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么會放過吳芮,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打天下的時候,劉邦團結(jié)身邊人的能力非常的強大,在還沒有稱帝的時候,就已經(jīng)分封了八個王爺,并且計劃好了他們的領(lǐng)地,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劉邦的手下在打仗的時候非常的拼命,最后幫劉邦打下了江山。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后,就對這幾個王爺下手了,在他看來,他對于自己的國家要掌握絕對的控制權(quán),不允許任何的威脅存在。顯然那八個王爺就是他的威脅,他除掉了其中的七個,最后僅有一人幸存,也就是長沙王吳芮,這是為何?
劉邦當時之所以放過吳芮,還是因為吳芮對他來說沒有什么實質(zhì)的威脅,而且還有一定的作用。具體來說,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吳芮的屬地非常的偏遠,而且面積也是不大的。當時大漢最為肥沃的土地是在北方平原的,南方的山地是比較貧瘠的,種植的莊稼產(chǎn)量也是很一般的,受此影響,那里的人口和經(jīng)濟也是不怎么發(fā)達的。因此吳芮在那里做長沙王,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其實算不上很好的待遇。
在這樣的情況下,吳芮對于劉邦的江山威脅其實是沒有的,而且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幫助把守南方的疆土。在漢朝的時候,在長沙以南的地方,其實是有很多的民族,這些民族仗著在山地上的優(yōu)勢,長期都在和朝廷做斗爭,絲毫不怕大漢的政權(quán),并且偶爾還要來騷擾一下。如果朝廷從長安派兵去鎮(zhèn)壓,因為路途非常的遙遠,成本會顯得非常的高,而且因為不熟悉當?shù)氐牡匦魏蜌夂?,長安軍隊的戰(zhàn)斗力還要受到影響。
在這樣的背景下,長沙國在設(shè)立的時候,本來就帶有防衛(wèi)南方的使命,吳芮自然承擔(dān)起了防守南方的重任,劉邦自然會考慮這方面的因素,選擇不對他動手。事實證明確實有很好的效果,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即使作亂,基本上都是在長沙國以南的地界。長安和大部分的北方漢朝領(lǐng)土,都沒有得到任何的侵犯,長沙國的設(shè)立顯然是非常必要的。
吳芮還是一個非常明白的人,他主動地交出了自己手里的部分兵權(quán)。當時劉邦在分封領(lǐng)土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匹配了一定的兵力,這些兵力雖然不能和朝廷的軍隊相比,但是數(shù)量也是不少,一個領(lǐng)地再怎么也有幾萬的人。而當時長沙國的軍隊,就在5萬左右。吳芮的聰明之處在于,他看透了劉邦這個人,知道將來他可能因為軍隊的原因?qū)ψ约喊l(fā)難,于是當時便主動地交出了三萬軍隊,僅僅留下一萬余人把守長沙國。而且在到了長沙國之后,他都非??酥频牟蝗U大部隊的規(guī)模。這點就在很大的程度上打消了劉邦對他的猜疑心。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讓吳芮最后安然落地。就是在當時大漢剛剛建立的時候,有一些諸侯就想去攻占長安,謀反作亂,并且邀請吳芮參與。但是吳芮言辭拒絕了,并且將這個消息及時的派人送去了長安,讓劉邦早做準備,才避免被奸人謀害。
因此,從以上的幾個角度來說,劉邦都是不能殺吳芮的。如果殺了他,不僅會讓朝廷的一些忠臣寒心,而且會影響朝廷的穩(wěn)定。當時在長沙國的時候,吳芮的威望是很高的,當?shù)氐陌傩斩己苄欧?,而更為南方的少?shù)民族,也因為他的存在,一直不敢對長沙國有什么 大的動作。加上他自己識時務(wù)的交出兵權(quán),這才保證了他的余生,都過得比較安穩(wěn)。
白馬之盟是漢高祖劉邦在位時與群臣以殺白馬方式定立的盟約,此為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其要殺牲取血,并用手指蘸血來涂在嘴上,以示恪守盟約。對于劉邦制定的“白馬之盟”,內(nèi)容就是要確保漢朝只有劉姓者可為王,即“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
對此,在筆者看來,漢高祖劉邦之所以留下“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規(guī)定,無疑是和西漢初期的異姓王存在直接的關(guān)系。對于西漢初期的八大異姓王,可以說讓漢高祖劉邦非常頭疼。就這些手握兵權(quán)的一方諸侯,顯然會對西漢王朝造成直接的維系?;诖?,針對西漢初期的八大異姓王,劉邦先后鏟除了六個,也即只有兩人善終。
首先,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在天下大亂的背景下,漢高祖劉邦也舉兵起義。在秦朝滅亡后,劉邦又和項羽展開了激烈地較量。在這一過程中,不少諸侯投靠了劉邦,成為劉邦擊敗項羽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礎(chǔ)上,等到建立西漢王朝后,漢高祖劉邦自然需要論功行賞,也即功勞大的封王,功勞小的封王,這是西漢初期異姓王得以誕生的歷史背景。
在西漢初期,劉邦分封了八位異姓王,這八人分別是齊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后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韓王信。對于西漢初期的八大異姓王,燕王臧荼謀反,被劉邦親兵討平。后燕王盧綰也被逼而叛變,最后老死在匈奴。
至于千古名將——楚王韓信,則被貶為淮陰侯,后被呂后處死。梁王彭越被貶,之后也被呂后處死?;茨贤跤⒉贾\反,被劉邦抱病征討,后被外甥吳回所殺。韓王信起兵反叛,投靠匈奴,被將軍柴武在參合斬殺。由此,對于西漢初期的八大異姓王,只有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獲得了善終的結(jié)局。
一方面,就趙王張耳來說,是趙國的后人,因此,在秦朝末年的起義中,張耳支持武臣為趙王,封為右丞相。武臣死后,擁立趙歇為趙王,扶趙抗秦。等到秦朝滅亡后,項羽分封諸侯,將張耳分為常山王,定都襄國(今河北邢臺市)。之后,張耳歸順漢王劉邦,參加楚漢之爭。隨從韓信平定趙國,受封為趙王。那么,問題來了,劉邦在剪除異姓王的時候,為何放過了趙王張耳呢?
對此,在筆者看來,這很可能是因為張耳去世的比較早。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張耳就去世了,時年六十三歲,謚號為景,史稱趙景王。在張耳去世后,其子張敖即位為趙王。后劉邦在剪除異姓王時,被廢掉王位。而這,無疑體現(xiàn)出漢高祖劉邦消滅異姓王的決心。
八個異姓王里只有長沙王得到善終。分封這些異姓王的原因很簡單,是為了聯(lián)合各方勢力共同對付項羽,而在項羽被解決之后,這些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此劉邦為鞏固權(quán)勢,才決定鏟除這些手握兵權(quán)的異姓王,這些人并沒有造反。
這個問題所指的八大異姓王乃是齊王(后改封楚王)韓信、韓王信、燕王臧荼、后燕王盧綰、梁王彭越、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劉邦并非殺了七個異姓王,只殺了六個,趙王張耳早逝,其子也只是被降為列侯,沒有被處死。
其實劉邦一開始是想全部除掉的,畢竟帝王心海底針。但是這些人之前都幫助過他,他也不好意思直接殺,總得找個理由。他想除掉長沙王吳芮,可是又一直找不到什么理由,因為長沙王沒有給他帶來危機感。
長沙王也不是傻子,他知道自己有被殺的可能,所以整日憂心。不過他幸運就幸運在他與張良關(guān)系頗好,得到了張良的幫助。張良辭官后曾到他府上小住,得知了他的苦惱之后,就建議他平日里做事低調(diào)一些,然后再把自己手中的兵權(quán)和封地以給劉邦兒女為由交出去一些,這樣才打消了劉邦的疑慮。
吳芮聽從了這個建議,并約束自己家人,行事低調(diào),把自己的兵分了一些給劉邦的兒子劉賈,又把大部分封地分了出去。在這一系列舉動之下,讓劉邦信了他沒有野心。所以八大異姓王中只有長沙王可以善終。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53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民間故事之-三品龍腸
下一篇: 民間故事之-焚香驅(qū)瑕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