自己發(fā)明一種大力丸,吃了后七天七夜不會餓,堪稱壓縮餅干的始祖;還有人說,自己研制出一種翅膀,綁在肩膀上就能飛上天,可以為軍隊偵查匈奴動向……不一而足。
既然說出了大話,就要拿出來練練。于是,王莽命這些能人當場表演。那位說自己能飛的能人,綁著翅膀就從高處跳下,其結果自然不言而喻,很快便摔得粉身碎骨。而其他能人呢?自然也不會什么奇門遁甲之術,簡而言之,都是騙人。
然而好大喜功的王莽并沒有因此懲罰他們,而是將他們聘用為自己的軍事顧問,合稱為“七十二兵法家”。在昆陽之戰(zhàn)中,王莽派出了其中的“六十三個兵法家”。
最后在軍中,還有個叫巨毋霸的長人,他身高一漢丈還有多的,根據(jù)學者后世測算,此人身高可能超過4米,簡直是史無前例的巨人。根據(jù)史料記載,這個巨毋霸自稱山東蓬萊人,一般的車子坐不下他,三匹馬也拉不動他,因此必須坐用四匹馬拉著特別的大車。到了京城后,巨毋霸自稱他睡覺要用大鼓來做枕頭,吃飯必須用鐵筷子。一般的門進不去,必須要加高才能進入。
對于這個巨毋霸,王莽是相當?shù)闹匾?。畢竟王莽的表字是“巨君”,如今出了這樣一個異人,正說明王莽登基是順天應人。因此在昆陽之戰(zhàn)中,王莽將巨毋霸派上了前線,用于顯示自己對這場戰(zhàn)爭的重視。
在軍中,巨毋霸主要掌管軍中野獸,他能用皮鞭驅使虎、豹、犀、象等猛獸上前線作戰(zhàn),活脫脫像個百獸之王。劉秀等綠林眾將望見這樣的異人,如何能不怕呢?
王莽大軍到達昆陽城后,立即對這座小城發(fā)動猛攻。在昆陽城內,僅有9000守軍,實在寡不敵眾。莽軍列營百數(shù) ,制造十余丈高的云車十 ,瞰臨城中,旗幟蔽野 ,埃塵連天,征鼓之聲聞數(shù)百里 。 莽軍一邊挖著地道,一邊還用沖車撞擊城墻。后面的士兵,還用弓箭往城中亂射。城中守軍只是打個水,都要冒著生命危險,背著門板去井邊。
面對如此大軍,守將王鳳等人決定投降。但是莽軍主將王邑和王尋卻執(zhí)意不肯,他們一定要屠滅此城,以儆效尤。
就在城市即將攻破的時候,天象卻出現(xiàn)了異變。在夜里,有流星墜落于莽軍營中。不久后,又有一片云,像一座崩塌的山一樣,壓向莽軍。面對這樣的不祥之兆,莽軍士氣大跌。
劉秀見此情景,說服了城中諸將,帶領十三個騎兵,從莽軍包圍的空隙中殺出,并向城外的綠林軍求援。一開始,眾將畏懼強大的莽軍,且吝惜自己掠得的財寶,因此皆不敢派兵援救。但是劉秀卻激勵他們:
今若破敵 ,珍寶萬倍 , 大功可成; 如為所敗 , 首領無余 , 何財物之有” !
在劉秀的激將之下,綠林軍首領們果然紛紛派兵來援。不久后,援軍便趕到了昆陽城下。首先,劉秀派人偷偷進入昆陽城,告知他們宛城已經(jīng)被攻克,振奮了他們的抵抗之心。同時,他還命使節(jié)故意將這封信丟在莽軍大營,讓王邑和王尋看到。聽說宛城被攻破,莽軍士氣再次大減。
劉秀見時機成熟,于是率領3000敢死隊,從城西水上沖擊莽軍中堅。王邑、王尋率領一萬精兵抵御劉秀,并命其他士兵繼續(xù)圍城。誰知劉秀的沖擊勢不可擋,很快便擊破了王邑、王尋的中軍,擊殺了王尋。
劉秀一擊廢掉了莽軍的大腦,其他41萬大軍立即成了無頭蒼蠅。城中綠林軍見劉秀得手,于是紛紛殺出城外,與援軍里應外合。在兩軍的夾擊下,莽軍大敗,自相踐踏。與此同時,天降大雨,狂風將房上的屋瓦都吹飛了。震天的霹靂,將莽軍中的猛獸都嚇得股戰(zhàn)不止。
最終,42萬莽軍全軍覆沒,劉秀軍盡獲其軍實輜重 ,車甲 、 珍 寶 , 不可勝算 , 清點了一個月還清點不完,只好將剩余的物資全部燒掉。而巨毋霸呢?由于目標太大、行動不便,死于亂軍之中。在評書中,巨毋霸被銚期活活燒死。
昆陽之戰(zhàn)的勝利,消滅了王莽軍的主力 , 敲響了新莽政權的喪鐘。 是年九月 , 義軍攻人長安 , 王莽被 殺 ,新莽政權僅維持了15年,便被顛覆。
8-7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六月,連續(xù)幾場雷雨把昆陽城外的河水積得滿滿的。劉秀站在山坡上,遠遠望見昆陽城上守軍的旗幟,心中充滿了感動。小小的昆陽城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沖擊,依然巍峨地挺立著,遠處低浮的白云安靜地飄過城頭,把這個小小的城池映襯得雄偉高大。
向南望去,伏牛山起伏連綿。卻不知此時的宛城如何?
新軍屢攻不下,又有傳聞宛城已失,軍中士氣低落。人人都失去了目標和希望,開始有人悄悄逃離軍隊。
劉秀遠遠看著新軍營區(qū)里不斷升騰的地氣,在陽光下變得朦朧如煙,輕風拂過,能隱約聞到空氣中飄有潮濕而難聞的味道。又見天際大團大團的云霧翻滾,劉秀臉色平靜,心中卻焦躁不安,昆陽城里糧草快盡,將士已難以為繼,如果城破,一切將前功盡棄。
昆陽城到了存亡之際,宛城卻始終沒有消息。如果新軍突然放棄昆陽,直向宛城,一切將是滅頂之災?,F(xiàn)在每多一天,就增加了宛城義軍的風險。
劉秀不敢再等了,絕對不能讓新軍越過昆陽。新朝軍隊士氣已失,而這幾日的雷雨天氣會使猛獸軍團無法發(fā)揮作用。如果能擊破中軍,甚至擒賊擒王,新軍必將群龍無首,一切盡可迎刃而解!
終究要有冒險的時候!
冒險就當此時!
劉秀讓鄧晨等人攜帶寫有“宛城已破,主力將至”的書簡在夜間闖入敵營,并將書簡故意灑落敵營。同時讓人用箭將書簡射入城中。劉秀準備親領三千精兵在凌晨時分潛入敵人中軍營帳,尋求決戰(zhàn)。由李軼領一隊人馬攜帶兵器和鑼鼓負責來回縱橫,擾亂敵營。其余幾隊人馬分別由鄧晨、任光、鄧奉、宗祧等人率領,從幾個方向沖殺,讓新軍自亂陣腳,然后把混亂中的軍隊趕入已經(jīng)暴漲的河水。
“義軍主力將到”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城內城外。這天夜里,天上流星劃過,有隕石落入新軍營中,新軍嘩然,都在猜想一定是因為他們的不義行為得罪上天。將士們驚懼不安,人心惶惶,各自暗暗思忖逃離。
黎明時分,突起團霧,劉秀大喜,親率三千精兵作為敢死隊,借著濃霧穿過新軍營帳,順著護城河進入王邑王尋的中軍。不料還未到中軍營帳,霧氣突然消失,劉秀的人馬被新軍發(fā)現(xiàn)。劉秀無奈,只得領軍廝殺。
王邑王尋接報劉秀帶領人員闖入中軍大營,勃然大怒。又聽說只有幾千兵馬,不禁心中大喜,天幸這群賊軍把自己送到軍中。王邑王尋親點一萬精兵,嚴令各營觀望,不得妄動。這兩名新朝的統(tǒng)帥要讓大家看自己如何在軍中殲滅劉秀的義軍,他們要親手制造一場勝利來激勵日漸低落的士氣,劉秀的到來正當其時。
劉秀將士被王邑中軍圍住,三千敢死隊早已抱定必死之心,人人奮不顧身,以一當十。劉秀連連殺落幾人,但新軍人員層出不窮,纏斗不息。戰(zhàn)斗一陣,依然難以突破,劉秀心中暗暗著急,又見王邑王尋在一旁駐馬評點,四周新軍將士也莫不指手畫腳,各自看戲一般。劉秀明白王邑王尋想要圍死義軍,慢慢絞殺。劉秀退回中心,暗中觀察,見新軍各營駐足觀望,只有王邑王尋中軍在作戰(zhàn),新軍將士并無拼死之心,不過仗著人多,不把義軍放在眼里。劉秀知道義軍必須速戰(zhàn)速決,否則必難脫身。劉秀暗中囑咐身邊諸將,相約同時攻擊王尋王邑,要不惜一切代價拿下他們。
劉秀令鄧奉臧宮攻擊側翼新軍,其余諸將假意協(xié)助,但各自暗中準備突擊王邑王尋。鄧奉臧宮向來勇猛,兩側新軍很快被殺得連連后退,中路新軍果然分出人馬支援兩側,把鄧奉臧宮死死纏住,王邑王尋樂得哈哈大笑。劉秀看得真切,向左右低聲吼道:“殺老賊!”話未說完,劉秀已策馬而出,直奔王邑王尋而去,左右將士競相奔隨,中路新軍奮力抵擋,哪里還來得及。劉秀人馬踏過新軍士兵,只撲王邑王尋,王邑王尋的親兵忽見兵馬奔來,慌忙抵擋,王邑趕忙轉身而去,劉秀心中著急,忽覺一疼,已被兵器碰到,但他現(xiàn)在什么也顧不上了,眼里只有王邑王尋,成敗在此一舉!殺死主將,敵軍必敗,昆陽能保,宛城必破。
王霸緊隨其后,兩人已同時沖到王尋跟前。王尋還沒明白局勢如何的轉變,已被斬殺在馬前。王尋身邊兩名護衛(wèi)向劉秀砍來。王霸的長槍早已刺出,剎那間便將兩名護衛(wèi)挑落馬下,劉秀補上兩刀,兩名護衛(wèi)當場斃命。
遠處的義軍將領見新軍中軍已亂,立即在新軍周圍來回鳴鼓吶喊。新朝軍隊見主帥被斬,又聽四處鑼鼓鳴響,都以為義軍主力已到,霎時崩潰,一時陣營大亂,人人拼命逃竄。
城中將士早已在城頭觀望多時,見新軍大亂,忙打開城門,殺出城來。這些將士被圍困了一個來月,心中早已怒氣沖天。出得城來,猶如猛虎下山。王鳳一馬當先,王常、馬武等人緊隨其后。眾人馳入新軍中,如入無人之境,將士們一個個怒目大張,痛下殺手。只見到處血肉橫飛,驚叫四起,新軍亂成一團。
王邑見王尋被殺,心中震駭,完全忘了自己尚有數(shù)十萬大軍,驚懼之下只想著趁亂逃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昆陽之戰(zhàn)
新軍中的巨無霸見義軍沖來,忙指揮人員打開籠子,放出猛獸。這些猛獸訓練有素,又餓了多日,見有人來,不由興奮得放聲吼叫,直奔義軍而去。義軍正殺得起興,猛然間見一群猛獸奔來,一下子都呆住了,各自奔忙逃命,劉秀來回呼喝,穩(wěn)住義軍。
恰在這時,烏云蔽日,天地驟暗。突然電閃雷鳴,暴雨傾盆。剛剛出籠的猛獸被這一突變的景象嚇呆了,紛紛掉頭逃竄,可憐無數(shù)的新軍將士被這群猛獸踏成肉醬。巨無霸還想努力控制這些猛獸。只見一騎快馬,搶在眾人之前,直奔巨無霸,雙刀齊出,砍在巨無霸身上。這人正是鄧奉。巨無霸身上吃痛,晃了晃,并未倒地,拿起一根鐵棒朝鄧奉砸來。鄧奉一怒,手執(zhí)雙刀迎住鐵棒。刀棒相交,鄧奉被震得虎口發(fā)麻,戰(zhàn)馬連退幾步。巨無霸動作緩慢,還欲再打一棒。鄧奉大喝一聲,早已從馬上飛身躍起,一刀砍在巨無霸頸項上,巨無霸頭頸分開,當場斃命。
天氣的驟變徹底擊垮了新軍最后的信心。整支軍隊群龍無首,只是一味逃命,人潮涌動,卻不知逃亡何處。被義軍砍殺的,被自己人踩踏的,被河水淹死的,數(shù)不勝數(shù)。
雨過天晴,昆陽城在陽光下溫婉無比,只有城外遍地的尸體和不遠處血紅的河水留著慘烈戰(zhàn)斗的印跡。
經(jīng)此大勝,所有將士對劉秀刮目相看。
王鳳道:“要不是劉將軍,我們差點害了大事?!?br>
劉秀道:“都是成國上公和各位將軍守城的功勞,要不是你們守住了城池,我們再怎么奔忙都是徒勞。老天爺也在幫我們,可見王莽老賊已失天道?!?br>
眾人大笑,人人原本以為是一場劫難,現(xiàn)在竟成了空前大捷。這一仗消滅了王莽的主力,等待義軍的將是一片光明。人人心中歡欣快慰,對劉秀充滿了感激之情。劉秀謙遜恭謹毫不居功,將士們對他無不敬服。
義軍繳獲的兵器糧草堆積如山,接連幾個月都搬運不完,最后只得一把火燒掉。
昆陽之戰(zhàn)當然存在,要是不存在,王莽怎么可能會敗給劉秀,把大好江山拱手相讓呢。其實就是因為雖然劉秀只有3000人,但是卻是個個精英,說是以一敵百也不為過,而且王莽的軍隊雖然有42萬人,但是卻是一群臨時組合起來的烏合之眾,戰(zhàn)斗力不強,而且到底有沒有42萬人還是一個未知數(shù)呢。
當時王莽的新政權剛剛出現(xiàn),但是他卻已經(jīng)開始改革天下,雖然很多的政策都非常好,但是卻不合時宜。所以激起了天下百姓的民怒,很多人都開始討伐王莽,這其中也包括建立東漢政權的劉秀。在他們要在綠林決戰(zhàn)之際,很多人都覺得只有3000人的劉秀必輸無疑,但是最后確定王莽敗了。所以大家就開始說是因為天落隕石砸死了王莽,所以劉秀才會勝利。但是我們想一想就不可能,怎么可能有隕石就這么巧呢。
其實就是因為我們的軍隊雖然對外號稱有42萬人,但是其實根本就沒有那么多人。這個數(shù)字是被吹噓出來的,而且因為當時的王莽急于求成,所以抓了很多的烏合之眾來沖人數(shù),以此來威懾世人。而且當時的劉秀有很多的武器,而王莽的軍隊卻 一直在猶豫不決,因為害怕對面的3000人,所以一直只是躲著劉秀的軍隊。但是想不到劉秀卻根本就不害怕王莽的軍隊,一直在努力攻打王莽的軍隊,最后因為劉秀的軍隊把我們的軍隊打的四分五散,最終打敗了我們的軍隊。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昆陽之戰(zhàn),因為數(shù)量差距太多,所以一直被傳為佳話,讓很多人心神往之。
昆陽之戰(zhàn)劉秀一戰(zhàn)成名
昆陽之戰(zhàn)是在中原地區(qū)新漢兩軍發(fā)生的一場戰(zhàn)略決戰(zhàn),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的戰(zhàn)役。而劉秀也在昆陽之戰(zhàn)中一舉成名,想要知道劉秀是怎么一戰(zhàn)成名的嗎?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看昆陽之戰(zhàn)的經(jīng)過吧。
昆陽之戰(zhàn)劉秀一戰(zhàn)成名1 昆陽之戰(zhàn)是新朝末年,新漢兩軍在中原地區(qū)發(fā)生的一場戰(zhàn)略決戰(zhàn),也是讓劉秀一舉成名的一場戰(zhàn)役。
公元23年五月,王莽派王邑、王尋統(tǒng)帥十萬大軍,由潁川向昆陽進軍。劉秀和王鳳、王常帶領新軍大約一萬人,駐扎在昆陽。由于雙方力量懸殊,將領們都對堅守昆陽感到信心不足。權衡利弊之后,劉秀讓王鳳和王常領兵守在城內,自己則親率十三人連夜騎馬出城,去尋求救兵。突出重圍后,劉秀到定陵等地調到軍隊殺回了昆陽。在與王尋軍隊交戰(zhàn)的過程中,劉秀帶領一千多步兵和騎兵,瞬間斬了幾十個人的首級。這時,漢軍各部一同沖殺過來,再次斬殺了王尋軍隊數(shù)百上千人。漢軍接連獲勝,將領們也士氣大增,并且一舉殺了王尋。王邑只好帶著殘余部隊,逃回了洛陽。
從此,新朝一蹶不振,日漸衰落。昆陽之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之一,它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將來中原王朝數(shù)百年的國運。
昆陽之戰(zhàn)劉秀一戰(zhàn)成名2 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劉玄更始元年)五月,王邑、王尋統(tǒng)帥的大軍與嚴尤、陳茂會合后,即由潁川向昆陽前進,兩三天即有十余萬軍隊到達昆陽。統(tǒng)帥王邑立即下令圍攻昆陽。納言將軍嚴尤根據(jù)以往作戰(zhàn)的失利教訓,認為不可把兵力用于昆陽這個既堅固又無礙大局的小城,大軍應當直趨宛城,擊破圍攻宛城的漢軍,則昆陽將不攻自破。王邑聽不進嚴尤的建議,傲氣十足地說:“我以前圍攻翟義時,就因為沒有能生俘他而受過指責,現(xiàn)在統(tǒng)帥百萬大軍,碰到敵人城池,竟繞道而過,不能攻下,這怎么能顯示我們的威風!應當先殺盡這個城中的.軍民,全軍踏著他們的鮮血,前歌后舞而進,豈不是更痛快嗎!”于是王邑仍然堅持以十萬大軍圍攻昆陽。王鳳、王常等見新莽大軍逐漸云集昆陽,形勢十分嚴重,劉秀所率三千騎兵在潁川西北遇見新新軍后,也引兵退回昆陽,加上漢軍其他退入昆陽的一些零星部隊,昆陽守軍共約一萬人.王鳳等鑒于雙方力量十分懸殊,對堅守昆陽信心不足,一些退入昆陽城中的官兵也驚惶失措,擔心妻子兒女,想分散回去,各保存自己的地區(qū)。
劉秀看到這種情況便對大家說:“目前我軍兵糧缺,而城外又有強大之敵,如能集中力量抗擊敵人,還有取勝的可能;如果分散各自回去,勢必都不能保全。況且劉縯等攻打宛城,尚未得手,也無力挽救我們。昆陽一旦失守,不出一天,各部也必將被敵各個擊破殲滅?,F(xiàn)在如果我們不同心協(xié)力,存亡與共,同立功業(yè),反而貪生怕死,能只顧各守自己的妻子財物嗎?”諸將領等聽到劉秀這些話,大怒說:“你怎敢教訓起我們來!”劉秀聽了便笑著站起來。恰在這時偵察員回來,報告說:“王尋大軍即將到達城北,軍隊連綿百里,還看不見后衛(wèi)。”王鳳等向來輕視劉秀,見當前情況急迫,才互相商量決定,請劉秀計劃破敵之策。這時劉秀經(jīng)過分析情況,便做了決策,以王鳳和廷尉大將軍王常率人堅守昆陽城,自己當夜和宗佻、李軼等十三騎,出昆陽城南門到外面去調集部隊,準備對新軍內外夾攻。
新莽大軍進到昆陽,即按照統(tǒng)帥王邑、王尋的命令,開始圍攻昆陽城。新軍為了顯示其作戰(zhàn)威力,把昆陽包圍十層以上,設置了一百多座軍營,軍旗遍野,鑼鼓之聲于數(shù)十里之外都可以聽到。新軍挖地道,使用沖車和棚車攻城,集中了所有的機弩向城內狂射,箭矢像雨水傾泄。城中的軍民不能外出行動,連出門打水也要頭頂門板,以防中箭。戰(zhàn)斗最艱苦時,守將王鳳等人一度動搖,向王邑乞降,但王邑、王尋認為攻克昆陽指日可待,不許他們投降,否則,便不算建功立業(yè),因而,決心非要踏平昆陽不可。這使守軍認識到只有拼死堅守,以待援軍才能有生路,于是更加頑強地與新軍搏殺。
這時嚴尤看到昆陽難以在短期內攻下,便又建議王邑說:“兵法講圍城要留一面,我們應當讓昆陽之敵逃跑一些,使他們傳播失敗的消息以震撼宛城之敵?!钡跻氐纫勒套约罕嗉Z足,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地位,又一次拒絕了嚴尤的建議,繼續(xù)加緊硬攻昆陽,使自己幾十萬大軍,屯兵堅城之下。 城內的漢軍軍民并肩戰(zhàn)斗,一次一次地打退新莽軍隊的強攻,占絕對優(yōu)勢的新莽也無可奈何,雖經(jīng)反復攻城,昆陽城仍屹立不動。王邑的“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后舞,顧不快邪”的設想,難以實現(xiàn)。
昆陽被圍前,乘機出城調集兵將的李軼、劉秀等十三人,到達定陵、郾城等地調集各地兵馬時,一些將領貪惜自己的財物,想就地分兵留守,不愿赴昆陽增援。劉秀對他們說:“今天如果能破敵,珍寶財物要比現(xiàn)在多萬倍,我們的大事也可成功;如果我們?yōu)閿橙怂鶖?,腦袋都保不住,還談什么金銀財物呢?”于是各營將士遂跟著劉秀、李軼等一齊向昆陽地區(qū)開進。
新漢兩軍昆陽攻守戰(zhàn)正在膠著狀態(tài),公元23年(更始元年)五月底,宛城在綠林軍(漢軍)的長期圍困下,內無糧草,外無援軍,守將岑彭終于被迫投降 。但這個消息尚未傳到昆陽。劉秀為了進一步鼓舞士氣,動搖莽軍軍心,傳宛城已破,綠林軍(漢軍)主力將至昆陽。消息傳到昆陽城內,守軍立刻士氣高漲,更加堅決守城,并隨時準備出城殲敵。新軍得此消息,個個心情沮喪,士氣低落。綠林軍(漢軍)在氣勢上已占據(jù)了優(yōu)勢。
六月初一,李軼、劉秀所率之定陵、郾城等地的漢軍到達昆陽地區(qū)。劉秀為鼓舞大家的斗志,自率步騎兵一千多人為前鋒,李軼率主力跟進,劉秀軍在逼近新軍四五里地時,即擺開陣勢,準備出擊。王邑、王尋也派兵數(shù)千前來迎戰(zhàn)。劉秀親自率領人馬沖殺,斬新軍幾十個人,跟隨的將領都高興地說:“劉將軍平時看到小股敵人,都十分害怕,今天見了大敵,卻很勇猛,真是了不起。以后請你總在前面率領我們作戰(zhàn),我們共同協(xié)力破敵”!劉秀接著又率領將士再行向新軍攻擊,新軍被打得大敗,劉秀軍斬殺新軍近千人。劉秀率兵連著打了幾次勝仗,這就大大地鼓舞了漢軍的斗志,殺減了王邑、王尋的銳氣。劉秀等在昆陽外圍與新軍作戰(zhàn),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的情況下,為著進一步瓦解新軍的戰(zhàn)斗士氣,鼓舞昆陽城內漢軍軍民的斗志,故意渲染宛城漢軍的勝利,他把寫有宛城漢軍已獲勝,“宛下兵到”的密信,射進昆陽城內,同時也轉落到新軍手中,引起新軍統(tǒng)帥王邑、王尋的恐慌。新軍將士看到,一個小小昆陽,大兵壓境,苦戰(zhàn)一個多月,都沒能攻破,如若再加上宛城的十萬漢軍,則更無法對付。 劉秀又精選了三千人的敢死隊,自城西沖擊新軍的中堅。王邑、王尋輕視劉秀,自以為很容易打敗劉秀。因而,他們只率領萬余人巡視陣地。了防止各營出現(xiàn)混亂,他們下令各營嚴格管束自己的部隊,沒有命令,不準擅自出兵。王邑、王尋迎戰(zhàn)劉秀,但他們不是劉敢死隊的對手,新軍的陣勢很快即被劉秀軍擊破,士卒混亂潰逃。這時新軍其余的部隊,因不敢輕舉妄動,故無人主動支援王邑、王尋軍作戰(zhàn)。劉秀率領漢軍,奮勇沖擊,并一鼓作氣打垮了王邑、王尋的部隊,斬殺了王尋。王邑的中堅被沖垮,王尋被斬殺后,新軍各部隊失去了指揮中樞,立即混亂。這時昆陽城內的漢軍看到劉秀等人所率的敢死隊取得勝利,也大喊著沖殺之聲,沖出城門,內外夾攻新軍,殺聲震天動地,新莽的四十二萬大軍迅速土崩瓦解。新莽軍本是強迫征來的貧苦百姓,早已對王莽政權痛恨之極,經(jīng)起義軍內外夾攻,自然棄陣而逃。潰逃的莽兵相互推擠,“走者相騰踐,伏尸百余里”。碰巧又遇上大風和大雷雨,屋瓦被大風刮走,大雨傾盆而下水暴漲,王邑軍隨隊的虎豹都嚇得發(fā)抖,新軍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萬余人,滍川被尸體堵塞得幾乎斷流。王邑、嚴尤、陳茂等人僅帶少數(shù)長安精騎,踏著死尸渡河才得逃脫。
漢軍繳獲了新軍的全部軍用物資,各種東西堆積如山,一連搬了一個多月還沒搬完。王邑率領千余殘兵一氣奔逃到洛陽。當王莽得知昆陽慘敗的消息后,異常震驚,整個新莽朝廷上下也為之驚恐。
昆陽之戰(zhàn)
昆陽之戰(zhàn),王莽四十萬人對戰(zhàn)劉秀三千人,其實這句話不準確。史書記載,新軍的統(tǒng)帥王尋,帶了五萬人左右來攻擊劉秀,先鋒部隊只有一萬人,劉秀率三千騎兵沖殺,“光武奔之,斬首數(shù)十級”,斬殺大將王尋。古代軍隊通訊方式低下,指揮不便,劉秀這種一波沖擊中樞滅掉主帥是效率最高的打法。新軍人再多,連個命令擊鼓和揮旗布陣的人都沒有,他們都不知道能做什么。從史料來看新軍也就是烏合之眾,本來士氣就低,然后主將只帶萬余人迎擊劉秀,命令其余各部不動,潰敗時又遇到惡劣天氣,就兵敗如山倒了。
王尋率領的軍隊人數(shù),《東觀漢記》的五萬沒錯,《后漢書》的十萬也沒錯。這是因為諸史記載的不是一個時段,二公兵已五六萬到,不是二公兵五六萬已到。這五六萬是先頭部隊,先鋒隊而已。四十萬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綿延幾百里,不可能同一時段到達,如果史書直接記載四十萬才不可信,二公兵已五六萬到的時候劉秀等人還在出謀劃策,時城下兵過萬時劉秀等人突圍成功,后面還有世祖幾不得出,說明雙方較量了一番。劉秀去定陵三個地方搬救兵,這幾個地方距離昆陽大概三百多里。
劉秀指揮得當,兩軍相逢勇者勝。劉秀取勝后漢書記載得很清楚,劉秀本人大敵當前保持冷靜策劃了作戰(zhàn)方案,突圍搬救兵,回來以后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后面又帶領三千人沖擊莽軍中堅,擒賊先擒王的戰(zhàn)術,殺了王尋,新軍失去將領指揮,場面會失控。另外昆陽城小,真正作戰(zhàn)的沒有四十二萬。后面場面失控其余人就逃跑了,過程中發(fā)生踩踏,又逢天降暴雨。
劉秀的神奇之處在于,他在昆陽大戰(zhàn)之前一直都表現(xiàn)的不突出,甚至是個書呆子和樸實農(nóng)民的形象。在這一年突然開掛,然后就是雄才大略,算無遺策,文治武功都幾乎到完美的一個人。他當了皇帝后回老家宴請家長父老,開始那些從小看著他長大的長輩面對天子還有點拘謹,后來酒過三巡,這幫叔嬸都膽子大起來了,紛紛說到:想不到劉秀這么老實(我們傳統(tǒng)中國人說人老實其實就是笨)的人也能當皇帝。
王尋這樣的將領在軍事領域,未必都足夠專業(yè),相互之間的統(tǒng)屬不嚴密,加上郡兵自身的問題,所以整支大軍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很差。這些地方長官有一定的軍事經(jīng)驗,獨立打打中小戰(zhàn)斗可能問題不大,但是共同參與一場數(shù)十萬規(guī)模的決戰(zhàn),就很不好說了。最后結果也印證了這一點:在中軍受到?jīng)_擊和癱瘓后,直接崩盤,郡兵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王邑(副將)自己帶著人跑路。
劉秀的完美度完全可以名冠歷史,劉秀的歷史貢獻應該是僅次于秦皇漢武,之所以存在感較低,不在于取天下容易,而在于劉秀沿襲了漢朝的名號,在過去的人看來,中興之主終不如開國皇帝厲害。東漢政治制度基本繼承西漢,人們一般記住的都是有開創(chuàng)性的帝王,其次,劉秀打天下太容易了,22年起兵,36年就統(tǒng)一全國。還有,劉秀基本完美,噴子沒地方噴劉秀,自然熱度就下來了。更重要的是沒有一部像隋唐演義,三國演義那樣的小說來寫劉秀。
東漢之所以被叫做東漢而不叫秀朝,還不是因為它繼承了前面的朝代,以我國古代的一般朝代演變邏輯,朝政崩壞的唯一徹底解決辦法就是血流成河的大洗牌,否則既有利益集團就會宛如巨石一樣牢不可動,而既然它還姓漢,這個洗牌估計是沒洗干凈的,這么看來,給漢朝續(xù)命200年,也算不錯了。還有一點就是,歷史上把劉秀歸屬于“光武中興”,這就表示人們普遍認為劉秀不是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朝代,而是繼承了正統(tǒng)。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51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民間故事之-打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