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古代方言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我們現(xiàn)在在電視上看到的古裝電視劇里演員們講的都是現(xiàn)代的普通話,但這只是為了能讓觀眾看得懂,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大臣們都是從各個地方經(jīng)過層層選拔挑選出來的,每個人都說著自己那個地方的方言,那么面對這么多的方言,皇帝該怎么辦呢?
當時的統(tǒng)治者是非常重視這個問題的,各地的語言不通看似是一件小事,實則是關系國家的大事,這對工作的效率有著極大的影響,而且皇帝下達指令也會因此受到阻礙,這便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立馬頒布法令要求車同軌、書同文,加強各地語言統(tǒng)一的原因了,這也是秦始皇重大的功績之一,否則,我們今天可能會遇到各省文字各不相同的尷尬,尤其不利于政權加強統(tǒng)治,也正是從這時開始就體現(xiàn)出統(tǒng)治者了解語言統(tǒng)一的重要性了。
官話的出現(xiàn)有效地緩解了這個問題
由于我國國土面積很大,人口眾多,很多地區(qū)都有當?shù)鬲毺氐恼Z言體系,而這些語言之間又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即使是現(xiàn)在,依舊有很多人聽不懂來自另一個地方的方言,我們采取的措施是大力推廣普通話,雖然聽不懂方言,但是我們可以用普通話進行交流,而在古代,官話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普通話。在秦始皇之后,各朝也紛紛對方言這一問題提出了一些規(guī)范。據(jù)史書記載,從西周開始,古人為了統(tǒng)一各地的方言,制定了一種語言,也就是“官話”了。
當時的讀書人如果想要入朝為官,就必須要先學習官話,而且還需要學的夠好,因為官話說不好的話,不僅皇帝會對你稍有偏見,連同在朝廷為官的同僚們也會看不起你的。南宋時期的楊萬里就是一個例子,楊萬里是江西吉水人,宋孝宗要舉辦一個儀式,目的是為八十歲的宋高宗獻上尊號,宰相推薦楊萬里當負責朗讀冊文的讀冊官,但是宋孝宗堅決不同意,而理由就是覺得他說話口音太重,大家都聽不懂。
歷朝歷代的官話是根據(jù)什么標準制定的呢?
一是參照當時首都的方言,畢竟當官的人大多都是在首都做官,俗話說入鄉(xiāng)隨俗,因此一般情況下,官話也就按首都的方言來發(fā)展了。雖然我國各個地方的方言大不相同,各個朝代的官話也不盡相同,但是自西周以來,官話基本都是比較相像的,又因為洛陽長安地區(qū)是古代王朝建都的熱門地方,所以古代大部分朝代的官話都是圍繞洛陽話或者長安話來進行調(diào)整和改正的,這也讓大家學習官話不會那么的費勁了。后來隨著經(jīng)濟中心向北移,各個朝代也慢慢的把城都設立在了北京地區(qū),因此北京話又逐漸的變成了官話,并且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普通話也都是在北京官話的基礎上慢慢的發(fā)展變成的。
二是參照當時經(jīng)濟文化重心的方言,古代有些朝代的城都其實并不是全國的經(jīng)濟文化重心,這時候官話參照經(jīng)濟文化重心地區(qū)的方言似乎就顯得更加合理了,畢竟當時一個國家是否強大是否繁華跟經(jīng)濟文化水平是息息相關的。
皇室的繼承者們也需要學習官話的嗎
顯然答案是肯定的,對于皇室子弟們的要求只會更加嚴格,就拿清朝來舉例吧,清朝的時候,有著相當多的少數(shù)民族,因此皇室子弟們需要學習的語言也就更加多了。
清朝的時候還規(guī)定了皇室子弟需要從小學習漢語、滿語、蒙語以及藏語這四種語言,這也就相當于現(xiàn)在我們不僅需要學習中文,還需要另外學習三種外語,而我們現(xiàn)在只學習英語這一門外語就已經(jīng)感到非常不容易了,可想而知當時的皇室子弟需要承受多么大的學習壓力呀。
這也正是享受多大的榮耀,就必須承擔多大的責任,多大的辛勞,畢竟皇室可不是那么好當?shù)兀诨适业慕逃?,更加是絲毫都不可以馬虎的
阿道夫.希特勒說“要消滅一個民族,最好先消滅他們的語言”, 這也正說明了語言統(tǒng)一的重要性,當然,各種各樣的方言也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來文化的結晶,我們也應當保護起來,讓這種文化藝術繼續(xù)傳承下去。
是的,古代沒有普通話一說。普通話是現(xiàn)代漢語的另一種說法,以北京話為標準音,以北京官話為基礎方言。普通話是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通用語,因此,古代的皇帝不可能說“普通話”。
古代人沒有普通話,但有官話。每個朝代的官話都不一樣,所以改朝換代后,百姓和大臣都會學習這些官話。
官話是以之為母語的人口最多、分布范圍最廣的漢語一級方言,名稱源自中國古代對漢語官方標準語的稱號。
歷史上,漢語在每個朝代稱呼不同,如在周朝時期稱為“雅言”,明清稱“官話”,1909年稱為“國語”,1956年稱為“普通話”。
官話又被分為八中次方言,如:東北官話、膠遼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中原官話、江淮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中國官話如此之多,主要還是因為我國疆土遼闊,人口眾多的原因。
中國不但土地遼闊,且朝代也是經(jīng)常更迭,這樣導致了官話發(fā)展各有不同。
隋朝時期,隋文帝頒布了許多恢復漢文化的政策,他命陸法言等編著《切韻》,審定比較經(jīng)典、純正的漢語。而《切韻》音系主要以洛陽和建康話為基準,因此隋朝時期的官話是以《切韻》為標準的,這也就不會產(chǎn)生口音不一的官員跟皇帝對話猶如雞同鴨講。
唐代的官話是建立在《切韻》的基礎上制定的《唐韻》,唐朝規(guī)定官員和科舉考試必須使用唐韻。所以然人驚訝的是,作為政治中心的長安方言在唐朝的地位并不高,更有傳說當時皇帝因為在朝議時說長安話而被群臣鄙視。
元朝時期,因為蒙古人的統(tǒng)治使得漢文化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因此,在朱元璋建國后的第二年(1369),以唐宋制度作范本,恢復科舉制度,并建立儒學。明朝以后,由于語音演變等原因,中國北方漢語再次發(fā)生變化,朱元璋命宋濂等人參考中原音韻和南京話,編寫《洪武正韻》作為官話。至此,當時南京話也就成了官話。
清朝前期,朝中大臣多是滿人,所以基本都是用滿洲話商議大事,而后來滿漢統(tǒng)治時,因為語言上的溝通的問題(漢人說南京話),因此清朝桓帝下令漢臣必須學習滿語。但這個旨意之爭奪官員。
而滿人入關后,滿漢同居,人多語言雜亂,民間出現(xiàn)了各種方言,如旗下話、土話、官話等,而我們現(xiàn)在聽到的北京話,其實就是這些方言結合后的產(chǎn)物。北京話音調(diào)高,是受到了東北話的影響。清朝時北京話分為文讀和白讀,文讀即是舊的標準音,于南京話相似,仕子用的居多,但到清朝后期,滿清統(tǒng)治下的文化改變,文讀基本沒人用,只剩下白讀。
19世紀末,清政府在1909年把官話稱為國語,1911年清朝學部通過《統(tǒng)一國語辦法案》,把北京話為標準的官話為國語,取代原來的滿語,此后中國統(tǒng)一使用北京話為國語,也就是漢語。
綜上來說,因為中國民族眾多土地遼闊,十里不同音,八里不同俗,每個地方的語言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沒有官話的話,在朝議上與皇帝商議大事必定讓皇帝崩潰。所以每個朝代都會有自己的官話出現(xiàn),以結局語言溝通上的難題。
古代雖沒有普通話,但是有標準語音。你只要讀過古詩詞就會明白了,千年傳誦的詩詞如今讀來都那么壓韻,你想會沒有標準語言嗎?而且古今的詩人又分布在全國各地,但是他們的詩中都沒有用方言。
古代當然有普通話,只不過不是這么稱呼而已
事實上,在先秦時期便有“雅語”,這是一種可以在各諸侯國都能交流的口語,如果沒有雅語,衛(wèi)國人商鞅是不可能和秦孝公觸膝長談,說服他變法的。
秦漢以后,華夏實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語言交流的順暢也變得至關重要起來。無論是漢朝的“通語”,還是唐朝的“漢音”,以至于兩宋時期的“雅音”,都屬于那個時代的普通話。
明清時期的普通話稱謂“官話”,但因主政者的地域不同,所以官話也不相同,比如明朝的官話是江淮官話,因為朱元璋和開國功臣大多是江淮人,而清朝的官話又加入了很多滿語習慣。北洋政府時期,為團結北方人民,便將清朝慣用的北京官話作為基礎制定了一套國家的標準口語發(fā)音,被稱之為“普通話”,這個標準被新中國所繼承,并將其稱之為“普通話”。
遇到方言怎么辦?
如果遇到方言怎么辦呢?我們拿清朝末期也就是光緒皇帝執(zhí)政時期的洋務運動,來做一個簡單例子。洋務運動有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來自廣東廣西那邊的年輕人開始向光緒皇帝講:南方在怎樣發(fā)展,我們應該怎樣改革來調(diào)節(jié)當今的時代,來調(diào)節(jié)當今的行情。
可是大家也知道,在清朝的時候,廣東廣西那一片的方言非常特殊,特殊就特殊在可能鄰近兩個村的人都不知道對方說的是什么。當然這樣的一種方言有著它的優(yōu)勢性,比如當作暗碼的話,能夠起到很好的保密效果。
但對于光緒皇帝來說,簡直一個頭兩個大,張嘴張了半天壓根不知道說的是什么,而清朝的史官記載,當時南方來的年輕翹楚和光緒皇帝談了將近有三個時辰,三個時辰過后,光緒皇帝一直皺著眉頭,等那位談話的人走了之后才問旁邊的人,他說的是啥。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如果面對地方官員的輪番轟炸,最有效的管道就是減慢自己的語速,與此同時手舞足蹈,通過肢體語言來表明自己的狀態(tài),實在不行就寫字吧,反正秦始皇早就統(tǒng)一文字了。
在皇帝上朝的時候,不可能發(fā)生那種說地方方言的事情
當然了有的官員,他確實只會說方言,但是,這樣的官員,他們都是小官,基本上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若是有重要的事情,他們要奏報給皇帝。只需要寫奏折就可以了,畢竟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就統(tǒng)一了文字。
他們寫的字皇帝還是可以看清楚的,若是皇帝非要見一個地方的小官,不是還有翻譯嗎,這個都是難不倒皇帝的。因此說皇帝上朝的時候,肯定是不可能出現(xiàn)地方方言狂轟濫炸這個場面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72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