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碇煲院5墓适?,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p>
明末清初是個超級大亂世,與局勢動蕩不安相伴隨的,是層出不窮的奇人異士,他們或善或惡、或正或邪,均在史書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其中,兩度錯失皇位、以監(jiān)國身份堅持抗清18年的明朝王爺朱以海,堪稱典型代表。
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世孫,魯荒王朱檀(朱元璋第十子)的后代,魯肅王朱壽鏞第六子,魯安王朱以派之弟,生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軍闖入關內劫掠并攻陷兗州,朱以派為免遭羞辱,便與四弟朱以衍、五弟朱以江一起自縊而死,唯有朱以海藏身于死人堆中,僥幸地躲過清軍的屠殺。
由于朱以海的兄長們或早逝或自殺,所以等到清軍撤出關內后,崇禎帝便冊封他為魯王,時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然而,僅僅過了1個月時間,李自成便攻陷北京,并開始向山東用兵。朱以海得到消息后,趕緊乘船向南逃竄,一直跑到浙江的臺州,才算是安穩(wěn)住心神。南明建立后,弘光帝安撫逃到南方的諸王,朱以海被委以防守臺州的重任。
弘光小朝廷建立后不久,便陷入內訌當中,由此給清軍大舉南侵提供良機。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南京被清軍攻陷,逃亡未果的弘光帝被俘獲(次年被斬首),南明頓時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為了完成消滅清軍、北伐中原的目標,兵部尚書張煌言、刑部員外郎錢肅樂等人在浙東起兵抗清,并擁立朱以海在紹興出任監(jiān)國,時在同年七月。
朱以海之所以出任監(jiān)國而沒有稱帝,是考慮到弘光帝還在世,只有等到他遇害后登基,才能顯得名正言順。但讓朱以海沒想到的是,就在他出任監(jiān)國之前,唐王朱聿鍵(隆武帝)已在福州稱帝,時在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當消息傳至浙東時,朱以海大失所望,自知若貿(mào)然稱帝的話,必然會落下“僭逆”的罵名,因此只能被迫取消稱帝的計劃,就此與皇位第一次擦肩而過。
隆武帝登基后,派人安撫朱以海,并命令他退位歸藩。對于隆武帝的要求,朱以海表示順從,但大學士張國維、熊汝霖等人卻堅決反對,并殺死朝廷派來的使者陸清源,由此導致魯王跟隆武帝之間矛盾激化,史稱“唐魯之爭”。這場持續(xù)近1年時間的內戰(zhàn)不僅嚴重消耗了南明實力,而且給清軍大舉南侵提供良機。
次年(1646年)五月,紹興、臺州相繼失守,朱以海在張煌言等人的保護下,倉皇地逃往舟山避難。兩個月后,清軍兵不血刃地攻取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俘虜,不久便被殺害?!疤启斨疇帯弊罱K落得兩敗俱傷的結局,而朱以海也因主動挑起內戰(zhàn),個人形象為之大損。
朱以海丟失浙東根據(jù)地后,在大將張煌言、張名振等人的輔佐下,以舟山為根據(jù)地繼續(xù)抗擊清軍。在此期間,朱以海向永歷帝朱由榔稱臣,并自請撤銷監(jiān)國的稱號,態(tài)度異常恭順。然而永歷帝出于籠絡朱以海及其部眾的考慮,特意允許他依舊使用“監(jiān)國”的稱號,并鼓勵他在浙東一帶繼續(xù)對抗清軍。
朱以海在浙東一帶抵抗清軍數(shù)年,終因敵我實力過于懸殊,最后敗下陣來,連大本營舟山也被攻占。永歷五年(1651年)九月,舟山被清軍攻陷,朱以海在張煌言、張名振等人的保護下,倉皇地逃往廈門避難。作為隆武帝的心腹愛將,鄭成功雖然痛恨朱以海當年挑起內戰(zhàn)的做法,但念及他的宗室身份,所以依然對他以禮相待,并將他安排在金門居住。
因為金門不產(chǎn)稻米,所以朱以海寓居當?shù)仄陂g,不得不食用番薯來充饑,因此被民間戲稱為“番薯王”。不僅如此,朱以海自知鄭成功對他猜忌甚深,所以出于避禍的考慮,在遷居金門的次年(1652年),便被迫取消監(jiān)國的稱號。此后,朱以海僅以魯王的身份自稱,并命令張煌言、張名振等人全力配合鄭成功的軍事行動,由此讓后者消除戒心。
永歷十六年(1662年)六月,永歷帝在云南被吳三桂縊殺,消息傳至金門后,鄭成功等人無不驚駭失色。此時,張煌言等人以國家不可一日無君為由,勸說朱以海早日稱帝,以便統(tǒng)領南明的抗清事業(yè)。但是,張煌言的建議卻遭到鄭成功、鄭經(jīng)父子的堅決反對(鄭氏父子早有割據(jù)自立的想法),最終未能付諸實施。就此,朱以海第二度與皇位擦肩而過。
朱以海此時已抱病在身,而鄭氏父子堅決反對他稱帝的舉動,讓他的情緒和身體變得極差。同年十一月十三日,郁憤難平的朱以海帶著對皇位的渴望,病死在金門島上,就此結束坎坷的一生,終年45歲。雖然朱以海因主動挑起南明內戰(zhàn)而飽受指責,但他在東南沿海一帶堅持抗清18年,比之那些只知道逃亡的皇帝或王爺們,依舊值得后世的肯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56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民間故事之-梅花帕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