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砝钍烂駬Q太子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代帝王,李治在位初期,在“貞觀之治”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了“永徽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唐朝人口最多300萬戶,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曾一度增長到380萬戶。因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如此評價:
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fēng)。
如果說“永徽之治”僅僅是“貞觀遺風(fēng)”,實(shí)際上并不公允,畢竟,唐高宗對唐朝也有諸多貢獻(xiàn),他在很多方面,甚至超越了乃父李世民。
例如,李世民晚年曾在征討高句麗時折戟,在唐高宗時期,大將蘇定方一度征服了朝鮮半島。唐高宗時期的名臣劉仁軌更是打得日寇800年不敢侵華。唐朝疆域最大的時期,就是在唐高宗在位期間。
然而,盡管唐高宗有如此成就,他仍然有不被后人認(rèn)可的地方,歐陽修在《新唐書》中如此評價唐高宗:
高宗溺愛衽席,不戒履霜之漸,而毒流天下,貽禍邦家。嗚呼,父子夫婦之間,可謂難哉!可不慎哉?
歐陽修指出了唐高宗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溺愛衽席”,說白了,就是唐高宗過于軟弱,寵出來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最終導(dǎo)致“貽禍邦家”,唐朝江山差點(diǎn)斷送在武氏手里。
歷史上的唐高宗,真的很軟弱嗎?答案是肯定的,甚至連他的父親李世民也認(rèn)為李治太過軟弱,曾一度想更換一位庶子擔(dān)任太子。
眾所周知,李世民的第一位太子并非李治,而是李承乾。唐朝武德年間,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后登基為帝。李世民登基后,最先安排了三個人的位置,即:尊父親李淵為太上皇,封妻子長孫氏為皇后,封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李世民一度認(rèn)為,太子李承乾必將接替自己,成為唐朝的第三位帝王。
李承乾身為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第一子,在封李承乾為太子的詔書上,李世民曾夸李承乾仁孝、睿哲。李承乾前期的表現(xiàn),也的確是一位優(yōu)秀的太子。只是,隨著其他兄弟的成長,李承乾對自己的信心越來越不足,尤其是李世民的嫡次子李泰日益獲得父親寵愛,李承乾卻接連犯了幾個錯誤后,李承乾一度誤以為李世民會改立李泰為太子。
在這種心理的作祟下,李承乾最終聯(lián)合侯君集、杜荷等人發(fā)動政變,意圖逼李世民提前禪位給自己。只可惜,事情敗露,李承乾最終被廢。李承乾被廢后,本來最有希望成為太子的李泰因?yàn)樽约旱募惫冻龃鷥r,被李世民貶黜。接下來,李世民僅有一位嫡子,那就是李治。在長孫無忌等人的勸說下,李世民立年僅15歲,成為李世民的第二位太子。
為了快速培養(yǎng)李治,李世民先后把自己最信任的幾位文臣武將都派到東宮輔佐太子,讓長孫無忌任太子太師、房玄齡任太子太傅、李勣任太子詹事、蕭瑀任太子太保。又讓李大亮、于志寧、馬周、褚遂良等人分別到東宮兼職。李世民不管是上朝議事,還是下朝批閱奏折,都讓李治待在身邊學(xué)習(xí)處理政務(wù)。在培養(yǎng)李治一段時間之后,李世民發(fā)現(xiàn),太子李治聰慧有余,但為人太過軟弱。李世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選對了太子。
有一天,李世民對長孫無忌私下里說:
“公勸我立雉奴,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資治通鑒·唐紀(jì)十三》,下同)
雉奴是李治的乳名。李世民是在對長孫無忌說:“你當(dāng)初讓我立李治為太子,但李治性格軟弱,恐怕不能擔(dān)此大任。怎么辦?”
聽到李世民這么一說,長孫無忌嚇得滿頭大汗,正思考該怎么回答,沒想到李世民說出一句更加驚人的話:
“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
即:朕的第三子、吳王李恪英武果斷,非常像朕,我想立李恪為太子,你覺得怎樣?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他的母親是隋煬帝之女楊氏。李恪雖然是李世民的庶子,但他的父母都是帝王血脈,所以并沒有人敢輕視李恪。李恪不僅長得英俊,而且為人豪爽,處事果斷,他在鎮(zhèn)守宋州期間,官聲很好,很得當(dāng)?shù)匕傩論泶?。但庶子畢竟庶子,在隋唐門閥時代,庶子永遠(yuǎn)無法和嫡子相比。所以,在李承乾被廢之時,李恪顯然沒有身為嫡子的李治占優(yōu)勢。
在得知李世民想傳位給李恪后,長孫無忌連忙嚴(yán)肅勸阻說:“萬萬不可!”
李世民問道:“為什么呢,難道李恪就不是你的外甥嗎?”在封建時期,庶子以嫡母為母,嫡母之兄是也是順治的舅舅。在外人看來,李恪和李治都是長孫無忌的外甥。但在長孫無忌心中,李治是他一手扶起來的親外甥,當(dāng)然要多搬維護(hù)。
長孫無忌的回答是:“太子李治不是懦弱,而是仁厚,這才是真正的依文治國的君主。太子乃天下儲君,不可以輕易更換?!崩钍烂裾J(rèn)真考慮長孫無忌的話后,最終放棄了立李恪為太子的打算。
筆者認(rèn)為,李世民經(jīng)過李承乾謀逆后,更換李治為太子,為了培養(yǎng)李治,李世民有些急于求成。發(fā)現(xiàn)李治的缺點(diǎn)后,李世民竟然又要換太子,這種做法的確不妥。若真的更換庶子李恪為太子,其他庶子必定紛紛覬覦皇位,到時候唐朝可能大亂。
李治或許不是完美的太子,但唐高宗后來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最為可惜是吳王李恪,他雖然被父親心儀,卻并未能成為太子。若吳王李恪能做一個安穩(wěn)的王爺也就罷了,但是,長孫無忌時刻在警惕著李恪。唐高宗登基后,長孫無忌借助“房遺愛謀反案”,故意陷害吳王李恪,李恪最終被殺。長孫無忌陷害李恪,和當(dāng)初李世民私下向長孫無忌透露想立李恪為太子,關(guān)系很大。
有意思的是,李恪在臨死前,怒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quán),構(gòu)害良善,宗社有靈,當(dāng)族滅不久!”這句話后來應(yīng)驗(yàn)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95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