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國藩簡介: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初名子城
,字伯涵
,號滌生,謚文正
,漢族
,宗圣曾子七十世孫
。中國近代政治家、戰(zhàn)略家
、理學(xué)家
、文學(xué)家
,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
。湖南省長沙府湘鄉(xiāng)縣人。晚清重臣
,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者
。清朝軍事家、理學(xué)家
、政治家
、書法家
,文學(xué)家,晚清散文“湘鄉(xiāng)派”創(chuàng)立人
。官至兩江總督
、直隸總督
、武英殿大學(xué)士
,封一等毅勇侯。一生著述頗多
,但以《曾國藩家書》流傳最廣
,影響最大
。
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
,自幼勤奮好學(xué),6歲入塾讀書
。8歲能讀四書
、誦五經(jīng)
,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jìn)士,入翰林院
,為軍機(jī)大臣穆彰阿門生
。累遷內(nèi)閣學(xué)士
,禮部侍郎
,署兵、工
、刑
、吏部侍郎
。與大學(xué)士倭仁
、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xué)”相砥礪
。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
,力挽狂瀾
,經(jīng)過多年鏖戰(zhàn)后攻滅太平天國
。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
,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
,以德求官
,禮治為先
,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
謀略書籍歷史人物傳記.png)
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一生與家人的書信頗多
,上自祖父母至父輩
,中對諸弟
,下及兒輩
;小到家庭瑣事,大到治國安邦均有所闡釋
。曾氏家書不僅是我們了解曾國藩
、客觀評價曾國藩的珍貴史料
,同時他的修身
、齊家
、治國之理念仍為世人所推崇,閱讀《曾國藩家書》也是提高自身修養(yǎng)和精神境界的絕佳范本
。
70元包郵
購買請?zhí)砑游⑿?/strong>
二、曾國藩的故事二則:
巨蟒轉(zhuǎn)世的故事
曾國藩出生時
,祖父曾經(jīng)夢到有一只巨蟒纏在他家的柱子上
,所以認(rèn)為曾國藩是巨蟒轉(zhuǎn)世
,曾國藩出生后家中的一棵死梧桐樹竟然重新煥發(fā)出了生命
,讓其祖父更加相信巨蟒轉(zhuǎn)世這一夢語。而湊巧的是曾國藩患有類似“牛皮癬”一類的皮膚病
,(有一說“火蟒蘚”)
,渾身上下都是像蛇的鱗片一樣的癬
,所以曾國藩也相信了巨蟒轉(zhuǎn)世這一夢語
。曾國藩還有一個奇怪的愛好——愛吃雞,卻又最怕雞毛
。當(dāng)時緊急公文
,在信封口處往往要粘上雞毛
,俗稱雞毛信
、雞毛令箭
。每當(dāng)曾國藩看到這種信
,總是毛骨悚然,如見蛇蝎
,必須要別人幫他取掉雞毛
,他才敢拆讀
。古時候曾有這樣的說法:“焚燒雞毛
,毒蛇聞氣就死了
,龍蛇之類,也畏懼這種氣味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鴩獙﹄u毛害怕到這種程度
,難免也被人理解為蟒蛇轉(zhuǎn)世
。在岳麓書院學(xué)習(xí)時因為怕別人看到身上的鱗片
,所以夏天燥熱時還穿戴整齊地讀書
,讓先生大加贊賞
。
比賊笨的故事
曾國藩小的時候天資并不高
,其實可以說比較笨
,他學(xué)習(xí)起來非常吃力
。一天晚上
,他在家里讀書
,有一篇文章他重復(fù)讀了很多遍
,可就是背不下來。他就一遍一遍地讀
,一遍一遍地背
。夜已經(jīng)很深了
,他仍然沒有背下來。這可急壞了一個人
。原來
,他家來了一個賊人
,就潛伏在他書房的屋沿下,想等他讀完書睡覺之后再進(jìn)屋偷點什么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墒琴\人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見曾國藩睡覺。賊人實在等不下去了
,就十分生氣地跳進(jìn)屋子
,對曾國藩說:“就你這么笨還讀什么書?我聽幾遍就會背了
!”于是賊人將那篇文章從頭到尾地背誦了一遍
,然后揚長而去。
三、曾國藩的語錄:
1
、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fēng)味
。
2
、不深思則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
,其得易失
。
3、不貪財
,不失信
,不自是
,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
4
、不隨眾從之喜懼為喜懼。
5
、人之處于患難
,只有一個處置。盡人謀之后
,卻須泰然處之
。
6、人之氣質(zhì)
,由于天生
,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zhì)
。
7
、人宜減者決減之,錢宜省者決省之
。
8
、人必誠,然后業(yè)可大可久
。
9、人茍能自立志
,則圣賢豪杰何事不可為
?何必借助于人?
10
、從人可羞
,剛愎自用可惡。不執(zhí)不阿
,是為中道
。尋常不見得,能立于波流風(fēng)靡之中
,最為雅操
。
11、以才自足
,以能自矜
,則為小人所忌,亦為君子所薄
。
12
、以愛妻子之心事親
,則無往而不孝。以責(zé)人之心責(zé)己
,則寡過
。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
13
、何必?fù)竦兀亢伪負(fù)駮r
?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
14、兄弟和
,雖窮氓小戶必興
,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
。
15
、先靜之,再思之
,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
16、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
,則庶可以成大器
,若沾染富貴氣習(xí),則難望有成
。
17
、凡事須逐日檢點,一日姑待后來補救
,則難矣
。
18、凡人做一事
,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
,不可見異思遷。
19
、凡人無不可為圣賢
,絕不系乎讀書之多寡。
20
、凡辦大事
,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
,人謀居半
,天意居半。
21
、凡天下事
,慮之貴,詳行之貴
,力謀之貴
,眾斷之貴獨。
22
、凡有盛必有衰
,不可不預(yù)為之計。
23
、兇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
,曰多言。
24
、前世所襲誤者
,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
,可以自我創(chuàng)之
。
25、勸人不可指其過
,須先美其長
。人喜則語言易入,怒則語言難入
,怒勝私故也
。
26、務(wù)須咬牙厲志
,蓄其氣而長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餒也
。
27、勤于邦
,儉于家
,言忠信,行篤敬
。
28
、受挫受辱之時
,務(wù)須咬牙勵志
,蓄其氣而長其智
。
29、受非分之情
,恐辦非分之事。
30
、君子之道
,以知命為第一要務(wù)
。
31
、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
,固是美事,能不自夸
,則善矣
。
32
、吾輩讀書
,只有兩件事,一者進(jìn)德之事
,一者修業(yè)之事。
33
、困心橫慮
,正是磨練英雄之時
。
34
、處事貴熟思緩處,熟思則得其情
,緩處則得其當(dāng)。
35
、處事速不如思
,便不如當(dāng)
,用意不如平心
。
36
、天下事未有不由艱苦中來,而可大可久者也
。
37、好便宜不可與共財
,狐疑者不可與共事
。
38
、寧可數(shù)日不開仗
,不可開仗而毫無安排算計。
39
、守篤實,戒機(jī)巧
,守強(qiáng)毅
,戒剛愎
。
40
、家中無論老少男婦,總的習(xí)勤勞為第一義
,謙謹(jǐn)為第二義。勞則不佚
,謙者不傲
,萬善皆從此生矣
。
41
、盡人事以聽天,吾唯日日謹(jǐn)慎而已
。
42、居心平
,然后可歷世路之險
。盤根錯節(jié)
,可以驗我之才;波流風(fēng)靡,可以驗我之操
;艱難險阻。
43
、居有惡鄰
,坐有損友,借以檢點自慎
,亦是進(jìn)德之資。
44
、打仗不慌不忙
,先求穩(wěn)當(dāng)
,次求變化
;辦事無聲無臭,既要精當(dāng)
,又要簡捷。
45
、放開手
,使開膽
,不復(fù)瞻前顧后
。
46、無論治世亂世
,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
,未有不興者
,不勤不敬,未有不敗者
。
47
、清高太過則傷仁
,和順太過則傷義
,是以貴中道也。
48
、盛世創(chuàng)業(yè)之英雄
,以襟懷豁達(dá)為第一義。
49
、省事是清心之法
,讀書是省事之法。
50、端莊厚重是貴相
,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
,心存濟(jì)物是富相
。
51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
,第三要有恒。
52
、精神愈用而愈出
,不可因身體素弱過于保惜。
53
、胸懷廣大,須從平淡二字用功
。
54
、自其外者學(xué)之而得于內(nèi)者謂之明
,自其內(nèi)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謂之誠
,誠與明一也。
55
、責(zé)過太直,使人慚恨
,在我便是一過
。
56
、輕財足以聚人
,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
,身先足以率人
。
57、遇棘手之際
,須從耐煩二字痛下功夫。
58
、遇詭詐人變幻百端,不可測度
,吾一以至誠待之
,彼術(shù)自窮
。
59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
。
60
、須有寧拙毋巧之意
,而后可以持久
。
《曾國藩家書》致沅弟:至于當(dāng)大事,全在明強(qiáng)二字
【原文】
沅弟左右:
二十七日接二十一日來信
,俱悉一切。
弟辭撫之意如此堅切
,余二十二日代弟所作之折想必中意矣
。
來信“亂世功名之際尤為難處”十字實獲我心
。本日余有一片
,亦請將欽篆、督篆二者分出一席
,另簡大員。茲將片稿抄寄弟閱
。吾兄弟常存此兢兢業(yè)業(yè)之心
,將來遇有機(jī)緣,即便抽身引退
,庶幾善始善終
,免蹈大戾乎?
至于擔(dān)當(dāng)大事
,全在明強(qiáng)二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吨杏埂穼W(xué)
、問、思
、辨、行五者
,其要歸于愚必明
,柔必強(qiáng)
。弟向來倔犟之氣
,卻不可因位高而頓改。凡事非氣不舉
,非剛不濟(jì),即修身齊家
,亦須以明強(qiáng)為本
。
巢縣既克,和
、含必可得手,以后進(jìn)攻二浦
,望弟主持一切
,函告鮑
、蕭
、彭、劉四公
。余相隔太遠(yuǎn),不遙制也
。
順問近好
。國藩手草。弟公文不宜用“咨呈”
。用“咨”以符通例
。
同治二年四月廿七日
70元包郵
購買請?zhí)砑游⑿?/strong>
【譯文】
沅弟左右:
二十七日接到賢弟二十一日的來信,所有情況都已知曉
。
既然賢弟對于辭去巡撫之職的決心如此堅定迫切,那么我二十二日代你寫的奏折也一定符合你的心意吧
。
你來信中說“亂世功名之際尤為難處”
,這十個字實際上說出了我的心聲
。今天我有一片折子,也是請求把欽篆
、督篆這兩官位分出一席
,另外選一名大的官員來擔(dān)任這一職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在將稿子抄給你看
。我們兩兄弟要常存一顆兢兢業(yè)業(yè)的心,將來如能遇到機(jī)會
,就能抽身而退,這樣才可以善始善終
,這樣應(yīng)該能避免犯大的罪過了吧
?
至于擔(dān)當(dāng)大事
,全憑“明強(qiáng)”二字
。《中庸》中所說的博學(xué)
、審問、慎思
、明辨
、篤行,其要點就是要使愚蠢變?yōu)橘t明
,柔弱變得堅強(qiáng)。弟一向本性很倔犟
,不可因為處在高位就立刻去改變
。要知道凡事沒有倔犟的志氣是做不成的
,沒有剛毅的性格也不能成大事
,即使是修身齊家
,也必須以“明強(qiáng)”二字作為修身的根本。
巢縣既然已經(jīng)攻破
,那么和、含等地也一定能夠到手
。日后進(jìn)攻二浦
,希望你能夠自己主持大局,并寫信給鮑
、蕭、彭
、劉四位將軍
。因為我離你太遠(yuǎn)
,不能遙控指揮你
。
順便問候近況可好。國藩手草
。賢弟的公文不應(yīng)該用“咨呈”來寫
,用“咨”才符合通例
。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70元包郵
購買請?zhí)砑游⑿?/strong>
【解讀】
曾國藩認(rèn)為:一個人要使自己做成大事
,內(nèi)心決不能缺少一股倔犟的精神,這一點很重要
。在生活中,人人都想爭強(qiáng)
,因為都有血氣
。但遇到挫折,有人立即脆弱成一攤爛泥
,望天長嘆,退步不前
。曾國藩終生的信條是:欲成大事
,“明強(qiáng)”為本
。
曾國藩在給沅弟的信中強(qiáng)調(diào)《中庸》說的博學(xué)
、審問、慎思、明辨
、篤行,要點就是要使愚蠢的變得賢明
,柔弱的變得堅強(qiáng)
。其意是說
,一個人要想在困難面前成為一個強(qiáng)者
,光有勇氣是不夠的,必須要有一定的思想
,也就是說必須從“明智”的“智”字做出來。這個“智”可以是找到解決困難的方法
,也可以是不畏困苦的毅力
,或者是另辟出路的智謀。只要能夠自始至終都不屈服順從
,而不是一味強(qiáng)硬地去做
,那便是明智之舉
。
譬如:子路問:“什么叫強(qiáng)?”孔子從容不迫地回答:“有南方的強(qiáng)
,也有北方的強(qiáng)。南方的強(qiáng)
,意指用寬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
,面對蠻橫對待也不報復(fù)
,這是君子的強(qiáng)
;用兵器甲盾當(dāng)枕席,面對死亡的威脅也不退縮
,這是北方的強(qiáng)?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哉f
,和順而不隨波逐流,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
,政治清明時不改變志向,政治黑暗時堅持操守,寧死不變
,這才是真正的強(qiáng)
。
以勇士北宮黝為例
,北宮黝肌膚被刺不退縮
,眼睛被戳不逃避,不但如此
,北宮黝既不受平凡小民的羞辱,也不受大國君主的羞辱
,聽到斥罵的聲音一定反擊
。這種勇氣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備的,是外發(fā)的
,這種人有某種體格或武功上的卓越之處。
再以孟施舍為代表
,孟施舍對待不能戰(zhàn)勝的敵人
,就像對待足以戰(zhàn)勝的敵人一樣,即使自己的兵力比別人少
,但士氣高于對方、內(nèi)心堅定
,就一定可以打敗對方
。孟施舍認(rèn)為
,必勝的秘訣就是無所畏懼
,這種勇氣是內(nèi)斂的,很不容易做到
。像北宮黝、孟施舍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強(qiáng)者了
,但是曾子這個人只要知道自己做的事是對的
,那就會“雖千萬人,吾往矣”
,即使面對千軍萬馬也不畏懼。由此看來
,北宮黝只是好勇斗狠之輩
,而曾子則被后人奉為“宗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沼醒獨庵畯?qiáng)的勇士
,仍是遠(yuǎn)遠(yuǎn)不及擁有明智之強(qiáng)的儒者。
因此
,曾國藩作為曾子的后人,以自身的成績證明了這一點
。在曾國藩的思想中
,認(rèn)為“思必明,柔必強(qiáng)”
。從孔子對南方之強(qiáng)的見解來看,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是以道德的實踐者為真正的強(qiáng)者
。
此外
,曾國藩在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一日
,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也寫道:強(qiáng)字本是美德
,我以前寄給你的信也講明強(qiáng)二字?jǐn)嗖豢缮佟5菑?qiáng)字必須從明字做起
,然后始終不屈不撓。如果對事情全不了解
,一味蠻橫
,等到別人用正確的道理進(jìn)行駁斥
,并用事情的實際后果來驗證
,這時候再俯首服輸
,這就是京師講的瞎鬧
。我也并不是不要強(qiáng),只是因為見聞太少
,看事不明不透,所以不敢輕易要強(qiáng)
。再者
,我們正處于鼎盛的時候,屬員在外
,氣焰囂張
,言語放肆,往往令人難以接近
。我們?nèi)绻晃稄?qiáng)勁,不稍稍收斂抑制
,那么屬員仆從就會鬧出大禍
。
由此可見,明強(qiáng)就是敢爭
,當(dāng)一種判斷確定后,曾國藩從不遷就他人的意見
,有主見
,敢斗爭。
曾國藩的個性
,就意志方面來講,也是很堅強(qiáng)倔犟的
。從曾國藩的詩文和軍事生涯中都可以看出他意志堅強(qiáng)
,并非懦弱之輩。他的詩文
,很少有意味平淡之作,而多豪言壯語
,雄奇之氣溢于筆端
,堅強(qiáng)的性格躍然紙上,如他30多歲做京官時作的一首詩:
去年此際賦長征
,豪氣思屠大海鯨。
湖上三更邀月飲
,天邊萬嶺挾舟行
。
竟將云夢吞如芥,未信君山刬不平
。
偏是東皇來去易,又吹草綠滿蓬瀛
。
在書法方面
,曾國藩不喜歡纖弱陰柔的字
,而喜歡強(qiáng)勁陽剛的字
。他說:“杜陵言‘書貴瘦硬’
,乃千古不刊之論?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弊煮w硬而瘦,正是陽剛風(fēng)格的一種表現(xiàn)
,俗話說:字如其人
。寫字雖是小事,卻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
。有些善于識才的人僅憑一個人的字,就可以看出一個大概
。
《曾國藩家書》共收錄曾國藩家書435通
,其中《與祖父書》14通,《與父母書》48通
,《與叔父書》9通,《與弟書》249通
,《教子書》115通
;另附《致夫人書》、《教侄書》等7通
,包括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交友識人﹑持家教子﹑治軍從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