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元祐皇后。
此人就是北宋的昭慈圣獻(xiàn)孟皇后,也被稱作元祐皇后!宋哲宗統(tǒng)治初期,由他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隨著宋哲宗逐漸成年,太皇太后高氏“歷選世家女百余入宮”,其中就包括出身中級官員家庭的孟氏。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孟氏脫穎而出,“宣仁及欽圣向太后皆愛之,教以女儀”。
1092年5月,19歲的孟氏被冊立為皇后,與16歲的宋哲宗成婚。孟氏雖然成為皇后,但她的婚姻并不幸福,因為宋哲宗并不喜歡她,而是鐘情于劉婕妤。災(zāi)難很快降臨,1096年9月,宋哲宗降下圣旨,將孟皇后廢黜,孟皇后還被迫出家入道,“出居瑤華宮,號華陽教主、玉清妙靜仙師,法名沖真”。
俗話說“一日夫妻百日恩”,孟皇后與宋哲宗成婚4年,為何會遭此厄運呢?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其一,宋哲宗的這段婚姻是祖母高太后安排的,他并不滿意。宋哲宗廢后,是要徹底擺脫祖母的影響。其二,宮廷斗爭的產(chǎn)物。宋哲宗的寵妃劉婕妤為了奪取正宮之位,栽贓誣陷孟皇后。
1100年,居住在瑤華宮內(nèi)的孟皇后得到了一個消息,她的丈夫宋哲宗病死,皇位由宋哲宗的弟弟端王趙佶繼承。宋徽宗繼位后,就為皇嫂“平反”,恢復(fù)皇后的稱號和待遇,“于是詔后還內(nèi),號元祐皇后”。但沒過多久,在理學(xué)家的鼓動下,孟皇后再度被廢,“詔依紹圣詔旨,復(fù)居瑤華宮,加賜希微元通知和妙靜仙師”。
孟皇后這次出家入道的時間長達(dá)26年,每日與青燈長卷為伴,但誰也沒有想到,她卻因禍得福!靖康之變后,金兵依照“玉牒”捉拿北宋皇室成員,孟皇后因被廢黜,沒有被抓,“時六宮有位號者皆北遷,后以廢獨存”。金兵北撤后,張邦昌“乃復(fù)上尊號元祐皇后,迎入禁中,垂簾聽政”。
之后,垂簾聽政的孟皇后派人擁立康王趙構(gòu)繼位,建立南宋政權(quán)。按照輩分,孟皇后是宋高宗的伯母,她被尊為隆祐太后。苗劉之變時,孟皇后第二次垂簾聽政,她積極應(yīng)變,最終成功化解叛亂。宋高宗對孟皇后十分孝敬,“帝事太后極孝,雖帷帳皆親視;或得時果,必先獻(xiàn)太后,然后敢嘗”,“(后)患風(fēng)疾,帝旦暮不離左右,衣弗解帶者連夕”。
1131年,59歲的孟皇后病死,“后崩,上哀悼甚,不能視朝者累日”。孟皇后一生坎坷,卻在因禍得福,在關(guān)鍵時刻,穩(wěn)定了南宋王朝。孟皇后的人生正如太皇太后高氏所說的那樣,“斯人賢淑,惜福薄耳!異日國有事變,必此人當(dāng)之。”
以下列舉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包括生前冊封和身后追封的皇后、皇太后、太上皇后、帝太后、保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太后、帝太太后。 謚號封號/尊號丈夫備注西漢昭靈夫人
昭靈皇后 -劉太公(劉煓) 王含始(劉媼),高祖生母,追尊 -太上皇后李氏,側(cè)室高皇后-漢高祖呂雉,惠帝生母,稱制,中國第一位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 高皇后代王太后/薄太后薄姬,文帝生母,前夫魏豹,東漢追尊孝惠皇后-漢惠帝張嫣,前少帝劉恭養(yǎng)母 -呂皇后后少帝劉弘 呂雉侄孫女,被周勃、陳平等廢殺 孝文皇后-漢文帝竇漪房,繼室,景帝生母 -薄皇后漢景帝薄太后族人,被廢 孝景皇后-王娡,繼室,武帝生母,前夫金王孫 --漢武帝陳阿嬌,被廢 思皇后-衛(wèi)子夫,繼室,戾太子生母,巫蠱之禍自縊,追謚,中國第一位擁有獨立謚號的皇后 孝武皇后-李夫人,霍光追封為皇后,廢帝劉賀祖母-鉤弋夫人趙婕妤,昭帝生母,賜死孝昭皇后-漢昭帝上官氏,中國最年輕的皇太后、太皇太后,第一位皇帝曾祖母輩的皇太后戾后史良娣戾太子劉據(jù)側(cè)室,宣帝祖母,悼皇生母,巫蠱之禍被殺,追尊 悼后-悼皇劉進(jìn)王翁須,家人子,宣帝生母,巫蠱之禍被殺,追尊 恭哀皇后-漢宣帝許平君,元帝生母,被霍顯暗殺 --霍成君,繼室,孝昭皇后姨母,因謀害太子劉奭被廢,數(shù)年后自盡 孝宣皇后邛成太后王氏,繼室,元帝養(yǎng)母孝元皇后新室文母太皇太后漢元帝王政君,成帝生母孝元皇后
定陶恭王母 定陶王太后/恭皇太后/帝太太后/皇太太后傅昭儀,哀帝祖母,追尊,追貶為定陶恭王母-許皇后/長定貴人漢成帝被廢,賜死 孝成皇后-趙飛燕,繼室,由皇太后貶為孝成皇后,再廢為庶人,自盡 恭皇后帝太后/丁姬恭皇劉康側(cè)室,哀帝生母,追尊,追貶為丁姬孝哀皇后-漢哀帝傅黛君,被廢自盡 孝平皇后-漢平帝王氏,王莽與孝睦皇后之女,降為定安公太后,改封黃皇室主,新朝滅亡時自焚而死 新朝孝睦皇后-王莽王氏,廢太子統(tǒng)義陽繆王王臨、孝平皇后生母,抑郁而死-史皇后繼室,戾后族人,亡國時失蹤 東漢-中山王太后/沛王太后漢光武帝郭圣通,元后,廢太子?xùn)|海恭王劉疆生母,被廢光烈皇后-陰麗華,原配,繼后,明帝生母 明德皇后-漢明帝馬氏,章帝養(yǎng)母 章德皇后-漢章帝竇氏恭懷梁皇后-貴人,和帝生母,被竇皇后誣陷自盡,追尊敬隱宋皇后-貴人,廢太子孝德皇生母,安帝祖母,被竇皇后誣陷自盡,追尊-陰皇后漢和帝光烈皇后曾侄孫女,被廢和熹皇后-鄧綏,繼室,漢殤帝養(yǎng)母 孝德皇后-孝德皇劉慶左小娥,側(cè)室,安帝生母,追尊安思皇后-漢安帝閻姬 恭愍皇后-李宮人,順帝生母,被閻皇后毒死,追尊順烈皇后-漢順帝梁妠 孝穆皇后-孝穆皇劉開趙氏,孝崇皇、孝元皇生母,桓帝祖母,追尊孝崇皇后博園貴人孝崇皇劉翼匽明,側(cè)室,桓帝生母,追尊懿獻(xiàn)皇后梁貴人漢桓帝梁女瑩,順烈皇后之妹,追貶為貴人--鄧猛女,繼室,被廢,死于暴室桓思皇后-竇妙,繼室夏妃
孝元皇后 -孝元皇劉淑夏氏,孝元皇生母,靈帝祖母,追尊 孝仁皇后慎園貴人/董太后/永樂太后孝仁皇劉萇靈帝生母,被何皇后毒死,曹操廢謚-宋皇后漢靈帝被廢,死于暴室靈思皇后-何氏,繼室,劉辯生母,被董卓殺害靈懷皇后-王榮,美人,獻(xiàn)帝生母,被何皇后毒死,追尊弘農(nóng)懷王妃-弘農(nóng)懷王唐姬,隨丈夫被廢,一度被李傕、郭汜所獲--漢獻(xiàn)帝伏壽,被曹操廢殺獻(xiàn)穆皇后-曹節(jié),繼室,魏武帝之女,降為山陽公夫人 謚號尊號/封號丈夫備注曹魏高皇后-魏高帝吳氏,追尊,文帝曾祖母太皇后-魏太帝丁氏,追尊,文帝祖母武宣皇后-魏武帝卞氏,繼室,文帝生母文昭皇后-魏文帝甄洛/甄宓,前夫袁熙,明帝生母,賜死,追尊 文德皇后-郭女王,側(cè)室,元后明悼皇后-魏明帝毛氏,賜死明元皇后-郭氏,繼室,曹芳養(yǎng)母懷皇后甄皇后齊王曹芳文昭皇后侄孫女-張皇后繼室,被司馬師廢黜-王皇后繼室,降為齊王妃-卞皇后高貴鄉(xiāng)公武宣皇后曾侄孫女,隨丈夫被廢-卞皇后魏元帝武宣皇后侄孫女,降為陳留王妃 蜀漢皇思夫人
昭烈皇后 -漢昭烈帝甘梅,側(cè)室,后主生母,追尊穆皇后-吳氏,繼室,前夫劉瑁敬哀皇后-蜀漢后主張氏 -張皇后繼室,敬哀皇后之妹,亡國入魏,降為安樂公夫人孫吳武烈皇后-吳武烈帝吳氏,長沙桓王、大帝生母-潘皇后吳大帝潘謹(jǐn)淑,繼室,孫亮生母--步練師,側(cè)室,追封大懿皇后-王氏,側(cè)室,文帝之母,末帝祖母,追尊敬懷皇后-王氏,側(cè)室,景帝母,追尊-全皇后廢帝/會稽王孫亮隨丈夫被廢景皇后朱皇后吳景帝 朱佩蘭,廢太子孫?生母,被末帝貶為景皇后,自盡昭獻(xiàn)皇后何姬吳文帝側(cè)室,末帝生母-滕皇后吳末帝滕芳蘭,亡國入晉,降為歸命侯夫人 謚號尊號/封號丈夫備注西晉廣平縣君
宣穆妃
宣穆皇后 -晉宣帝張春華,景帝、文帝生母,追尊景懷皇后-晉景帝夏侯徽,武帝伯母,被丈夫毒死,追尊景獻(xiàn)皇后-羊徽瑜,繼室,武帝伯母文明皇后-晉文帝王元姬,武帝生母武元皇后-晉武帝楊艷,惠帝生母武悼皇后峻陽庶人楊芷,繼室,武元皇后堂妹,被賈南風(fēng)矯詔廢黜囚禁而死,后追復(fù)懷皇后-王媛姬,中才人,懷帝生母,追尊--晉惠帝賈南風(fēng),八王之亂中被司馬倫、司馬冏矯詔廢殺-惠皇后羊獻(xiàn)容,繼室,懷帝皇嫂,八王之亂中五廢五立,后成為前趙末帝皇后--晉懷帝梁蘭璧,永嘉之亂中被俘東晉元敬皇后-晉元帝虞孟母,瑯琊王妃,追封簡文宣太后-鄭阿春,側(cè)室,簡文帝生母,孝武帝祖母,追尊明穆皇后-晉明帝庾文君,成帝生母成恭皇后-晉成帝杜陵康獻(xiàn)皇后崇德太后晉康帝褚蒜子,穆帝生母,五次臨朝稱制穆章皇后-晉穆帝何法倪,桓玄降為零陵縣君,后復(fù)位哀靖皇后-晉哀帝王穆之--晉廢帝庾道憐,桓溫追貶為海西公夫人簡文順皇后-晉簡文帝王簡姬,孝武帝生母,母子雙雙失寵被廢,追尊孝武文太后-李陵容,貴人,安帝祖母,追尊孝武定皇后-晉孝武帝王法慧安德太后-陳歸女,夫人,安帝生母,追尊安僖皇后-晉安帝王神愛--晉恭帝褚靈媛,康獻(xiàn)皇后侄孫女桓楚宣皇后南康公主宣武帝桓溫 司馬興男,晉明帝和明穆皇后之女,桓玄嫡母,追尊--桓玄劉氏 謚號尊號/封號丈夫備注先天太后-先天太上皇李敬 益壽氏,李耳之母,玄宗追尊宣獻(xiàn)皇后-獻(xiàn)祖李熙 張氏,高祖高祖母,追尊光懿皇后-懿祖李天錫 賈氏,高祖曾祖母,追尊景烈皇后-太祖李虎 梁氏,高祖祖母,追尊元貞皇后-世祖李昞 獨孤氏,高祖生母,隋文獻(xiàn)皇后之姊,追尊太穆皇后-唐高祖竇氏,追封,隱太子、太宗生母文德皇后-唐太宗長孫氏,廢太子李承乾、高宗生母-王皇后唐高宗廢太子燕王李忠養(yǎng)母,被廢為庶人并處死,改姓蟒氏,中宗復(fù)位后改回則天順圣皇后則天大圣皇帝武曌,繼室,原為太宗才人,義宗、章懷太子、中宗、睿宗生母,垂簾聽政,稱制,廢中宗、睿宗稱帝,國號周,中國唯一女皇帝。神龍革命被迫退位。臨終撤銷帝號哀皇后-唐義宗裴氏,太子妃,追封恭皇后
和思皇后 -唐中宗趙氏,周王妃,因罪被武后囚禁而死,遺體下落不明。中宗復(fù)位追謚。唐隆之變后招魂合葬改謚-韋皇后/韋庶人繼室,降為廬陵王妃,懿德太子生母,復(fù)位后被指與安樂公主毒死中宗,立重茂為帝,唐隆之變中被殺,追貶為庶人肅明皇后皇嗣妃唐睿宗分別為讓皇帝和玄宗生母,被武則天秘密處死,遺體下落不明,睿宗復(fù)位后招魂安葬追封昭成皇后德妃-陸皇后唐殤帝殤帝被廢后不知所終恭皇后-讓皇帝李憲 元氏,寧王妃,追封-王皇后唐玄宗被廢,代宗追復(fù)貞順皇后-武惠妃,武后侄孫女,追封,肅宗追奪元獻(xiàn)皇后-楊貴嬪,肅宗生母,追尊恭應(yīng)皇后-奉天皇帝李琮 竇氏,慶王妃,追封-張良娣唐肅宗繼室,被李輔國廢殺章敬皇后-吳氏,側(cè)室,代宗生母,追尊恭順皇后-承天皇帝李倓 張氏,冥婚,追封睿貞皇后沈皇后唐代宗側(cè)室,德宗生母,安史之亂中失蹤,德宗遙尊為皇太后,憲宗招魂安葬尊謚貞懿皇后-獨孤貴妃,追封昭德皇后-唐德宗王氏,順宗生母莊憲皇后-唐順宗王氏,曾為代宗才人,順宗未及冊封就被迫退位,憲宗生母懿安皇后 唐憲宗郭貴妃,穆宗生母,先后被五位皇帝尊為皇太后、太皇太后孝明皇后-鄭氏/爾朱氏,宮人,宣宗生母恭僖皇后寶歷太后唐穆宗王某妃,敬宗生母貞獻(xiàn)皇后-蕭氏,側(cè)室,文宗生母,追尊宣懿皇后-韋某妃,武宗生母,追尊--唐武宗鄭氏元昭皇后-唐宣宗晁美人,懿宗生母,追尊惠安皇后-唐懿宗王貴妃,唐僖宗生母,追尊恭憲皇后-王氏,側(cè)室,昭宗生母,追尊宣穆皇后積善皇后 唐昭宗何氏,廢太子德王李裕、唐哀帝生母,遭朱全忠密令殺害并污蔑為穢亂宮闈自殺謝罪,哀帝迫于朱全忠追廢為庶人,后唐明宗追復(fù)武周追尊玉京太后-禹涂山氏,啟生母文定皇后-周始祖(周文王)太姒,周武王生母康惠皇后-周睿祖姜氏魯國夫人妃
太原靖王妃
成莊皇后 -嚴(yán)祖武克己 裴氏,武曌天祖母北平郡王妃
趙肅恭王妃
章敬皇后 -肅祖武居常 劉氏,武曌高祖母金城郡王妃
魏義康王妃
昭安皇后 -烈祖武儉 宋氏,武曌曾祖母太原郡王妃
周安成王妃
文穆皇后 -顯祖武華 趙氏,武曌祖母魯國忠烈太夫人
太原郡王妃
魏王妃
孝明高皇后 榮國夫人太祖武士彟 楊氏,繼室,武曌生母大燕哀皇后-光烈皇帝安祿山 康氏,安慶緒生母,追尊-段皇后繼室 -辛皇后史思明被史朝義處死
五代 謚號尊號/封號丈夫備注后梁宣僖皇后-敬祖朱黯 范氏,太祖高祖母,追尊光孝皇后-敬祖朱茂琳 楊氏,太祖曾祖母,追尊昭懿皇后-憲祖朱信 劉氏,太祖祖母,追尊文惠皇后-烈祖朱誠 王氏,太祖生母,追尊元貞皇后-后梁太祖張惠,末帝生母,追尊--朱友珪張貞娘,朱友貞政變中被殺,追廢后唐昭烈皇后-懿祖朱邪執(zhí)宜 崔氏,莊宗曾祖母,追尊文景皇后-獻(xiàn)祖朱邪赤心 秦氏,莊宗祖母,追尊貞簡皇后-太祖李克用 曹氏,側(cè)室,莊宗生母神閔敬皇后-后唐莊宗劉玉娘,被明宗賜死孝恭昭皇后-惠祖李聿 崔氏,明宗高祖母,追尊孝質(zhì)順皇后-毅祖李教 張氏,明宗曾祖母,追尊孝靖穆皇后-烈祖李琰 何氏,明宗祖母,追尊孝成懿皇后-德祖李霓 劉氏,明宗生母,追尊和武顯皇后曹皇后后唐明宗亡國時與末帝自焚而死,后晉謚昭懿皇后夏皇后側(cè)室,閔帝生母,追封宣憲皇后-魏氏,側(cè)室,前夫王某,末帝生母(與前夫),追尊哀皇后-后唐閔帝孔氏,被末帝殺害,后晉謚-劉皇后后唐末帝亡國時與末帝自焚而死后晉孝安元皇后-靖祖石璟 秦氏,高祖高祖母,追尊孝簡恭皇后-肅祖石彬 安氏,高祖曾祖母,追尊孝平獻(xiàn)皇后-睿祖石昱 米氏,高祖祖母,追尊孝元懿皇后-憲祖石紹雍 何氏,高祖生母,追尊-劉太后側(cè)室-李皇后后晉高祖亡國后被遼北遷--后晉出帝張氏,追封-馮皇后亡國后被遼北遷后漢明貞皇后-文祖劉湍 李氏,高祖高祖母,追尊恭惠皇后-德祖劉昂 楊氏,高祖曾祖母,追尊昭穆皇后-翼祖劉僎 李氏,高祖祖母,追尊章懿皇后-顯祖劉琠 安氏,高祖生母,追尊-德圣皇太后 后漢高祖李三娘,后漢隱帝生母,亡國后仍被郭威尊為太后后周睿恭皇后-信祖郭璟 張氏,太祖高祖母,追尊明孝皇后-僖祖郭諶 申氏,太祖曾祖母,追尊翼敬皇后-義祖郭蘊 韓氏,太祖祖母,追尊章德皇后-慶祖郭簡 王氏,太祖生母,有說前夫為常某,追尊圣穆皇后-后周太祖柴氏,世宗姑母、養(yǎng)母,追封宣懿皇后大符皇后后周世宗前夫李崇訓(xùn)宣慈皇后小符皇后/周太后 大符后之妹,陳橋兵變中被迫令柴宗訓(xùn)禪位,封周太后,子死后出家
十國 謚號尊號/封號丈夫備注南吳--南吳太祖王氏,睿帝生母-王皇后南吳睿帝吳國太子,南唐弘農(nóng)靖王楊璉生母 南唐貞靜皇后-成宗李恪 程氏,烈祖高祖母,追尊平貞皇后-成宗李超 崔氏,烈祖曾祖母,追尊安莊皇后-惠宗李志 盧氏,烈祖祖母,追尊德恭皇后-慶宗李榮 劉氏,烈祖生母,追尊明德皇后-義祖徐溫 李氏,烈祖養(yǎng)母,追尊元敬皇后-南唐烈祖宋福金,繼室,元宗、孝昭太弟李景達(dá)生母光穆皇后鐘皇后南唐元宗文獻(xiàn)太子李弘冀、后主生母,圣尊后昭惠國后大周后南唐后主周娥皇-小周后 周女英,繼室,大周后妹,入宋,降為鄭國夫人前蜀順德皇后周皇后/昭圣皇后前蜀高祖-順圣太后-徐賢妃,后主生母,亡國后被殺-高皇后前蜀后主被廢--金飛山,繼室,一度被廢,亡國后被殺后蜀-李皇后 高祖孟知祥 后唐太祖之女,追封--李貴妃,前夫后唐莊宗,后主孟昶生母,亡國入宋,后主死后絕食而死南漢武皇后-代祖劉謙韋氏,襄皇帝劉隱生母,高祖嫡母,追尊-馬皇后南漢高祖楚武穆王之女北漢--世祖劉旻姓名不詳-郭皇后睿宗劉鈞被英武帝殺害-段皇后英武帝劉繼元追封--馬氏,繼室閩-魏國尚賢夫人閩太祖任內(nèi)明,惠宗嫡母,追尊-龍啟太后黃惠姑,側(cè)室,惠宗生母明惠皇后清遠(yuǎn)公主閩惠宗劉華,南漢襄帝之女,康宗生母,追封-金皇后繼室,被廢--陳金鳳,繼室,被康宗殺害--閩康宗李春燕-李皇后閩景宗---王延政張氏大燕(桀燕)--劉守光李氏、祝氏,被李存勖俘殺--岐--李茂貞劉氏 謚號尊號/封號丈夫備注北宋元天大圣后-宋圣祖道教神靈,真宗尊封文懿皇后-宋僖祖崔氏,太祖高祖母,追尊惠明皇后-宋順祖桑氏,太祖曾祖母,追尊簡穆皇后-宋翼祖劉氏,太祖祖母,追尊昭憲太后-宋宣祖杜氏,太祖、太宗生母孝惠皇后-宋太祖賀氏,追封孝明皇后-王氏,繼室孝章皇后開寶皇后宋氏,繼室淑德皇后-宋太宗尹氏,追封懿德皇后-符氏,繼室,后周符皇后之妹,越國夫人,追封明德皇后-繼室元德皇后-李賢妃,真宗生母,追尊章懷皇后-宋真宗潘氏,莒國夫人,追封章穆皇后-郭氏,繼室章獻(xiàn)皇后-劉娥,繼室,仁宗養(yǎng)母章懿皇后-李宸妃,仁宗生母,追尊章惠皇后-楊淑妃,仁宗養(yǎng)母,追尊-郭皇后宋仁宗郭氏,被廢,追復(fù)不祔廟慈圣皇后-曹氏,繼室溫成皇后-張貴妃,追封宣仁皇后-宋英宗高滔滔,神宗生母欽圣皇后-宋神宗向氏欽成皇后-朱德妃,哲宗生母,追尊欽慈皇后-陳美人,徽宗生母,追尊昭慈皇后元祐皇后/宋太后/元祐太后/隆祐太后宋哲宗孟氏,徽宗皇嫂,兩度被廢又兩度復(fù)位,靖康之變和苗劉兵變時兩度垂簾聽政昭懷皇后元符皇后/崇恩宮皇太后劉清菁,繼室,徽宗皇嫂,獻(xiàn)愍太子趙茂生母,破例尊為太后,通奸畏罪自縊顯恭皇后-宋徽宗王氏,欽宗生母顯肅皇后寧德太后繼室,太上皇后,靖康之變中被擄往金國,死于五國城明達(dá)皇后-劉貴妃,追封明節(jié)皇后-劉安妃,追封顯仁皇后宣和皇后韋賢妃,高宗生母,靖康之變中被擄往金國,遙尊,后迎回靖康郡貞節(jié)夫人
仁懷皇后 -宋欽宗朱璉,太子趙諶生母,靖康之變中被擄往金國,不堪“牽羊禮”與“賜浴”之辱投水自盡劉齊(偽齊)-翟太后齊衍祖劉宣劉豫生母-錢皇后劉豫側(cè)室南宋憲節(jié)皇后宋國建炎夫人宋高宗邢秉懿,嘉國夫人,靖康之變被擄往金國,遙冊皇后,死于五國城憲圣慈烈皇后壽圣光祐太皇太后吳芍芬,繼室淑國夫人
成穆皇后 -宋孝宗郭氏,追封,莊文太子趙愭、光宗生母成恭皇后-夏氏,繼室成肅皇后壽成惠慈皇太后謝蘇芳,繼室慈懿皇后-宋光宗李鳳娘恭淑皇后-宋寧宗韓氏恭圣皇后壽明慈?;侍髼钍希^室-壽和圣福太皇太后 宋理宗謝道清,度宗生母,恭帝時垂簾聽政,降為壽春郡夫人-全皇后宋度宗宋恭帝生母,亡國后出家--楊淑妃,宋端宗生母,被宋端宗和宋懷宗尊為皇太后,崖山海戰(zhàn)后投海自盡 謚號尊號/封號丈夫備注玄皇后-明德祖胡氏,太祖高祖母,追尊恒皇后-明懿祖侯氏,太祖曾祖母,追尊?;屎?明熙祖王氏,太祖祖母,追尊淳皇后-明仁祖陳氏,太祖生母,追尊孝慈高皇后-明太祖馬氏,興宗、成祖生母/養(yǎng)母敬懿皇太子妃
孝康皇后 -明興宗常氏,太子妃,惠宗追尊,成祖撤皇后謚,安宗追復(fù)-呂皇后/皇嫂懿文太子妃繼室,太子妃,惠宗生母,成祖皇嫂孝愍讓皇后-明惠宗馬氏,恭愍太子朱文奎生母,靖難之役死于大火,安宗追謚仁孝文皇后-明成祖徐氏,仁宗生母誠孝昭皇后-明仁宗張氏,宣宗生母恭讓皇后-明宣宗胡善祥,被廢,英宗追復(fù)不祔廟孝恭章皇后-孫氏,繼室,英宗生母孝翼太后榮思賢妃吳賢妃,代宗生母,尊為太后,奪門之變后復(fù)稱宣廟賢妃,安宗追復(fù)孝莊?;屎蟠溶不侍竺饔⒆阱X氏孝肅?;屎笫ゴ热蕢刍侍?周皇后貴妃,憲宗生母孝淵景皇后汪廢后明代宗被廢,奪門之變后復(fù)稱郕王妃,安宗追復(fù)肅孝皇后杭皇后繼室,懷獻(xiàn)太子朱見濟(jì)生母,英宗追廢-吳皇后/吳廢后明憲宗得罪萬貴妃被廢,在冷宮照顧朱祐樘,妃禮下葬孝貞純皇后王皇后/慈圣康壽太皇太后繼室孝穆皇后-紀(jì)淑妃,瑤族,冷宮中生下孝宗,追尊孝惠皇后-邵宸妃,睿宗生母,世宗祖母,追尊孝康敬皇后昭圣慈壽皇太后明孝宗張氏,武宗生母孝靜毅皇后莊肅皇后明武宗夏氏,世宗皇嫂慈孝獻(xiàn)皇后章圣慈仁皇太后明睿宗蔣氏,興王妃,世宗生母孝潔肅皇后-明世宗陳氏 --張七姐,繼室,被廢孝烈皇后-方氏,繼室,死于火災(zāi)孝恪杜皇后杜皇后榮淑康妃,穆宗生母孝懿莊皇后-明穆宗陳氏,憲懷太子(裕世子)朱翊釴生母,追尊孝安皇后仁圣貞懿皇太后陳氏,繼室孝定太后慈圣宣文皇太后李彩鳳,貴妃,神宗生母孝端顯皇后-明神宗王喜姐溫肅皇貴妃
孝靖皇太后 王恭妃光宗生母恭恪皇貴妃
孝寧太皇太后 鄭貴妃安宗祖母,追尊恭順皇貴妃
孝敬太皇太后 李敬妃昭宗祖母,追尊恭靖太子妃
孝元貞皇后 -明光宗郭氏,追尊孝和皇后-太子王才人,熹宗生母,被李選侍(李康妃)毆打后羞憤而死,追尊孝純皇后-太子劉淑女,思宗生母,被杖斃,追尊孝哀悊皇后皇嫂懿安皇后明熹宗張嫣,懷沖太子朱慈燃生母,思宗皇嫂,甲申國難時自縊孝節(jié)烈皇后
莊烈愍皇后 - 明思宗周氏,悼皇帝(獻(xiàn)愍太子)朱慈烺生母,甲申國難時自縊南明孝誠恭皇后-明恭宗姚氏/田氏,福王妃,安宗生母,追尊恪貞仁壽皇后-鄒氏,繼室,福王妃,遙尊為太后孝哲簡皇后-明安宗黃氏,福王妃,追封孝義皇后-李氏,繼室,福王妃,李自成攻破洛陽時自縊,追封惠皇后-明惠帝朱宇溫 趙氏,唐王妃,紹宗高祖母,追尊順皇后-明順帝朱宙栐 周氏,唐王妃,紹宗曾祖母,追尊端皇后-明端帝朱碩熿 魏氏,唐王妃,紹宗祖母,追尊宣皇后-明宣帝朱器墭 毛氏,唐王妃,紹宗生母,追尊孝毅襄皇后-明紹宗曾氏,莊敬太子朱琳源生母,清軍押送途中投水自盡孝欽端皇后呂皇后明禮宗桂王妃,追尊孝正太后慈圣皇太后王氏,繼室,桂王妃,天主教徒昭圣太后昭圣仁壽皇太后馬氏,側(cè)室,昭宗生母,天主教徒,咒水之難被莽白扣押交給吳三桂,途中與王皇后互相扼喉未死,得清廷善待孝剛匡皇后-明昭宗王氏,天主教徒,哀愍太子朱慈煊生母,與馬太后互相扼喉而死 謚號尊號/封號丈夫備注后金原皇后-清肇祖追尊直皇后-清興祖
愛新覺羅·福滿 追尊 翼皇后-清景祖太宗曾祖母,追尊宣皇后-清顯祖喜塔臘·額穆齊,太宗祖母,追尊孝烈武皇后-清太祖烏拉那拉·阿巴亥,繼妃,多爾袞生母,太祖死后殉葬,追尊,剝奪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孟古哲哲,側(cè)妃,太宗生母,追尊清 孝端文皇后母后皇太后清太宗崇德帝博爾濟(jì)吉特·哲哲,蒙軍旗孝莊文皇后昭圣太皇太后博爾濟(jì)吉特·布木布泰,莊妃,蒙軍旗,孝端文皇后侄女,世祖生母--清世祖順治帝博爾濟(jì)吉特·孟古青,蒙軍旗,孝莊文皇后侄女,降為靜妃孝惠章皇后仁憲皇太后博爾濟(jì)吉特氏,繼室,蒙軍旗,孝莊文皇后侄孫女,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后孝康章皇后慈和皇太后佟佳氏,庶妃,漢軍旗,圣祖生母孝獻(xiàn)皇后 董鄂氏,前夫襄親王博穆博果爾,賢皇貴妃,追封皇后,不祔廟敬孝忠恭正宮元妃
敬孝義皇后 -清成宗 博爾濟(jì)吉特氏,追封,剝奪仁孝皇后
孝誠仁皇后 -清圣祖康熙帝赫舍里氏,廢太子理密親王允礽生母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繼室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繼室,孝康章皇后侄女,世宗養(yǎng)母,在后位不到一天孝恭仁皇后仁壽皇太后烏雅氏,德妃,世宗生母孝敬憲皇后-清世宗雍正帝烏拉那拉氏孝圣憲皇后崇慶皇太后鈕祜祿氏,熹貴妃,高宗生母孝賢純皇后-清高宗乾隆帝富察氏,端慧太子永璉生母-純帝繼皇后那拉氏,繼室,南巡時因故被遣送回京,收回冊寶,撤走宮人,禁足,僅保留名號。死后按皇貴妃禮下葬,但實際僅為嬪禮,棺槨塞進(jìn)純惠皇貴妃地宮令懿皇貴妃
孝儀純皇后 -魏佳氏,令皇貴妃,漢軍旗,仁宗生母,追封孝淑?;屎?清仁宗嘉慶帝喜塔臘氏,宣宗生母孝和?;屎蠊Т然侍筲o祜祿氏,繼室孝穆成皇后-清宣宗道光帝鈕祜祿氏,智親王嫡福晉,追封孝慎成皇后-佟佳氏,繼室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繼室,孝和?;屎笾杜?,文宗生母孝靜成皇后康慈皇貴太妃/皇太后博爾濟(jì)吉特氏,靜皇貴妃,蒙軍旗,文宗養(yǎng)母,恭忠親王奕?生母孝德顯皇后-清文宗咸豐帝薩克達(dá)氏,嫡福晉,追封孝貞顯皇后慈安皇太后鈕祜祿氏,繼室,穆宗嫡母,德宗伯母,同治、光緒朝垂簾聽政孝欽顯皇后慈禧太皇太后葉赫納拉·杏貞,懿貴妃,穆宗生母,德宗伯母、姨母,同治、光緒朝實際統(tǒng)治者,中國最后一位太皇太后 孝哲毅皇后嘉順皇后清穆宗同治帝阿魯特氏,蒙軍旗,德宗即位后自盡 孝定景皇后隆?;侍笄宓伦诠饩w帝葉赫那拉·靜芬,孝欽顯皇后侄女,中國最后一位皇太后。宣統(tǒng)朝垂簾聽政,辛亥革命被迫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得中華民國政府優(yōu)待孝恪愍皇后
(私謚) -清遜帝宣統(tǒng)帝郭布羅·婉容,達(dá)斡爾族,中國最后一位皇后,1934年成為偽滿洲國皇后,1945年被游擊隊俘虜后死于獄中,2006年招魂安葬于華龍皇家陵園吳周--周太祖吳三桂張氏-郭皇后吳世璠兵敗自縊
為了坐穩(wěn)皇位,他以極其屈辱的條件與金人議和。迫于壓力不得不起用岳飛等抗金將領(lǐng)。岳飛能征善戰(zhàn),收復(fù)諸多失地,成為金人的心頭之患。趙構(gòu)為了討好金人,讓他騎上趕快跑。之后逃到夾江邊,無路可逃了,那馬居然跳到江里,踩著水皮飛奔過去。金兀術(shù)追到江邊被“鬼遮眼”看不到了!以為趙構(gòu)死了,只好回去!
們覺得當(dāng)皇帝容易,實際上不容易。特別是亂事。將領(lǐng)們太能干怕他們造反,沒能力又不好用,宋朝發(fā)展了一百八十多年,由于多年的和平軍隊沒有戰(zhàn)斗力,人心不容易被收攏,就沒有被金兵抓住,后來歷史也證明了,除了害死岳飛是一大污點,治國能力還是不錯的,最起碼也是中興之主,保住半壁河山。
靖康之變”中宋朝皇族幾乎被抓光了,宋徽宗五十多個子女,除了趙構(gòu)一人,全部被抓往金朝。趙構(gòu)也因為只有他一人幸免,而成為繼承皇位的唯一人選。南宋建立,趙構(gòu)其實能夠坐穩(wěn)皇位,最重要的原因,他是宋徽宗唯一還流傳在外的血脈,能夠舉起宋朝王室的嫡系余脈,能夠使得人心不再分散。
紹興三十一年五月,完顏亮派王全出使南宋告知欽宗的死訊,順便把趙構(gòu)罵了一頓,趙構(gòu)躲在屏風(fēng)后失聲痛哭,他就會利用岳飛和韓世忠的軍隊收復(fù)失地,重新占領(lǐng)蘭州,天水,臨洮,寶雞,西安,洛陽,鄭州,開封,徐州這些原本屬于北宋的地方。
六月,趙構(gòu)詔諸將備戰(zhàn),趙構(gòu)不思進(jìn)取,毫無抵抗決心,什么靖康之恥、什么民族大義,他都全然不顧,就想著茍且偷安于江南,保住南宋那半壁江山。趙構(gòu)以昏君的形象,在我們的印象里也已經(jīng)存在了近千年。隨著對歷史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對于宋高宗趙構(gòu)的真實人生,也出現(xiàn)了各種版本。
垂簾:太后或皇后臨朝聽政,殿上用簾子遮隔。聽:治理。指太后臨朝管理國家政事。 出處《舊唐書·高宗紀(jì)下》:“時帝風(fēng)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于天后。自誅上官儀后,上每視朝,天后垂簾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預(yù)聞之,內(nèi)外稱為二圣。” “垂簾聽政”的制度,在我國歷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舊戰(zhàn)國時期。 戰(zhàn)國時期皇帝去世后,如果繼位皇帝年紀(jì)幼小,可以由小皇帝的母親輔政。但是根據(jù)宮廷的規(guī)定,朝中官員不得直接觀看和接觸皇太后,所以輔政的皇太后一般坐在皇帝理政廳堂側(cè)面的房間里,在房間和廳堂之間掛一簾子,聽官員們與皇帝談?wù)撜?wù)。于是,這種由母親幫助皇帝輔政的制度,就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垂簾聽政”。 最早的“垂簾聽政”,要數(shù)戰(zhàn)國時期的趙太后。趙太后聽從觸龍的諷諫,把幼子長安君送到齊國做人質(zhì),求得齊軍幫助,解了越國之危。 唐朝時,著名的女皇武則天在稱帝前,也曾搞過垂簾聽政。 宋朝有兩個垂簾聽政者。一個是北宋的高太后。她是宋英宗的皇后。英宗死后,神宗即位僅一年就死了,由年僅10歲的哲宗上臺。高太后“受英之托”,以太皇后(皇帝祖母)的身份聽政。另一個是南宋的謝太后。咸淳十年(1274年),恭宗即位時尊她為太皇太后,垂簾聽政。 北宋時期的遼國蕭太后,在其子圣宗即位時,也是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其間與宋真宗訂立了有名的“澶淵之盟”。 簡稱“垂簾”。皇后、皇太后臨朝聽政,處理國家大事,因在寶座前設(shè)簾遮蔽,故稱。歸政叫“撒簾”。歷史上的“垂簾聽政”多因嗣君年幼?!杜f唐書高宗紀(jì)》:“自誅上官儀后,上每視朝,天后垂簾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預(yù)聞之,內(nèi)外稱為二圣?!薄端问范Y志二十》:“乾興元年,真宗即位,輔臣請與皇太后權(quán)同聽政。禮院議:自四月內(nèi)東門小殿垂簾,兩府合班起居,以次奏事,非時召學(xué)士亦許至小殿?!庇帧盎兆诩次?,皇太后權(quán)同聽政。三省、樞密院聚議……曾布曰:‘今上長君,豈可垂簾聽政?請如嘉祐故事?!庇帧逗箦鷤飨抡茏谡汛仁カI(xiàn)高皇后》:“帝聞事急,詔禪位元子,太后垂簾聽政……朱勝非等誘以復(fù)辟,命王世修草狀進(jìn)呈。太后喜曰:‘吾責(zé)塞矣。’乃以手札趣帝還宮,即欲撒簾。帝令勝非請?zhí)笠怀鲇?,乃命撒簾。是日,上皇太后尊號?!薄对泛箦鷤鞫ㄗ跉J淑皇后》:“定宗崩,后抱子失列門垂簾聽政者六月?!薄肚迨犯搴箦鷤餍J顯皇后》:“咸豐十一年十一月乙酉朔,上奉兩太后御養(yǎng)心殿,垂簾聽政?!? 1861年(咸豐十一年),咸豐帝去世,慈禧太后6歲的獨子載淳嗣位,臨終前咸豐任命載垣等八大臣輔政。鑒于康熙初年曾出現(xiàn)輔政大臣鰲拜專權(quán)的先例,咸豐帝使用對輔政大臣牽制之策,即把他的「同道堂」、「御賞」璽,分別賜予載淳及皇太后鈕祜祿氏,以二璽代替朱筆。輔政大臣所擬上諭,必須加蓋這兩方印章才能奏效。 當(dāng)時載淳年幼,「同道堂」印就落在生母慈禧皇太后手中,這為素有政治權(quán)欲的慈禧臨朝預(yù)政提供了契機(jī)。她拉攏慈安皇太后,聯(lián)合恭親王奕欣,于咸豐帝死后不久發(fā)動了宮廷政變,將輔政大臣斬首抄家,解職戍邊,徹底肅清了她的政敵集團(tuán)。 載淳舉行了象征式的登極典禮,兩宮皇太后就立即以皇帝的名義發(fā)出上諭,令大臣匯編以往各代皇太后臨朝預(yù)政事跡,并美其名為《治平寶鑒》,作為一本垂簾聽政的歷史依據(jù)。于咸豐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她們攜載淳到養(yǎng)心殿東暖閣,正式垂簾聽政,設(shè)兩太后寶座在皇帝寶座之后,中間以八扇黃屏風(fēng)隔開。為使此舉更具合法性,恭親王等人還制定了《垂簾章程》。至1873年(同治十二年),載淳成年后,兩宮皇太后被迫撤簾歸政。 但同治帝親政不及兩年,就因病而死。因無子嗣位,慈禧再次玩弄政治手段,精心設(shè)計擇立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載湉繼位,使兩宮皇太后二次垂簾終又得逞。 至1881年(光緒七年)慈安皇太后暴死,只剩慈禧一人垂簾聽政。光緒帝成年親政后,支持戊戌變法,嘗試以康有為等人為首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發(fā)起的一次改良運動,目標(biāo)為改變清朝祖制成法,因而遭慈禧等頑固派的忌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人發(fā)動戊戌政變,企圖乘光緒皇帝到天津閱兵時舉行政變,以廢黜光緒帝。光緒帝得知后,曾拉攏新建陸軍首領(lǐng)袁世凱救護(hù)光緒帝,結(jié)果卻被袁世凱出賣。光緒帝被幽禁于中南海瀛臺,慈禧太后隨即殺害策劃維新變法的「六君子」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并通緝康有為和梁啟超,罷免維新官員,戊戌變法徹底失敗。解除了光緒帝的皇權(quán)后,慈禧再次臨朝10年,稱為「慈恩訓(xùn)政」,直至去世為止。慈禧通過垂簾聽政之途,操縱同治、光緒兩朝皇帝,掌握清代朝政達(dá)48年之久。
希望采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89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