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頌楹味偈嬉釛墶包S老”獨尊儒術?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這里董仲舒提出“大一統(tǒng)”,指的是“大一統(tǒng)”的政治理論,至于提出“大一統(tǒng)”的原因當屬多方面的:
首先,漢朝初期采用黃老道家思想,而這一思想到了國力相對強盛的漢武帝時期,便不那么受用了,需要新的思想來鞏固漢武帝的政權。
其次,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存在一些比較棘手的矛盾,比較突出的就是農民反地主的斗爭,還有一部分是地方豪強反對中央政權的斗爭。這個時候,急需實現(xiàn)思想的大一統(tǒng),來緩和這些矛盾。
最后,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樣統(tǒng)一思想的舉措,為何獨獨選擇儒家,而不選擇法家或者別的學派?除了上述兩個原因外,他還參考了秦朝失敗的經驗,得出“獨尊儒術”的結論。
1、提出大一統(tǒng)原因之一:漢初黃老之術不適合國力強盛的漢武帝時期
漢朝建立初期,民生凋敝,漢朝初期的歷代君王們,有很長一段時間確實在采用黃老之術,以修生養(yǎng)息,韜光養(yǎng)晦的姿態(tài)恢復民生。
畢竟經歷了春秋戰(zhàn)國的大戰(zhàn)亂,又在秦朝的苛政下艱苦生活,直到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以后,百姓才得以稍微緩上一口氣。漢朝初期面對的主要矛盾,就是解決吃飯問題,即重建被戰(zhàn)火毀壞的家園,恢復民生。
所以,漢朝初期的統(tǒng)治者們,大多以清靜無為的姿態(tài),在盡可能的范圍內任百姓相對自由地發(fā)展,在稅收等各方面的管制上,可以說是比較松的。經過漢初各位君主的努力,到了漢武帝這一時期,已經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
漢武帝時期的大漢王朝可以說是相對強盛了,百姓比較富足,這個時候,黃老道家的清靜無為就不太合適了。
在吃不飽的時候,人們會集中精力解決吃飯問題,當吃飽肚子已經不再是問題的時候,別的需求就來了,比如說對榮譽、權利的渴求等等。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秩序和制度,朝廷依舊“清靜無為”,那么便離“天下大亂”的日子不遠了。
所以,不管漢武帝愿意不愿意,當國家比較強大,百姓面對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吃飽飯問題,而是類似對名利追求的精神需要時,清靜無為的“黃老道家”就不能作為治國思想。而為了讓大家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下適當追求并滿足個人在精神上的需求,就需要通過統(tǒng)一思想的方式,維系一個穩(wěn)定的秩序,以此確保社會穩(wěn)定運行。
所以,董仲舒提出“大一統(tǒng)”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漢初的黃老之術不適合國力強盛的漢武帝時期。
2、原因之二:需要統(tǒng)一思想來緩和當時社會中存在的階級矛盾
隨著人們的生活漸漸富足,社會中也會出現(xiàn)各式各樣的矛盾,漢武帝時期,掌權者們面對的社會矛盾主要有兩個:首先,是農民為了利益與地主之間的斗爭;其次,則是地方豪強為了名利反對中央政權。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兩類斗爭?其實原因并不難分析。
朝廷清靜無為,對誰最有利?朝廷?百姓?相較之下,獲利更大的,大抵是介于朝廷和百姓之間的大地主,或者說地方豪強。
因為朝廷管控較松,對下,他們有更大的空間壓榨百姓,對上,他們也有更大余地發(fā)展自己的勢力,以至于到了漢武帝時期,甚至還能反對中央政權。
所以,董仲舒審時度勢,便以“大一統(tǒng)”來達到提高君權、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一方面以此來打壓地主或者說地方豪強,另一方面也能一定程度上安撫和管制百姓,繼而能很大程度上緩和當時社會中出現(xiàn)的主要矛盾。而事實上,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確實比較奏效。
3、為何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思想提倡獨尊儒術呢?
最后,我們來議論一下,為何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思想會提倡獨尊儒術。要說在當時和儒家思想比較有競爭力的,應當是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了。
道家
而漢朝初期,漢朝統(tǒng)治者們大抵采用了黃老道家思想,到了漢武帝時期,黃老道家明顯不適合“煙火氣十足”的民間治理。某種程度來說,董仲舒當時要解決的問題,大抵就是不合時宜的“清靜無為”下引發(fā)的一些社會矛盾,道家思想比黃老之術更加貼近“自然”,“無為”意味十足,用作個人修身養(yǎng)性還好,作為治國思想,就稍顯“消極”了。
首先,道家思想的“節(jié)奏太慢”,不太適合富裕國家高節(jié)奏發(fā)展的生活實際;其次,道家思想相對來說確實更“晦澀”,形而上的意味比較濃郁。
當然,這里并不是說“道家”思想不好,只是百姓學了,未必能明白其幾分真意,并且還容易鉆牛角尖,將“無為”內含的“適當而為”之意理解成字面含義的消極不作為,這對社會發(fā)展來說,肯定是不好的。所以,道家思想沒有被董仲舒選中,也屬意料之中。
法家
我們再來看看法家思想。秦王朝強大如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壯舉無人能及,最后秦王朝維系的時間并不長。它太過強大,而覆滅得又太過迅速,這樣大的反差,不免惹人深思,董仲舒對于這一點自然是看在眼里的。
董仲舒反思秦王朝的覆滅,他認為類似申不害、商鞅、韓非等這些法家思想家,他們的主張?zhí)みM,刑罰苛重,并洞悉到過重的徭役和賦稅會造成尖銳的階級矛盾,在貧富差距巨大的情況下,百姓會為了生存而揭竿而起。
由此,董仲舒看出,過度重法肯定不行,并進一步提出政治當“德化為本”,要做到“任德不任刑”。而從此處董仲舒強調“德”來看,他就有強調儒家德治的意思。
儒家
先秦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德”為主導,強調上下尊卑秩序,十分維護“禮”。而一個社會要良好發(fā)展,肯定需要“德”。同時,漢武帝時期所面對的社會矛盾,從大輪廓來看,大抵是以為下者不服從為上者“管制”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而儒家強調尊卑有序的“正名”思想也正好可以經過轉化后,成為維護統(tǒng)治者權威的工具。
于是,董仲舒一定程度上融合法家思想,提出“寬猛相濟”、“威惠并施”的政策,繼而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以儒的溫和,緩和法的鋒芒,又以法的銳利,鞏固君的權利,經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確實對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穩(wěn)定,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當然,積極作用是有的,消極作用也是有的,還請大家客觀看待,篇幅有限,這里就不去具體發(fā)揮其積極和消極作用了。
4、小總結
最后簡單來個小總結吧,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提倡獨尊儒術,一方面是漢初的黃老之術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經不再適用,并且也無法解決,甚至對于農民反抗地主、地方豪強反抗朝廷這些個斗爭起到了促進作用。所以,在盛世中讓為下者“守規(guī)矩”就是董仲舒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了,而漢初,黃老之術主要解決的是為下者的“吃飯問題”,國情不一樣了。
另一方面,要讓為下者守規(guī)矩,就要想方設法抬高為上者的“權威”,儒家思想一開始就有維護尊卑秩序的鮮明特色。而且儒家更加重視“德”,要知道,后天教化對人的“約束”,可比嚴刑峻法更加“穩(wěn)固”。所以,重“德”且維護為上者權威的儒家思想更合適作為社會主流思想。
當然,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不能直接生搬硬套作為漢武帝時期的主流思想,畢竟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更加重德,而秦朝的興起也讓董仲舒等人了解到“法”的重要性,所以董仲舒將儒家思想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以儒的重德,緩和了法的鋒芒,一方面加強了對百姓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實實在在地鞏固了中央集權,拔高了君主的權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87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