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韯钏狼罢f了什么?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讀《通鑒》,知歷史。漢高祖劉邦,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受爭議的皇帝之一。在很多后世學者看來,劉邦可謂是刻薄寡恩,忘恩負義的代表。韓信、彭越、英布等功臣,為了劉邦的天下,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最終,這些功臣卻都為劉邦所誅殺。“飛鳥盡,良弓藏”,劉邦自此被釘上歷史的恥辱柱,受盡了后人的唾罵。
那么,劉邦真的如后世所說,是這么的刻薄與狹隘嗎?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币粋€人死前所發(fā)表的言論,最能展現(xiàn)一個人的人品。那么,劉邦在臨死前,到底說了什么呢?
公元前196年10月,劉邦率軍親自征討反叛的淮南王英布,并將之臨陣誅殺。為了擊敗這位反王,劉邦像往常一樣親臨前線,并不幸被射了了一箭。此時的劉邦,已經(jīng)是年近70的老人,年老體衰再加之舟車勞頓,致使他的病變得越來越嚴重。
從當年10月到公元前195年3月,劉邦所受的箭傷不斷反復,已經(jīng)到了全面感染的地步。他每天發(fā)著高燒,眼看就要不行了。就在這時,呂后不知從哪為劉邦找了個神醫(yī)。根據(jù)《資治通鑒》記載,對于劉邦的病,這位神醫(yī)還是很有把握的。他對劉邦說:
“疾可治。”
按理說,求生欲是每個人類的本能。當時的劉邦就像一個即將溺水的人,按理說絕不會放過水里漂浮的每一個救生圈,甚至一塊爛木頭。但是根據(jù)史料記載,劉邦的表現(xiàn)卻相當驚人:
“于是上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簡單翻譯來就是,劉邦不僅沒有讓醫(yī)生治療自己,反而將他大罵一頓,說:“我本是布衣,手提三尺劍攻取天下,這難道不是天命?我的命是天給的,即使扁鵲在,也治不了我?”
不讓治療,還罵人。按照現(xiàn)在的標準,劉邦可以妥妥得判定為醫(yī)鬧。要知道在當時,這位神醫(yī)或許是唯一能救他的人。然而劉邦將醫(yī)生罵跑后,卻做了個匪夷所思的舉動:
“遂不使治疾,賜黃金五十斤,罷之?!?/p>
也就是說,劉邦在罵完后,反而給了醫(yī)生五十斤黃金,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數(shù)目。
那么,劉邦為何要痛罵醫(yī)生,又為何要給醫(yī)生錢呢?對此,明代學者王夫之認為,這正是劉邦寬宏大度的地方。
他之所以會罵醫(yī)生,不接受他的治療,是因為劉邦自知自己的狀態(tài)已經(jīng)相當兇險。雖然存在治愈的可能,但病告不治的可能性反而更大。如今神醫(yī)拍著胸脯說可以治,如果到時候治不了,兇殘的呂后豈能放過他?
因此劉邦當面用最激烈的語言,將神醫(yī)罵跑。而他的罵,完全是做給呂后看的。如果不罵,表現(xiàn)得堅決,呂后還會送更多醫(yī)生到自己身邊,這樣就會給更多人增加危險。事后,劉邦又給了醫(yī)生五十斤黃金,實際就是為了向醫(yī)生表達歉意。
自劉邦起兵以來,便有著寬厚長者的稱號。由此看來,劉邦的寬厚真是名不虛傳。蘇軾曾說:
“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致之,其余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p>
也就是說,劉邦之所以能取天下,就是因為他不好殺人,喜歡容人。劉邦崛起于布衣,即使當了皇帝,其身上仍帶有僅屬于普通人的善良光輝。
事實上,能夠表現(xiàn)劉邦寬厚善良的史料,還有很多。究劉邦一生,總是救人多,殺人少。例如劉邦攻入咸陽,攻滅秦朝后,沒有像項羽那么大肆屠戮平民,而是“約法三章”,秋毫無犯。
經(jīng)過楚漢戰(zhàn)爭,劉邦擊殺了項羽。然而他并沒有像后世其他帝王一樣,對項氏家族斬草除根,反而規(guī)定一個都不準殺,而且還將項氏皆改姓為劉。
公元前200年,劉邦在白登山敗給了冒頓單于。帶著一肚子氣,劉邦順道經(jīng)過了自己的女婿——趙王張敖的封國。為了發(fā)泄自己的憤怒,劉邦將女婿罵得狗血淋頭。張敖的家臣貫高、趙午見自己主公受辱,皆勃然大怒。于是他們瞞著張敖,準備在柏人縣刺殺劉邦。
然而劉邦到達柏人縣后,卻認為此縣名稱近似于“迫人”,因此并沒有在當?shù)赝A?。由此,貫高等人的陰謀,完全失敗了。不久后,貫高等人的密謀被知情者告發(fā),致使他們和張敖一起全部被捕。
經(jīng)過嚴刑拷打,體無完膚的貫高等人皆聲稱:“這次刺殺都是他們自己的主意,跟張敖一點關(guān)系也沒有”。聽說了貫高的堅忍,劉邦決定親自審問他。在審問期間,劉邦被貫高的氣節(jié)所感染,并為自己無故辱罵張敖而羞愧。因此他不僅赦免了張敖,還將貫高的同伙全部釋放。最終,因貫高刺殺事件而死的,僅有因慚愧而自殺的貫高一人。
看到這里,許多讀者或許就要問:“既然劉邦這么寬厚,又為何要誅殺韓信、彭越以及英布等功臣呢”
首先,劉邦并沒有像朱元璋那樣大殺功臣。劉邦一共封了100多個侯,真正被殺的只有淮陰侯韓信。其他的功臣,皆以富貴和高爵而善終。即使是劉邦最為痛恨,曾屢次背叛自己的雍齒,也得到了封侯之賞,并得以頤養(yǎng)天年。也就是說,劉邦真正要殺的,只有那些威脅統(tǒng)一的異姓王,從來都不是功臣。
即使對于韓信,劉邦也是仁至義盡。在楚漢戰(zhàn)爭中,韓信雖然功高蓋世,但他同樣也桀驁不馴,不聽指揮。例如在歷下之戰(zhàn)中,韓信直接害死了酈食其。在垓下決戰(zhàn)前的固陵之戰(zhàn)中,韓信又對劉邦見死不救。因此,無論怎么看,韓信都是自己找死。但即便如此,劉邦仍將韓信封為楚王。
韓信當了大王后,卻仍然怙惡不悛,他招降納叛,收容了劉邦最討厭的逃犯——鐘離昧。當群臣們皆進言,將韓信逮捕并處死時,劉邦仍選擇了寬容。在會獵云夢之計中,劉邦將韓信當場逮捕。被逮捕時,韓信扯著嗓子大嚷:
“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聽了韓信的話,劉邦也急了,于是同樣大喊道:
“若毋聲!而反,明矣!”
簡單翻譯來就是,韓信千萬別再叫了。再這樣說,你的謀反就明了。很顯然,劉邦之所以這么做,就是為了提醒韓信不要再胡言亂語。如果再說什么狂悖的話,就算劉邦也救不了他。之后,劉邦將韓信帶到長安,并立即大赦天下。對于這個自己一手栽培起來的大將,劉邦還是相當憐惜的。
然而韓信并沒有因為劉邦的寬容,就收斂自己的鋒芒。反而自恃有功,不斷地折節(jié)同列,以與“絳灌為伍”而為恥。最終,他趁劉邦出征之機,選擇了叛亂。而這一選擇,也讓韓信走上了末路。聽說韓信被殺,劉邦的表現(xiàn)是“且喜且憐”。很顯然,劉邦對于韓信的死,心情也是相當復雜的。
因此,我們不應抓著韓、彭、英的死,就說劉邦薄情寡義,忘恩負義。雖然劉邦全身都是缺點,但在他身上,總能嗅出一股濃濃的人情味和人性的光輝。而正是劉邦的寬宏大度和容人之德,讓他匯聚了全天下的英才,最終威加海內(nèi),建立橫跨440年的巍巍大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87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