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李治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單論“安史之亂”之前,唐朝鼎盛是依靠幾代皇帝積累而來。其中有一位皇帝,卻經(jīng)常被人忽略,他就是唐高宗——李治。
這位經(jīng)常被人搶走風頭的皇帝,夾在唐太宗和武則天中間,顯得沒什么存在感,歷史教科書的介紹也不多。還有很多人覺得李治“昏庸”“懦弱”,被女人搶走了皇位。這些標簽,其實都錯怪李治了。
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期,雖然沒有大刀闊斧的改革,但是他對內(nèi)發(fā)展經(jīng)濟、休養(yǎng)生息;對外東征西戰(zhàn),古代漢族統(tǒng)治的朝代里,國土面積的巔峰就是在唐高宗時期達到的。
李治的爹媽,就是唐太宗和長孫皇后,他們生了3個兒子:皇長子李承乾,皇四子李泰,皇九子李治。
長子李承乾,八歲就被立為太子,性格頑劣驕縱,還因為男寵的事情和李世民鬧翻。但是李世民很長一段時間,都非常堅定的把他往繼承人的方向培養(yǎng)。
四子李泰很有才藝,寫得一手好字,文章也漂亮,唐太宗每次出去巡游都要帶李泰在身邊,足見李世民對李泰的寵愛。史書記載,李泰是個大胖子,唐太宗看到兒子走路上朝很辛苦,就特地準許李泰乘坐轎子上朝。
李治相比起兩個哥哥,性格寬厚,待人謙和,循規(guī)蹈矩比較老實,不做特意爭取唐太宗寵愛的事情。
按道理來說,太子的位置無論如何也輪不到李治。但是世事難料,天上掉餡餅的事就往往發(fā)生在老實人身上。
由于唐太宗李世民過度寵愛李泰,導致李泰對太子之位動起心思。李承乾知道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密謀造反。
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殘酷。李承乾的謀反計劃還沒開始實施,消息就走漏了。唐太宗非常生氣,把太子李承乾貶謫為庶人,發(fā)配到黔州。
李泰聽說太子被廢,第一時間跑去跟李世民表態(tài),說如果自己當了皇帝,就把自己的兒子殺了,然后傳位給弟弟李治。
唐太宗仔細一想,脊背發(fā)涼,殺子傳位于兄弟有悖于人倫常理,這個兒子有問題。
與此同時,李治表現(xiàn)的則是魂不守舍。唐太宗就來問他怎么回事?李治猶豫再三跟他父皇吐露實情:李治和參與李承乾謀反的一位皇叔關(guān)系很好,李泰就用這件事恐嚇李治,如果不退出儲君之爭,就把他跟亂臣賊子來往的事情告訴父皇。
唐太宗一聽,回去思考了半天,對大臣們說:我要是立李泰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都得被弄死,反過來我立李治為儲君,他會好好讓兩個兄弟安然無恙的。
李治在儲君之爭中置身事外,用自身“寬厚”示人,是非常明智的選擇。終于,李治當上了太子,老實人李治撿了個便宜。
開疆拓土
當上太子以后,唐太宗立即開始了繼承人培養(yǎng)計劃,讓李治把寢宮搬到自己旁邊,隨時親自教誨。
唐太宗處理朝政時,讓李治跟著學。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李治監(jiān)國操持國事。后來太宗重病去世,22歲的李治正式登基,成為了唐高宗。
唐高宗繼位之后,有幾個重要政績。
首先人口顯著增長,物產(chǎn)豐盈糧食便宜,老百姓生活比較幸福。當時的物價5毛錢可以買6公斤糧食,非常便宜。
高宗時期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主要得益于均田制。均田制就是國家把無主皇帝分配給農(nóng)民耕種,每家每戶分多少田地按照人口計算,這些農(nóng)民如果在土地上堅持耕種到一定期限,這片地國家就送給農(nóng)民。
其次,唐高宗完善科舉制度。
高宗以前唐朝雖然也實行科舉制度,但是每年錄取的人數(shù)都很少,還是以世家大族的舉薦為主選拔人才。高宗在位時,平均每年朝廷錄取的進士總?cè)藬?shù)比唐太宗年間多了一倍。
其三,擴大國土面積。
朝廷有了人才,經(jīng)濟發(fā)展的好,唐高宗就張羅著開疆拓土。唐高宗一朝有傳奇將領(lǐng)薛仁貴,因為有薛仁貴,高宗才得以“平突厥,收平壤”,成為坐擁最大國土面積的漢人皇帝。
薛仁貴戰(zhàn)功赫赫:先是平定了突厥叛亂,讓唐高宗趁勢把現(xiàn)在的哈薩克斯坦、阿富汗等中亞腹地納入大唐帝國的版圖,高宗時代成為唐代疆域最廣闊的時代。然后又攻下高句麗都城平壤,設(shè)立安東都護府,國家勢力范圍進一步擴大。
樂意開疆拓土的皇帝碰上了能征善戰(zhàn)的大將,時勢造英雄,唐高宗和薛仁貴這一對明君良將互相成全。
尋找助手
唐高宗李治登基繼位之后,政績可圈可點。在他的統(tǒng)治下,經(jīng)濟蓬勃,領(lǐng)土擴大,任用賢臣,可見李治并是書上說的“昏庸懦弱”。
不過,史官們罵武則天篡權(quán)經(jīng)常連帶一起罵李治,說他沉迷美色,色令智昏。
其實,仔細想想,高宗立武則天為后是這么簡單的事嗎?高宗立武則天為后,不單是因為對武則天的寵愛,更關(guān)鍵的是借廢立皇后的由頭,平衡君權(quán)和相權(quán)。
唐朝初期最重要的宰相叫長孫無忌,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一。他的妹妹嫁給唐太宗李世民當皇后,唐初的三省制度里,長孫無忌兼任太尉和中書令,知門下、尚書二省事,可以說權(quán)傾一時。
李治當皇子的時候,長孫無忌支持李治上位,就是看中這孩子老實好控制。萬萬沒想到,李治登基成為了唐高宗之后,反過來對付自己。
唐高宗這個人性格不算特別強勢,但是心眼一點不少。剛登基那會,很仰仗舅舅長孫無忌。
一開始甥舅倆親密無間,唐高宗借長孫無忌鞏固統(tǒng)治,把唐高祖的庶長子、唐太宗的庶長子清洗的一干二凈。
但是隨著唐高宗當皇帝當久了,業(yè)務(wù)逐漸熟練,漸漸開始不滿意長孫無忌權(quán)力過盛了。這個不滿主要集中在長孫無忌在朝中威望過盛。上朝的時候長孫無忌如果有事情不想讓高宗知道,咳嗽一聲,下面的群臣鴉雀無聲。
而且,長孫無忌干預(yù)王儲的繼承問題,支持沒有子嗣的王皇后,自己的后宮皇后竟然和宰相聯(lián)合起來玩弄權(quán)術(shù),這是唐高宗的最大不滿。
文武百官基本上都是長孫無忌的心腹,唐高宗找來找去,在后宮中找到了機靈聰慧的政治伙伴,她就是武則天。
李治和武則天是在李世民生病的時候認識的,史書上記載李治去照顧生病的唐太宗,結(jié)果喜歡上爸爸的小老婆。
唐太宗去世時,根據(jù)規(guī)定武氏得去感業(yè)寺當尼姑。h后來經(jīng)過一番神操作,武氏又進宮當了唐高宗的妃子。武氏很有野心,迅速在后宮上位,經(jīng)常在唐高宗李治面前展現(xiàn)了自己的政治才干,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唐高宗一直很仰慕自己的媽媽長孫皇后,在母親的協(xié)助之下父親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李治心里很希望自己找到這樣的女人。
正好,武氏這種穩(wěn)健、颯爽的性格是唐高宗的理想型,從武氏身上他仿佛看見長孫皇后的影子。
決定廢后
后來眼看武氏坐大,王皇后不高興了,后宮明爭暗斗。有一天,武氏哭哭啼啼的找唐高宗控訴:王皇后把我生下的小公主殺死了!
高宗聽罷,非常震怒,聯(lián)想到之前王皇后聯(lián)合長孫無忌的事,決定借廢后的由頭,把這伙集團徹底清理。
李治找來了唐太宗生前給他安排好的三位顧命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李勣。
李治問他們:“想立武氏為后,覺得怎么樣?”
長孫無忌不說什么,說褚遂良的意見就是他的意見。
褚遂良早就跟長孫無忌商量好,義正言辭的把唐高宗罵了一頓,說武昭儀是你后媽,怎么能立她為后呢?又罵武氏紅顏禍水,武氏躲在簾子后面聽,氣得大叫。
李勣一直不滿長孫無忌,就回答立后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問別人。
高宗一聽,心中有了主意。他把立廢皇后這件事作為切入口,提拔了一批支持立武氏為后的大臣。不久之后,長孫無忌及心腹先后“被謀反”,高宗就把他發(fā)配了。
又過了幾年,唐高宗生了重病,眼睛看不到。他一心相信武后是他最得力的賢內(nèi)助,才給了武皇后批閱奏折、控制朝政的機會。
這個時期,兩人逐漸發(fā)展成大家印象當中武則天強勢、唐高宗拱手的“后強帝弱”的關(guān)系。史書上記載,這個時期唐高宗每次上朝,武則天都跟在后頭垂簾聽政。只要下面文武百官說話,武則天都要知道和發(fā)表意見。這個時期,兩人并稱“二圣”,徹底平起平坐。
直到這時,唐高宗才發(fā)現(xiàn),這個女人賢惠溫柔的媽媽不一樣。但是這個時候高宗已經(jīng)沒有太大的機會去制衡和廢除武則天了。等到唐高宗去世,武則天終于登上皇位。
唐高宗李治在一幫雄才大略的文臣武將中周旋,無權(quán)無勢時韜光養(yǎng)晦,宮廷斗爭中借力打力,內(nèi)能守成、外可開疆擴土。后世卻說高宗“昏懦”,實在是冤枉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62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