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不管是在現(xiàn)代還是在古代,都是對人民最好的保護,古時候也出現(xiàn)了不少為民著想的官員。比如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包拯。他在我國歷史上,可是有名的大清官,一心為民服務。這也是為什么直到現(xiàn)在為止,保證一直被人們當成神明一樣的供奉,因為有他在,才讓更多犯罪的人,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包拯在世的時候,斷了不少案子,每一個案件,他都會非常公正的處理,從來不會徇私枉法。因為他鐵面無私的為老百姓打抱不平,所以他的口碑一直都非常好,為民伸冤的同時,他也得罪了不少人。這也是他為何死后設(shè)立那么多墓的原因,就是怕被那些仇家找來,破壞他的墓,讓他死后都不得安寧。
包拯的仕途生涯并不順利,自從當上知縣后,他這一當就是十幾年的時間。不過保證并沒有因為這么多年,都還在知縣的位置上就放棄,一直保持著一顆平常心,對每一樁案件都能斷的清清楚楚的。今天要給大家說的這個案件,可能很多人都會有些想不到,就是一個農(nóng)夫報案,自家的牛舌頭被割了!
當時包拯告訴農(nóng)夫,回去把牛殺了,兇手會找他自首。對此農(nóng)夫也十分疑惑,殺了牛兇手為什么就會出現(xiàn)呢?不過農(nóng)夫還是很聽包拯的話,回去之后就將自己的牛給殺了。因為若是不殺了牛,兇手不僅找不到,牛沒了舌頭也是會被活活餓死的,百般糾結(jié)下,農(nóng)夫還是下了狠手,直接將牛給砍死了。
農(nóng)夫剛將??乘啦痪?,就有官差將他帶走,因為農(nóng)夫是偷偷殺的牛,根本就沒人知道,官差怎么會知道他殺牛?到了衙門之后,包拯告訴農(nóng)夫,割牛舌頭的兇手已經(jīng)找到了。因為在當時,殺牛是犯法的,農(nóng)夫又是偷偷殺的牛,兇手就是想借此機會陷害農(nóng)夫。不過還有有包拯這個清官在,所以很快就將兇手拿下了。
而殺牛的人,竟是農(nóng)夫家的鄰居馬二,因為之前向他借牛,他沒有答應,所以就想報復他。因為不能殺牛,所以就割了牛舌頭,讓農(nóng)夫親手將牛殺死之后,馬二就立馬去保管。不過馬二再聰明,卻沒有包拯厲害,最后還是被抓住。由此可見,包拯是一個心思非常縝密的人,真不愧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不管做什么事情,遇到什么困難,只要冷靜對待,就可以解決。出現(xiàn)任何困難,只要耐心分析一下事情的緣由,就會知道突破口,這樣就可以輕松解決了。人在慌張的時候,很容易會出錯,也就更加難解決問題,只有讓自己平靜,才可以將眼前的困難解決掉。
宋朝時代,湖廣均州府有一個叫做秦香蓮的婦女,她的丈夫陳世美上京趕考,一去三年無音信。秦香蓮在家里含辛茹苦,窮耕苦織,奉養(yǎng)公婆和撫育兒女。不料連年災荒,公婆都餓死了。秦香蓮草草埋葬了兩個老人,然后帶領(lǐng)著兒子冬哥和女兒春妹,一路跋山涉水,沿途求乞,到京城(汴梁)來找尋自己的丈夫。秦香蓮到京城的第一天,就從客店店主張元龍的口中打聽到陳世美已經(jīng)中了狀元,并且被招為駙馬。香蓮聽到這個消息以后,又喜又驚:喜的是丈夫的下落已明,驚的是陳世美做了駙馬。第二天早晨,張元龍帶著秦香蓮母子三人到駙馬府——紫墀宮找陳世美,但陳世美卻不讓他們進宮。后來,由于門官的幫助,秦香蓮才闖進宮去。在紫墀宮里,秦香蓮見到了離別三年的丈夫。陳世美不肯收留香蓮母子,要把他們攆出宮去。當時,秦香蓮心中雖然很痛苦,但仍然向陳世美訴說家鄉(xiāng)連遭災荒和公婆雙雙餓死的不幸,希望陳世美能認下妻子兒女。面對著父母恩、夫妻情、兒女愛,陳世美也稍有感動。但當他一摸到自己頭上戴的烏紗帽和身上穿的蟒龍袍,想到了與皇姑成婚后的榮華富貴,便又狠心地把秦香蓮母子趕出宮去。秦香蓮被趕出宮后,在街上遇見了三朝元老、宰相王延齡朝罷回府,便攔轎控告陳世美。王延齡很同情秦香蓮的遭遇,便給她出了一條計策,叫香蓮假扮做一個賣唱的,在陳世美壽誕之日入宮唱訴。香蓮到京的第三天,正是陳世美壽辰之日,紫墀宮張燈結(jié)彩,鼓樂齊奏,賀客滿堂。宰相王延齡亦借賀壽為名,帶著香蓮進宮去在筵席前賣唱。盡管秦香蓮一字一淚的哭訴自己的身世和家庭的苦難以至泣不成聲;盡管王延齡在旁多方婉言相勸,但陳世美卻是狗肺狼心,無動于衷,他不但數(shù)次想將香蓮趕出宮去,并且出言沖撞了王延齡。王延齡在盛怒之下,將自己的白紙扇一把交給秦香蓮,囑她到開封府府尹包拯處去告狀。陳世美見王延齡氣沖沖走出宮去,怕對自己不利。于是一面?zhèn)髟捴菟狙瞄T,將香蓮母子趕出京城;一面又派遣宮中武士韓祺去追殺香蓮、冬哥和春妹,企圖滅口。在京城郊外的一所古廟中,韓祺找到了秦香蓮母子三人。但經(jīng)過香蓮的訴述以后,韓祺才恍然大悟:原來要殺的并不是陳世美的什么仇人,而是陳世美的妻子兒女!韓祺左右為難:要殺香蓮母子嗎,不忍心下手,不殺嗎,鋼刀上又沒有血跡做回證。最后,為了不昧良心,不背正義,韓祺終于放走了秦香蓮母子,自己則引刀自刎而死。香蓮悲憤交加,咬牙切齒痛恨陳世美的惡行,她拿起了鋼刀,急奔開封府去告狀。這時候,開封府府尹包拯正從陳州放糧回來,一面讓秦香蓮去寫狀子,一面叫王朝去騙陳世美到開封府來。陳世美帶了上方寶劍,氣焰千丈地來與包拯相見。起初,包拯還正言相勸他認下香蓮。陳世美卻全不領(lǐng)情,不但堅決不認,并且倚仗皇權(quán)欺人。包公見陳世美執(zhí)迷不悟,便傳令擊鼓升堂。在公堂上,秦香蓮理直氣壯地控訴了陳世美忘卻父母、不認妻兒、殺妻滅子三大罪狀;鐵證如山。但陳世美卻仗勢不受開封府的審理,且想在公堂上行兇殺害秦香蓮,包拯忍無可忍,便喝令劊子手打落陳世美頭上的烏紗帽,剝?nèi)ニ尿埮?,用法繩把他捆綁了起來。跟隨陳世美來的內(nèi)侍見勢不好,急忙跑回宮去報信?;使寐動嵈篌@,連忙擺了車輦,趕到開封府來討人;但包拯卻堅持不放陳世美,一定要為民伸冤?;使脹]有辦法,只得回轉(zhuǎn)車輦,去請她的母后。國太到了開封府,用威脅利誘都嚇不倒包拯,便蠻不講理,強奪冬哥和春妹;并且耍賴:不放陳駙馬,就坐守開封府不回宮。包拯見國太變了臉,左右為難,無可奈何,只得捧過自己的俸銀三百兩贈與香蓮,勸她與兒女回家。秦香蓮有冤無處訴,怨包拯也是個官官相護的人,并且退回銀兩。包拯聽了香蓮的話,愧憤交加。他寧愿棄官丟職,也要為香蓮伸冤。包拯不顧國太與皇姑的阻止,一手摘下頭上的烏紗帽喝令開斬!這個貪圖榮華富貴,狠心殺妻滅子的陳世美,終于死在鐵面無私的包拯的虎頭鍘下!
包拯出身于廬陽一個官宦家庭。二十八歲考上進士。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進士就可以當官,但包拯是個孝子,他信守圣人所謂「父母在,不遠游」的教誨,直到三十六歲才正式出山,當了知縣這樣的小官。在知縣任上,他斷了一個奇案,聲名遠播。三十八歲升任知州,清明廉潔,受到上司重視和世人稱贊,之后,便開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家庭簡介 包拯是楚國忠臣申包胥第三十五代孫(《包拯墓志》《宋史·包拯傳》《通志》卷八之五)。祖父包士通是平民百姓,讀書耕田。父令儀,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官至刑部侍郎,與文彥博的父親文洎同供職閣中,遂結(jié)為世交。所以包拯與文彥博“方業(yè)進士,相友甚厚”,后來還結(jié)為兒女親家。父后來致仕返回原籍,贈太保。母宣氏,贈馮翔郡太夫人。 包拯兄弟三人,長兄包瑩、二兄包穎均早前去世,只有他一個傳支接代。他家境殷實,所以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傳統(tǒng)知識教育和熏陶。
刻苦讀經(jīng)
包拯的父母是農(nóng)民,以耕作為生,對子女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出人頭地。包拯五歲開始識字,十三歲讀完四書五經(jīng)。農(nóng)忙時,他幫助父母下田做農(nóng)活,農(nóng)閑時,就寄居在城南的一座古廟 ,埋頭鉆研學問。他對儒家治國安邦的思想和歷代清官賢臣的事跡最有興趣,常常一卷在手,廢寢忘食,三更燈火五更雞,從來不知疲倦。十年寒窗苦讀,到二十八歲去考進士時,他已經(jīng)是一個滿腹經(jīng)綸、飽讀詩書的學者。
初入仕途
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包拯二十八歲,考中了進士。朝廷任命他為「大理評事」,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的法院陪審員,級別很低。接著,又任命他為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不愿意隨他一起到江西赴任,包拯只好放棄官職,留在家里,侍候父母。 后來,朝廷又委派他到家鄉(xiāng)附近的和州(今安徽和縣)做官,負責管理稅收錢糧,這一回,包拯去赴任了,但是因為實在放心不下留在家中的父母,只堅持了幾個月就打道回府了。
立志做清官
父母相繼去世之后,包拯才離開鄉(xiāng)村,前往京城等候授予新的官職。他住在小客棧里,夜晚守燈苦讀 包青天
,寫下了他平生唯一的一首五律:「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勾笠馐钦f,做人要光明正大,就像秀挺的木材應該做房屋的棟梁,精煉的鋼料決不應去做鐵,我應該做一個無愧史書教誨的清官。 景祐三年(1036年),包拯被任命為天長(今安徽天長)知縣。在那里,他公正地斷了好多積案,博得了清官的好名聲。
編輯本段包拯 - 仕履表
天圣五年(1027年):大理評事,知建昌縣(不赴),監(jiān)和州稅(不赴)。 嘉佑六年(1061年):給事中,禮部郎中(后禮部侍郎),三司使,樞密副使。 嘉佑七年(1062年):禮部尚書(五月卒贈)。
拒收端州名硯
不久,包拯升任端州(今廣東省肇慶市)知州。端州出產(chǎn)一種名硯,是朝廷欽定的貢品,和湖筆、徽墨、宣紙一道,并稱「文房四寶」中的絕品。以往在端州任職的知州,總要在上貢朝廷的端硯數(shù)目之外,再多加幾倍,作為賄賂京官的本錢。包拯上任之后,一改陋習,決不多收一塊。離任時,就連他平時在公堂上用過的端硯,也造冊上交了。 后來,包拯升任,離開端州,他的船在羚羊峽口遇到一陣奇怪的大風雨,他親自下艙檢查,發(fā)現(xiàn)船艙里私藏了一塊端硯,這是當?shù)匕傩涨那乃徒o他的。包拯一言不發(fā),將那塊名貴的端硯丟入江心。民間傳說,那里有一個名叫「墨硯沙」的沙洲,就是當年包公擲端硯的遺跡。
編輯本段以魏徵為師
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升任天章饋待制,擔任了諫官的職務。一上任,包拯就以唐代著名諫官魏徵為師,精心選定魏徵的三篇奏議,用蠅頭小楷抄寫了一遍,呈奏宋仁宗,希望皇帝能夠從中吸 包拯雕像
取經(jīng)驗教訓。 包拯在做諫官時,對朝政發(fā)表許多意見,讓皇帝在許多重大的決策中避免了嚴重的失誤。包拯對于自己的這一段經(jīng)歷曾做過十六字的總結(jié):「披肝瀝膽,冒犯威嚴,不知忌諱,不避怨仇」。他將唐朝魏征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寫出來,呈給宋仁宗為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為重。請求仁宗虛心納諫,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為主」,偏聽偏信,而要愛惜人才,除去苛刻,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納施行。
反對覃恩
皇祐二年九月,大澇之后天氣放晴,仁宗皇帝認定這是吉兆,除了在京城舉行祭祀天地的盛大慶祝外,還下詔大赦天下罪犯,給所有文武百官每人晉升一級。這就是所謂「覃恩」。包拯對此提出異議,對仁宗說,罪犯服刑,那是對他們以往犯下的罪行所給予的懲罰,怎么可以因為洪水退去而減輕對他們的懲罰呢?至于官員晉升,更是要考核他們的政績。假如這樣馬馬虎虎地隨便升遷,對那些確有政績的官員不是太不公平了嗎?這樣的話,以后誰還會勤勉地為朝廷出力呢?
三彈張堯佐
張堯佐是宋仁宗寵妃張美人的伯父,沒有什么才干,卻憑借張美人的關(guān)系,官運亨通。最初,張堯佐被委任為「三司使」。包拯極力反對,向皇帝諫議說,像張堯佐這樣的人,就連小官也沒有資格做,更不用說「三司使」這樣顯赫的大官了。但是,仁宗不但不理會他的諫議,反而又加封張堯佐為節(jié)度使。包拯非常痛心,繼續(xù)上諫,堅持怒責張堯佐,可是仁宗仍然置若罔聞,到了第二年,更加封張堯佐出任宣徽南院使。包拯第三次向皇帝進諫,痛加陳詞,甚至在朝廷上跟皇帝當面辯論起來,終于迫使皇帝罷了張堯佐的官。
參倒張方平
「三司使」張方平利用自己手中的權(quán)力,假公濟私。有一次,東京城一個名叫劉保衡的商人,開了一間酒坊,經(jīng)營不善,欠下官府的小麥,折合現(xiàn)錢一百多萬貫,他一時拿不出,張方平下令劉保衡變賣家產(chǎn)抵償欠債,同時,又趁人之危,用極低的價格買下了劉保衡的家產(chǎn)。包拯獲悉之后,大為震怒,認為張方平作為朝廷命官,卻利用職權(quán),巧取豪奪,罪不容恕,于是上書皇帝,參了張方平一本。張方平因此被罷了官。
抨擊宋祁
宋祁是名詩人,但是文人無行。他在四川當官時,生活奢糜。每頓飯,必須不少于三十六味菜,其中有十二味葷菜,十二味素菜和十二味半葷半素的菜。他還養(yǎng)著三十二名侍女,分別為他搖扇、捶背、敲腳。在他下榻的床邊,每夜都有一名丫環(huán)通宵守候,照顧他的隨時需要。宋祁又十分好色,稍有姿色的良家少女一旦被他看上,他必定千方百計地將她納為小妾。他道德敗壞,丑聞很多,卻屢屢受到朝廷的重用。包拯對此 包拯畫像
非常不滿,多次向皇帝上書,對宋祁的丑行大加抨擊,終于罷了宋祁的官。
嚴懲張可久
淮南轉(zhuǎn)運使張可久,利用職權(quán),販賣私鹽一萬多斤,在宋代是一項很嚴重的罪行。案情揭發(fā)后,張可久被送交大理寺審理。按法例,販賣私鹽的罪行輕重,是依照查獲私鹽的數(shù)量來定刑的。數(shù)量越多定罪越重。張可久非常狡猾,每次販賣私鹽,數(shù)量雖多,但是轉(zhuǎn)手迅速,從來不留倉儲,被查獲的數(shù)量并不多。大理寺在判刑時,也無計可施。包拯主張不能過分拘泥成法,要嚴判張可久。他說,張可久身為轉(zhuǎn)運使,竟然目無法紀,公然販賣私鹽,這種罪行不能等同于一般老百姓,必須重判。在他的建議下,張可久受到嚴厲懲罰,被流放到邊遠的荒蠻之地去了。
力參任弁
任弁在擔任汾州知州時,利用職權(quán),公器私用,役使一百多名兵士為他做私家工作。有的,為他織造駝毛緞匹;有的,為他做各種私人雜務。他的罪行被揭發(fā)時,占用的工役達二萬三千六百多個,折合細絹一千六百余匹。根據(jù)宋朝的法律,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罪行,不僅要做出賠償,罰銅十斤,還要充軍到三千里外的邊疆去。 宋仁宗體恤任弁對朝廷有功,御筆一揮,免去了他發(fā)配充軍三千里外的刑罰。包拯上書據(jù)理力爭,他說,作為知州這樣的大官,知法犯法,不能隨便減輕對他的懲罰。皇帝不得不收回了成命。
七斗王逵
王逵是出名的繪吏。他在出任地方官時,橫行不法,隨意增派各種名目的苛捐雜稅,僅其中一次就多收了三十萬貫。他把搜刮來的錢財,大量賄賂京官,謀取私利。他的吏治手段非常殘忍,并且隨意殺害百姓。在他任湖南路轉(zhuǎn)運使時,百姓聞風逃散,紛紛躲藏到深山密林的洞穴里,逃避迫害。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可是他受到朝廷寵信,官運亨通,甚至升到淮南轉(zhuǎn)運使的高職。包拯為民請命,七次上書朝廷罷免王逵,有一次他在皇帝面前慷慨激昂,力陳利害,甚至無意之間把唾沫噴到了皇帝的臉上。在包拯的不斷彈劾下,王逵終于被罷免了。
編輯本段執(zhí)法如山
嘉祐二年(1057年),包拯被授以重任,出任北宋都城開封的知府。開封知府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職務,以往一般都是由親王、大臣兼任。歷來京官難當,一是皇權(quán)可以隨便干預地方事務,二是皇親國戚都聚集在這里,仗勢欺人,無理可講。 在北宋政權(quán)存在的一百多年間,出任開封知府的竟有一百八十多人,平均每個知府的任期只有半年多。包拯在開封知府的任期內(nèi),秉公理政,鐵面無私,雖然得罪了不少皇親國戚,但是因為他行得正、坐得直,誰也拿他沒有辦法。
編輯本段重懲賄賂
沈括的《夢溪筆談》里,記載了一個包公任開封知府時的判案故事:有個犯人過堂時,應受杖脊(用木棍打屁股)。他想逃避皮肉之苦,花錢買通了一個府吏。那個府吏說:「我是在知府面前記錄供詞的。你見到知府時,只管大聲喊叫?!沟搅四翘?,犯人被帶到包拯面前,果然大聲喊冤起來。那個受了賄賂的府吏說:「這個犯人不知好歹,受過杖脊就可以出去了,還大叫大喊什么?」包拯看了一眼,立刻看出了破綻。他把那犯人放走,叫手下把府吏拿住,一審之下,府吏供出真相。包公判他代替那個犯人承受杖脊的刑罰。
包拯巧取合同文
一天,包公受理侄子告伯母騙取合同文、不認親侄一案。 原來,在東京汴梁西關(guān)外定坊有戶人家,哥哥劉天祥,娶妻楊氏。這楊氏乃是二婚,帶來一個女兒,到劉家后再沒生養(yǎng)兒女。弟弟劉天瑞,娶妻張氏,生得一個兒子,取名安住。父親在安住兩歲時,就給他與鄰居李社長家的小女兒定了娃娃親。大嫂楊氏打算待女兒長大后,招個女婿,多分些家產(chǎn)。因此,把劉安住當成眼中釘。 這一年,東京地區(qū)大旱,顆粒無收。官府發(fā)下明文,讓居民分戶減口,往他鄉(xiāng)逃荒。弟弟天瑞照顧哥哥上了年歲,不宜遠行,決定自己攜妻兒離鄉(xiāng)背井。天祥就請鄰居李社長寫下兩張合同文書,把所有家產(chǎn)全部寫在上面,以做日后見證。兄弟倆各執(zhí)一份,灑淚分別。 天瑞帶了妻兒,來到了山西潞州高平縣下馬村。房東張員外夫妻,為人仗義疏財,雖有許多田產(chǎn),卻無兒無女,見年方3 歲的劉安住眉清目秀,乖覺聰明,就收為義子。對天瑞夫妻也像骨肉兄弟一樣看待。但是不久,天瑞夫婦染上疫癥,幾天后相繼去世。天瑞臨死前掏出一紙合同文,將兒子托付給張員外。 一晃,劉安住18 歲了,為使父母尸骨歸鄉(xiāng),決定回老家安置。張員外就把合同文書交給他。 劉安住直奔東京汴梁,一路問到劉家門前,只見一位老婦人站在那里。那老婦人正是伯母楊氏,她一心想獨占家財,就騙取了劉安住的合同文書,卻翻臉不認侄子,反抄起一根木棒,打得安住頭破血流。鄰居李社長聞聲趕出,問劉安?。骸澳呛贤瑫缺凰_走,你可記得上面寫的什么嗎?”安住一字不差的背了一遍。李社長說:“我是你的岳父李社長?!碑斚滤麑懥藸钤~,帶著安住來到開封府告狀。 包拯接了狀詞,便傳令拘劉天祥夫婦到了公堂,責問劉天祥:“你是一家之主,為何只聽老婆的話不認親侄子?” 劉天祥回答:“小人侄兒兩歲離家,一別十幾年,實不敢貿(mào)然相認,憑合同文書為證。而今他和我妻一個說有,一個說無,我一時委決不下?!?包公又問楊氏,楊氏一口咬定從未見過合同書。包公假意憤然對安住說:“他們?nèi)绱藷o情無義,打得你頭破血流。大堂上,本官替你作主,你盡管打他們,且消消你這口怨氣!” 劉安住流淚道:“豈有侄兒打伯父伯母之理?小人為認親葬父行孝而來,又不是爭奪家產(chǎn),決不能做為出氣而責打長輩的事?!?包公自有幾分明白,對劉天祥夫婦說:“本官明白這小子果然是個騙子,情理難容,改日定將嚴刑審問?!苯裉煜榉驄D先回去,而將劉安住押至獄中。 第二天,包公一面讓衙役四處張揚:“劉安住得了破傷風,活不了幾天了?!币幻媾刹钜鄣缴轿髀褐萁觼韽垎T外,于是真相大白。 幾天后,包公傳來一行人到公堂。張員外所言句句合情合理,楊氏胡攪蠻纏死不認親。于是,包公傳令帶劉安住上堂。不料差人卻來賓報:“劉安住病重死在獄中?!北娙寺犃T大驚,只有楊氏喜形于色。包公看在眼里,吩咐差人即刻驗尸。一會兒,差人回報:“劉安住因太陽穴被重物擊傷致死,傷口四周尚有紫痕跡?!?包公說:“這下成了人命案。楊氏,這劉安住是你打死的,如果他是你家親侄,論輩份你大他小,縱然是打傷致死,不過是教訓子侄而誤傷,花些錢贖罪,不致抵命。如果他不是你的親侄,你難道不知道‘殺人償命’嗎?你身犯律條,死罪當斬!”即命左右將楊氏拿下,送到死囚牢中。此時,楊氏嚇得面如土色,急忙承認劉安莊確是劉家的親侄。包公問:“既是你家親侄,有何證據(jù)?”楊氏只好交出那張騙得的合同文書。包公看后,差人叫劉安住上堂。劉安住接過包公賺出的合同文書,連稱“青天”。楊氏方知中計。 包公提筆判決此案:表彰劉安住的孝道和張員外的仁義;楊氏本當重罪,準予罰錢贖罪;劉氏家產(chǎn),判給劉安住繼承。
包拯陳州除貪官
仁宗年間,陳州大旱,發(fā)生饑荒,戶部尚書范仲淹上殿奏本,保舉龍圖閣大學士兼開封府尹包拯到陳州糶米濟賑。 原先朝廷已派了兩個官員去陳州辦理濟賑事宜,這兩個人都是當朝權(quán)貴劉衙內(nèi)的親屬,一個是他的兒子,一個是他的女婿,他倆在陳州貪贓在法,魚肉饑民,還打死了饑民李大膽,搞得陳州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所以范仲淹要保奏包拯前往陳州查處。 劉衙內(nèi)素知包拯清正,鐵面無私,所以于半夜來訪,假惺惺地說道:“陳州饑民多亡命之徒,包大人此番出賑,可要當心?!彼谋疽馐窍雵樛税?,不去陳州。 包拯嚴正答道:“為國效勞,為民解難,乃我輩本分,何懼之有?” 劉衙內(nèi)見勸阻無效,便改口說情:“包大人此去陳州,望對我兒、婿照應則個?!?包拯答道:“這個我心中有數(shù),感謝你今天來向我傳遞消息,將來有甚事情,我也會派人向你傳遞消息,以作回報。”當場送客。劉衙內(nèi)雖然沒得到包拯什么確切保證,但總算能隨時得知陳州消息,倘有不測,還有回旋余地,便稱謝告辭。 包拯帶了差役王朝趕往陳州,將近陳州地面時,包拯易服先行,吩咐王朝隨后趕來。包拯一副鄉(xiāng)民打扮,混入饑民之中,來到衙門購買賑米。只見劉衙內(nèi)子婿兩人高踞公案之后,督促差役糶米。名為糶米、實為盤剝,在米中摻入大量泥沙,提高價格,克扣斤兩,使饑民不堪其苦,稍有微詞,便棍棒相加。包拯實在看不下去,高聲喊道:“身為朝廷命官,竟敢如此荼毒百姓,天理何存?” 劉衙內(nèi)的子婿見一個黑臉饑民敢當眾揭短,不由氣怒萬分,喝道:“住口,先前有個李大膽,今天又來了黑大頭,我讓你們一樣下場?!狈愿啦钜蹖踉跇渖稀? 正在這時,手持金牌、背插寶劍的王朝趕到,兩個貪官忙迎接欽差。王朝說道:“包大人先我而來,不知現(xiàn)在何處?”兩貪官面面相覷,答道:“下官不曾見包大人來過?!? 王朝眼快,看見大樹下正吊著包拯,忙跪步上前,親手松綁,兩個貪官這才知道“黑大頭”原來就是鐵面無私的包大人,忙上前恭請包拯坐上公案。 包拯一拍驚堂木喝道,“爾等貪贓枉法,荼毒饑民,我不但親眼看見,而且親身經(jīng)歷,還有何話可說!” 兩貪官連連謝罪認錯。 “既然知罪,即寫下伏罪狀來!” 兩貪官當即寫了伏罪狀,并簽字畫押。 在場饑民見包拯如此清正,聲聲齊喊:“包青天!”內(nèi)有被兩貪官屈打致死的饑民李大膽的兒子,此時氣憤交加,率眾饑民將兩個貪官當場打死,以泄民憤。 包拯對饑民的舉動是深表同情的,但咆哮公衙,擊斃官吏畢竟是有罪的,他就暫且將李大膽的兒子收押在監(jiān),等送報朝廷后再作處理。 包拯在發(fā)出奏折前,先叫王朝去向劉衙內(nèi)暗通消息,讓他將陳州發(fā)生的事,稍作改動說道:“兩官員貪贓枉法已經(jīng)查實,被下在獄中。饑民作亂,為首者已被當場處死?!? 劉衙內(nèi)聽了又憂又喜,又恨又急:憂的是,子婿已獲罪;喜的是,幸虧早得消息,局面尚可挽回;恨的是,饑民作亂;急的是,時間倉促,刻不容緩。他自恃皇上寵愛,便連夜進宮見駕,在皇帝面前花言巧語?;实酃宦犘帕怂淖嬔裕铝艘坏朗ブ迹骸盎畹纳庾?,死的不赦?!边@樣可以完全達到劉衙內(nèi)的愿望,既可救了他的子婿,又可鎮(zhèn)壓作亂的饑民。 劉衙內(nèi)奉了圣旨親赴陳州,當著包拯的面宣讀。 包拯當場問道:“濟賑兩官員何在?” 眾差役答道:“已經(jīng)死了?!?包拯又問:“饑民首領(lǐng)何在?” 眾差役答道:“押在獄中。” 包拯宣判道:“奉圣旨,兩貪官理該處死,不準赦其罪;李大膽之子,為父報仇是為義舉,應予釋放?!?這一宣判,使劉衙內(nèi)當場昏厥在地。從此一病不起。 處理這案件后,包拯在陳州按法糶米,解救饑民于水深火熱之中;整頓吏治,使社會復趨于安定平穩(wěn)。
包拯套破釘殺案
開封府尹包拯斷案如神,但有一案件頗費他躊躇。 街民毛勤猝然死亡,族人因其死得蹊蹺,便狀告開封府。 包公將毛妻冬花傳訊、冬花雖言詞哀切,但面露妖冶,外著喪服,內(nèi)套紅襖,分明具有殺夫嫌疑,但她聲稱丈大系“氣鼓癥”死亡。 包公問道:“既患氣鼓癥,可曾請醫(yī)治療?” 冬花對答:“丈夫命薄,未及請醫(yī),已氣絕身亡?!? 包公便命仵作廖杰開棺驗尸。廖杰經(jīng)驗豐富,但驗尸結(jié)果,雖見毛勤死狀異樣,但并無查出謀害痕跡?;剞D(zhuǎn)家中,夜不成寐,不知如何向府尹匯報。 其妻阿英見他心事重重便問道:“你可曾驗看那尸體的鼻子?” 廖杰反問:“驗那鼻子何用?” 阿英說道:“那鼻子內(nèi)大可作文章,倘從中釘上利釘,直通腦門,豈非能不留痕跡而致人死亡!” 廖杰將信將疑地連夜再去復驗尸體,果見毛勤的鼻孔內(nèi)有兩根鐵釘,于是真相大白,遂將冬花緝拿問罪。冬花抵賴不過,承認串通姘夫謀害親夫。 事后,包公詢問廖杰:“冬花作案手段奇特,你是如何想到驗看尸體鼻孔的?” 廖杰回答:“此是小的妻子提醒的。” 包公說:“請你妻子來府,我要當面酬謝?!? 第二天,廖杰高興地帶著妻子到府里領(lǐng)賞。包公像是熟人似的對阿英端詳了一會,開口問道:“你嫁給廖杰幾年了?”阿英答道:“我們系半路夫妻,只因我前夫暴病死亡,才改嫁廖杰為妻?!? “你前夫名字可叫路才?” 阿英面露驚異之色:“大人如何得知?” “路才暴死一案由縣衙呈送本府,我昨晚查閱卷宗,得知縣衙已對此案作了正常病故的結(jié)語。但我覺得此種結(jié)語頗存疑問?!? 阿英更是呈恐慌之色:“大人以為..” “本府認為,路才系被人從鼻孔中釘釘謀害?!? 廖杰奉命前往路才墓地,掘墓開棺,雖尸體已腐爛。但在鼻孔部位露出兩根已銹的長釘。 包公繼續(xù)審理路才案件。他對阿英說:“想你一個平常女子,如何懂得鼻孔釘釘?shù)钠嫣胤椒ǎ怯羞^親身經(jīng)歷,才能一語點破,” 阿英只得如實招供事實:原來她也是個水性楊花的女子,在與路才結(jié)婚之后,經(jīng)常與人姘居,姘夫是個慣犯,與她合謀用鐵釘釘鼻之法害死路才,后來那姘夫在斗毆中被人殺死,阿英才改嫁廖杰。 廖杰聽了如夢初醒:“想不到此女這般蛇蝎心腸,若非大人明察秋毫,我也幾乎作了她砧上之肉?!? 阿英懊喪不已:“若不是我多言多語,此案也斷不能破。” 包公正色道:“非也,作案之人,僥幸取巧,只能蒙蔽一時,不能長久隱藏,終有一天會暴露出來自食惡果。此乃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
包拯叫啞巴打兄
傳說,有個啞子,每逢新知府上任,都獻上一根木棒,任官責打。包公上任后,他又來獻棒。包公想:如果他沒有冤枉,怎肯屢屢無罪吃棒?無奈啞子口不能言,手不能寫。包公心生一計,用豬血涂在啞子臂上,又以長枷枷到街上示眾。暗差幾個心腹跟隨其后,見有人替他鳴冤叫屈,就傳他上堂。 一會兒,果見圍觀者中有個老頭為啞子叫屈,于是將他引到包公面前。 老人說:“這人是我村的石啞子,自小不能說話,只是耳朵還好使,他被哥哥石全趕出,萬貫家財,并無分文給他。每年告官不能伸冤,今日又被杖責,小者因此感嘆。” 包公傳石全到衙,但石全不承認啞子是他親骨肉。 石全走后,包公教啞子:“你以后撞見你哥哥,就去扭打他?!? 啞子眨巴著眼睛,看上去有些害怕。 包公說:“你就照我的話去做好了,本官可為你作主?!? 一日,被打得頭破血流的哥哥來告啞子,說他不尊禮法,毆打親兄。 包公問石全:“啞子如果真是你親弟,他的罪過不小,斷不輕饒。如果是外人,只作斗毆論處。” 石全說:“他果是我同胞兄弟?!? 包公喝道:“既是你親兄弟,為何不將家財分給他?分明是居心獨占!” 石全無話可說。包公即差人押他們回家,將所有家財各分一半。
包拯審石擒兇手
包拯在定遠縣任縣令時,常常微服私訪。一次,包拯帶著衙吏經(jīng)過某山崗時,見前面草叢上方蒼蠅亂飛,并有一股血腥味撲來,便令衙吏察看。草叢里躺著一具男尸,身體已經(jīng)腐爛,面目難辨,背上壓著塊大青石板,肩上還搭著只馬褡褳子,內(nèi)有木制“宋記”印戳——原來是個收賣粗大布的,查問地保,知本地沒有姓宋的販布商人。包拯斷定這是謀財害命的案子。那么殺人犯是誰呢? 第二天,包拯貼出布告,說要在大堂上審石板。大家覺得好奇,都到堂上看稀奇事。那塊青石板正放在堂中央,鐵面無私的包拯喝道:“大膽石板,竟敢謀財害命,目無國法,給我狠打四十大板!”差役揚起板子,狠狠向石板打去,“噼噼啪啪”震得差役虎口疼痛。大家見狀,都忍不住笑出聲來。包拯斥責道:“本縣斷案,大堂上理應肅靜,你們竟敢喧嘩公堂,該當何罪?” 眾人見包拯發(fā)怒,一齊跪下,口稱“知罪”。 包拯說:“那好,你們講,愿打還是愿罰?愿打,每人打四十大板;愿罰,每人舉保畫押,限定三日,交上三尺大布。違者嚴懲!” 大家愿罰。心想:“包大人真有意思,找不到兇犯,讓眾人來獻一條孝布?!? 三天之內(nèi),近街遠集的粗大布一購而空。包拯的手下一邊收布,一邊核對布頭上的印記,竟發(fā)現(xiàn)不少人交上的粗大布上有“宋記”印戳,與死者的印戳絲毫不差。經(jīng)查問知是某布莊的。當下把某布莊老板抓來。老板一見死者的印戳,面如土灰,只得供認:死者宋某從外地收購粗大布,蓋上印戳后寄存在他那里。他謀財害命,但匆忙之中忘了毀掉馬褡褳子。
包拯兩次斷牛案
北宋名臣包拯(公元999—1062 年)在天長縣剛?cè)慰h令時曾審過兩樁牛案。 那是春耕時節(jié),東村農(nóng)民王某和張某一天在田里同耕,休息時坐在田岸邊閑聊,讓兩頭牛在坡上吃草。一會兒,兩頭牛抵起角來,王某和張某沒當一回事,竟在一邊看熱鬧,誰知道王某的牛把張某的牛抵死了。這下兩個好朋友翻了臉,張某告到縣衙門,要王某賠牛。那時包公還沒上任,前任白縣令審案時想:判賠,王某吃虧;判不賠,張某吃虧。左思右想,沒法把案子判得公平合理,只得把兩人收在監(jiān)里。 第二天,包公上任,聽說有兩個農(nóng)民在監(jiān)里罵人,提出來一審,知道事情的原因,就笑哈哈地對他們說:“你們本是一對好朋友,只是漫不經(jīng)心使牛抵角死亡,以致朋友反目成仇人,這實在是不應該的。今天本官勸你們言歸于好。”說罷,提筆寫了四行字: 二牛抵角, 不死即活; 活牛同耕, 死牛同剝。 兩個農(nóng)民聽完判決,都說這樣公平合理,謝過包公,攜手走出公堂。誰知那兩人剛走,又來一人報案。 那是西村農(nóng)民,名叫劉全。今天早晨他正要牽牛下地干活,來到牛圈時大吃一驚:原來他的大黃牛滿口血淋淋,牛舌頭不知給誰割掉了。他心疼得哭了一場,急來縣衙門要求破案。 包公看了狀子,心想:這很可能是劉全的仇人干的。就對劉全說:“看來,這頭牛是活不長了,你干脆把牛宰了,肉可以賣,我再資助你一些錢,這樣你又可以買一頭牛了。”劉全感激地揮淚告別。 劉全剛走,包公當即出了一張禁殺耕牛的布告: 本縣曉諭黎民百姓:為確保春耕春種,保養(yǎng)好耕牛,嚴禁私自宰殺。如有病牛,須請牛醫(yī)診治;診治無效的,先報呈縣衙,經(jīng)查驗后,方可宰殺。未經(jīng)查驗,擅自殺牛的,一律嚴懲不貸。有人捕捉到殺牛者,官府賞銀三百貫。此布。 第二天,劉全的鄰居李安前來報告說,劉全擅自宰殺耕牛。 包公想:村中的人一定都知道,劉全宰殺的是殘廢牛,而這個自稱劉全鄰居的人明知殺殘廢牛而來告他,不就是誣諂好人嗎?這人肯定和劉全有仇。包公出布告本來就是要引劉全的仇人出來?,F(xiàn)在問過姓名,知他叫李安。劉全曾告訴包公,李安曾和他有仇,看來此人必定是偷割牛舌的人。 一審問,李安只得供認了自己割牛舌而又來誣告的罪狀
范仲淹的新政失敗以后,北宋的朝政越來越腐敗,特別是在京城開封府,權(quán)貴大臣貪污受賄的風氣十分嚴重;一些皇親國戚更是肆無忌憚,不把國法放在眼里。后來,開封府來了個新任知府包拯,這種情況才有了點改變。
包拯是廬州合肥人,早年做過天長縣(今安徽天長)的縣令。有一次,縣里發(fā)生一個案件,有個農(nóng)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來,發(fā)現(xiàn)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著血,掰開牛嘴一看,原來牛的舌頭被人割掉了。這個農(nóng)民又氣又心痛,就趕到縣衙門告狀,要求包拯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這個無頭案該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狀的農(nóng)民說:“你先別聲張,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說?!?br> 農(nóng)民本來舍不得宰耕牛,按當時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來,割掉了舌頭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來,縣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農(nóng)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殺掉了。第二天,天長縣衙門里就有人來告發(fā)那農(nóng)民私宰耕牛。
包拯問明情況,立刻沉下臉,吆喝一聲說:“好大膽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頭,反倒來告人私宰耕牛?”
那個家伙一聽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頭,老老實實供認是他干的。
原來,割牛舌的人跟那個農(nóng)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發(fā)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審案的名聲就傳開了。
包拯做了幾任地方官,每到一個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雜稅,清理了一些冤案。后來,他被調(diào)到京城做諫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議。宋仁宗正想整頓一下開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調(diào)任開封府知府。
開封府是皇親國戚、豪門權(quán)貴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個當這差使,免不了跟權(quán)貴通關(guān)節(jié),接受賄賂。包拯上任以后,決心把這種腐敗的風氣整頓一下。
按照宋朝的規(guī)矩,誰要到衙門告狀,先得托人寫狀子,還得通過衙門小吏傳遞給知府。一些訟師惡棍,就趁機敲榨勒索。包拯破了這條規(guī)矩,老百姓要訴冤告狀,可以到府衙門前擊鼓。鼓聲一響,府衙門就大開正門,讓百姓直接上堂控告。這樣一來,衙門的小吏要想做手腳也不敢了。
有一年,開封發(fā)大水,那里一條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調(diào)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權(quán)貴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園、亭臺。包拯立刻下命令,要這些園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個權(quán)貴不肯拆除。開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還強詞奪理,拿出一張地契,硬說那塊地是他的產(chǎn)業(yè)。包拯詳細一檢查,發(fā)現(xiàn)地契是那個權(quán)貴自己偽造的。包拯十分生氣,勒令那人拆掉花園,還寫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發(fā)。那人一看事情鬧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來,也沒有他的好處,只好乖乖地把花園拆了。
一些權(quán)貴聽到包拯執(zhí)法嚴明,都嚇得不敢為非作歹。有個權(quán)貴想通關(guān)節(jié),打算送點什么禮物給包拯,旁人提醒他,別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潔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來在端州(今廣東肇慶)做過官。端州出產(chǎn)的硯臺,是當?shù)氐奶禺a(chǎn)?;蕦m規(guī)定,端州官員每年要進貢一批端硯到內(nèi)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進貢的機會,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貪污一批,去討好那些權(quán)貴大臣。搜刮去的端硯比進貢的要多出幾十倍。后來,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間征收端硯,除了進貢朝廷的以外,連一塊都不增加。直到他離開端州,從沒有私自要過一塊端硯。
那權(quán)貴聽了,知道沒有空子好鉆,也只好罷休。后來開封府的男女老少,沒有人不知道包拯是個大清官。民間流傳著兩句歌謠:“關(guān)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閻羅”是傳說里管地獄的神。)
包拯對親戚朋友也十分嚴格。有的親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點也不照顧。日子一久,親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氣,也不敢再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為樞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樣十分樸素,跟普通百姓一樣。過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遺囑說:后代子孫做了官,如果犯了貪污罪,不許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許葬在咱包家的墳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們的贊揚,在他死后,人們也把他當作清官的典型,尊稱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龍圖”(包拯得過天章閣待制、尤圖閣學士的官銜)民間流傳著許多包公鐵面無私、打擊權(quán)貴的故事,還編成包公辦案的戲曲和小說。雖然其中大都是虛構(gòu)的傳說,但是也反映了人們對清官的敬慕心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93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