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宋朝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了相關(guān)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有人喜歡火鍋,因為圍坐吃一鍋麻辣的火鍋不僅能帶來快感,讓人欲罷不能,還能給親朋好友們創(chuàng)造一個共度時光的好氛圍;有人喜歡精致的糕點,因為不僅能嘗到富有層次的甜蜜,還有多變的口感;有人喜歡花生、瓜子和清茶,因為一碟瓜子一壺茶,就能陪伴自己度過一個閑適的午后。然而北宋人喜歡羊肉,卻是因為稀少難得。
今天一頓火鍋,嘗遍牛、羊、豬、雞、鴨、魚一般也就幾百塊,價格還不及很多姑娘的一支口紅、一個包。不過在宋朝,羊肉的價格卻沒有今天的火鍋那么親民?!兑膱远≈驹浮酚涊d,宋高宗紹興年間,"吳中羊價絕高,肉一斤,為錢九百"。而當時縣尉(相當于今天縣公安局局長)一個月的工資也不過才七千七百文,也就買八斤多羊肉。
這樣高昂的價格,使得羊肉大多數(shù)時候都只能出現(xiàn)在權(quán)貴之家的宴席上,普通人家若是偶爾能得到一塊羊肉,那便如同收獲至寶,分外珍惜。因而像《水滸傳》第三十八回里提到的,一個路邊小攤都專賣羊肉,實在只是情節(jié)需要而已,現(xiàn)實里很難存在。
對于宋朝百姓而言,昂貴的羊肉就如同珍珠、玳瑁,是高品質(zhì)生活的象征。人們向往更好的生活,自然也就心念羊肉。加上宋朝的烹調(diào)技術(shù)也到了一定水平,像是光看看就能讓人垂涎三尺的"軟羊"一類的羊肉菜,人們也能做得出來。因而對這種珍貴的食材,民間就更是向往了。
不過宋朝羊肉貴,倒不是因而人們爭相追捧,而是因為宋朝羊肉產(chǎn)量低。物以稀為貴,難得的羊肉再遇上追捧,價格才更上一層樓。至于為何宋朝少羊肉,我們還得從國家整個情況去看。
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國家都缺少大面積的草場,各州縣的羊肉產(chǎn)量都非常有限。因而宋的羊肉產(chǎn)量,遠遠趕不上北方游牧民族。以至于當時金國的市集上,一百多斤的肥羊都是整只出售,且價格便宜。但南宋市集上卻只有賣羊肚、羊腰、羊血、羊肺一類的商家。就是偶有人賣整只羊,那羊也是長得像狗一樣,十分瘦削。
草場的匱乏還導致宋朝馬匹不足,因而為了更大的利益,尤其是國家安全,宋朝廷還要求將有限的草場和草料大部分都用在馬匹的飼養(yǎng)上。這進一步壓縮了羊肉產(chǎn)量的增長。
也許有朋友有不同想法了,既然原產(chǎn)量不夠,那為什么不進口呢?古代的運輸水平,尤其是冷藏、冷凍運輸,是完全無法和現(xiàn)在比擬的。因而當年唐玄宗那種"山頂千門次第開"而只為一筐荔枝的做法,在北宋是不可能大規(guī)模推廣開的。
那么冷鏈運輸不行,從游牧民族那里進口活的羊呢?這倒是可行,可成本也不低。要讓一頭頭活蹦亂跳的羊,從北方草原運到南方的餐桌,那代價也只有富貴人家承受得起。而在普通百姓那,羊肉就還是一種"愛而難得"的玉饌珍饈。
北宋知名老饕蘇軾曾言:"平生嗜羊炙,識味肯輕飽"。在被貶惠州期間,蘇軾就曾寫信給蘇轍,講了他在惠州吃羊肉的趣事。當時惠州的市場上,有商家每日殺一只羊出售,這也是每日僅有的一只羊。蘇軾想吃,卻又頂著被貶之官的名號,不好和當?shù)貦?quán)貴們搶著買羊肉。
可是蘇軾又放不下那羊肉,便找到了商家,訂下了一般沒人要的羊脊骨。作為一個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資深美食家,蘇軾拿著那一段羊脊骨,果真又倒騰出了花樣。他先將羊脊骨煮透,再淋上酒,撒上鹽,放到火上烘烤。待烤至骨肉微焦,便可享受一點點剔骨縫里的肉的樂趣。而蘇軾的這道私房菜,便是"羊蝎子"的雛形。
在信中,蘇軾還調(diào)侃弟弟,說他多年來身居高位,嘗遍了各種好羊肉,但一定還沒試過羊脊骨這等美味。不過自己一點點剔肉的吃法,好是好,就是圍繞在自己身邊的幾條狗不是很開心。畢竟,脊骨上僅有的那點肉,都進了自己的肚子。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酸甜苦辣咸,在各個地方都被演繹得各具特色。而羊肉這種食材,在不同地區(qū)的餐桌上,雖然做法不同,但都很美味。而在宋朝,宋人其實比游牧民族更會烹飪。只是可惜了宋的羊肉太少太貴,讓宋人空有一身廚藝,卻沒辦法發(fā)揮。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95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