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狄仁杰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武則天本想讓自己的子侄繼承皇位,卻因狄仁杰一句話,便把太子之位給了李顯,狄仁杰究竟說了什么?
狄仁杰不畏權貴,不徇私枉法,在民間贏得了好名聲。他擔任知頓使時,地方官為了方便唐高宗出行,準備調集民工開出一個專屬通道,狄仁杰得知后堅決制止,他也因此獲得了唐高宗的好評。
他不僅對百姓有關懷之心,還對落難的同僚有憐憫之心。李貞起兵反武則天失敗后,牽連甚廣,禍難殃及到他所管轄的豫州區(qū)域。司刑官督促他盡快行刑,狄仁杰看著這數千人心生不忍,他一方面拖延行刑,一方面又和武則天求情。最終,武則天被他的真情打動,將死刑改成了流放。
狄仁杰的才干漸漸被武則天知曉后,天授二年,武則天將他調入中央,拜為宰相。狄仁杰從一個豫州刺史,搖身一變,成為萬人之下的宰相,沒有根基,也沒有人脈,自然就引起了很多人的算計。
沒過多長時間,狄仁杰就被來俊臣誣陷謀反,不由分說,就被關進了大牢。來俊臣是人人皆知的酷吏,狄仁杰知道自己落到他手上如果不招供,那結果肯定是九死一生。為了保全性命,狄仁杰只好假意招供。他說“大周革新,萬物維新,我是唐朝舊臣,甘愿被誅,謀反是實?!?/p>
武周剛建,武則天根基不穩(wěn),當她得知自己扶持起來的宰相參與謀反時,盛怒不已,當下就決定將其斬首。狄仁杰關進監(jiān)獄后,謹小慎微,讓獄卒放松警惕,等他家人來送飯時,他又借口寫遺書,將自己的申冤書交給家人。他的兒子狄光遠,得到訴狀后,立即向武則天呈報,武則天這才得知他的冤情。
狄仁杰雖然效忠武則天,但他內心還是想恢復李唐王朝,武則天的侄子都向武則天吹耳邊風,想讓她把皇位傳給自己,可狄仁杰卻一心想讓李顯恢復太子之位。
狄仁杰向武則天進言說,姑侄關系永遠也比不上母子關系,如果讓自己兒子當皇上,那您就能永享香火,如果侄子當上了皇帝,那他會把您供奉在自己的太廟里嗎?他本以為自己這一席話能讓武則天恍然大悟,不曾想武則天卻說立嗣是我自己的事,你不要干預。
經此一事,狄仁杰開始正視自己的地位,他不再直接進言,而是組織大臣們旁敲側擊,對武則天說兒子的重要性。雖然狄仁杰做了很多努力,但武則天始終沒有松口讓李顯復位。
一日,武則天對狄仁杰說:“朕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雙翼皆斷的鸚鵡,這可有什么征兆?”狄仁杰說:“鸚鵡,乃武者,雙翼,為陛下兒子?!彼囊馑际牵绻鋭t天能重新用二皇子李顯,就能重新飛起來。
此言一出,武則天便決定將李顯接回來,立為太子,太子回來后,狄仁杰又任用忠于李唐的張柬之,后來張柬之擁護李顯發(fā)動政變,李唐王朝復辟成功。
狄仁杰的一生不忠于任何人他忠于李唐王朝,若沒有他,李顯不可能重為太子,李唐王朝也不可能復辟成功,他是李唐王朝最忠實的擁護者。
作者:fan EYRE
武則天的煩惱,是每個皇帝都曾有過的煩惱:立誰當太子。
武則天姓武,由武三思等人繼承權力意味著武周王朝的延續(xù);如果由李顯繼承皇位,則意味著武周王朝的結束,李唐王朝的復辟。
在“立嗣”這個問題上,朝廷上下早已經形成兩個派別,這兩個派別涇渭分明,針鋒相對,誰也不肯退步——這個是肯定的,國本問題至關重要,誰都不能退半步。一派是“李派”,很多大臣都傾向于這個派別,他們主張立廬陵王李顯或皇嗣李旦為太子,至于是立李顯還是李旦,他們不關心,只要姓李就行;一派是“武派”,代表人為武承嗣,武承嗣認為武姓天下沒有傳給李家人的道理,何況,姑母辛辛苦苦得來的天下,怎么能再還回去?
圣歷元年698年,武則天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群臣奏請武則天召廬陵王李顯回京。
此時大臣們集體亮出觀點群起請求召回貶放廬陵的李顯,這無疑是對武氏政權無聲而釜底抽薪的反抗。
看看大臣們的態(tài)度:
宰相李昭德曾向武則天密奏:“臣聞文武之道,布在方策,豈有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乎!以親親言之,則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傳子孫,為萬代計。況陛下承天皇顧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食矣。”【注:《舊唐書》卷87《李昭德傳》】
意思是說,陛下,您聽說過侄子有了天下,替姑母立廟嗎?以親緣關系來看,天皇是您的丈夫,皇嗣是您的兒子,陛下正應該將天下傳給兒孫,作為千秋萬代的根本。何況,天皇將天下托付給陛下,如果陛下立了武承嗣,我怕天皇和陛下以后不能血食?!毖常侵富钪娜私o死去的人獻上祭品。
狄仁杰說:“立子,則千秋萬歲后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于廟者也?!蔽鋭t天夢見過鸚鵡折斷二翼的夢,狄仁杰巧妙借夢回答:“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br>說明大臣們心中對李唐王朝的感情難以磨滅,依然希望在自己身后天下能夠恢復李姓。想著法兒勸武則天傳位于李姓皇子。
武則天曾有意立武三思為太子,于是詢問朝臣是否可行。大臣們面面相覷,不敢回答。狄仁杰說:“天下百姓依然思念唐朝。之前北方出現(xiàn)邊警,陛下派遣梁王武三思去民間招募勇士,一個多月時間召集了不到一千人。后來又讓廬陵王李顯去招募士兵,沒幾天就招募到了五萬人。如果要選擇繼承人,非廬陵王莫屬?!蔽鋭t天聽罷大怒,拂袖而去。武三思的政治才能可見一斑,民眾們還是對李唐有感情些。
698年,武則天終于派遣徐彥伯迎廬陵王回神都洛陽。李顯到洛陽后,武則天將他藏匿在帳中,再次召見狄仁杰,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情。狄仁杰敷請切至,涕淚俱下,請求迎立李顯。武則天這才將李顯召喚出來,
說:“還給你太子!”
王至,后匿王帳中,召見仁杰語廬陵事。仁杰敷請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還爾太子!”仁杰降拜頓首,曰:“太子歸,未有知者,人言紛紛,何所信?”后然之。更令太子舍龍門。具禮迎還,中外大悅。初,吉頊、李昭德數請還太子,而后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為言,后雖忮忍,不能無感,故卒復唐嗣。--《新唐書》
表明此時武則天已經有歸還李唐的意思
(“還你太子”,這句話有玄機。朝廷上“李派”眾多,女皇偏偏把他叫來說這樣一句話,還用了“還”這么一個字眼。還,就是歸還的意思,說明女皇一直都知道狄仁杰心念李唐,不停地為恢復李唐事業(yè)添磚加瓦,自己做的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她是將他當成李唐王室的代表,把李唐江山正式地“還”了回來。因為這種欣賞,她可以容忍其對李唐的效忠,一直重用他;也是因為這種欣賞,他不曾真正地反對過她。公元700年,廬陵王李顯回到長安的第二年,狄仁杰去世。武則天面對朝臣,半晌,流下眼淚,說出一句話:“朝堂空矣?!边@是一代女王對一代名臣的最高評價。.)
武則天重新考慮了民心向背問題,為什么這么多人傾向于立李家人?
首先應該歸功于大唐品牌營銷策略的成功,大唐從李淵開始就注意形象工程,唐高祖收拾了隋朝的爛攤子,結束了戰(zhàn)亂,在建國之初就注意民生問題,這樣的王朝自然能得到民心;此后的唐太宗有一整套治國本領不說,還天生擁有政治作秀的才能,里里外外一把抓,老百姓的生活雖然窮了點,天天聽人宣傳皇帝如何仁愛如何英明,又天天看著自己國家打了一場又一場勝仗,身為大唐子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李治不擅長作秀,但他踏實做事,在李治手中,大唐真正實現(xiàn)了國泰民安,李治死后,武則天雖然也做了不少有利于國計民生的事,但任用酷吏隨意賣官,也給人留下不少負面印象,臣民們衡量一下,還是覺得李家人更靠譜。(除武則天之外的武氏沒做過什么靠譜的事兒,名聲極差。)考慮官員們的立場,多數官員都是武則天提拔起來的,但他們心里知道這個朝廷是誰的:朝廷是武則天從李家人手里搶來的,但歸根結底是李家的。
迫使武則天退位的“神.龍.政.變”
公元704年,武則天81歲。八月,武則天病重。
晚年的武則天內心空虛,逐漸變得昏庸,張易之兄弟倚仗武則天的寵愛,權勢沖天。他們利令智昏,大有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勢頭。甚至連武則天的子侄們都爭相給張易之執(zhí)鞭轡,叫他五郎而不敢直呼其名。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女兒永泰公主兄妹倆暗地里討論二張專政,不想被張易之的耳目偵知,張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則天進讒言。武則天聽信讒言,不僅責罵太子李顯,還嚴令李顯鞫問子女,萬般無奈的李顯只得逼令兒子、女兒自縊。接下來,張氏兄弟又將永泰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下獄逼死。這就不僅得罪了李氏,也得罪了武氏,迫使他們聯(lián)合起來反對二張。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聯(lián)合右羽林衛(wèi)大將軍李多祚起兵誅二張,迫使武則天傳位于中宗,并改“周”為“唐”。
當時張柬之認為自己不能勢單力孤,必須聯(lián)合更多的大臣,文臣武將都要有,才能妥當周全。張柬之首先聯(lián)系了他素日看好的鸞臺侍郎崔玄、左御林將軍敬暉、右御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五個人志同道合,又覺得事情有點棘手,誅殺女皇寵愛的二張,等于向女皇宣戰(zhàn)。如果女皇追究下來,他們性命不保。必須拉更多的人湊數,讓女皇知道他們不是作亂,而是順應民意。張柬之想到干脆請?zhí)?、相王、太平公主等人幫忙?br>武則天看了看跪在地上的大臣,文官武將,搭配合理,擁著自己的兒子逼自己退位,她忍不住問其中的李湛:“我對你們父子不薄,你就是這么報答我的?”李湛畢竟不是李義府,沒有小瞧皇帝的魄力,他沒敢說話。
當年隋煬帝楊廣被殺之前,曾經問他的大臣,“就算我對不起天下人,我并未虧待過你們,你們?yōu)槭裁匆@樣做?”以楊廣的聰明,在臨死前,他應該會知道,君臣之間,有相互欣賞,相互利用,就是沒有無條件的信任,大臣們會以“良禽擇木”為理由,自主選擇下一任老板。現(xiàn)在,武則天也明白了這個道理。不但這些大臣,恐怕連自己的兒子女兒侄子們,也參與了這次政變吧,否則,自己又怎么會得不到一點風聲。她在養(yǎng)病的過程中,不知不覺間被架空。事已至此,不用問事情經過,也無需責備發(fā)動政變的太子和大臣,普通女人哭天搶地那一套,武則天不屑做。武則天又顯示出政治家的風度,她說:“退下吧?!?br>
這一年,武則天八十二歲,離她滿懷憧憬進入唐朝后宮,已經過了六十八年。
此時權利架空,不得不還政于李唐
綜上,在民心向李這種大背景下,武氏一族沒一個具有出色的政治才能者。武則天不得不傳位于李。
其實武則天在確定將皇位還給李氏皇族之前一直在猶豫著到底將皇位傳給武氏一族還是將皇位還給李氏皇族。畢竟誰叫自己的家族族人都是那種爛泥扶不上墻的人呢,然而武則天又及其痛恨李氏皇族,這就非常讓武則天糾結。
要知道武則天當時為了奪得李氏皇族的天下付出了多么大的代價,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四個兒子,長子早夭,二子因為能力太過出色導致武則天心生忌憚,最后被武則天直接誣陷自己兒子謀反,殺了他,而唐中宗李顯時期武則天才成功掌權,唐中宗李顯當時因為要將自己的岳父封為丞相,因為受到了裴炎的阻撓,說了句就是將天下全都給了他岳父韋玄貞也未嘗不可的氣話,被裴炎轉給了武則天,武則天就直接廢中宗為廬陵王并貶出長安,自己稱帝即位,定都洛陽,改國號為周。而讓她再傳位給李顯,這是十分難以接受的事情。
而另外一邊自己武氏的子侄卻一個不如一個,按理說帝位理應給武則天的子嗣,而武氏一族卻沒有,畢竟是女帝,而這個時候武則天也做了個預備措施,武則天廢三兒子李顯后,強迫四兒子李旦跟自己姓武,徙居東宮,立為皇儲。
最后幫助武則天做出選擇的其實是狄仁杰的話,狄仁杰只是說了句:“自古帝王家廟未見有祀先姑者”。也就是說帝王沒有祭祀自己姑姑的,即只有兒子才能在她死后年年祭祀她。這句話直接武則天決定將帝位還給李氏皇族,不得不說狄仁杰這句話說中了要點也對應了武則天的心意。
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之心日益強烈,為了迎合武則天,很多官員紛紛上表,以“鳳集上陽宮,赤雀見朝堂”為由,力勸武則天稱帝。武則天假意推辭,終于在農歷九月九日那天坐上龍椅,改唐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女皇。
武則天稱帝,很多投機者看到了機會,然而,對于李唐宗室成員來說,這是莫大的打擊。于是,各地李氏宗親紛紛造反,武則天在稱帝前后,為平定李氏叛亂,耗費了無數精力。所以,她對李氏宗親有一種本能的防備,而對于自己娘家的武姓家族,則非常信任。
例如,武則天稱帝之初,立第四子李旦為太子。李旦從皇帝變?yōu)樘?,本就心灰意冷,隨著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大權在握,李旦幾次遭受誣陷,最后被囚禁于宮中。武則天考慮到自己的未來,一度想立侄子武承嗣或武三思為太子。
武則天登基時已經66歲,公元698年,武則天已經74歲,她知道自己不再年輕,但太子之位卻一直是武則天的心病。一邊是兒子,一邊是侄子,讓武則天左右為難。
要從親疏關系來看,兒子李顯、李旦當然是首選,但隨著武則天誅殺李氏宗親,打壓李顯和李旦,她覺得兩個兒子和自己貌合神離,把皇位傳給兒子,似乎不太放心。
身為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對武則天言聽計從,忠心耿耿。武承嗣為了鞏固武則天的帝位,為武氏家族排除異己,制造輿論,一心為武氏家族著想。武則天若想讓“武周”代代相傳,毫無疑問,武承嗣是最佳人選。然而,武則天在有兒子的情況下,強行讓侄子繼位,這就面臨巨大的阻礙,武則天內心也非常猶豫。
于是,武則天召來群臣,多次暗示自己的想法,試探他們能否將武承嗣或武三思立為太子。大臣們畏懼武則天的威嚴,都沒有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只有一個人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個人就是狄仁杰。
狄仁杰,唐朝著名宰相,在武則天時期,幾起幾落,最后還是深獲武則天信任。得知武則天想立侄子為太子,狄仁杰說:對于您來說,兒子比侄子要親。陛下若是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百年之后,陛下駕崩,您會擁有自己的宗廟,太子和他的子孫萬代都會用最隆重的禮節(jié)來祭祀你。陛下若立自己的侄子為太子,這就難說了,因為我從沒有聽說過,侄子會在太廟中供奉自己姑母的。
可以說,狄仁杰的這番話,一語驚醒武則天,武則天身為皇帝,立太子之事之所以是她的心病,是因為她擔心身后的名譽和地位。凡是生前站在權勢頂端的人,都很在意身后的尊榮。狄仁杰把侄子和兒子將來對武則天的態(tài)度拿出來比較,讓武則天恍然大悟。因此,武則天決定,立親生兒子李顯為太子,盡管她對李顯并不滿意,但她依然這么做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60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