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帖木爾帝國的締造者帖木爾,曾經(jīng)帶領20萬大軍,從撒馬爾罕出發(fā),就像成吉思汗西征一樣,他要東征滅掉明朝。不過他剛走到訛答剌的時候,就因為生病去世了。這一次東征明朝的行為,也就草草收場,不了了之。
(帖木爾)
那么,如果帖木爾沒有病死,而是打到明朝來,挑起和明朝的戰(zhàn)爭。那么,他的勝算如何呢?能滅掉明朝嗎?
有人說,帖木爾肯定能夠滅掉明朝。因為帖木爾當時太強大了。
確實,帖木爾很強大。他把西察合臺汗國變成帖木爾汗國后,在十多年的時間里,征服了花剌子模,征服了阿富汗,征服了東察合臺汗國,征服了波斯,征服了金帳汗國,征服了奧斯曼帝國,征服了印度。他的版圖橫跨歐亞,大得無邊無際。
這樣一個強大的帝國,如果和朱棣時期的明朝交手,明朝可能是它的對手嗎?
雖然帖木爾帝國確實非常大,但很顯然,它不可能是明朝的對手。為什么這么說呢?
帖木爾帝國雖然疆域廣大,嚴格意義上說,它依然是一個像古代中國北方那樣的少數(shù)民族國家。在宋朝之前,中國古代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國家,基本上沒有征服過中原國家。無論是匈奴,還是鮮卑,還是突厥,還是契丹、黨項、女真。他們可能打敗中國中原國家,但是要完全占領,一次也沒有過。
有人可能說,不對,北方的蒙古帝國,不是就打敗并滅亡了中原國家南宋嗎?
(帖木爾帝國的進攻)
不錯,蒙古帝國確實滅掉了南宋。不過,如果我們把蒙古帝國與帖木爾帝國進行一番對比,就明白了。
其一,根據(jù)地問題。
蒙古帝國和南宋直接相鄰,他們可以依靠蒙古本土,和南宋作戰(zhàn)??梢月貙δ纤芜M行消耗。一次打不下來,回去休整一下,再打一次。反正也隔得不遠,打起來容易。但是帖木爾帝國沒有這個基礎,他們在遙遠的西亞,他們要舉兵打回來,不說別的,就這個長途跋涉,已經(jīng)夠他們費勁的了。
當年西遼試圖打回來復國,但是只走到半路,就返回去了,可見路途艱難。
也就是說,帖木爾帝國是沒有根據(jù)地的。他們除非把北元(瓦剌、韃靼)給打敗,占領北元的土地,這樣才有根據(jù)地和明朝作戰(zhàn)。但是明朝隔得那么近,都沒有完全占領北元之地,何況是遠隔千萬里的帖木爾帝國。
其二,時間問題。
蒙古帝國當年打南宋,先后發(fā)動了三次大戰(zhàn),前后經(jīng)歷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是靠著蒙古帝國的三代,甚至四代人,才最終完成的。而且這其中經(jīng)歷了多少艱辛,簡直一言難盡。他們甚至要先滅掉大理、安南,然后對南宋進行大包圍。如此費盡心機,才有些起色。
帖木爾帝國能夠這樣持續(xù)不斷地和明朝發(fā)動這么長時間的戰(zhàn)爭嗎?別的不說,帖木爾在東征路上一去世,整個帖木爾帝國基本上就散伙了。由此可見,根本沒有人能夠繼承帖木爾的遺志,三代四代的長途跋涉,來和明朝作戰(zhàn)。所以帖木爾帝國不可能完成這件事。
(蒙古帝國的超級英雄)
其三,戰(zhàn)斗力問題。
蒙古帝國的戰(zhàn)斗力是驚人的,而且蒙古帝國黃金家族,出過好幾個超級戰(zhàn)斗英雄。他們在當時不但打敗西亞,打敗歐洲,還打敗金國、西夏、南宋。他們的戰(zhàn)斗力,是經(jīng)過不同層次不同文明國家的考驗的。
但是帖木爾帝國雖然也盛極一時,卻只是在西亞東歐那一塊上打拼。那一塊本身并不強大。雖然說察合臺帝國及金帳汗國是蒙古帝國的后代。但是蒙古帝國的這些后代汗國,早就已經(jīng)變質了,完全沒有之前的強悍了。而且帖木爾帝國內部并不團結,帖木爾死后,內部就開始傾軋,而且迅速就向明朝求和。由此而建,他們真和明朝打起來,肯定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我們再來看明朝和南宋的對比。
毫無疑問,明朝要比南宋強大很多。明朝時期,中原國家對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國家,形成極大的優(yōu)勢。朱元璋八次北征,朱棣五次北征,明朝的強悍,甚至超過了歷史上的漢朝。因為漢朝的時候,中原國家都沒有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形成如此壓倒性的優(yōu)勢。
再看南宋。南宋北方先后有西夏、金國和蒙古,南宋也沒有各種堅固的軍事設施,軍隊戰(zhàn)斗能力也有限,而且還很少有騎兵部隊。
總之,南宋的戰(zhàn)斗力是明顯弱于明朝的,而帖木爾帝國的戰(zhàn)斗力又明顯弱于蒙古帝國。蒙古帝國打南宋,就已經(jīng)累得夠嗆。帖木爾帝國打明朝,怎么可能是明朝的對手呢?
搜索
立即關注
你若喜歡,請點“在看”
明成祖朱棣一生有“窮兵黷武”的稱號,但他并非是一個頭腦簡單的好武之輩,對一個部族打仗,他還是要掂量雙方形勢的,而帖木兒死亡這一時期,明朝不具備打勝仗的把握。
一、國力不允許。 中亞霸主帖木兒東征大明,發(fā)生在靖難之變后的兩三年間,朝廷的元氣大傷,并且此間發(fā)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大明鼎鼎的鄭和下西洋。
出海巡游這在現(xiàn)代也沒什么,但在明朝那個年代,要為一支遠洋航行,花費是要以舉國之力來計算的。
這樣的國力現(xiàn)狀,朱棣迎戰(zhàn)帖木兒只是被動之舉,而非他所愿。
二、帖木兒軍力不差。 帖木兒之所以敢揮兵東進,自然自身軍事實力不差,當然帥才出身的朱棣也不可能怕他,但是這時候打仗也絕非好時機。
在少數(shù)民族中,帖木兒也是一代戰(zhàn)神,他一個不順眼,帶兵打倒奧匈帝國,給歐洲人一個下馬威,但也僅僅是一個下馬威,他也并不打算要他們的土地或錢財,僅僅是看不順眼,這實際上給東羅馬續(xù)了命。
如果帖木兒不是早死,這個中亞霸主極有可能步成吉思汗、忽必烈的后塵。那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即便帖木兒一人身亡,但他的戰(zhàn)術和底子還都在,也絕對不能小覷的。
而反觀明朝一邊,朱棣之所以御駕親征帖木兒,并非是好戰(zhàn)之徒,而是事出無奈。
當時明朝朱棣是很厲害,而他的軍事本領是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打出來的,是跟徐達、常遇春等老將訓練出來的,但經(jīng)過朱元璋殺戮功臣,基本能帶兵打仗的老將基本都不在了,而新的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將領還未成長起來,只有朱棣親自上了。從這個角度看,這個帳還得算到他爹朱元璋身上了。
從這個問題來說我認為帖木兒和朱元璋從同一個時代開始。從時代和時代來看,帖木兒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屬于同一時代。然而,它們的起源完全不同。朱元璋出身貧農,帖木兒是貴族,也是西察合臺汗國的女婿。然而,就時間而言,兩者是同時開始的。
帖木兒平定中亞和西亞后,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東征,摧毀明朝,從而重建當年的蒙古帝國。帖木兒的夢想很遙遠,但并非不現(xiàn)實。對于一個龐大政權的統(tǒng)治者來說,帖木兒有這樣的能力。為了東征明朝,帖木兒開始不斷集結軍隊。為了完成東征,帖木兒集結了70多萬軍隊。明朝并非不知道帖木兒的東征計劃。明朝永樂皇帝朱迪命令寧夏、陜西等地的軍隊積極備戰(zhàn),同時統(tǒng)一西北地區(qū)的割據(jù)政權,損失八里。
第二,明軍和帖木兒的軍隊各有利弊。由于帖木兒的去世,后世的人們沒有看到明朝和帖木兒之間精彩的對抗。誰更強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事實上,明軍有自己的優(yōu)勢,帖木兒的軍隊也有自己的特點。明軍裝備了大量火器,但騎兵并不有效。許多軍官和士兵沒有盔甲,他們的整體保護不好。
第三,蒙古帝國沒有持續(xù)多久。蒙古政權崛起后,它進行了幾次大規(guī)模的西征,占領了中亞和西亞的大帝國。然而,蒙古政府反應迅速,根據(jù)不同地區(qū)的情況,迅速將這個龐大的帝國分為四個大汗國,每個國家控制一部分,從而緩解了各方面的危機。即使一個強大的蒙古政權也無法將整個中亞和西亞合并,更不用說其他政權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64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