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吳三桂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大家都知道“三藩之亂”是康熙年間,一次威脅清朝統(tǒng)治的叛亂,以吳三桂三位割據(jù)藩王為首的起兵抗清活動,從康熙十二年到熙二十年,歷時八年,對清朝的統(tǒng)治造成極大影響。三藩之亂的主要人物是平西王吳三桂,當初他打開山海關放清入關,被清朝廷封為平西王割據(jù)一方??滴鯐r議論削藩,因為威脅自己的統(tǒng)治,因而吳三桂起兵反清。
而令人沒想到的是,在這場動亂中,康熙帝最擔心的不是吳三桂,而是另一個反叛將領——王輔臣。
“蛇鼠兩端” ——王輔臣
王輔臣明朝末年天下大亂,他隨姐夫參加農民起義軍。后來王輔臣又投靠明朝總兵姜瓖,與姜瓖一同降清。王輔臣很能打仗,姜瓖降清之后因為不滿清朝賞賜不公,而再次割據(jù)反清。清朝多次派兵鎮(zhèn)壓都因王輔臣飲恨,后來多爾袞兩次親征,也輸給了王輔臣,王輔臣因此名傳天下。
王輔臣劇照
清廷統(tǒng)一全國是注定結局,所以王輔臣再處降清。多爾袞在世時不受重用,充入辛者庫為奴。多爾袞去世之后,王輔臣受順治帝重用后又經洪承疇舉薦為總兵。吳三桂謀反之心早有,因此想盡辦法拉攏各方武將。王輔臣有才能又有兵權,自然在他拉攏之列。為此他將王輔臣調到自己麾下,視子侄對待。
王輔臣受吳三桂之提攜,也對吳三桂抱有感恩之心。最后卻因為受到吳三桂子吳應麒侮辱,背離吳三桂。吳三桂起兵之時,王輔臣最開始拒絕他的拉攏,甚至還將吳三桂寫給他的密信給了康熙帝,因此受康熙帝重用。后世形容王輔臣,多有“首鼠兩端”一祠。因為王輔臣沒有忠誠之心,一切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fā)。前面他才出賣吳三桂,后腳卻因為與康熙重用的大將莫洛發(fā)生沖突,又投靠了吳三桂
為何又說康熙帝相比于擔心吳三桂,更擔心王輔臣呢?因為王輔臣掌控陜西之地,能夠對北京造成直接威脅。早在吳三桂起兵開始之前,康熙帝就已經料到了這么一天。所以吳三桂的反叛是在他意料之中的事情,為此他也做了一些的應對。而王輔臣不一樣,他的突然反叛是康熙帝沒想到的。在吳三桂反叛之后,王輔臣也背棄朝廷,接受了吳三桂的招安??滴醯蹖Υ舜胧植患?偏偏他還割據(jù)平涼,威脅北京。
如果王輔臣站在自己這一邊,那么一位很有才能的大將,是吳三桂北上的重大阻力。但一旦他反叛了,只要中間被吳三桂打通連成一線,叛軍即可直接北上攻打紫禁城,國家危矣??催^《康熙王朝》的人都知道朝廷上有一個人:文韜武略,剛正毅勇,聰明過人,恪盡職守,深諳治世之策,深得為人之道,是康熙身旁重要的謀士,勸降甘陜提督王輔臣,為平三藩立下汗馬功勞。最后卻被貶到盛京,但他創(chuàng)作了當時最全,最詳細的清朝地圖,使康熙非常高興。最終死在盛京。這個人,就是周培公。在這其中王輔臣又表現(xiàn)出了自己首鼠兩端的一面。朝廷多次對王輔臣進行招安,并表示只要歸順,朝廷不會追究。然后王輔臣還真就歸順了,不過他最后卻自殺死了。
想想那吳三桂起兵造反的時候,全國形勢一片大好。王輔臣在甘肅起兵,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尚之信在廣州起兵,孫延齡在廣西起兵,吳之茂在四川叛變,蔡祿在河北叛變,鄭經在臺灣響應。另外,還有四川的少數(shù)民族土司造反,察哈爾蒙古布爾尼造反,青海墨爾根臺吉造反,包括清朝的屬國朝鮮也開始造反??梢哉f,大半個中國都造反了,清朝只剩下關外及中原地區(qū)。造反的各方,對清朝形成了一種包圍的態(tài)勢。
吳三桂緣何敗北?
在如此大好形勢下,為什么吳三桂最終還是敗了呢?他究竟是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吳三桂反清的理由不充分。
吳三桂是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反叛清朝的。但是,天下人都明白,其一,清兵是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把他們放進來的。其二,南明的永歷帝,是吳三桂追到緬甸去把他殺死的。吳三桂這“反清復明”的口號,能有多少人相信?
第二,響應吳三桂的藩鎮(zhèn)雖多,但是與吳三桂同心的少,沒有形成合力
那時藩鎮(zhèn)各自為政,并不聽吳三桂的號令。每一個造反的藩鎮(zhèn),所考慮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且是眼前的利益,一時的利益,并沒有從通盤上進行考慮,更不會服從吳三桂的指揮。比如甘肅的王輔臣,雖然他是從吳三桂身邊走出去的,吳三桂也在極力拉攏他,請他出任總管大將軍,但他其實并不聽吳三桂節(jié)制。
再加上藩鎮(zhèn)們在吳三桂和清朝之間搖擺不定,首鼠兩端。其中,曾經多次反復的包括耿精忠、尚之信、王輔臣、孫延齡等等??梢哉f,除了吳三桂,以及老牌抗清將領鄭經(鄭成功的兒子),基本上都是投降了清朝,又反叛,又投降清朝??傊菗u擺不定。由此可見,藩鎮(zhèn)雖多,真正與清朝硬碰的,卻非常少。
最重要的是吳三桂和其他造反藩鎮(zhèn)之間為了自身利益,矛盾太多,大大消耗了自身力量。比如鎮(zhèn)守廣西的孫延齡,先受吳三桂的拉攏,舉起反清大旗。但是在清朝的招撫下,又投降清朝,后來,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琮擊殺孫延齡。孫延齡的部眾有和吳世琮發(fā)生矛盾,攻擊吳三桂軍隊,后來還成為吳三桂后方的心腹大患??梢哉f,內部的抵牾,嚴重消耗了反清軍隊自身的力量。
第三,吳三桂在戰(zhàn)略上出現(xiàn)巨大的失誤。
吳三桂在湖南戰(zhàn)場突出部的短促突擊,來看他失敗的原因。三藩之亂從一藩(吳三桂)到三藩(耿精忠、尚之信)、兩將軍(孫延齡、王輔臣)、一國主(鄭經),這是極盛。但鄭經和耿精忠翻臉,迅速造成東南戰(zhàn)場逆轉。而吳三桂組織的兩個大迂回戰(zhàn)略,北方迂回,鄖襄迂回相繼失敗。雖然吳軍還守著漢中。但源源不斷的陜西部隊到達漢中戰(zhàn)場。這時候的戰(zhàn)線如圖所示,發(fā)現(xiàn)湖南就是一個突出部,面臨滿洲六到七個軍團的圍攻。
駐守荊州的順承郡王勒爾錦集團,岳州安遠靖寇大將軍多羅貝勒尚善集團,長沙城下的定遠平寇大將軍安親王岳樂集團,吉安城下的簡親王喇布集團。將軍穆占正在率精銳趕來。1677年2月,傅弘烈、尚之信接洽反正,吳三桂的側翼受到嚴重威脅。這時候,康熙很樂觀,認為“四方漸定”,一般情況下覺得吳三桂要完。
在三月份,吳三桂將大本營從長江沿線退往衡州,他并不敢跨過長江,而是把兵力部署在長江以南,想依靠長江天險,與清軍對抗。最后實現(xiàn)就算打不敗清軍,也劃江而治的目的。但是,我們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政權,可以依靠長江,守住南方防線的。必須要深入中原腹地,才可以取得勝利。但是年邁的吳三桂失去進取心,不敢深入中原,因而失去進攻的好機會。
第四,清軍對反叛的藩鎮(zhèn)實施各個擊破的方式。
清軍的策略是對各地反叛藩鎮(zhèn),以招撫為主。只要他們投降,就既往不咎,而且加官進爵,但是對吳三桂則堅決打擊。再加上吳三桂與個別藩鎮(zhèn)關系沒處理好,所以最終他成為孤家寡人。
第五,吳三桂最后階段稱帝,讓他徹底失去民心。
吳三桂是打個“反清復明”的旗號造反的,表面上尊奉所謂的朱三太子,實際上并沒有尊奉任何一個明朝皇室后裔。這也罷了,畢竟有一點點說服力。但是最后階段,他想過一把皇帝癮,匆匆稱帝。這樣一來,他便失去了兩方面的支持。一是普通老百姓的支持,二是各反叛藩鎮(zhèn)的支持。沒有支持,誰還替他打仗?
可以說,在清朝分化瓦解及吳三桂自己作死的雙重作用下,吳三桂走向了滅亡的邊沿。
第六,吳三桂病死。
吳三桂在世,還可以利用自己多年來與各藩王之間的交情,取得一些支持,有一定的號召力。吳三桂一死,他的孫子吳世璠完全沒有威望,最終眾人如鳥獸散,被清軍很快就擊敗鏟除干凈了。
明朝末年,在袁崇煥被殺,盧象升、孫傳庭等將領戰(zhàn)死沙場后,大明江山的滅亡已經注定。公元1644年,李自成帶領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于煤山的一顆歪脖子樹上,這也標志著統(tǒng)治中國276年的大明王朝的徹底滅亡。
當時遼東總兵吳三桂,負責鎮(zhèn)守山海關,因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部下劉宗敏強占,導致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遂投降于滿清,并因清軍入關,在山海關大戰(zhàn)中大敗李自成,因功受封平西王。滿清入住中原后,吳三桂鎮(zhèn)守云南,并帶兵逼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歷帝,并將其殺害,被當時人罵為漢奸。
之后,吳三桂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并稱三藩??滴跤H政后,認為三藩實力太強,對朝廷是一種巨大的威脅,就下令撤藩。這下吳三桂就不干了,本來投降于滿清就被天下人指責,在為清廷做了這么多貢獻后,居然被康熙皇帝一腳踢開,粉碎了吳三桂“世鎮(zhèn)云南”的美夢。
于是,吳三桂自號“周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在云南舉兵反清。在反叛之初,起義軍接連攻克了貴州、湖南,加上其他地方也先后揭竿而起,形勢對吳三桂相當有利,簡直是勢不可擋,令清軍聞風喪膽。但是,吳三桂最終還是被清廷所鎮(zhèn)壓,他本人在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后,就在都城衡州皇宮病逝,清兵順勢反撲。在昆明之戰(zhàn)中,吳三桂的孫子吳世?兵敗自殺,其余部將或死活降。那么問題來了,曾經勢不可擋的吳三桂,為何最終還是以失敗而告終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原因一:吳三桂沒有真正打出“反清復明”的旗幟
眾所周知,在吳三桂投降于滿清后,曾為了立功逮捕并追殺了南明永歷帝,他就成為了一個十足的漢奸,一心忠于清廷。起義之初,一些謀士曾建議他扶持一個明皇室的傀儡皇帝,這樣就可以打出反清復明的口號,招攬?zhí)煜掠⑿垡黄饘骨逋?。但是,吳三桂沒有聽聽取謀士的意見,只是聲稱“共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夏之乾坤”。由于他曾坑殺南明永歷帝,天下百姓對他恨之入骨,更不會誓死追隨。
原因二:吳三桂戰(zhàn)略眼光比較欠缺
雖然起初勢如破竹,但吳三桂卻沒有指定明確的戰(zhàn)略目標,既沒有“疾行渡江,全師北向”,設法以軍事上的勝利去推動政治上的成功,也沒有“下金陵,扼長江,絕南北通道”,而是僅占領了一些戰(zhàn)略價值不高的城池。由此可見,吳三桂雖帶兵作戰(zhàn)能力很強,但戰(zhàn)略眼光卻不咋地,這也為他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原因三:吳三桂低估了康熙的才能
吳三桂認為,自己領兵那么多年,豈是20多歲的康熙能夠對付,甚至不把康熙放在眼里。令吳三桂沒想到的是,康熙雖然年輕,但卻有著相當杰出的治國手腕,很快就扭轉了軍事上的失利局面,使得正面進攻的吳軍,不能越長江一步,并最終打敗了吳三桂的起義軍。
另外,當時滿清已經入主中原三十年,普通百姓并不想看到戰(zhàn)事的發(fā)生。加上吳三桂在鎮(zhèn)守云南的幾十年間,縱容部下將吏為非作歹,魚肉百姓,“殺人越貨,毫無畏忌,訟牒、命盜兩案,甲兵居其大半”,失去了漢族地主紳士及百姓的支持,其失敗就成了必然。
最后一個原因
吳三桂在大明朝時期是三海關的總兵,在明朝即將覆滅的時候,放清軍入關,斬殺南明永歷帝,成了不折不扣的明朝叛徒,因此大清朝開國后封吳三桂為平西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并稱三藩。
可就是這樣一位明朝叛徒,清朝功臣,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的時候,高喊“興明討虜”的口號,發(fā)起了兵變。他的口號一打響,全國各地的反清組織一一響應,他的起兵反清也得到了許多漢人官員的支持,局面對康熙來講有點失控,吳三桂也乘機拿下了云、川、貴、湘等地的控制權。
在起兵剛開始的時候,吳三桂的兵力不足五萬人,可就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他的兵力就擴充到三十萬人,可想而知,他的這次反清行動得到了多大的擁護和支持,在他實力最強盛的時候,一度控制了清朝南部十省要塞。
就在吳三桂順風順水的時候,清朝的八旗軍只有十萬人,隨著清朝的建立,這時的八旗軍早已不是推翻大明朝的八旗軍了,各個都是好吃難做、膽小怕死之人,在平亂之際,八旗軍往往都是躲在漢軍的背后,實際上在平定吳三桂叛亂的主力部隊還是張勇和趙良棟率領的原明朝邊防軍。
吳三桂自起兵后,戰(zhàn)績傲人,勝仗遠多于敗仗,按著這個勢頭,推翻清政府應該說是指日可待的,就連清政府的很多皇親貴族都已經開始計劃逃跑了,然而在這個時候,吳三桂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做出了一個一生中最愚蠢的決定,而這個決定也帶著他走向失敗。
吳三桂的這個決定就是在衡州稱帝,自封國號“大周”,此消息一經傳開,讓那些明朝舊屬、漢人官員十分愕然,吳三桂之所以在這場起兵中一直得勢,靠的是他起兵之時“興明討虜”的口號,可伴隨著他的稱帝,并沒有給他帶來好的效果,反而讓那些擁護他的人知道了他的真正本意,逐漸開始人心渙散。
康熙趁這個時候,重整軍隊力量,全力反擊,經過幾年的平反,最終在1681年的時候,攻克云南昆明,三藩之亂也宣布告終,后面的日子也迎來了大清王朝的一個盛世階段。
明朝末年,吳三桂曾長期在遼東一帶負責抵御清軍,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然而隨著形勢的發(fā)展,吳三桂最終選擇了引清兵入關,和多爾袞聯(lián)合擊潰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吳三桂隨后被封為平西王。
在隨后的日子里,吳三桂為清朝四處征戰(zhàn),打下了大片江山。而清朝八旗兵力不足難以統(tǒng)治廣大南方地區(qū),便封云南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為藩王,讓他們充當清廷統(tǒng)治的馬前卒。
隨著清朝統(tǒng)治的進一步推進,三大藩王所擁有的地盤也越來越大,已經成為清朝的嚴重威脅之一。
公元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上奏希望能夠歸老還鄉(xiāng),并讓他的兒子尚之信繼續(xù)鎮(zhèn)守廣東。清朝經過大臣們商議后認為,尚之信為人太過于囂張跋扈,如果讓他留守廣東實在難以管制,康熙便有了裁撤全部藩王的想法。
聽到相關風聲后,吳三桂和耿精忠便上奏請求撤兵,以試探朝廷的目的。見狀,康熙皇帝便下令裁撤掉三藩,轟動一時的三藩之亂爆發(fā)了!
在三位藩王中,吳三桂的實力無疑是最大的,打出的“興明討虜”旗號得到了不少前朝遺民的支持,迅速的席卷了長江以南地區(qū),聲勢十分浩大。然而就在此時,吳山桂卻在湖南沿江布置大量的防御工事,不再向北發(fā)展,而是準備劃江而治,這就給了康熙皇帝擊敗他的機會。
康熙開始調整戰(zhàn)略,采取了分化的方式孤立吳三桂,一方面對其他的反叛者進行招安,另外方面著重打擊吳三桂。耿精忠和尚可信先后歸順了清朝,吳三桂已經到了窮途末路。
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吳三桂撒手而去,把江山傳給了皇孫吳世璠。叛軍一時之間變得不知所措,不少人都開始離心離德,對未來不再抱有希望,進一步促進了叛軍的瓦解。
康熙二十年底,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陷入了窮途末路,最終被迫自殺,三藩之亂徹底被平定了!如果在吳三桂勢力最盛的時候,他能夠繼續(xù)選擇揮兵北上的話,或許天下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吧,至少那樣都多了一份機會,但他卻選擇了劃江而治,究竟是出于戰(zhàn)略的考慮,還是因為歲月磨平了他的銳角?我們不得而知了。
第一,名不正言不順,古時候包括現(xiàn)在,這個是最重要的,能起兵要么有財力,要么就是所謂的口號得人心,戰(zhàn)爭需要很多支持,就算自己沒有,至少也要有潛在的,例如別人跟你以后有好處有發(fā)展,有人愿意支持,不然怎么打。而這一點,吳三桂口號是推翻清朝,恢復明室。這也是通常起兵所用的口號,選擇并沒有錯。錯的是之前所作所為,第一,明室的滅亡就是因為他引清兵入關,第二明王也是給他弄死的,所謂名不正言不順。
第二,能占據(jù)半壁江山不過是聯(lián)合其它藩王,且一開始三番勢力就很大,清朝一個根基未穩(wěn),一個沒有太多準備有點措手不及,但是緩過來就是注定要贏得,吳三桂沒有任何勝算。當初楚漢相爭,劉邦都只能躲入蜀中,雖說項羽沒有抓住時機,但是也說明了形勢不代表一切。
第三,口號和想法不一致,說是反清復明,其實是自己想做皇帝,其實戰(zhàn)爭沒多久吳三桂就死了,那時候他已經很老了,也算是死前一搏,沒有當初的謀略了。
說到底戰(zhàn)爭是有很多因素決定的。
因為吳三桂造反得不到天下人的支持,而且他對抗清朝的戰(zhàn)略也有很大的問題。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之后,在云南鎮(zhèn)守了十幾年,便與清朝統(tǒng)治者鬧翻,還號召起了各地的藩鎮(zhèn)起義,鬧得轟轟烈烈,似乎形勢一片大好,甚至引起了大清朝的擔憂。但事實上是這樣的嗎?吳三桂的造反根本沒有得到天下人的支持,藩鎮(zhèn)們之所以跟著吳三桂造反也只是為了有利可圖。
吳三桂先賣國再救國,得不到民間的信任。吳三桂最令人痛恨的就是引清軍入關,滅掉了明朝,而他這時卻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要推翻大清朝的統(tǒng)治,天下人有多少回相信他是真的要反清復明呢?而且南明的永歷帝還是吳三桂親自追殺的,天下的人早就看穿了他的心思。說是反清復明只不過是借平民的聲勢,想獲利罷了。
而藩鎮(zhèn)們同樣與吳三桂不同心。且不說藩鎮(zhèn)想不想反清復明,他們與吳三桂之間的聯(lián)系并沒有那么緊密,不過是看吳三桂的聲勢浩大,又與他交情深,清朝又想著削藩,藩鎮(zhèn)們才與吳三桂起義,來反抗大清朝。吳三桂的造反根本沒有支持的基礎。
造反的戰(zhàn)略錯誤,不敢進軍中原,還擅自稱帝。吳三桂造反的時候年紀很大,早就沒有了年輕時的進取心和果敢。北上的時候,停留在長江,遲遲不敢前進。他這樣的軟弱的態(tài)勢,只會讓清朝得到扭轉的機會。清朝通過各個擊破的方式,將起義的藩鎮(zhèn)全都勸降了。吳三桂很快就沒有了助力,之后吳三桂還稱帝,違背了他的旗號反清復明,這就徹底失去了民心。本來以反清復明的稱號,還有平民在觀望,稱帝之后,就真的無人支持他了。
綜上所述,吳三桂的造反即沒有得到民心的支持,又沒有好的戰(zhàn)略,終會失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71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