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硗跣哂心男┕?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談及王玄策,想必大家熟知的就是他一人滅一國的事跡,這確實屬于王玄策的功績,但卻不是他對于李唐王朝的最大貢獻。在這兒,或許有人會疑惑,還有什么能夠比得上“滅一國”的功績嘛,還真就有。
首先應該了解的是,王玄策雖然在當下有著盛名,但在當時卻名聲不顯,畢竟唐初名將云集,怎么也輪不上王玄策。之前有朋友疑惑王玄策“一人滅一國”如此兇殘為什么凌煙閣榜上無名,我確實有點兒腦殼發(fā)蒙。
事實上,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都是當時位高權重的大人物,為李唐王朝為李世民的霸業(yè)前前后后付出了諸多心血,品級也都在三品以上。而王玄策雖然滅了北印度的強國,但是在大唐眼中也不過是踩死了大一點的螞蟻,王玄策終其一生五品下的官職就能看出這一點。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與“一人滅一國”的事跡比起來,事實上王玄策在其他方面的努力對于李唐王朝的貢獻更大,三次出使印度(一說四次)不僅僅是溝通了當時與天竺諸國的聯(lián)系,對于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發(fā)展也給予了深遠影響(類似于唐僧玄奘的貢獻)。
唐初,在天可汗李世民的統(tǒng)治下,對于四周的探索積極性十足,包容開放的態(tài)度才有了四方來朝的盛世。就與天竺的交流而言,王玄策是繼玄奘之后又一位使者(當然目的不同,玄奘屬于偷溜出國學習佛法,王玄策是屬于國家間的交流)。
“要致富先修路”,這里邊說的便是道路暢通的重要性,王玄策雖然沒有修路但卻開辟了一條新的通往天竺諸國的道路:甘肅——青?!岵礌枴《?,玄奘則是由玉門關沿著之前的絲綢之路出發(fā)。新道路的開拓,以快捷安全幾乎代替了原先的絲綢之路,極大地加強了與天竺諸國的往來交流。
上邊談到的王玄策“一人滅一國”便是發(fā)生在第二次出使的時期,盛唐使團一路上受到天竺諸國的禮待,按理來說此次出使也同第一次一樣過來充當高高在上的上使。然而這一時期,戒日王恰巧駕鶴西去,宰相阿羅那順篡奪了權力,并發(fā)動人馬將王玄策一行人扣押了下來。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得以逃脫,向小國泥婆羅借了7000余人又有吐蕃1200精銳的支持,很快便報了一箭之仇,攻破國都擒獲阿羅那順,而俘虜?shù)娜f余人或許便成了長安街頭的“昆侖奴”,這也使得大唐的威名更盛。
如此功績卻未得重用自然并非無緣無故:一、戒日王朝本身就是相對松散的聯(lián)盟國,下邊有著三十余個藩國,戒日王一死便分裂。而阿羅那順也得位不正,自然戰(zhàn)斗力不強。 二、王玄策之所以能夠攻破中天竺國都,是依賴著泥婆羅與吐蕃的援兵,而這顯然并非講道理就能得來的,盛唐的威名才是主要。 三、對于李唐王朝來說,中天竺不過是小國,即使它統(tǒng)一了北印度。
其實,王玄策另一項功績更為重要,只是沒有那般轟轟烈烈具有傳奇色彩。出使交流自然帶回了他國的物種,火珠、郁金香、菩提樹、波稜菜(菠菜)、酢菜、渾堤蔥、胡芹等的傳入,豐富了唐人的飲食結構。而印度石蜜制造方法的傳入,再經過了改進后,揚州甘蔗榨汁制糖工藝才更進一步,由紫紅塊狀的糖變成了顆粒狀的白砂糖。
事實上,王玄策出使帶回的不僅僅是物種的交換,還有著文化科技的交流,如印度醫(yī)學、佛經等等。王玄策作為大唐與西域天竺諸國聯(lián)系的友好使者,“一人滅一國”的事跡固然傳奇,但文明之間的交流更是深遠積極。
王玄策,漢族,唐朝河南洛陽人,與當時高僧玄奘同鄉(xiāng)。唐初貞觀十七年至龍朔元年(643~661)間三次出使印度(一說四赴印度)的使節(jié)。曾為融州黃水縣令,后升為朝散大夫。公元641年因北印度的瑪卡達送使節(jié)來唐,因而以對其答札之副使節(jié)身份。接著,翌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而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奪事件,創(chuàng)造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戰(zhàn)績。658年,第三度被選為往印度之使節(jié),在各地訪問之間,還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參拜。關于這些印度旅行的事跡,他雖記錄有《中天竺行記》一書,惟完本早已失卻,只余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殘篇
人物生平
王玄策早年事跡不詳,初任融州黃水縣令。貞觀十七年(643年)三月,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朝散大夫、衛(wèi)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護送婆羅門國使節(jié)回國。同年十二月,到達摩伽陀國。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時任右率府長史的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前往印度訪問與唐朝有友好關系的印度瑪卡達國的國王西拉迪提亞。王玄策好不容易來到印度后,卻發(fā)現(xiàn)西拉迪提亞王已死,王位被印度大臣阿爾裘那所篡奪。同時,不光是瑪卡達國,當時全印度幾乎均陷入戰(zhàn)亂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還受到阿爾裘那派兵襲擊,身陷牢獄之中。幸好后來王玄策安然脫困,逃離瑪卡達。
王玄策沒有就這樣逃回大唐,而是策馬自印度大陸北上,渡過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尼泊爾王國。在此他與尼泊爾的阿姆修瓦爾曼王談判,王玄策就以迎娶唐太宗養(yǎng)女文成公主而與唐朝具有友好關系的吐蕃(即今西藏)的王中之王的名義,向尼泊爾的阿姆修瓦爾曼王借兵。借用七千尼泊爾騎兵,再度帶兵回到瑪卡達國向篡奪者阿爾裘那挑戰(zhàn)。
在激戰(zhàn)之后,王玄策終于獲得勝利。于甘地斯河畔的決戰(zhàn)中,包含象部隊在內的阿爾裘那軍戰(zhàn)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斃的則有一萬之數(shù),被俘虜者至少一萬一千人,大大地慘敗。據推斷,其總兵力至少有三萬,王玄策以少數(shù)之兵獲得大勝,而且還是在異國、并以異國之兵得勝,實屬不易。
王玄策在俘虜阿爾裘那、恢復瑪卡達國的和平之后,就率領尼泊爾軍回到其母國。當然,這時也救出其他留在牢獄中的部下,在俘虜提拉布陣提王阿爾裘那后,于648年將之獻予唐太宗,回到大唐。
王玄策最初出使印度,并不是以正使的身份,而是副使。第二次前往時則升為正使,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奪事件,而率領尼泊爾的騎兵大為活躍。其后他還曾經再一次前往,他此次其實是去寺廟中參拜。是立下大功之后,揮揮雙手就回去的人。
由于在中國境內他并沒有做過什么,因此也沒有什么特別發(fā)揮。在從印度回來后,也只是辛苦就結束,算是有點可憐。這個人曾把包括自己所做過的事,以及印度的地理等做了詳細的記錄留傳,稱為《中天竺國行記》,可惜如今已經散落,幾乎沒有留存下來。
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不料此時統(tǒng)治天竺眾多諸侯小國的戒日王病逝,帝那伏帝國君阿祖那趁亂篡位僭立,并實行殘酷的宗教迫害。阿祖那聽說大唐使節(jié)來到,竟派出千余兵將伏擊唐使,將王玄策一行全部投入牢獄。
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冒險越獄,并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下,逃出天竺北上至尼泊爾,借得尼泊爾騎兵七千及吐蕃騎兵一千二百名,再入天竺,與阿祖那的數(shù)萬大軍展開激戰(zhàn),殺死敵軍數(shù)千、溺斃萬余、俘虜一萬多人,又巧布“火牛陣”,一舉摧毀阿祖那親自統(tǒng)率的七萬戰(zhàn)象部隊,生擒阿祖那,使天竺諸國恢復了安定與和平。
雖為曾經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絕后奇功”的唐代使節(jié),王玄策三度出使天竺的經歷卻在史書上鮮有記載。究其原因,田中芳樹不無幽默地表示,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中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奪目光彩淹沒了與之同時代的王玄策,而且他的官位比較低,在正史當中不可能單獨為他樹碑立傳。一個人出名是要靠宣傳的,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這位英雄最終為世人所遺忘。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國(Magadha)國王曷利失尸羅迭(逸)多(梵語:Harsha Sīlāditya,即戒日王)繼玄奘訪問該國之后致書唐廷,唐命云騎尉梁懷璥回報,尸羅迭多遣使隨之來中國。貞觀十七年三月,唐派行衛(wèi)尉寺丞李義表為正使、王玄策為副使,伴隨印度使節(jié)報聘,貞觀十九年正月到達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西南拉杰吉爾),次年回國。貞觀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未至,尸羅迭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爾邦北部蒂魯特)王阿羅那順(Arunasva)立,發(fā)兵拒唐使入境。玄策從騎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發(fā)兵一千二百人,與泥婆羅(今尼泊爾)王那陵提婆(Narendra-deva;)兵七千騎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羅那順而歸。高宗顯慶三年(658,一說顯慶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達婆栗阇(今印度達班加北部)國,五年訪問摩訶菩提寺,禮佛而歸。
貞觀二十二年,大臣王玄策在對外作戰(zhàn)中,俘獲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為迎合李世民乞求長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獻給李世民。這個印度和尚吹噓自己有二百歲高齡,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之術,并信誓旦旦地說,吃了他煉的丹藥,一定能長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飛升到天宮里去成為仙人。
王玄策回到長安時,已是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得知自己的手下在外面這么爭氣,自然是驚喜不已,立即給王玄策連升兩級,冊封他為朝散大夫,并舉行了隆重的儀式,押阿羅那順獻俘于太廟。
天竺和尚那羅邇娑婆不知道通過何種手段“潛伏”到了李世民的身邊,接著,李世民就命他給自己造“延年之藥”,隔三差五就拿一些五顏六色的小藥丸來給李世民吃,不久李世民中毒而死。此時距王玄策歸國僅僅一年。王玄策受李世民之死牽連,仕途受阻,終生再未升遷。
主要成就
出使印度
大唐周邊蔥嶺南有國名叫天竺(即今印度)。唐初,印度半島最強大的中印度統(tǒng)一印度半島建立摩揭陀帝國,并很快與唐朝建立友好關系。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目的有三:一是出使印度。二是拜會吐蕃王松贊干布,睦鄰友好。三是看望文成公主。
但此時印度發(fā)生了政變,唐軍對此一無所知,照常上路。篡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jié)入境,竟派了2000人馬半路伏擊,除王玄策、蔣師仁外從騎皆遇難,王玄策被擒扣押。后來,王玄策、蔣師仁尋機逃脫,發(fā)誓要滅絕印度,以雪使者被殺之恥!兩人于是策馬北上,渡過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了尼泊爾。在尼泊爾,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吐蕃王松贊干布的名義(當時松贊干布分別迎娶了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和大唐帝國的文成公主為皇后),向尼泊爾借得7000騎兵,同時還檄召臨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外加吐蕃松贊干布派來了1200名精銳騎兵,人馬總數(shù)接近一萬。自命為總管、命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印度。
擊潰印軍
在北印度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陣”一仗擊潰印度數(shù)萬象軍。阿羅順那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手段——云梯、拋石車、火攻,狠攻月余。公元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印度兵將三千,印度兵將落水溺斃者超一萬,被俘一萬一千,阿羅順那逃回中印度。
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印度,并發(fā)誓要盡滅印度。而印度兵將與唐軍(算是外籍軍團)一接觸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印度,求得東印度王尸鳩摩援兵,接著再招集散兵殘將準備反攻唐軍。玄策、師仁設分兵用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余眾盡坑殺。最后,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shù)萬據守的朝乾托衛(wèi)城也被蔣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印度滅亡!
由于東印度援助阿羅順那,王玄策準備順勢再亡東印度。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國,王玄策方才罷兵回朝述職,同時將阿羅順那披枷帶鎖押回長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詔封賞玄策,授散朝大夫。
人物評價
一人滅一國!這個難度比起漢代常惠用異國軍隊攻匈奴還難。因?;萁洜I了近二十年而且軍力占優(yōu),方才聯(lián)盟烏孫擊敗匈奴。王玄策事跡的精彩程度不亞于好萊塢大片,而從這段史實中也可以看出唐代前期國家之強盛和國際影響力。不過,我們也應看到“一人滅一國”只是籠統(tǒng)的說法。王玄策的確有指揮之功,但是若沒有吐蕃和泥婆羅(尼泊爾)的借兵,王玄策一人也斷然不能成事。
大漠狼峰孤煙直,天蒼地茫嘯西番。
鐵騎踏破極樂土,揚鞭異域蔑沙場。
開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驃騎郎。
王玄策,唐代洛陽人,生卒年代不詳。早期曾在廣西做過縣令,后升任朝三三五四大夫官職,這是王玄策一生中最高的官銜。
但中國古代修官史上有一個很不好的傳統(tǒng),五品官員沒有資格立傳。所以新舊唐書都沒有王玄策的傳記,雖然他做了一件很邪乎的事。雖然他本人記錄了一本中天竺行記的關于印度的這些游記,但整本書早已失傳,只剩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零散的片段。
然而,歷史永遠不會被抹去。日本玄幻文學大師田中芳樹通過多次考證,以天竺熱風錄年為線索,再現(xiàn)了這段幾乎被遺忘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即盛唐時期王玄策出使印度的真實故事。
追求征服印度
公元七世紀,印度被分為東南、西北、中、西五部分,其中中支朱迅速強大,統(tǒng)一了印度半島,建立了莫迦陀帝國。
中國天竺國王羅一多對唐帝國非常友好。恰逢非常著名的唐僧玄奘去印度取經。中國天竺國王羅一多專門接見玄奘,并詢問唐太宗李世民的情況。
當尸羅一多得知李世民是一個“圣人之言”的君主時,他決定讓兩國之間的特使,以顯示他永恒的友誼。
公元641年,尸羅一多出使長安。采訪結束后,李世民非常高興。過了兩年,派使團回訪,王玄策擔任副使。
在第一次出使中,王玄策只是一個次要角色,有史家認為當時王玄策的身份是翻譯官,一句話不太重要。
公元647年,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
這一次,王玄策不僅是大使,也是史上最戲劇性戰(zhàn)爭之一的主角。這次出訪期間,朝廷給他指派了一個名叫姜的人擔任副使。使團共有30多人,他們還攜帶了大量的禮物前往印度半島的各個國家。
因為是第二次任務,王玄策以為會和上次一樣。雙方在友好的氣氛中回顧了傳統(tǒng)友誼,隨后設宴款待,度過了愉快的時光。最后,他帶著幾本佛經回到了中國。沒想到,王玄策剛上路,中天竺就發(fā)生了大事故?!獓趿_一多死了。"這個國家發(fā)生了很大的混亂,他的大臣付娜皇帝阿羅娜舜篡奪了王位."那個年代,既沒有衛(wèi)星,也沒有手機,信息相當不發(fā)達。王玄策自然不會知道自己的友鄰發(fā)生了政變,它繼續(xù)爬山越嶺,向著中之珠前進。
今年4月,王玄策使團進入印度領土。
中國天竺新王阿羅納順對唐帝國采取敵視態(tài)度,居然派2000名士兵伏擊使團。一些歷史學家解釋說,阿羅納順可能是看中了唐帝國對其他國家的的饋贈。我覺得如果是那樣的話,阿羅娜順真的是瘋了。一路送來的禮物肯定不多,也不值錢。為什么做這種傻事?
王玄策和姜都措手不及。使團里30多人是搞外交的,沒有戰(zhàn)斗力。他們很快被殺得體無完膚,所有幸存者,如王玄策和姜都被抓獲。
借來的士兵發(fā)誓討厭雪。
然而,王玄策得到了和姜一起逃跑的機會。
外交官混在一起很慘,但至少逃脫了。漢朝的外交元老蘇武從來沒有逃脫過,大半輩子都在北海放羊。
但王玄策不是普通人。他很有骨氣。他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保全面子。他發(fā)誓要消滅印度,——大使很生氣,后果很嚴重。
問題是,要消滅人,就得有兵!我手下30多人,死了抓了,就剩兩個人帶r了
“多國部隊”集結完畢后,王玄策自任總帥,命蔣為先鋒,浩浩蕩蕩殺了仲志柱。羅納順慌忙派“象軍”出戰(zhàn)?!跋筌姟笔悄蟻喬赜械牟筷?。士兵坐在大象上指揮沖鋒和射箭,步兵緊隨其后,類似于今天的坦克。大象橫沖直撞,敵人難以招架,看起來很厲害。但是,這種“裝甲作戰(zhàn)”也欺負沒見過世面的小國。王玄策雖然是個沒打過仗的文官,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涵蓋了非常深刻的兵法。你怎么會害怕幾頭大象呢?
王玄策指揮部下使用“火牛陣”,數(shù)十頭牛帶著紅光沖向“象軍”。哪里有不怕火的動物,哪里就有數(shù)萬“象軍”亂作一團,無數(shù)士兵被大象踩死。阿那順大驚,只得守城。
王玄策指揮軍隊用梯子和弩連續(xù)攻城,不僅讓他指揮的“多國部隊”的士兵見識更廣,也讓中天竺的士兵對大開眼界。他們在哪里見過如此高科技的武器?“連戰(zhàn)三天,大到三千多人被砍頭,一萬人淹死在水里。阿羅納棄城而逃。”
中天竺被滅后,阿羅納帶著少量殘兵逃到了東天竺,并從東天竺鳩山國王的尸體上搬來援軍,企圖反攻。王玄策大怒,揮師東進,一舉全殲阿羅娜順部,生擒阿羅娜順。“其余的人都被殺了,580個城市下降近和遠,二萬二千男人和女人被抓獲,三萬多匹馬和牛。天竺怕了?!?br>
由于東天竺輔佐阿羅納順,王玄策準備乘勝追擊,高氣勢滅了東天竺。尸鴿把他嚇得魂飛魄散,急忙送來幾千匹牛馬,一些金銀財寶,向王玄策賠禮道歉。王玄策沒有放棄。王玄策救出了其他被俘的外交官員,把阿羅納順押上囚車,回國匯報處理戰(zhàn)利品的工作。
一個死里逃生的外交官,指揮著一支萬人“多國部隊”,橫掃印度半島,“一人滅一國”的傳奇經歷,如果不是唐會要和通典,很難相信這個外交官創(chuàng)造的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
歷史評價
一人滅國,比漢朝?;莨バ倥€難。因為?;萁甑慕洜I,加上其超強的軍力,烏孫打敗了匈奴。比好萊塢大片不知好多少倍,更何況后者多是虛構和意淫,而前者是活生生的歷史事實。今天,我們可能無法想象:大唐帝國國力之強,國威之遠。當真是:英雄不足,刀馬所到之處,皆是中國人。真是應驗了漢朝大將陳湯的一句話:明明萬里之內,攻我國者,即使遠在天邊也要受到懲罰!
大漠中,狼峰孤煙直,天高云淡。
騎著鐵蹄穿越天堂,鞭撻異鄉(xiāng)鄙視戰(zhàn)場。
新疆自有朝散,何不忘驃騎。
汪壯玄策!莊大唐帝國!
漢朝:班超
班超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外交家,他的父親是史學家班彪,沒錯,班超還有個哥哥叫班固,還有個姐妹叫班昭,一家子的史學家。當時西域諸屬國自王莽篡漢之后脫離中央王朝管轄,被北匈奴所控制。北匈奴得到西域的人力、物力后,實力大增,屢次進犯河西諸郡,使得邊地人民不堪其苦。
奉車都尉竇固等人出兵攻打北匈奴,班超隨從北征,由于班超才能卓絕,很快就贏得竇固的賞識,派他和從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當時鄯善國“兩面三刀”,班超知道后,就和自己的手下夜襲匈奴使團營,并全滅之。事后鄯善王大驚失色,舉國震恐,立馬臣服東漢王朝。
在之后的三十一年的時間里,班超收復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回歸,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期間,班超還率領西域諸國聯(lián)軍滅了尉頭國和姑墨國,并降服了莎車國、龜茲國等西域強國;還有一次,大月氏率七萬大軍來犯,反被班超以弱勝強。因班超的功績實在太卓絕,故而被封為定遠侯,食邑千戶,后人稱之為“班定遠”,萬里封侯,歷史上僅此一例。
唐朝:王玄策
王玄策是唐朝時期的外交家,但在歷史上卻名氣不顯,甚至很多人認為王玄策是虛構的,或者說被夸大了功績,其實不然,王玄策的功績那都是實實在在的。王玄策原本只是一位縣令,后跟隨上護軍李義表護送天竺婆羅門國使節(jié)回國;回國后不久,又以正使的身份帶使團出使天竺諸國。
當時天竺小國林立,很多小國都聽過大唐王朝的強大,故而派使臣準備與王玄策一起到唐朝朝貢,但沒想到中天竺王尸羅逸多死,國中大亂,其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這阿羅那順篡位也就算了,還派兵搶劫王玄策使團。王玄策在別人的幫助下才逃脫,但心中氣啊。
于是王玄策一路跑到了吐蕃,發(fā)檄文征召軍隊,得到1200吐蕃兵、7000泥婆羅騎兵,十分輕松的就把中天竺國給滅了,一舉震驚了整個天竺;回國后,王玄策把俘獲的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俘虜?shù)哪信f二千人、牛馬二萬余送到長安獻俘。但唐太宗認為王玄策的功績不算什么,只給王玄策封了個朝散大夫的官職。
明朝:鄭和
鄭和本姓馬,名叫馬三寶,年輕時從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習戰(zhàn)。后在靖難之役中有功,升任為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后被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jiān)”。歷史上關于朱棣為何派鄭和下西洋的猜測有很多,但不管原因是什么,反正在公元1405年的時候,朱棣派他最信任的太監(jiān)鄭和率當時世界上最龐大、最強大的海軍下海了。
鄭和的奉命出使,是為與西洋各國建立友好關系,創(chuàng)造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而進行活動的。鄭和來到南洋以后,以強大的武裝力量,告誡那些“喜戰(zhàn)好斗”的島國;但總也有不聽話的,比如錫蘭山國,這錫蘭山國王親率五萬士兵準備一舉殲滅鄭和的艦隊,結果被鄭和率兩千精銳偷襲王城,而后艦隊和鄭和部的前后夾擊錫蘭山國王的軍隊,五萬大軍全滅……
錫蘭山國被滅之后,國王及家屬還有一些大臣被鄭和俘虜回國,結果很搞笑。朱棣覺得錫蘭山國王不是惡人,只是太傻了,不知道明朝的強大才失了智,所謂不知者無罪嘛,就把他們給放了,并命令禮部為錫蘭山國新選了國王,并建立了新王朝。幾千里外滅了個國,然后又放了國王,再給他們選新國王,全程幾乎無阻力,明朝的強大,不言而喻。
清朝:李鴻章
李鴻章是晚清名臣,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chuàng)始人和統(tǒng)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鎮(zhèn)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zhàn)爭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并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赡芎芏嗳藭枺皇钦f外交官嗎?這李鴻章不是外交官吧?
其實不然,李鴻章一生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尤其是在甲午戰(zhàn)爭后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時,日本只要李鴻章來談判,其他的人來一概不談。后世關于李鴻章談判的正面和負面的評價有很多,就不過多評價了,反正在李鴻章死了數(shù)十年后,他的墳被刨,穿著黃馬褂的遺體原本保存完好,結果被群眾掛在拖拉機后面游街,直至尸骨無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05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