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砝钍烂窈椭扉Φ奈恼?,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p>
大業(yè)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淵在晉陽舉起義旗,李建成、李世民為左右大都督,李元吉留守,出兵長安。此時楊廣在江都,各地的起義軍讓隋軍手忙腳亂,無暇顧及李淵,于是李淵僅用幾個月就順利攻克長安。
對比李淵,朱元璋的稱帝之路就顯得十分曲折,從一介草民一步步爬到帝王之巔。朱元璋的路上有無數(shù)強大的敵人,張士誠、陳友諒、元朝政府,然而朱元璋卻用事實證明,他才是當世最杰出的統(tǒng)帥。
李世民是李淵次子,朱棣是朱元璋四子,相同之處是他們都是通過篡位登基。朱棣在朱元璋去世后,發(fā)動靖難之役,經過三年征戰(zhàn)才獲得成功,那么為何朱棣不學李世民直接逼迫朱元璋退位呢?
一、李世民是開國功臣,權勢大威望高,朱棣差之
在隋大業(yè)末年,李世民就已經在軍中嶄露頭角。李淵做太原留守的時候,李世民十八歲,一次,有匪徒來進攻,李淵被敵人包圍,李世民率兵前來救援,在亂軍之中擊潰對手,還救了李淵,展現(xiàn)出卓越的軍事才能。
史料記載:
“適會步兵至,高祖與太宗又奮擊,大破之。時隋祚已終,太宗潛圖義舉,每折節(jié)下士,推財養(yǎng)客,群盜大俠,莫不愿效死力?!?/p>
在烽煙四起的隋末,李世民就有了開創(chuàng)霸業(yè)的打算,隨即禮賢下士,散財來供養(yǎng)門客和武士。由于李世民擅于籠絡人心,加之特有的領袖魅力,所有人都愿意為其效力。也就是說不管李淵如何,李世民在很早之前就開始積累實力,為之后做打算,在李淵稱帝后,李世民的積聚的實力已經相當恐怖。
唐朝建立之初,地盤只有關中地區(qū),所以李世民要率兵收復各地,來保證政權的穩(wěn)定,李世民四處征討連戰(zhàn)連捷,在虎牢關之戰(zhàn)后,權勢、威望一度達到頂點。
奪權篡位風險極大,想要成功,必須有強大的權勢、地位、威望,公元626年的李世民已經具備了這樣的實力,所以他敢于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對比李世民,朱棣在1368年僅僅八歲,洪武三年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朱棣并非開國功臣,天下是全是由他爹打下來的,僅此一點,朱棣想要逼朱元璋退位,難于上青天。
二、朱元璋對政權控制力強
朱元璋權力欲望極大,把皇權提升到一個難以想象的高度,軍權、行政權、官員任免全部由他一人決策,他不怕苦不怕累,從早干到晚,一刻不歇。天下是由他朱元璋一步一步打下來的,他的威信無人可比,也很少有人敢違逆朱元璋。
朱元璋北伐打出的口號是: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p>
這是為了團結一切力量來對抗元朝,等到北元的威脅基本被清除,朱元璋則實行了溫和的民族政策,用蒙漢通婚的方式同化蒙古人,不僅減輕了蒙漢矛盾,也贏得了民心。
不得不說,朱元璋在統(tǒng)一的路上極其明智且正確,稱帝后,朱元璋也在大力減輕農民負擔,河南、北平、應天、山東、兩浙等地區(qū)相繼減免賦稅。朱元璋出身平民,在平定四方的同時,也深知百姓疾苦,民心所向難以動搖。
朱元璋的厲害之處還在對朝政的控制上,他殺掉胡惟庸,廢除了宰相,不論李善長還是藍玉都倒在他的腳下,為了壓制官員他還設置了錦衣衛(wèi),并用重刑來懲治貪腐。面對如此強勢的父親,不論朱棣實力如何,他都不會,也不敢去挑戰(zhàn)朱元璋。
三、李淵優(yōu)柔寡斷,朱元璋則殺伐果決
晉陽起兵后,李淵大軍達到賈胡堡,被宋老生的兩萬隋軍擋住了去路,并且當時正是雨季,而大軍糧草殆盡。如此只得一邊想對策,一邊等待糧草,而糧草遲遲不到,讓李淵生出退意。
“恰值久雨糧盡,高祖與裴寂議論,暫且回太原,以后再圖謀舉事。”
李世民知道父親想要撤軍,即刻前去規(guī)勸:
“遇小敵即班師,將恐從義之徒一朝解體。還守太原一城之地,此為賊耳,何以自全!”
在李世民的苦口婆心地勸誡下,李淵仍是不為所動,依然想要撤軍。李世民沒有辦法,竟在帳外痛哭,并再次給李淵分析利弊,這才阻止了李淵的退兵行動。如此得見,李淵在性格上多少有優(yōu)柔寡斷,這給了李世民篡位的機會。
朱元璋的四女兒名為安慶公主,是朱元璋掌上明珠,為此朱元璋也花了不少心思挑選良婿,最后挑中了歐陽倫。歐陽倫進士出生,因為娶了安慶公主便一飛沖天,榮華富貴也隨著而來。只不過歐陽倫不知滿足,竟然利用權勢搞起了走私茶葉的買賣。
茶葉是國家重要物資,絕對禁止私人買賣,朱元璋得知消息后馬上命人捉拿歐陽倫。馬皇后、安慶公主紛紛求情,但朱元璋沒有改變主意,依然殺掉了歐陽倫。在李淵面前,李世民有不少機會來搞政變,但在朱棣面前,這事情就變得十分困難。
四、朱允炆比朱元璋更好對付
朱標的去世,令朱元璋十分痛苦,這是他一生栽培的對象、最寵愛的兒子,為此朱元璋直接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作為守成之君,既無權謀也無戰(zhàn)功,而且在合法性上還差那么一丟丟,朱元璋的皇子們大多對此不服,朱棣也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是開國君主,權謀老道,軍事才能也不在朱棣之下,況且以子伐父,這也不符合人倫綱常,對于朱棣來說,他的老爹太過強大。如果要挑選對手,朱棣必定不會挑朱元璋,而會挑選朱允炆。
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了齊泰、黃子澄,那朱允炆就真的重用這兩位為其出謀劃策,并對齊、黃的建議深信不疑。在靖難戰(zhàn)爭開始后,耿炳文敗在朱棣手下,李景隆卻被推上前臺,第一次失敗后,竟然能再次赴任統(tǒng)帥之職,這令南軍一次次陷入被動和失敗。
朱允炆缺乏用人手段、軍事常識,他犯下的錯誤都是致命的,而且朱允炆仁厚軟弱,這恰巧是軍事行動中最忌諱的,捏柿子當然要挑軟的捏,這大概就是朱棣的想法。
眾多因素考量下,朱棣是不會在他老爹在位的時候造反的,朱棣何其精明,既然造反風險這么大,一定要選好時機,做好準備后才敢義無反顧。
李淵建立大唐王朝的時候,李世民身先士卒為大唐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因為李世民不是長子,李淵當時沒有立李世民為太子??墒谴筇平⒊跗?,當時大唐國內各地還有其他勢力與大唐王朝對抗,國外還有少數(shù)民族邊境侵擾。當時的李淵非常倚重李世民,冊封他為大唐秦王,為大唐四處征戰(zhàn)。
大唐初期李世民是手握重兵的。而且因為李世民這個人比較寬厚,從李淵起兵初期,李世民便積極聯(lián)絡各地英豪,他不僅手下能人賢士很多,而且在當時李淵發(fā)家的隴西貴族中也頗有名望。大唐開國之后,更是為大唐安定國內保衛(wèi)邊境,深受百姓和群臣的擁護。
再看朱棣,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他的皇子們都還沒有成年。當時的朱棣只有八歲,也就是說,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是他自己一步步建立的,而他的兒子們都沒有參與。后來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對皇子們進行分封,朱棣被分封為燕王但是他遠離京城。
而且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主要培養(yǎng)他的長子朱標為繼承人,并且朱標為人忠厚對待兄弟友善在兄弟藩王心中地位頗高。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開始誅殺開國功臣強化他的皇權,他的兒子們雖然遠離京城但是也非常害怕他。雖然朱棣在燕地抵抗瓦剌在藩王實力中最強,但是他的兵力大多都用于與瓦剌的戰(zhàn)爭之中,如果他對朱元璋發(fā)動兵變,朱元璋都不需要用中央軍隊,調動各地藩王軍隊就可以滅了他。
所以朱棣相較于李世民,他既沒有建立大明朝的功勛也沒有強大可以抵抗明朝軍隊的實力,更沒有出師有名的造反理由,所以他不敢向朱元璋造反。
原因是朱棣和李世民都是王朝的初期皇帝,他們的差距還是挺大的。李世民在建立唐朝上有許多功勞,可以說是唐朝的建立者。所以他的地位很高。并且他掌握了許多的權利,所以他可以于他父親一博。而對于朱棣來說就不行了,他的父親朱元璋??梢哉f是從草根變成皇帝,他的能力和智謀就不用多說了。朱棣根本沒有機會造反。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他們的不同。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后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等。繼位后,他頒布了一些政策。建立了內閣,加強了中央的統(tǒng)治權利。對外他收復遼東,安南地區(qū)。維護了中國版權的完整。朱棣在位時是明朝版權最大的時期。
唐太宗李世民,李淵的嫡次子。隴西人士,他在位期間,選擇與民修養(yǎng)。百姓安居樂業(yè),國力蒸蒸日上。在這當中營造出一個盛世,史稱“貞觀之治”。對外消滅許多強敵,外族人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朱棣和李世民處于不同的時期,一個擁有兵權。一個受到父親的限制。時局不同導致的事情經過就不同,但是結果還是一樣的。在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看到朱棣的野心想要削藩。由于建文帝過于著急,導致朱棣有機會去造反。朱棣就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去攻打都城,最后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朱棣成功的坐上了皇帝的位置。
引言:李淵與朱元璋分別開創(chuàng)了大唐和大明,同樣是開國皇帝卻有著不同的結局。大唐和大明的創(chuàng)建者因為有了不同的人生,才會發(fā)生兩種不一樣的結局?
先來說說大唐的創(chuàng)立者李淵,李淵是貴族之后,等到隋朝建立后轉身就成了皇親國戚,隋煬帝的表兄。但是即使這樣一個尊貴的人所面臨的也是只有錦衣玉食,卻無承歡膝下的快樂。原來在李淵七歲的時候,李淵的父親李昞就去世了,七歲的李淵就已經是唐國公了,身份顯貴可謂是登峰造極。也正是這種身份的環(huán)繞,讓李淵的性格在生長中出現(xiàn)了與眾不同的情況。
《舊唐書—高祖本紀》:倜儻豁達、任性率真,寬仁容眾,無貴賤咸得起歡心。
原來李淵是一個任性而為的人,性格豁達開朗,從不有貴賤之別,因此在隋朝末年憑借著自己的家世,再加上喜歡結交天下義士,豎起大旗很快就有了成績,在幾個兒子的幫助下建立了大唐帝國。按照這個說法,李淵也是一個英雄,可是為什么就在他在位期間就發(fā)生了"玄武門之變"呢?難道說李淵已經老的無力控制朝局了嗎?
這個說法完全站不住腳,原因很簡單李淵的享樂主義讓他一步步的遠離了權力的中心。李淵的"寬仁容眾"雖然是一個很不錯的做人的品格,但是對于一個帝王來說卻是要不得。權力永遠是皇帝要牢牢控制的,一旦權力下放哪怕是自己的兒子,也會毫不留情的奪權。李淵的"寬仁"在立太子上表現(xiàn)的模棱兩可,本以立建成為太子,卻把權力交給了李世民,讓李世民在外面沖鋒陷陣,最后由于李世民的功勞太大了,已經無官可封了,就造了一個"天策上將"封給了李世民。地位甚至和太子平起平坐了,能自置官署,李世民如果此時還沒有爭奪太子權力,甚至皇權,那么鬼也不信。
最后的結局很是悲涼,被逼退位做太上皇,抑郁而終,這完全就是李淵的享樂主義的性格造成的這種結果。
說完了大唐李淵是如何一步步遠離朝局的權力中心的,再來說一說朱元璋是如何牢牢的控制住皇權的,甚至在其晚年身體羸弱不堪之時也沒有哪一個敢造反,自己的兒子,后來的明成祖朱棣也是在朱元璋離世后才發(fā)動的靖難之役。
朱元璋這個人,是一個放牛娃出身的皇帝,做過和尚,要過飯,但是朱元璋這個人從不認命,擁有無比堅定地毅力。從軍之初的敢打敢拼和在眾多的戰(zhàn)役中的磨練,造就了朱元璋在戰(zhàn)場上的勇猛頑強和身先士卒的勇氣,長時間的軍旅鍛煉讓朱元璋變成了一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的人。那種嫉貪如讎,做事堅強決絕的性格成為了他駕馭權力的最有力的武器。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朱元璋和李淵最不同的地方,與李淵的享樂主義完全不同的是朱元璋對權力的掌控全都是親力親為。因此朱元璋能很好的把權力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且是任何人都不能撼動的那種。
"靖難之役"的發(fā)動者朱棣既然對權力是那么的貪戀,在太子朱標死后,為什么不敢再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繼承人這件事上說一說自己的看法呢?非得等到朱元璋死后才去奪權呢?
首先,朱元璋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說什么是什么,他做的決定沒有誰能夠改變。他說立朱允炆,朱棣縱然手中握有軍權也不敢造次,這就說明朱元璋的威望與氣勢在他的兒子心中是不可撼動的。
其次,朱元璋對于太子的培養(yǎng)是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過的,這和李淵就有了很大的區(qū)別。朱標的太子位是朱元璋從朱標小時候就認定的,著重培養(yǎng)的唯一繼承人,而且朱標這個人不管是做兄長還是做臣子都是沒得說的,大臣和弟弟們對他都是很敬重的,自然不會有人反。
對于"靖難之役"來說,朱棣也是被逼的,但是如果朱元璋活著,朱棣就是再委屈也不敢反。如果朱標沒死,成功繼承了皇位,朱棣依然不敢反。因為跟朱元璋比,朱棣太嫩了;跟朱標比,朱棣的威望與說話的分量遠遠比不上。
結語:通過對比就可以看出,為什么李淵在位時,李世民敢造反,而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只能等到朱元璋死后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82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