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會反叛后,實力強大,但是為何還是敗于司馬昭?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
三國后期,曹魏實力已經(jīng)非常的強勢,但是橫亙在他們面前最后的事情就是滅蜀吞吳,而在這個時期,曹魏最為厲害的名將謀士大概就是鐘繇(曹魏三公之一)之子鐘會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在歷史上被人評價不一的人物。
鐘會,字士季,出身于三國名家之后,鐘繇之子。鐘會在年少的時候就很有名聲,所以之后他能很快的崛起,雖然有鐘繇的幫助,但是絕對不乏自己優(yōu)秀的原因。
鐘會在攻下西蜀之后,在姜維的攛掇下,直接舉兵自立,反叛曹魏。
當時鐘會在攻下西蜀之后,可謂是兵強馬壯,并且趁著滅蜀的勢頭還沒有撲滅,真可謂不可一世,但是這個時候司馬昭為何很快打敗了他。
如果以當時的情況來講,鐘會就算是失敗,但是也不會敗的如此之快,只用了僅僅三天,就被司馬昭滅掉。
仔細的分析的話,其實是可以看出司馬昭其實早有防備。大家都聽過一個諺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昭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排除異己,就算鐘會叛變,其實手下也不會跟隨并且出力。
司馬昭是誰,就是?;⑺抉R懿之子,大將軍司馬師的弟弟,完完全全的接受了他們司馬家的陰險狡猾以及文武雙全,很是讓人佩服。司馬昭在上位之后,就開始了打壓異己的道路,到最后幾乎從上到下幾乎所有忠貞于曹魏的人,要不被殺,要不叛變,要不出走(夏侯霸出走西蜀)。
到最后就只剩下諸葛誕一家,諸葛誕當時可是曹魏的忠實粉絲,在曹魏大將幾乎喪失殆盡的結(jié)果出現(xiàn),被逼反叛,鐘會在當時也為司馬家出了很多的主意,人稱“小子房”(但是從事后發(fā)現(xiàn)有可能是捧殺,但是鐘會的才能不可低估),子房是誰,張良啊,這個稱贊的確是很高的。
之后在鐘會的計謀下,諸葛誕很快地被擊敗了!這個時候可以說雖然還是曹魏的天下,但是大權(quán)已經(jīng)旁落司馬家。司馬家也已經(jīng)為之后篡權(quán)做好了一切的準備。
鐘會一直在被捧殺,志得意滿,不知道自己其實已經(jīng)被司馬昭盯上了,在司馬昭想要攻打西蜀的時候,朝廷上下的臣子都認為不可以,但是唯獨鐘會覺得可以,鐘會也給予了自己的意見,就是認為西蜀國小財盡,并且姜維屢屢騷擾曹魏邊疆,這也讓司馬昭很是心里膈應。
于是司馬昭讓鐘會領兵攻打西蜀,鐘會當時手下的良將謀士如云如流,打的西蜀節(jié)節(jié)敗退,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當時的西蜀無大將,廖化為先鋒,可以看出其實西蜀已經(jīng)日薄西山了
鐘會在打下西蜀后,(其實有姜維放水的原因,姜維想要策反鐘會,并且手下的大將鄧艾確實也是厲害)這個時候鐘會真的可謂志得意滿,但是他永遠都沒有想到,自己手下的將士在他投降之后,幾乎沒有人聽從他的,司馬昭還提前在他得手下留下自己的棋子,并且領兵十萬駐扎在長安,這讓鐘會也是萬萬沒想到的。
其實這也是司馬昭提前就預料到的,鐘會恃才傲物,并且突然手下權(quán)力大增,并且在姜維的忽悠下,反叛是幾乎的,所以司馬昭才出此下策(但是司馬昭想要伐蜀,但是朝臣全部反對,只有鐘會同意)。
這就能看出,鐘會反叛為何很快就被平定,司馬昭還是棋高不止一招,在這種問題上,確實有他的父親司馬懿的影子,很是清楚。
奇才人稱小子房,屢出奇招驚眾人,恃才傲物卻不明,司馬子上狼子心!
263年正月十六,40歲的鐘會矯郭太后遺詔,在成都起兵反叛司馬昭,正月十八,鐘會與姜維就死于兵變,叛亂被迅速平息。鐘會之亂,這段蜀漢滅亡后的插曲有太多值得玩味的地方,許多人不明白,鐘會是司馬昭的親信,又有了滅蜀的戰(zhàn)功,絕對可以出將入相,那么身為司馬昭心腹的鐘會為何會選擇起兵叛亂呢?
首先,鐘會雖然是司馬昭的心腹,但卻受到其他同僚的排斥。
鐘會雖然是司馬昭的心腹,但他一直受到其他同僚的排斥。史書中關(guān)于此類的記載非常之多:傅嘏曾言"子志大其量,而勛業(yè)難為也",司馬昭之妻王元姬說鐘會"見利忘義,好為事端,寵過必亂,不可大任",辛憲英、裴楷、荀勖等人也都認為鐘會驕縱自大,不可不防。雖然鐘會確實有才能,為司馬昭出力不少,但司馬昭面對身邊臣子對于鐘會如此之不信任,也難免受到影響。
這從司馬昭對鐘會的任命上可以看出。平定諸葛誕后,鐘會在司馬昭府中擔任記事,"為腹心之任"。之后,接替王經(jīng)為司隸校尉,轉(zhuǎn)為外任。不久,又出任鎮(zhèn)西將軍、都關(guān)中諸軍事,首次擔任軍職。雖然鐘會的官位越來越高,并掌控兵權(quán),但他卻由內(nèi)任轉(zhuǎn)為外放之官。再加上鐘會士人出身,此前從未有軍旅經(jīng)驗,此番被司馬昭委以如此重任,對于鐘會來說并非易事。另外,曹魏此前主動進攻蜀漢,均遭慘敗。司馬昭此次出兵,群臣也是反對聲連連,長期和蜀漢交鋒的鄧艾都不贊成大舉征討蜀漢,甚至直到鐘會出征時,仍有軍官向司馬昭諫言不可出兵。在群臣中,唯獨鐘會支持司馬昭,而且為征伐蜀漢做了許多準備工作。鐘會這么做,自然和其他同僚格格不入。
第二種說法是鐘會懷有野心。
根據(jù)《三國志》的紀錄,鐘會滅蜀后居功自負,出格是在鄧艾被捕后,他"獨統(tǒng)群眾,威震西土"。 鐘會以為本人"功名蓋世,不成復為人下,加虎將銳率皆在己手,遂謀反"。另外,姜維還在中間不竭的調(diào)撥,鐘會這才舉兵謀反的。還有一種說法,鐘會謀反在某種程度上說是迫不得已的,由于他聰慧過人,善于謀劃,引起了司馬昭身邊人的不滿,他們不斷攻擊鐘會,才最終引發(fā)了這場叛亂。
最后鐘會終究還是少了些魄力,猶豫了些,沒有及時處理好軍中的將領,導致兵變,和姜維身死亂軍之中。鐘會的圖謀自立,和他的性格有關(guān),加上姜維的影響,導致在滅蜀后,野心膨脹。加之司馬昭大軍迫近,鐘會為了自保,引發(fā)了他的自立。
矛盾是為名利。
1、鄧艾搶功引發(fā)矛盾:
滅蜀的過程,鐘會率領十萬大軍勢如破竹的攻占蜀地,與姜維主力對峙劍門雄關(guān),一時進退維谷時,鄧艾卻另辟蹊徑,從陰平小道奇襲蜀國大后方,致使戰(zhàn)爭態(tài)勢急轉(zhuǎn)直下,蜀國無力抵抗,劉禪舉國投降,消息傳來,絕望泄氣的是姜維,氣急敗壞的是鐘會,滅蜀第一功臣顯然是鄧艾,鐘會此前所有的努力似乎都付之東流;
對于心高氣傲且雄心勃勃的鐘會來說,鄧艾顯然是貪天之功,陰謀取巧,原指望憑滅蜀之功,成為魏國第一人的鐘會,隱藏著更大的野心,自然對于威望、能力遠勝自己的鄧艾充滿了仇恨和憤怒,這種嫉恨的力量是巨大的,破壞力是超強的,做為主帥,也是主力,滅蜀的第一功被人竊取,而之前鄧艾又不請示匯報,顯然并沒有把自己這個統(tǒng)帥放在眼里,欲成大事,必滅鄧艾,鐘會仇恨的種子漸漸生根,發(fā)芽,成長。
2、鐘會本有謀反心,姜維離間:
在蜀國滅亡后,蜀國名將姜維隨之投降鐘會,其知道鐘會有謀反之心,于是離間勸說鐘會設法殺害魏將,鐘會一方面陷害鄧艾,(因為鄧艾在蜀地有強大的勢力,想謀反必須將鄧艾除去),一方面準備起兵造反,但事情敗露,姜維、鐘會及蜀將張翼等都被殺害,鄧艾也被田續(xù)殺害。
擴展資料
鄧艾之死:
鐘會見鄧艾居功自恃,乘隙向司馬昭誣告其謀反,說他作的事情悖逆不道,已經(jīng)露出叛亂的苗頭。于是,朝廷下詔書派監(jiān)軍衛(wèi)瓘逮捕鄧艾父子,用檻車將其送到京都來,? 鄧艾仰天長嘆:“我是忠臣啊,居然到這種地步,白起的境遇,于今又重現(xiàn)了。”?
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五,鐘會抵達成都,將鄧艾押往洛陽。這時,鐘會麾下有魏、蜀軍隊二十余萬。鐘會排除了有滅蜀大功的鄧艾,又掌握龐大的遠征軍,遂密謀反叛。司馬昭對鐘會懷有野心早有戒備,遣中護軍賈充率一萬步騎入蜀進占樂城,隨即親率十萬大軍進駐長安,使鐘會措手不及。
鐘會遂扣押魏軍所有將領,并出示廢黜司馬昭的所謂太后遺詔,蜀降將姜維慫恿鐘會誅殺被扣將領,預謀趁機殺掉鐘會,恢復蜀漢。因鐘會遲疑而消息泄露,十八日中午,護軍胡烈之子胡淵率烈部眾擂鼓吶喊而出,各營官兵為營救本部將領也一起響應,蜂擁殺入蜀宮,被拘宮內(nèi)的將領們沖出與其部眾會合。
雙方在宮城內(nèi)外展開激戰(zhàn),斬姜維、鐘會及部眾數(shù)百人,殺蜀漢太子劉璇和姜維妻兒。魏軍大肆掠劫,后由監(jiān)軍衛(wèi)瓘收拾穩(wěn)定局勢,因其參與誣諂鄧艾,遂派護軍田續(xù)追殺鄧艾父子于綿竹(今四川德陽)西。鄧艾在洛陽的余子也被誅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鐘會之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鄧艾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鐘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姜維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51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王莽手下有哪些奇人異士昆陽之戰(zhàn)劉秀遇···
下一篇: 民間故事之-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