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眄椨鹱詈笫×藚s為何留在了人們的心中?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烏江自刎,是項羽在楚漢相爭中做得最正確的一件事情;正是這個舉動,讓他從一個失敗者,升華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悲情英雄。
打個也許不恰當?shù)谋扔鳎喝绻殉h相爭視為一部戰(zhàn)爭大片,男主角項羽的自殺,使結局免于俗套,由此讓這部大片的評分從8分升到10分。
項羽在江東有擁護者,不過想翻盤基本沒戲
在烏江邊時,烏江亭長這么勸項羽東渡:“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奔磁c中原相比,江東雖小,但也方圓千里、擁眾幾十萬,依仗地利頑強抵抗,稱王一時也并非沒有可能。
那項羽在江東是不是有號召力?當然有的。項羽雖然缺點很明顯,但正是因此才顯得真實;而且他每次打仗都親自沖在第一線,對基層將士也是關愛有加,再加上指揮能力頂尖,這樣的人,在軍人中特別有吸引力,放在任何時代都是魅力領袖。
所以在他死后,魯?shù)氐陌傩請詻Q不降,甚至做好了被屠城的準備。不過正是這種為主死節(jié)的氣度打動了劉邦:這些人比英布、韓信那些墻頭草可靠譜多了。因此,他不僅善待魯?shù)匕傩?,還親自為項羽下葬、哭靈,同時還赦免了項氏全族,并封項伯等四人為列侯。通過這幾招,他才順利穩(wěn)定了楚地人心。
按理說,這樣的群眾基礎,加上方圓千里的地盤,項羽手上的牌比后來屢戰(zhàn)屢敗的劉備可強多了。如果跨過烏江負隅頑抗,能不能耗到劉邦陣營內部出亂子?比如拖到韓王信、英布、韓信等人造反的日子?
這基本不太可能,在垓下之戰(zhàn)后,項羽的失敗其實已經板上釘釘了。只要有他這種能力超群的敵人存在,劉邦陣營的各股勢力就不會散架,必定將其徹底鏟除才會安心。此外,江東偏居一隅,當時還未被徹底開發(fā),與中原相比比較落后,其實力與劉邦天差地別。
所以項羽即使東渡,失敗也是早晚的問題。不過他之所以自殺,并不僅僅出于這個原因。
項羽自殺是因為兵敗?更多是由于心灰意冷
項羽之所以從一呼百應的霸王淪落到四面楚歌,過于自負的性格是主要原因。劉邦、蕭何、韓信、英布等人,在他眼中不過是出身基層的小人物,與自己相傳數(shù)百年的貴族身份相比不值一提;而且在實力相差不是夸大到到離譜的情況下,這些人沒有一個是自己的對手,只有被按在地上暴錘的份兒,所以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被打敗的: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馀戰(zhàn),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這個“天亡我”其實有更深層的意思。我們知道,當初韓信在他身邊時,提出了很多計策,但都未被采用;其后被他視為“亞父”的范增,雖然作為頂級謀士,但同樣沒有市場;持續(xù)四年多的楚漢相爭中,項羽坐視劉邦依靠拉攏人心、勢力逐漸強大,自己卻逐漸窘迫,但他從未改變過策略,原因不是因為腦子不好使,而是出于理念的差異。
戰(zhàn)國時期,楚國身為紙面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卻處處挨打、日漸沒落,不是因為實力不夠,而是戰(zhàn)略思維落后于時代。當秦國對內變法、對外陰謀詭計無所不用其極的時候,楚國卻仍堅守著傳統(tǒng)的貴族政治,并且多次由于輕信秦國的諾言而落入詭計(比如600里地變成六里地,楚懷王被騙到咸陽而死)。
所以,也許在項羽看來,打仗就是打仗,如果搞那些陰謀詭計,即使贏了也不光彩;更別說為了一時的勝負,讓自己去低聲下氣、討好他人。所以他只是在龍且死后,嘗試派人去聯(lián)絡了曾經的手下韓信,在遭到拒絕后就再也沒有采取過類似的舉動。
而在烏江之畔,與其說他在感慨自己被上天拋棄,不如說是對自己多年來遵守的信念失去了信心。哀莫大于心死,況且對于一個遵守春秋氣節(jié)的貴族來說,自殺本來就不是什么難事。
主動放棄,使項羽與后世的梟雄豪杰們相比,人格提升了好幾個檔次
當亭長勸自己渡江時,項羽曾這樣表態(tài):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就是說,當初他帶出了8000名兄弟前往中原打天下,如今卻孤身一人、如同喪家之犬般逃回去,這是人能干出來的事?而且這句話還有一層意思:自己不想回去再度禍害江東的父老相親。
如果項羽東渡,楚地人八成會繼續(xù)支持他;屆時漢軍大舉前來,死的人可不僅僅是一城兩城的概念了。若因為自己一個人的茍且,而禍及千千萬萬的無辜,相信項羽這種人干不出來。不然為什么韓信評價他是“婦人之仁”。
后世的梟雄們信奉的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生死觀是好死不如賴活、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而且普遍堅信大丈夫能屈能伸,為了達成目的,可以忍受一時的屈辱、轉身卻在背后猛捅刀子。相信這也是如今我們大部分人持有的觀念。
而項羽卻不,當自己的信念被摧毀、跟隨自己創(chuàng)業(yè)的子弟兵死傷殆盡時,他不愿意禍及更多鄉(xiāng)親,果斷拋棄了茍且偷生的機會;既沒有走為上策,更沒有好言討?zhàn)?,而是看著漢軍中的老熟人呂馬童說:“聽說劉邦以千金、萬戶侯的價格求購我的人頭,那就成全你這位故交吧。”其后揮劍自盡(此時他其實只有不到31歲)。
而那些漢軍則為了爭搶尸體而自相殘殺,死了好幾十人。這個場面千年難遇:勝利者看起來像小丑,失敗者卻體現(xiàn)出令人敬仰的英雄氣魄。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改變了“成王敗寇”規(guī)律的,也許只有楚霸王項羽一人。所以你說他自殺得對不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05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