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礴姇退抉R昭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264年正月十六,40歲的鐘會矯郭太后遺詔,在成都起兵反叛司馬昭,正月十八,鐘會與姜維就死于兵變,叛亂被迅速平息。鐘會之亂,這段蜀漢滅亡后的插曲有太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其中鐘會反叛的動機便十分令人不解。那么身為司馬昭心腹的鐘會為何會選擇起兵叛亂呢?
首先,鐘會叛亂并未為了匡扶曹魏,而是出于對曹魏政權法統(tǒng)性的不認可
鐘會謀反前曾這樣說:“事成則得天下,不成則退西蜀,亦不失作劉備也”。鐘會這句話體現(xiàn)出兩層意思,一是他根本不認可曹魏政權,二來他對肯定要篡奪曹魏的司馬氏也不認同。他之所以有這種想法,和他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
鐘會,字士季,是曹魏太傅鐘繇的幼子,生于225年。他出生在篡奪漢室的曹魏政權,同時親眼目睹并參與了權臣司馬氏家族一步步取代曹魏的全過程。
漢朝的法統(tǒng)性已經被曹魏那些世家大族在擁護曹魏稱帝的時候推翻了,他的父親鐘繇便是積極參與者。但曹魏的法統(tǒng)性卻很長時間沒有建立起來,因為曹魏皇室的出身并不好,而且這些世家大族還一直被曹操壓制,即便曹丕、曹睿不斷賦予了他們權力,但他們從內心中對曹魏政權是沒有認同感的。鐘會就出生在這樣的世家大族中,再加上鐘會年幼時又同司馬師、司馬昭的關系很好,鐘會對曹魏政權的認同感可想而知,這從他率軍伐蜀前的履歷中可以看出:
249年,鐘會經歷了高平陵事變,親眼目睹了司馬懿鏟除曹爽黨羽。
251年,太尉王凌叛亂,鐘會目睹司馬懿平叛的全過程。
255年,毌丘儉、文欽叛亂,司馬師因病暴斃。由于司馬師沒有后嗣,所以將權力交給了弟弟司馬昭。在倉促交接權力的時候,魏帝曹髦曾試圖掌握兵權,但鐘會為司馬昭出了很多主意,促成司馬昭順利掌權,因此成為司馬昭的心腹。
257年,諸葛誕叛亂。鐘會為司馬昭運籌帷幄,被視為第一功臣。
260年,魏帝曹髦被弒殺。司隸校尉王經因不滿司馬昭被殺,鐘會接任司隸校尉一職。
從中可見,無論是在高平陵事變,還是“淮南三叛”、曹髦被弒事件之中,鐘會都堅定的同司馬氏站在一起,他對曹魏政權并無認同感。即便他起兵時打著郭太后的旗號,也是權宜之計,并不是真心匡扶曹魏。
其次,鐘會雖然是司馬昭的心腹,但卻受到其他同僚的排斥。
鐘會雖然是司馬昭的心腹,但他一直受到其他同僚的排斥。史書中關于此類的記載非常之多:
傅嘏曾言“子志大其量,而勛業(yè)難為也”,司馬昭之妻王元姬說鐘會“見利忘義,好為事端,寵過必亂,不可大任”,辛憲英、裴楷、荀勖等人也都認為鐘會驕縱自大,不可不防。雖然鐘會確實有才能,為司馬昭出力不少,但司馬昭面對身邊臣子對于鐘會如此之不信任,也難免受到影響。
這從司馬昭對鐘會的任命上可以看出。平定諸葛誕后,鐘會在司馬昭府中擔任記事,“為腹心之任”。之后,接替王經為司隸校尉,轉為外任。不久,又出任鎮(zhèn)西將軍、都關中諸軍事,首次擔任軍職。雖然鐘會的官位越來越高,并掌控兵權,但他卻由內任轉為外放之官。再加上鐘會士人出身,此前從未有軍旅經驗,此番被司馬昭委以如此重任,對于鐘會來說并非易事。
另外,曹魏此前主動進攻蜀漢,均遭慘敗。司馬昭此次出兵,群臣也是反對聲連連,長期和蜀漢交鋒的鄧艾都不贊成大舉征討蜀漢,甚至直到鐘會出征時,仍有軍官向司馬昭諫言不可出兵。在群臣中,唯獨鐘會支持司馬昭,而且為征伐蜀漢做了許多準備工作。鐘會這么做,自然和其他同僚格格不入。
而對于此番出征是否成功,司馬昭應該是清楚的,他的心理預期是拿下漢中,而非徹底滅亡蜀漢。只要拿下漢中,司馬昭就可以實現(xiàn)他進位晉公的目的,如果拿不下,被群臣所指的鐘會就會成為替罪羊。如今鐘會滅亡蜀漢,受封司徒,如此功高,其他同僚豈能相容?
對此,鐘會心里多少是清楚的。姜維投降后,鐘會稱贊其“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諸葛誕)、太初(夏侯玄)不能勝也?!敝T葛誕、夏侯玄皆因為反叛司馬氏被誅,鐘會對二人予以稱贊,可見他與司馬氏也并非鐵板一塊,甚至認為司馬代魏的性質同曹魏篡漢并無多大差別。
而當時天下尚未一統(tǒng)。處在這樣一個歷史時期,目睹多次反對司馬氏專權的叛亂,又幫助司馬氏家族出謀劃策,自然讓鐘會認為他的謀反是合情合理的,鐘會這樣做不會有任何歷史負罪感。
第三,鐘會謀反沒有“后顧之憂”
雖然鐘會謀反時已經40歲了,但他并無家室,伐蜀之時仍是“單身無重任”,他只有兩個養(yǎng)子鐘邕和鐘毅(均為兄長鐘毓的兒子),其中鐘邕隨他一同伐蜀,只有鐘毅一人留在洛陽。除此之外,和他親緣最近的兄長鐘毓一大家子也在洛陽。
所以鐘會如果謀反,勢必波及鐘毅和哥哥鐘毓一家子。不過鐘會卻沒什么可顧慮的,因為他和哥哥鐘毓的關系并不好。這源自兩人母親之間的矛盾,鐘會還差點因此“胎死腹中”。
鐘會和鐘毓是同父異母兄弟。據鐘會所寫《母夫人張氏傳》記載,鐘毓的生母是鐘繇之妾孫氏,雖不是正妻,但地位很高,儼然正室。鐘會的生母是鐘繇小妾張昌蒲,她處處被孫氏所嫉妒欺負。得知張氏身懷鐘會后,孫氏偷偷在飯中下毒,幸好張氏及時發(fā)覺,躲過一劫。
鐘繇得知實情后非常氣憤,他將孫氏休掉,想扶正張氏。而孫氏和曹丕生母卞太后關系很好,卞太后得知后竟然讓曹丕下詔書讓鐘繇改變主意,一件家丑最終演變成政治鬧劇。最終張氏賭氣沒有回來,鐘繇也不敢扶正張氏,只能將另外一個小妾扶正來了結此事。不久,鐘會出生,沒幾年鐘繇去世。
可想而知鐘繇去世后,出生低微的鐘會生母張氏肯定受盡了冷遇。而鐘會是張氏自小帶大的,鐘會和鐘毓之間的關系也好不到哪去。在這種成長環(huán)境下,鐘會必須要靠努力來為自己和母親爭得地位,與身為家長的兄長鐘毓競爭。而史書中凡是記載鐘毓鐘會兩兄弟的時候,總喜歡將兩人作比較,而且鐘會總是壓哥哥鐘毓一頭。
后來鐘會得到司馬昭寵信時,鐘毓就曾對司馬昭說“會挾術難保,不可專任”,除去因擔心家族受到波及之外,鐘毓這樣說也可以看出兄弟之間的矛盾。而司馬昭在平定鐘會叛亂后也沒有對鐘毓一家子下手,只是處死了鐘會的養(yǎng)子,也可以佐證鐘毓和鐘會兄弟二人的關系確實一般。所以對于鐘會來說,他對留在洛陽的家族并無多少感情,所以進行謀反時沒有“后顧之憂”。
最后,鐘會太過于自信,高估了自己手中的底牌
鐘會扳倒鄧艾后“自謂功名蓋世,不可復為人下,加猛將銳率皆在己手”,可見手里控制的軍隊是鐘會能夠謀反的底牌,那么鐘會能掌控的軍隊到底有多少呢?
曹魏伐蜀時,共發(fā)兵16萬人。其中鐘會作為最高統(tǒng)帥,統(tǒng)兵10萬,諸葛緒統(tǒng)兵3萬,鄧艾統(tǒng)兵3萬。在陰平橋頭之戰(zhàn)后,鐘會以諸葛緒未能堵截姜維為由,兼并其所部。蜀漢滅亡后,鐘會又將鄧艾收監(jiān),控制了鄧艾的軍隊。也就是說,曹魏伐蜀的全部軍隊都在鐘會的控制之下。除去戰(zhàn)爭中損耗的士兵,大約在13-15萬人左右。
另外,蜀漢滅亡時還有10萬軍隊,這些軍隊絕大多數在姜維的控制之下,只有少部分駐守在東部和南部的邊境。不過這些蜀軍畢竟是俘虜,姜維控制的蜀軍大多數應該被遣散,真正留下的當在少數,最多不過萬人。不過這畢竟是可以爭取的力量,所以鐘會積極拉攏蜀中人士,尤以蜀漢降將舊臣為重。如姜維投降后,鐘會“與維出則同轝,坐則同席”,又結交蔣琬之子蔣斌和蔣顯,還下令將士不得鈔略,以收攏人心。
所以,鐘會當時能夠控制的軍隊大約在15萬人左右,還有能夠調動征集的蜀漢降卒十萬人,實力相當于一方諸侯。有如此雄厚的謀反資本,再加上姜維的慫恿,遂極大刺激了他的野心,最終決意反叛。
鐘會為何會失敗?
不過,這只是紙面上的資本。
鐘會雖然是當時伐蜀魏軍的最高統(tǒng)帥,但在蜀漢滅亡后,他對手中軍隊的控制力十分有限。首先,這些在前線賣命的士兵都有家眷在后方,他們是有顧及的。討伐蜀漢可以立戰(zhàn)功,但謀反的話留在后方家眷的性命難以保全。其次,伐蜀之戰(zhàn)是鐘會第一次統(tǒng)兵出征,他在軍中資歷很淺,沒有威信,所以只能以殘酷的軍法約束部下,比如在出征之初以造橋不力軍法處置了許褚之子許儀,又以戰(zhàn)功不力將雍州刺史諸葛緒收監(jiān)等等。這種手段在曹魏伐蜀時尚有效果,但逼迫將士謀反就會適得其反“逼脅眾人,皆使下議,倉卒之際,莫不驚懾?!钡谌?,司馬昭在鐘會手下安插了許多親信,如衛(wèi)瓘、胡烈、師篡等人,這些人在軍中有很深的影響力,不會跟隨鐘會。
而蜀漢降將一方對于鐘會也是貌合神離。姜維親近鐘會,并不是真心相助,而是為了借助鐘會之手使魏軍內亂,進而消滅魏軍恢復蜀漢,“愿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姜維敏銳的看出鐘會對魏軍的控制力有限,所以建議他將現(xiàn)有中層以上的軍官和官吏全部換血,然后用親信代替“可盡殺牙門騎督以上”。而鐘會在軍中的親信并無多少,必定會將姜維的部下安插進去,這樣就便于姜維在曹魏軍隊中制造混亂,然后再借助蜀漢在西川的影響力,奉迎劉禪,恢復蜀漢。
所以無論鐘會怎么做,他的結局只能是失敗二字。事實證明,鐘會從舉兵到敗亡,不過三天時間罷了,而死于兵亂的士兵,一共只有數百人,足見鐘會對于軍隊的掌控力是很低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78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