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淮南厲王劉長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淮南厲王劉長是劉邦的第七子,身世頗為凄涼。據(jù)《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帶人平定韓王信的叛亂,路過趙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很清楚這位老丈人的脾性,立馬獻上了一位美人。
對劉邦來說,這就是放松一下,結(jié)果這位美人還真的懷孕了。張敖這下一個頭兩個大,把人送給劉邦吧,得罪岳母,不送吧,感覺又部隊,猶豫不決的他在王宮外專門給這位美人修了個房子居住。
不久,因為劉邦對張敖無禮,趙國的屬臣憤怒于主君受辱,謀劃刺殺劉邦。事情泄露后,劉邦下令將趙國君臣一并收押,那位美人也被押送至河內(nèi)。
這時候,這位美人感覺不妙了,向獄吏說自己曾得皇帝寵幸,已經(jīng)懷孕了。獄吏不敢怠慢,層層上報,但劉邦正在氣頭上,可能壓根就見都沒見通報的官員,美人自然是什么結(jié)果都沒等到。
美人又讓自己的弟弟趙兼去請求辟陽侯審食其,讓他幫忙和呂后說一下,可呂后善妒,審食其是其親信,見呂后不樂意,也不會跟劉邦說,這條路也沒有結(jié)果的。
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美人生下了劉長,然后就自殺了,讓獄吏抱著剛出生的皇子干瞪眼。獄吏知道事情鬧大了,趕緊通知上司,把他抱到了劉邦面前。
劉邦呢,表示一番悔意后,為這個孩子取名劉長,把他送到呂后那里,讓其養(yǎng)育。
其后,淮南王英布造反,被劉邦平定,劉邦順勢立劉長為淮南王。而因為呂后養(yǎng)子的關(guān)系,他在劉邦去世后的清洗當(dāng)中安然無恙,到呂后去世時,他成了唯二在世的劉邦子嗣。
除劉長外,另一位自然是低調(diào)無比的代王劉恒,因為母家弱勢,他被群臣迎立為皇帝,是為漢文帝。漢文帝的手段可不一般,很快就擺脫了群臣的掣肘,獨攬大權(quán),進行自己的統(tǒng)治。
當(dāng)時同姓諸侯王的問題已經(jīng)逐漸凸顯,在鏟除諸呂的行動中,不僅有中央群臣的政變,還有地方上齊王劉襄的軍隊威逼,這固然是對劉氏江山的鞏固,可對漢文帝而言,這也是對他統(tǒng)治的威脅,萬一這些諸侯聯(lián)合起來搞自己怎么辦?必須將其削弱!
漢文帝先把自己的親兒由淮陽王遷為梁王,以牽制其他較疏遠的諸候王,然后趁齊王無子繼位,將齊國一分為七使諸候轄境變小以削弱勢力。
這些措施都是有理有據(jù)的,比如諸侯無子之類的,其手段非常溫和,像吳國、楚國這種沒有理由的諸侯國,漢文帝就沒動手,因為他不想引發(fā)諸侯國的動蕩,其主要政策還是以寬容甚至是縱容,吳王不來朝見,那就不來,漢文帝還要下詔寬慰。
這種手法類似于春秋時期鄭莊公對于自己的弟弟共叔段玩的手法,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在漢文帝的寬縱之下,年輕囂張的劉長最先跳了出來。早在呂后時期,他就被寵的無法無天,不過他也不傻,知道什么人能動,什么人不能,比如他的殺母仇人(劉長認為的)審食其,那是呂后的親信,自然不能動??涩F(xiàn)在是四哥漢文帝在位了,該報仇了。
劉長其實不是一般人,他天生力大無窮,力能扛鼎,堪稱是漢代版的項羽,他一出手,審食其被當(dāng)街格殺。
公然刺殺朝廷大臣,劉長還知道給自己找理由,把審食其污名化為奸臣,早就該殺。不過他給出的理由非常牽強,就算審食其有罪,那也是中央的事,輪不到你一個諸侯王來插手!可漢文帝并沒有處罰他,而是把他放回了封國。
通過這件事,劉長作出了一個錯誤的判斷,那就是自己的皇帝唯一的弟弟,殺一個重臣都沒有受到處罰,那以后無論自己什么,他這個哥哥都不會管他的。于是劉長在犯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第一步,拉進關(guān)系。作為臣子的劉長,竟然敢在沒有皇帝邀請的情況下跟皇帝同坐一車,還叫皇帝大哥,而不是陛下。但漢文帝全無反應(yīng),笑看著弟弟的胡鬧。
第二步,尋求內(nèi)政獨立。劉長不想有人管著自己,就把中央派到他那里去上任的大臣給趕了回去,又在自己的封地淮南國設(shè)立了一套法令。接著又請求漢文帝,兩千石的高官(朝廷監(jiān)視諸侯的官員)由自己來任命吧。漢文帝同意了。
第三步,模擬朝廷。劉長擅自給自己比較信任的官員封起了侯爵,還在淮南國內(nèi),按照中央官員的設(shè)置,私自弄了一個類似中央的小朝廷,他所享受的一切待遇竟然和漢文帝一樣,出行的車馬也是天子六架,絕對的僭越。
到這里,中央官員看不下去了,紛紛請求漢文帝嚴肅處理,漢文帝卻沒有嚴肅處理,只是派舅舅薄昭數(shù)落了劉長一番。
年輕氣盛的劉長火了起來,竟然想謀反。不得不說,劉長的謀反大計還真是兒戲,他先派人聯(lián)絡(luò)遠在萬里之外的南越、匈奴等, 然后命令手下心腹七十余人,準備了四十輛輦車,就想發(fā)動叛亂。
就這點人,在長安搞政變都嫌少,何況叛亂,自然是被漢文帝輕易撲滅,可善后事宜卻讓君臣差點吵起來。謀反大罪,按律當(dāng)斬首,漢文帝卻說不想讓弟弟受刑,爭來爭去,他把劉長發(fā)配到了蜀地,可劉長還是死在了路上。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載:淮南王謂侍者曰:“誰謂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驕故不聞吾過至此。人生一世間,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而死。
從這段記載來看,劉長是絕食而死,屬于自己了結(jié),但后面還有一句“縣傳者不敢發(fā)車封。至雍,雍令發(fā)之,以死聞?!?/p>
漢文帝并沒有廢除劉長的宗室身份,那他在流放途中乘坐的就不是普通的木籠囚車,而是“輜車”,即用苫布覆蓋車廂的車輛,乘坐較為安全舒適。而為了防止犯人逃竄,這類車在中途是要加封的,把門窗加固。
因為犯人需要吃飯,所以每到一縣境界,當(dāng)?shù)毓倮魴z查封記無損后,在本縣境內(nèi)啟封,向車內(nèi)犯人提供飲食,夜晚則讓囚犯下車在監(jiān)獄或傳舍中住宿,第二天上車起運時重新加封。
而在劉長從長安到雍縣數(shù)日的押送過程中,沿途各縣均不敢啟封,到了雍縣,雍縣縣令啟封,發(fā)現(xiàn)劉長已經(jīng)死了。
幾天不給東西吃,能叫自殺?擺明是把劉長困在車內(nèi)活活餓死渴死的!
而劉長是堂堂諸侯王,就算被發(fā)配,沿途諸縣官吏哪來的膽子不提供飲食?要知道漢文帝明確指示要“計食長給肉日五斤,酒二斗” ,讓劉長把發(fā)配過成旅游。
能夠?qū)够实壑家獾?,恐怕只有皇帝的另一道旨意了?/p>
按照情況推測,這道旨意是非書面的,而是皇帝向沿途各縣的押送官員私下的口諭,指使他們用絕食手段來置劉長于死地,這種旨意,就被稱作“風(fēng)旨”。這種旨意的陰險在于沒有明文留存,皇帝完全可以出爾反爾。
事實上,漢文帝真的把那些官吏當(dāng)成了替罪羊,一股腦全給砍了。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載: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諸縣傳淮南王不發(fā)封饋侍者,皆棄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置守冢三十家。
劉長死后,漢文帝繼續(xù)扮演好哥哥的角色,把四個侄子都封了侯,之后又把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給還活著的三個侄子(有一個夭折了)。
只不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漢文帝殺弟的名聲還是逃不掉,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載:民有作歌歌淮南王曰:“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
這就跟鄭伯克段于鄢一樣,再怎么算計,終究不可能天衣無縫。
糾正下不是酈食其應(yīng)該是審食其,審食其和呂后私通,漢惠帝比較軟弱,沒能殺死審食其,漢文帝劉恒上位的時候把他罷官,后又被淮南王劉長殺死。
審食其和呂后在劉邦還沒有得到天下的時候就廝混在一起了,呂后嫁給劉邦后給劉邦生了一子一女,后來劉邦為了自己的大業(yè)出去拼搏了,有好多年不曾回家,呂后不甘寂寞就與審食其廝混在了一起,時間長了呂后的子女也都知道了這件事,但是畢竟是自己的母親,他們也沒有辦法,只能一直忍著。
后來在項羽和劉邦的一次對戰(zhàn)中,劉邦兵敗自己獨自逃竄,留下了自己的妻子、兒女和老父親被項羽俘虜,巧合的是項羽也俘虜了審食其,當(dāng)然項羽并不知道呂后和審食其的事情,在被項羽俘虜?shù)倪@三年里,呂后一直和審食其廝混在一起,我想假如沒有審食其呂后很難度過這被俘的三年。
后來,劉邦登基封了呂后為皇后,呂后并沒有和審食其斷了來往,當(dāng)然呂后收斂了很多,所以呂后和審食其的事情劉邦并不知情,一直到劉邦駕崩,呂后對審食其的重視空前絕后,漢景帝本來就對母親的所作所為很是不滿,于是就想要殺死審食其,呂后自然是要保住審食其的,結(jié)果在呂后和幾個官員的斡旋下,漢景帝直到死都沒能殺了審食其。
漢景帝死后沒多久,漢文帝劉恒就上位了,上位后第一件事肯定是要清除呂后的同黨,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漢文帝沒有殺死呂后的心腹審食其,只是將他罷官了,然而審食其也是躲得過十五躲不過初一,沒有被劉恒殺死,卻被淮南王劉長殺了,淮南王也算是間接替自己父親報了戴綠帽子的仇了。
“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泗水亭長劉邦在芒碭山斬白蛇起義,曾經(jīng)的上司蕭何、曹參盡收麾下,從此加入反秦行列。從最初的不看好到完勝項羽,劉邦識才善任,依靠團隊的力量最終逆轉(zhuǎn)翻盤,“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
但是,如此英武的一代明主,劉邦在晚年,為了使劉氏江山穩(wěn)固,有意地扶植以呂后為首的外戚集團,以制衡幫他打下江山的功臣派。劉邦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沒想到的是,在他死后,呂后把他的八個兒子整得七零八落,還幸得功臣派出手,才還政于劉氏。那么,呂后是如何對待劉邦的兒子們的呢?先講一下呂后的親生兒子劉盈。劉盈是劉邦的次子,也是劉邦的嫡長子。由于他是呂后的親子,肯定是不會受到母親的迫害的。但是,劉盈即位后,由于他生性純善,與強勢霸道的母親呂后三觀不合。一邊是把持朝政的母親,一邊是功勛卓著的元老,夾在中間的惠帝劉盈也甚是煎熬。特別是在惠帝四年時,呂后竟強迫惠帝劉盈迎娶了自己親姐姐魯元公主的女兒張嫣為后。這樁亂倫的婚姻令劉盈尷尬萬分。
而劉盈由于目睹被呂后殘害成“人彘”的戚夫人的慘狀后,飽受刺激,終借酒銷愁,抑郁而終,年僅二十四歲。劉盈的早逝雖不是呂后有意為之,但與呂后的兇殘毒辣不無關(guān)系。講完了劉盈,我們再按長幼關(guān)系,看一下劉邦的其他兒子。劉肥是劉邦的長子,是呂后在嫁給劉邦之前,劉邦與一位曹姓女子的私生子。作為劉邦的長子,劉肥很受劉邦器重。漢五年十二月,劉邦大勝項羽后,立馬回到定陶韓信的軍中,奪了韓信齊王的頭銜和兵權(quán),改封韓信為楚王。在次年,劉肥就被封為齊王。要知道,齊國是當(dāng)時漢最為富庶的諸侯國。劉肥受封齊地,可見劉邦對劉肥的重視。劉邦當(dāng)時還為劉肥配備了得力助手,任命平陽侯曹參任齊相,輔佐劉肥。
劉邦生前,呂后是不敢對劉肥下手的。在劉邦死后,呂后就無所忌憚了?;莸鄱?,劉肥入朝?;莸蹌⒂詣⒎蕿樾譃橛?,請劉肥坐在上座。劉肥坐在皇帝劉盈之首,這更刺激了呂后除掉劉肥的決心。于是,呂后就設(shè)計用毒酒毒殺劉肥。但由于惠帝劉盈不知內(nèi)情,端起另一杯毒酒,嚇得呂后打翻了酒杯。劉肥情知有詐,裝醉才沒有喝下那杯毒酒。此后,劉肥為了保住性命,在他的內(nèi)史的建議下,把齊國的城陽郡獻給了呂后的女兒魯元公主,作為她的湯沐邑,并且尊魯元公主為王太后,這才逃過呂后的誅殺。
惠帝六年,劉肥離世,以獻邑得以善終。值得一提的是,后來發(fā)動諸呂的皇親劉襄和劉章就是劉肥的兩個兒子。劉邦的第三子為趙王劉如意,劉如意的生母就是劉邦的寵姬戚夫人。戚夫人是劉邦被封漢王時娶得的美女,極受劉邦寵愛。當(dāng)與丈夫分別七年之后的呂雉與劉邦重聚時,劉邦的身邊已有了戚夫人。此時呂雉的姿色已不及年輕貌美的戚夫人。所以,劉邦南征北戰(zhàn)都將戚夫人帶在身邊,而呂雉成為了留守。母憑子貴,對于戚夫人生下的兒子劉如意,劉邦也極為喜愛,先后封其為代王、趙王,甚至多次欲廢黜太子劉盈,改立劉如意為太子。只是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對,劉邦這才作罷。
戚夫人爭寵、劉如意奪嫡,劉邦死后,戚夫人母子首當(dāng)其沖地遭到呂后的報復(fù)?;莸蹌⒂次缓?,戚夫人就被呂后囚禁,身著囚衣在永巷舂米。戚夫人在永巷處境悲慘,作《舂歌》慨嘆千里之外的兒子趙王劉如意不知母親的慘況。呂后得知戚夫人還在盼著兒子來解救她后,立即召趙王劉如意進京,并將劉如意鴆殺。毒殺劉如意后,呂后又殘忍地將戚夫做成“人彘”?;莸蹌⒂慷闷莘蛉藨K狀,嚇出大病,從此不能理政。劉邦的第四子為劉恒,就是后來的漢文帝。由于劉恒的生母薄姬非常不得寵,對呂后來說毫無威脅力,所以這對母子也因禍得福,沒有受到呂后的迫害。
劉邦死后,呂后把劉邦生前寵愛的妃子囚禁宮中,而薄姬由于失寵于劉邦,而被呂后網(wǎng)開一面,準許薄姬隨兒子劉恒赴代國。由于前三任趙王劉如意、劉友、劉恢被呂后迫害致死,呂后曾打算改封代王劉恒為趙王。但代王劉恒為了保命,寧肯在偏遠的代國而婉拒去趙國任職,地處窮鄉(xiāng)僻壤的劉恒因此遠離朝廷,也保住了一條命。劉恢是劉邦的第五子,原被封為梁王。由于趙王劉友被呂后囚禁餓死,呂后改封劉恢為趙王。為了控制劉恢,呂后又將侄子呂產(chǎn)的女兒嫁給劉恢為趙王后。但此時的劉恢與寵妃感情深厚。于是在呂后的支持下,趙王后毒殺了劉恢的妃子。
劉恢身處趙地,受呂后掌控,本來郁悶至極,又加上愛妃死于非命,于是心灰意冷,了無生意,遂在四個月之后也自殺棄世。劉友為劉邦的第六子,初封淮陽王。在惠帝元年,呂后毒殺趙王劉如意后,劉友被改封為趙王。劉友的王后也是呂氏之女,非常善妒。由于劉友寵愛其他妃子,令呂王后非常妒忌,就向呂后告發(fā)劉友謀反。劉友被囚禁后,呂后活活將其餓死。劉長為劉邦的第七子,劉長的母親趙姬是劉邦的女婿趙王張敖所獻,由于趙相貫高謀殺劉邦事泄,趙姬也被牽連入獄。趙姬生下劉長后,在獄中自殺。此后,劉邦就把劉長交給了呂后撫養(yǎng)。由于這層的撫養(yǎng)關(guān)系,劉長并沒有受到呂后的加害。
劉建劉邦的第八子,也是劉邦最小的兒子。燕王盧綰逃亡匈奴后,劉建被封為燕王。但在高后七年,劉建就病死了,這也使其免遭呂后的毒手。但呂后還是殺死了劉建的兒子。這樣,劉建后繼無人,其封國也被除。綜上所述,劉邦的八子之中,老大劉肥由于獻邑保全了性命,老四劉恒由于并沒有被呂后放在眼中而幸存。老二劉盈和老七劉長由于一個是呂后的親子,一個是呂后的養(yǎng)子,與呂后利益攸關(guān),呂后自然不會加害。其余四位皇子或慘死或自殺,老八劉建雖然是病死,可呂后依然殺掉了他的子嗣。呂后瘋狂迫害皇族宗親,大封諸呂為藩王,培植呂家勢力。在呂后死后,皇親集團與功臣集團聯(lián)手平定諸呂之亂,迎立劉恒為帝,這才開啟了西漢的文景之治。
第五節(jié)天才的悲劇賈誼是漢朝第一個提出要削藩的人,主要是當(dāng)時出現(xiàn)了淮南王叛亂的事情這個淮南王不是之前的英布,而是劉邦的小兒子劉長。
劉長的母親本來是劉邦女婿張敖的妃子,劉邦有一次路過趙國看上了她,張敖就乖乖把她獻給劉邦。劉邦不厚道到處留情,完了事也沒有帶她走,還是把她留在趙王身邊。可是沒想到,劉邦一走,張敖發(fā)現(xiàn)這個女人居然懷孕了,懷上了劉邦的骨肉,他不敢再把她放在自己的內(nèi)宮,于是就又建了一個地方專門給她住,還安排人照顧。
后來貫高等刺殺劉邦未遂的事情暴露,劉邦大怒,嚴治趙國許多人,其中牽連到了這個女人,也被抓了起來。當(dāng)時劉邦光想著如何整趙王,根本忘了這個女人的存在,更加不知道她還懷著自己的骨肉。
于是,這個女人的弟弟趙兼找到了呂后的男寵審食其,希望能夠通過呂后提醒一下劉邦:趙國的這群囚徒里還有他的女人,而且這個女人懷了龍種。
呂后是個妒忌心極強的人,對劉邦的其他女人和子女恨之入骨,當(dāng)然不肯對劉邦說這件事,而審食其一看呂后不愿意,就也沒有再費勁懇求她,就此作罷,他知道呂后也不是聽人勸的人。
這個女子性子也挺剛烈,見劉邦如此無情,在獄中生下劉長后就自殺了,等官吏們把剛出生的劉長獻給劉邦的時候,劉邦非常后悔,就把這個女子葬到了她的老家真定,然后讓呂后當(dāng)劉長的母親。
這個女子的自殺可以說是間接幫了劉長,呂后幾乎殺光了劉邦子嗣的時候,劉長卻因為是呂后撫養(yǎng)長大而逃過一劫。
英布叛亂被平息后,劉邦封劉長為淮南王。
長大以后的劉長飛揚跋扈,誰都不放在眼里。也難怪,他是呂后養(yǎng)大的人,從小有誰敢惹他,而且他又不像哥哥惠帝那樣經(jīng)歷過多年漂泊,囂張一些也是難免。劉長知道自己的身世后最恨審食其,因為他覺得如果審食其當(dāng)時在呂后面前強爭的話,自己的母親就不會死在牢里。
等到文帝即位,劉長更加張狂,他是文帝唯一還活著的的兄弟,自以為最為親貴,所以從來不把法度當(dāng)回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不叫文帝陛下而直接稱呼大兄。文帝雖然覺得他這樣做不妥,但出于仁慈心,就一忍再忍。畢竟自己的兄弟都快被呂后殺光了,能活一個下來不容易。
劉長武藝高強,和項王一樣力能扛鼎,呂后時期審食其有呂后罩著,他不敢怎么樣,到了現(xiàn)在劉長終于忍不住要去找審食其出氣了。劉長找到審食其,直接從袖子里拿出藏好的鐵錐,把審食其打倒,然后讓手下割了審食其的脖子。
審食其雖然沒了呂后這個靠山,可究竟是朝中諸侯,而且還曾經(jīng)當(dāng)過丞相,就這樣被劉長當(dāng)街殺死還是很大的事,劉長把自己上身脫光向文帝謝罪:我的母親不應(yīng)死在當(dāng)年趙國的事情上,審食其他沒有為她力爭,這是他的第一條罪;趙王如意母子無罪,呂后殺了他們,審食其也不去爭取挽救,這是他第二條罪;諸呂威脅劉氏,審食其還是不力爭,這是他第三條罪;我誅殺了這個天下的罪人,報了母親的仇,特來請罪。
審食其本來就是呂后的一個男寵,根本不可能影響呂后的判斷,劉長的這三條罪名都有些牽強,他就是吃定了文帝不會處罰他。果然文帝崇尚孝順,以他因為母親的事才犯罪為理由赦免了劉長。
當(dāng)時的漢朝,不但群臣連文帝的母親薄太后和文帝的兒子太子劉啟都很害怕劉長,因此劉長越來越無法無天,他回到淮南國之后居然開始自己制定法令,不管大漢的律法,還自稱皇帝,幾次上書給文帝的時候也出言不遜。
此時剛好城陽景王劉章的三弟濟北王劉興居造反被殺,文帝就讓舅舅薄昭拿劉興居的例子給劉長寫一封信,希望他收斂一點兒,不要走劉興居的老路。
沒想到文帝的這一手起到了剛好相反的效果,劉長看了薄昭的書信之后很不高興,干脆開始真的準備謀反。劉長派人聯(lián)系了南邊的閩越和北方的匈奴,卻沒有想到如此大的動作馬上就敗露,還沒等他動手,就被抓到了長安。
長安的各大臣開始集體對淮南王的事情調(diào)查,最后得出的結(jié)論是劉長應(yīng)該被處死。雖然造反的證據(jù)確鑿,可文帝還是不想殺自己唯一的弟弟,就說:赦免劉長的死罪,廢掉他淮南王的稱號,把他發(fā)配到蜀郡。
有人對文帝說:皇上一直寵著淮南王,他性格也剛烈,用發(fā)配這種方式折磨他,他可能會身體受不了而死在路上,這樣陛下就有了弒弟的惡名。
文帝說:我的本意就是要讓劉長受點兒苦,以后不要那么張狂,不是真的要發(fā)配他去蜀郡,我現(xiàn)在就把他召回來。
結(jié)果,劉長果然在路上受不了屈辱,絕食而亡。劉長的死訊傳到長安,文帝后悔萬分,馬上厚葬劉長,又把原來淮南王的地盤重新封給他的幾個兒子。
賈誼上書要削藩,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提出的,當(dāng)時他的最大目的就是要阻止文帝把淮南國的地盤重新封給劉長的兒子,因為他覺得劉長的兒子肯定會認為自己的父親是被逼死的,長大之后定會報仇,把他們封在淮南,只會再帶來一場混亂。
賈誼在上書中詳細分析當(dāng)時漢朝的形勢,他認為相當(dāng)于是一個人躺在了柴火之上,雖然看起來還很安穩(wěn),但是其實危機一觸即發(fā)。
諸侯國過于強大遲早有一天會和中央形成對抗,當(dāng)時還沒出現(xiàn)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主要諸侯王此時年齡還比較小,國中的大權(quán)還在中央派去的國相手中,再過幾年,等這些諸侯王慢慢都長大了,剛好現(xiàn)在這些掌權(quán)的國相也都該告老賜任,這個時候諸侯王們在關(guān)鍵的位置安排上自己的人,那威脅就大了。
賈誼說,高皇帝時期的異姓諸侯王,大致的規(guī)律就是最強大的最先造反,最弱小的比如長沙王吳芮就能一直安分到現(xiàn)在。造反不造反其實和他們個人的品性沒有什么直接關(guān)系,都是客觀形勢使然,當(dāng)他們有一定實力了,自然想法就多了。
賈誼甚至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shè),如果當(dāng)時劉邦把韓信彭越這些異姓王和朝中那些功臣周勃樊噲等人調(diào)個位置,結(jié)局還是一樣的。即使忠心如周勃和樊噲,如果外任為諸侯王也會有造反的心;而即使不安分如韓信黥布如果只是朝中沒有兵權(quán)也不會有太多的想法。
按照這樣一個邏輯,同姓諸侯王自然也是不可以信任的,只要強大就一定會造反,造成骨肉相殘的悲劇。賈誼建議把那些大的諸侯國都劃分成小國家,增多諸侯國的數(shù)量而削弱他們的勢力,尤其是幾個大國齊國、楚國和吳國一定要盡快的處理。
賈誼還說,諸侯國的問題越拖就越嚴重,因為現(xiàn)在諸侯王們和文帝的親屬關(guān)系還比較近,但如果再傳幾代,那必然會造成諸侯王和中央皇帝的親屬關(guān)系越來越遠,最后就沒有什么血緣親情可以講了。
賈誼的這些建議其實就是后來武帝時期主父偃推恩令的前身思想,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把諸侯國一步一步的分割成極小的團體,讓他們力量不足以對抗朝廷。
只可惜文帝當(dāng)時沒能夠立刻接受賈誼的建議,畢竟這種對親人下手的事情不是那么好下決心的,這也是他一直不敢用賈誼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dāng)然,賈誼的話不是沒有對文帝造成觸動,對諸侯國的威脅他還是進行了一些防備,雖然沒有采納賈誼的長期治本的方法,但還是聽取了一些近期治標的策略,其中最重要的兩條對后來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的戰(zhàn)局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沒有文帝的這些準備,景帝只怕沒那么容易平定七國。
第一條是分掉當(dāng)時最大的諸侯國齊國。
齊國有七十多座城,勢力強大,而且齊王兄弟都各個英豪,老大劉襄、老二劉章、老三劉興居各個都是能折騰的主。雖然此時劉襄劉章劉興居三兄弟都已經(jīng)先后故去,但尚有他們的四個弟弟輔佐劉襄的兒子,還是不能夠小覷。
文帝把齊國七十幾座城分成了五塊,然后拿出了四塊分別也分劉襄這四個弟弟為王,名義上是對齊國的兄弟好,人人分王,但實際上卻是削弱了他們總體的勢力。后來七國之亂的時候這五個國家果然意見不一,發(fā)生了沖突,被欒布一一擊破。
賈誼防備諸侯國措施的第二條就更加重要了,是影響了七國之亂時的主要戰(zhàn)場局面的。文帝的一共有四個兒子,兩個早死,真正可以依靠的就只有竇皇后生下的兩兄弟劉啟和劉武。劉啟是后來的景帝,當(dāng)時作為太子的他只能留在長安,這樣劉武就是文帝唯一可以信任外放的諸侯王了。
賈誼認為,如果諸侯國們集體造反,光靠中央的力量難以解決,必須要有大的諸侯國的支持,而那些高帝時期封下的諸侯國和中央的親屬關(guān)系已經(jīng)越來越遠,不能夠信任,文帝只能培養(yǎng)自己的兒子來作為京師的屏障。
在賈誼的建議之下,文帝把本來是淮陽王的劉武遷為了梁王,然后土地進行了大范圍的擴張,最后形成了一個北到泰山西到高陽的、擁有四十多做城的大國。這樣一來,無論是北方的趙國,還是東方的齊地諸國,還有南邊的吳楚,都處在了梁國的震懾之下,任何國家想要從函谷關(guān)打進長安,都得先過了梁國這關(guān)。
梁國這關(guān)絕不是那么好過的,都城睢陽是出了名堅城,另外又靠有中原最大的糧倉敖倉,可謂是城堅糧足,適合堅守,當(dāng)年劉邦和項王在這里相持了那么久不是沒有原因的。
事實上后來七國之亂的進程也完全符合了賈誼的設(shè)想,梁王劉武不負眾望拖住了吳楚主力。
只可惜后來所有被賈誼預(yù)測到的東西,他都沒有福氣親眼看到,因為體弱多病的賈誼此時已經(jīng)沒有多少時日可以活了。
后來沒過多久賈誼被調(diào)到梁國去做太傅,梁國是中原重鎮(zhèn),可不料這里竟最終成為了賈誼的喪命之所。
梁王劉揖的落馬失足而死是賈誼死的最后導(dǎo)火索,雖然這種意外落馬確實不是賈誼所能料到的,但劉揖畢竟是自己教導(dǎo)的學(xué)生,漢廷的諸侯王,文帝最疼愛的小兒子。
對于這樣一個事故,賈誼不能原諒自己。很快他一病不起,終至于死,結(jié)束了他短暫的一生,享年三十一歲。
賈誼的悲劇到底是如何造成呢?他的壯志未酬比起一般人顯得更加令人惋惜,歷來英雄志士功業(yè)未竟遺憾而死的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像諸葛亮那樣為大勢所敗,縱然是天縱英才為了一個不可能實現(xiàn)的目標嘔心瀝血也只是徒勞;二是像岳飛一樣沒有名主可以信任自己,讓自己去發(fā)揮才能。
而賈誼不在上述二者之中。
首先,后來的事實真明當(dāng)時賈誼的見解和看法全是正確的,而且極具前瞻性,是符合大勢的。在所有人都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時候,年輕的賈誼就已經(jīng)看透了來龍去脈,甚至是已經(jīng)想好了解決的辦法。賈誼屈死數(shù)十年后,景帝和武帝時代所采取的解決辦法也都是建立在賈誼當(dāng)初的建議之上。
其次,賈誼也不是沒有遇到明主,文帝也算是歷史上有名的有為之主了,而且也對賈誼的看法相當(dāng)贊同,初唐時期的另一位天才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閣序里寫道: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是啊,讓賈誼在長沙浪費才能的時候,天下不是沒有圣主啊。
符合大勢,又遇明主,一代天才賈誼還是最終功業(yè)未竟,這也許就是命吧。
另外還有一首很有名的詩,也是講賈誼的悲劇人生,那就是李商隱的七絕賈生。這首詩里其實也有一定的對于詩人自己命運的感慨,被意外卷入牛李黨爭的李商隱整個政治生涯一直都不被重用,他詠賈生和當(dāng)年賈誼詠屈原一樣,都是在借古人來感慨自己。
李商隱的這首詩非常形象的表現(xiàn)出了當(dāng)時雖然文帝很認可賈誼的才能,但就是不能重用他的這么一個令人感嘆的情況: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五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文帝津津有味的聽賈誼講的,居然不是天下大事而是鬼神靈異,何其悲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91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蒙古騎兵沒有出現(xiàn)前西夏鐵鷂子是最厲害···
下一篇: 揭秘,劉裕為什么要屠殺司馬氏皇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