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后,蜀漢如何走到無才可用的尷尬境地?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經(jīng)濟學上,有個眾所周知的定律,叫做"劣幣驅(qū)逐良幣"。即消費者不愿將自己手中足值金銀貨幣投入市場流通交換,所以暗中囤積起來,縱容質(zhì)量低劣貨幣的橫行。
其實,不僅僅是經(jīng)濟領域,在政治博弈當中,這種定律同樣在影響著當局者的抉擇,而最終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人才不得盡其才,導致政事廢壞。
諸葛亮故去,各方勢力角逐繼承人位置
三國時期,蜀漢政權在丞相諸葛亮死后所產(chǎn)生的的一系列人事糾葛,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公元234年秋,諸葛亮病逝于與曹魏對峙的渭南前線,長期以來,蜀漢雖以后主為皇帝,但大小政事其實皆由諸葛武侯決斷,現(xiàn)在當家人病故,誰能扛起這個大梁,帶領這個割據(jù)政權走下去呢?尤其還是在這樣一個對手實力的上升期。
在蜀漢集團內(nèi)部,面對丞相的病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打算,曾與諸葛亮一同接受先主劉備遺命的前中都護、原屬益州本地集團的李嚴,躍躍欲試,可是,由于之前延誤糧草運輸,又自作聰明欺騙諸葛亮和后主,導致被廢為民,李嚴縱然名聲再大,再有經(jīng)驗,可是其政治生命已經(jīng)結束了。
畢竟,誰會貿(mào)然提拔一個已經(jīng)被諸葛亮丞相所徹底打倒的人呢?所以李嚴是無緣政壇,而他背后那個益州集團,也逐漸被新人所邊緣化。
除了李嚴外,當時在軍中與諸葛亮關系最為密切的,還有四個人,他們分別是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和前鋒魏延。其中,才干突出者為楊儀和魏延二人。
諸葛亮出兵祁山時,楊儀為其保障后勤供應,在前敵則積極出謀劃策,深得諸葛亮器重,但是,他的短板是性格"狷狹",言語上"不節(jié)",說話到處惹人,從此可見得此人缺乏城府與容人之量,諸葛亮在世時候,楊儀尚且與身為武將的魏延不合,諸葛亮死后,他更是對手握重兵的魏延表現(xiàn)出警惕和不安。
相比于不諳軍旅事務的楊儀,魏延早年率領自己的部曲跟隨劉備南征北戰(zhàn),曾坐鎮(zhèn)漢中抵抗曹軍進攻,諸葛亮攻打魏國時,魏延曾大膽建言,稱自己帶兵可抄小路攻打長安,與諸葛亮會師關中。
對于這一戰(zhàn)術所可能產(chǎn)生的效果,后人爭議很大。有人認為風險極高,不易取勝,有人卻認為當時曹魏對西線防御疏忽,魏延出奇兵未必不會險中取勝。無論如何,魏延的軍事才能在當時的蜀漢軍中是少有的,所以諸葛亮病逝之初,蜀漢還不到"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無將可用的尷尬境地,如果能團結安撫好魏延,他是能夠牽制曹魏進攻的重要力量,也是能彌補諸葛亮死后蜀漢高層權力真空的重量級人物。
不過遺憾的是,此人同楊儀性格類似,"性矜高",難以和同事處好關系。諸葛亮病逝不久,他就放言"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此可見他與楊儀在政治上皆才具平庸,容易被人下套。
至于另兩人費祎和姜維,就要低調(diào)一些,城府也要深很多了。費祎政治上比較保守,不贊同諸葛亮之前頻繁的主動出擊,所以在諸葛亮死后,費祎很快就萌生出了改弦更張的打算,但主帥新死,為避免產(chǎn)生混亂,還得有所收斂。
姜維履歷方面,他原來是天水降將,工作生活中被諸葛亮評價為"忠勤時事、思慮精密",再加上本來又懂得一些戰(zhàn)法,所以坐到了護軍高位。但是,他與費祎相同,在諸葛亮繼承人選的事情上都沒有急于表態(tài),而是贊同盡早秘密班師。
可是,此時魏延還在前軍,諸葛亮病逝這么大的事情總要告訴他,而且萬一魏軍得知加以追殺,魏延作為前鋒部隊是要負擔起很大責任的。所以楊儀、費祎和姜維三人秘密商定,以魏延斷后,入谷發(fā)喪,然后回師漢中。
魏延提前出局
俗話說,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費祎到魏延軍中說明發(fā)生的事情后,魏延當即表示質(zhì)疑,認為這不是諸葛亮生前的意思,而是楊儀等自作主張,刻意排擠自己,說什么也不接受。
費祎不好多說什么,也不想卷入楊儀與魏延的紛爭,所以編造個幌子匆匆回到大營,結果,魏延后悔放走費祎,干脆先帶兵拔營后撤,他打算趕在楊儀等前面回到漢中,好取得日后斗爭的有利態(tài)勢。
魏延的這種做法,引起了長期中立的姜維與費祎的不快,而素來與魏延不合的楊儀,更將此解釋為是魏延蓄意謀反,到處散播,魏延不甘示弱,也稱對方想造反。
不過,這個時候誰造反不造反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魏延的單獨行動,提前孤立了自己,就在他率軍獨自開拔后不久,以獲得諸葛亮遺命自居的楊儀、姜維、費祎三人同時要求其交出軍隊,束手就擒。
魏延哪能答應,他不顧手下動搖離散,試圖再做掙扎,結果被馬岱殺死,其部眾也被姜維等收編,原先與楊儀相互制衡的魏延一派至此覆滅,正正中楊儀下懷,且刺激了他爭權的欲望。
楊儀孤立了自己
和魏延一樣,楊儀也不是個省油的燈,當馬岱把魏延的人頭交到三人面前時,楊儀竟然按捺不住自己,踩著魏延的頭顱罵罵咧咧,說"庸奴,復能作惡不?"一副很爽的樣子。
這時候,楊儀要真有繼承諸葛亮事業(yè)的野心,就應該假裝哭上兩眼,或者像姜維費祎一樣不表態(tài),好顯示自己的寬容氣度,畢竟,政敵已死,沒必要再靠侮辱死人來泄憤。但是楊儀偏不這樣,而選擇這種極端方式,導致原先與他同盟的費祎等都感到不快,"你連死人都容不下,今后能和活著的人和平相處嗎?"所以魏延之死,同樣也加速了楊儀的垮臺。
回到成都后,果不其然,楊儀之前的一系列做法讓他未能如愿繼承丞相位置,真正獲利的人,是未卷入前線文武官員人事糾紛,一直在后方參與運籌調(diào)度的留府長史蔣琬。
蔣琬這個人很有意思,他主張無為而治,曾因喝醉酒差點被劉備處死,虧得諸葛亮以"此人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為他求情,才讓蔣琬僅僅被免職。不過說來,蔣琬所主張的"安民為本",倒是接近諸葛亮的治國主張,所以蔣琬在政治上絕非才具平平所能概括,而更應當是大智若愚。
其次,蔣琬這個人待人和氣,有人指責他,他也不生氣,而是大方地承認自己確實不如諸葛亮做得好,時間久了,反對者也覺得無趣,所以蔣琬反而地位更加鞏固了。這樣沒有棱角、卻曾得到過諸葛亮肯定的人物,正是費祎與姜維所傾心的,于是在二人支持下,蔣琬被任命為尚書令,兼任益州刺史,蔣琬雖不是丞相,但也和丞相的職權大同小異。
楊儀呢?他一直覺得自己比蔣琬資歷老,且更有才干,如今自己親自參與并主導了粉碎"魏延反革命集團"的叛亂,怎么也不提拔一下?結果呢?楊儀權力沒撈到,自己反而被架空為有名無實的"中軍師"。楊儀這下更不滿了。
這個關鍵時刻,楊儀本應當聰明點,改變過去鋒芒畢露、到處胡說八道的毛病。
可是楊儀偏不,他先罵蔣琬,罵不夠了,他又在費祎跟前翻過去三人一起消滅魏延的舊賬,這下費祎也緊張起來了,魏延到底有沒有謀反還疑點重重,一旦后主或者其他朝臣懷疑起來,又給魏延翻案,那自己和姜維又該被置于何處?
所以,費祎一不做二不休,先在后主面前打了楊儀的小報告,稱他有不臣之心,后主呢?劉禪倒大度,畢竟也沒抓住啥可靠的證據(jù),所以把楊儀廢為民。
楊儀丟官罷職,反而愈發(fā)不屈不撓,他"復上書誹謗",而且言辭比之前更加激烈,無奈,朝廷只得把他關進監(jiān)獄,楊儀氣憤不過,自殺而亡,落了個和魏延一樣"勞苦功高,卻無名無分"的悲慘結局。
費祎+姜維:并非理想的將相組合?
楊儀與魏延相繼垮臺后,蜀漢朝廷繼續(xù)奉行蔣琬的清靜無為之策,不過這之間,蔣琬曾計劃從水路出兵,與陸路姜維一起夾擊曹魏,后因其早死,無果而終。至于后來的費祎呢?費祎領尚書事,暗中掣肘姜維的軍事行動,每次"與其兵不過萬",不愿意姜維像諸葛亮在世時候一樣,頻繁攻打曹魏邊境。
其實,客觀地講,費祎做的并沒有錯,一方面此時蜀漢財政周轉(zhuǎn)困難,又缺少兵源,不能像曹魏一樣動輒出兵就是三萬以上。作為弱者,在看不到勝利希望時防御,未必不是穩(wěn)妥的上策。
另一方面,姜維的才能也要遜色于諸葛亮,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雖然用兵謹慎,但總能以少量兵力消滅曹軍主力,把司馬懿兜得團團轉(zhuǎn),可是姜維只是追求一味猛攻,結果先在進取上卦途中被鄧艾布置伏兵殺得大敗,后姜維試圖借著曹魏鎮(zhèn)壓遼東叛亂之際擾亂長城,也被曹軍過早發(fā)現(xiàn),提前堅壁清野。姜維孤軍深入后,糧草耗盡,最后無功而返。
費祎看到了絕對實力的差距,也看到了姜維個人能力之有限,所以不讓他主動進攻也能理解。但就是不知道,要是魏延此時還活著,局勢能否有所轉(zhuǎn)機呢?
其實,如果僅從人盡其才角度出發(fā)考慮問題,在姜維、楊儀、費祎和魏延四人中,楊儀與魏延的文武搭配,是最為理想的。將相和,國家方能興盛,但是,二人過于剛硬的性格與對至高權力的覬覦,讓他們根本無法和解,其中再加上費祎、姜維這樣能力不足、但樂于坐山觀虎斗的"熱心同事",蜀漢會連失兩位文武干才,在諸葛亮死后不久迅速陷入無才可用的困境,也就不難解釋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81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