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古代皇帝上朝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在很多古裝劇里面,我們都能看到一個場景,每天大清早,皇帝都要睡眼惺忪的上早朝,文武百官都要將一些重要的事情呈報給皇帝,請皇帝定奪。對于“皇帝天天上早朝”這件事情,我們一直深信不疑。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既然重要的事情都在早朝上處理了,那么還要奏折干什么?皇帝為什么還要花大量時間批閱奏折?
其實,大家都被影視劇騙了,皇帝根本就不是天天上早朝。
早在西漢初期的時候,對于早朝的時間就有規(guī)定,那就是每個月的初一和十五,稱之為“朔、望朝會”,到時候,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大臣們就會集體來上一次早朝,總結一下十五天以來帝國內發(fā)生的事情,并且研究一些重要事情的處理方法。
而到了漢武帝時期,甚至連三公九卿都被扔在了一邊,皇帝開始寵幸內廷,和內庭商量大事。如果遇上特定的事情,皇帝會直接召見負責這個事情的官員,詢問事情的進度,并給出建議。至于早朝什么的,基本都免了,皇帝還想多睡會兒呢!
到了唐朝事情,政治分工更明確,而且皇帝的權力更加集中,所以一些事情要親自處理。于是便開始重視早朝,基本就是十天一次,其他時間都是召大臣議事,或者親自批閱文章。于是,十天一朝的制度就保留了下來。除了元朝不上朝之外,明清都遵循了這一制度,只是時間上有不同,明朝是每月的3,6,9號早朝,而清朝則是5,15,25號早朝。
其實早朝本來就不是議事的,而是一種常規(guī)的禮儀活動,一般皇帝都會有重大的事情宣布,比如皇后冊封,太子冊封,品級較高的官員任命等。而早朝對于皇帝和大臣來說都是非常痛苦的。
在早朝的那一天,皇帝要三點起床,五點就等在早朝的地點(并不是在宮殿里,而是在露天的場所)。大臣們再一一前來,進行繁雜的過程。尤其是大冬天,在戶外冷得要命,君臣都凍的瑟瑟發(fā)抖。
盡管有早朝制度,但是皇帝也不是都遵守的,遇到了不好的天氣,或者自己起不來,那就不上朝了。明朝的萬歷皇帝更是奇葩,就要睡夠了再起來,從來不早朝,但是他批閱奏折卻很辛苦,基本該辦的政務都辦了,沒有一件事耽擱。
由于某些文學作品,以及影視劇的影響,我們普遍認為不上朝就是怠政的昏君,其實不然,這明顯是一個錯誤的觀點。
很多人看到影視劇中皇帝動不動去后宮妃子那互動一下,要么就下個江南哈皮一下,實在不行出去打獵輕松一下,那么皇帝的一天是不是和影視劇中一樣呢?不如今天就和非正常歷史研究室看看吧!
龍椅
清朝皇帝的一天
早上4點:宮內太監(jiān)們開始喊皇帝起床,伺候皇帝的洗漱更衣出恭等早上的一系列必要的內容,儀表要好。
早上5點:給皇太后請安,聯(lián)系一下母子的關系。
紫禁城
早上6點:這個期間主要是上早課的時間,聽課以及吃早膳,因為清朝的皇室只有兩頓正餐,正餐還是比較豐盛的,當然也是固定的,不過如果皇帝私下搞點其他的也是可以的。
早上7點:你以為來到了影視劇中的上朝時間?文武百官三呼萬歲,然后開始朝議政?不不不,這些都沒有,這個時間段是御門聽政的時間,就是官員們在御門外匯報工作,相當于例行匯報工作,而真正的政務則需要皇帝親自召見大臣和批閱奏折才能解決,尤其是在早膳的時候,太監(jiān)就會把需要接見的大臣名牌遞上,由皇帝確定是否接見。
御門聽政后,皇帝一般的政務就是批閱奏折,以及接見大臣,處理各種政事問題,持續(xù)一上午。
中午11點:皇帝的午休和午膳的時間,此時皇帝可以進行用餐和休息
下午14點:如果皇帝此時不處理政務,那么就可以進行自己的娛樂活動了,比如雍正的Cosplay、乾隆的作詩以及蓋章活動等等。
雍正的cosplay
下午17點:晚上皇帝是以小吃為晚飯的,不作正餐,飯后,一般去禮佛,清宮內有很多佛堂等場所,讓皇帝日常進行祭祀禮佛等等。
清宮規(guī)定,皇帝大婚后,皇帝和皇后可以在坤寧宮同居三天,隨后必須回到自己的寢宮休息,皇帝不能到妃嬪那里過夜,如果皇帝需要哪位妃嬪侍寢,則在中午的時候就要翻牌決定,而且寵幸的妃嬪是當晚是不能回到自己的寢宮的,而且又不能留宿皇帝那,只能在皇帝寢宮的圍房暫時居住。此時隨侍的只有太監(jiān)在皇帝周圍!
唐朝假日多,官員休假制度也非常寬松。
1、旬假
唐代把實行了八百余年的五日一休沐,改成了十日一休沐,時人稱為“旬休”。明代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休沐始于漢,其以旬休,始于唐也”。旬休的具體日子,是每月的第十天、第二十天和最后一天,也稱“上浣”、“中浣”、“下浣”。雖然“九日驅馳一日閑”,例行假日在賬面上比漢代少了一半,但因為官吏不再住在官署,與家人的團聚時間倒是多了。
2、節(jié)假:包括春節(jié)、元宵、端午、重陽等重大節(jié)日以及各節(jié)氣的假日
《唐六典》(張九齡等人編撰的行政發(fā)典):“內外官吏……謂元日、冬至各給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臘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日,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每旬,并給休假一日。五月給田假,九月給授衣假,為兩番,各十五日……”
統(tǒng)計下來,民俗節(jié)假二十七個共47天。其中,元日(春節(jié))和冬至享受的是長達7天的“黃金周”。
3、田假
五月有15天田假,可以抽身照顧家中農活。
4、授衣假
九月有15天的授衣假秋收和準備冬衣。
總計旬假36天,節(jié)假47天,加上田假和授衣假30天,總數(shù)已達113天不上朝,這還沒完。
5、天氣不好可以不上朝
6、千秋節(jié)
唐代帝王以老子后代自居,從玄宗天寶五年開始,老子誕辰二月十五成為假期。
玄宗還開了另外一個先例,把自己的生日設為節(jié)日,名之曰“千秋節(jié)”。《舊唐書》:天
下諸州都要大搞宴樂,休假三日。
玄宗死后,子孫經過慎重考慮,把這三天假停了,不過,后面的不少皇帝學會了自娛娛人
的這一招,也在自己生日設節(jié)放假,這種慣例一直持續(xù)到了晚唐。
7、輟朝假
皇帝臨時有事不上朝,那么這一天也會變相地成為假期,即所謂“輟朝假”。造成輟朝的
原因一般有二,一是天氣惡劣,風雨交加的日子官員沒法上朝,朝廷便會放出歇假通知,
《舊唐書》和《唐會要》:“以大雪放朝”、“朝官遇泥雨……停朝參”等。
8、日蝕假
日蝕的時候皇帝覺得不吉利,所以也不上朝。
9、悼假
皇親國戚或重要的大臣去世也會輟朝放假,短的停一天,長的13天。
戴胄、戴至德父子去世時輟朝三天;汴州劉仁軌逝世武則天停朝三天;從二品張說去世放
五天;魏征、郭子儀去世放五天;狄仁杰去世放三天......
其實每個王朝,都有明辨是非的君王,和整天昏庸只知道吃喝玩樂的君王。而且有些君王,并不是不想治理國家,而是缺少一雙善于辨別是非的眼睛。我們都知道每個朝代都有許多的人才,也有許多唯恐天下不亂的?奸臣?,在影視劇中這些?奸臣?大多數(shù)都是沒有好報應,最后被君王或者別人陷害殺死了。那么在歷史中,那些?奸臣?要是謊報軍情時,君王能夠發(fā)現(xiàn)嗎?其實那些先帝們,早就意識到了這樣的問題,所以那些能夠讓君王看見的?上朝資料?都是經過層層篩選才得來的。
一、大臣們對于上朝的資料審查。影視劇中都有這樣的場景,君王每天早上上早朝的時候,有大臣會提前將,早朝需要的內容提前準備好。但一般能夠上早朝的資料,都是君王身邊貼心的大臣才有這樣的機會。一些資歷較淺或者未對國家做出什么重大貢獻的大臣,是沒有機會上早朝的。能夠審查資料的大臣,一般都是父輩就為君王,做出貢獻深得君王喜歡的,這樣的大臣一般都被君王視為貼心腹的人,那么自然待遇各方面都不會差,也沒有什么樣的待遇,能夠比在君王面前待遇還好的了。
二、上早朝。接下來便是最關鍵的?上早朝?,一般來說,經過前一輪篩選下來的大臣,能夠到達和君王一通處理政務的地步,是不會有其他想法的,即使是有其他想法,也會在不久之后暴露出來。因為在朝廷內部,明爭暗斗也是非常嚴重的。每天都有無數(shù)雙眼睛盯著你,一句話說不對可能就要?掉腦袋?,在這種情況下,每天都膽戰(zhàn)心驚,也不敢做什么越界的事情。
如果朝廷上的制度不嚴謹,那么人們如何信任自己的君王呢,這個國家也沒有什么希望可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72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