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雍正繼位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xì)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近些年,大量歷史題材的影視劇走上熒屏,掀起了一股古裝熱,在國產(chǎn)劇中,歷史劇占比越來越高。歷史劇越來越多,隨之而來也誕生出一個新問題,那就是篡改歷史。很多人都說歷史是枯燥的,所以那些編劇們,為了讓作品不再枯燥,更受觀眾喜愛,或者為了迎合觀眾的思想,將原本的歷史真相掩蓋,換上另一種更加讓人滿意的結(jié)局。這就導(dǎo)致了很多不明真相的觀眾,誤把電視情節(jié)當(dāng)作真正的歷史,從而被誤導(dǎo)。
就拿雍正皇帝來說,這位清朝著名的工作狂,現(xiàn)在被人冠上了篡改詔書的帽子,很多人說雍正是靠著隆科多的幫助,更改了康熙皇帝的傳位詔書,將原本的“傳位十四阿哥”,改為了“傳位于四阿哥”,這才成功當(dāng)上皇帝。用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把十改成于,確實是行得通的,那么雍正當(dāng)年真的這么做過嗎?難道被譽為“以勤先天下”的雍正,是靠著這種齷齪手法,把本屬于十四阿哥的皇位搶到手的嗎?
其實雍正篡改詔書得皇位,純粹是謠傳,因為漏洞實在是太多了,首先我們剛才說了,把“十”改成“于”按照現(xiàn)在的寫法是行得通的,但是在幾百年前的大清朝,“于”字并不是這種寫法,以前的繁體字寫法是“於”,把“十”改成“於”可并不好改。第二點就是當(dāng)時的圣旨,不光只有漢字,大清朝的皇帝是滿洲人,我們也習(xí)慣稱呼清朝為滿清,他們的圣旨,除了漢字以外,還有滿文,滿文中的十和于字書寫方式差距更大,所以說即使他能將漢字的改了,也沒有本事把滿文的改了。
第三點就是名字,作為一封傳位詔書,康熙不會只寫傳位于第幾子就結(jié)束了,后面肯定會帶上名字,如果真想傳位給十四阿哥,那么詔書上應(yīng)該會寫:傳位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雍正的名字叫做胤禛,禛與禵這兩個字也很難改。第四點就是語句方面,按照滿清的習(xí)慣,不管是傳位給老四還是十四,前面都得有個“皇”字,再拿十四阿哥打比方,傳位給他詔書中寫的應(yīng)該是:傳位皇十四子胤禵。如果老四要改,他只能改成:傳位皇于四子胤禛。那么在讀法上是很不通順的。再有一點就是他們的爵位也不同,雍正的爵位是雍親王,胤禵的爵位是恂郡王,傳位詔書中也會提到,這個同樣也無法更改。
綜上所述,雍正更改康熙遺詔的說法是不成立的。真正讓史學(xué)家懷疑的,是雍正的繼位過程,我們現(xiàn)在無法知道康熙在去世之前,究竟是想立誰為后繼之君,也許他有過想立十四子胤禵為繼承人的想法,而且雍正的繼位過程也充滿了疑點。首先就是雍正的自相矛盾,在繼位之初,一直流傳著隆科多獨自奉詔的說法,到了雍正七年,雍正又提出了“八人面諭”的說法,而這時,面諭的八人不是死就是被囚禁,已經(jīng)無從證實。
再有就是胤禵在回京時,雍正命人在路上攔截收繳他與康熙往來的奏折和密信,這個做法不免讓人懷疑,也許胤禵和康熙的往來密信中,隱藏著關(guān)于繼承人的一些秘密。再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康熙遺詔本身,康熙遺詔一共一式四份,但都不是康熙親自手書,而是康熙去世之后,由雍正和隆科多擬就,翰林院修改而成的,所以這份遺詔雖然明確說明將皇位傳給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但畢竟是雍正擬就的,沒有說服力。
目前關(guān)于康熙究竟想傳位給誰,史學(xué)界并沒有統(tǒng)一的結(jié)論,也許康熙去世突然,沒來得及宣布繼承人,這份康熙遺詔是雍正和隆科多偽造;但也有可能康熙臨死前確實留下傳位于雍正的口諭,雍正根據(jù)口諭擬就遺詔。康熙傳位給誰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千古之謎,但是關(guān)于雍正把“十”改成“于”的說法,絕對不成立。
一直以來,康熙究竟傳位給何人都存在很多的爭議。有人認(rèn)為雍正更改了康熙的遺詔。遺詔上寫的內(nèi)容是?傳位十四子?,雍正將?十?字加了一橫,于是變成了?傳位于四子?,這才繼任了皇位。
對于這個說法是沒有什么可信度的,遺詔是一件多么慎重的事情,在遺詔上除了第幾個皇子之外,肯定還會把名字、位份都給寫上去的。比如說雍正當(dāng)時是雍親王,名字叫做胤禛,這些都屬于基本信息,不可缺少的,否則遺詔也太容易修改了。
另外,康熙當(dāng)時的遺詔采用的是滿文,滿文的寫法與我們今日漢字的寫法是不同的。?十?字加了一橫變成?于?,這也只是無稽之談罷了。
要么就是雍正有辦法臨摹康熙的字跡,寫出一份一模一樣的詔書,否則的話康熙的遺詔就是真的,并沒有被篡改。
康熙優(yōu)秀的兒子的確是很多,本來康熙最中意的接班人是太子。可惜太子實在是太讓康熙失望了,廢了兩次又立了兩次,最終還是沒能登上皇位。除了太子之外,當(dāng)時大臣一部分站隊八王爺,一部分站隊四王爺。
八王爺后來因為海東青事件,徹底失去了康熙的心。加上八王爺?shù)纳钢皇且粋€宮女,出生低賤,康熙不愿意將皇位交在他的手上。如此算來,最合適的人選就是四王爺了。
在康熙在位的末年,清朝其實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多事情,國庫開始出現(xiàn)空虛了。康熙是一個何等精明的皇帝,他自然是第一時間就察覺到了。他清楚地知道下一任繼位的皇帝,這位置不好做。
必須要足夠賢明,要有足夠的能力和膽量,才能夠扭轉(zhuǎn)這樣的局面。在綜合考慮之下,四王爺胤禛是最合適的人選。
康熙61年11月13日,69歲的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做了61年的大清皇帝后,在京西的暢春園去世。七天后,皇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雍正。
雍正繼位不久,各種指責(zé)不斷,比如說他以陰謀手段改寫詔書、謀害父親、篡奪皇位等,流言開始沸沸揚揚地傳播開來。那么雍正到底是不是私自改寫詔書,篡奪皇位呢?
說法一、關(guān)于雍正繼位,民間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滴鮽魑贿z詔上,原來寫的是“傳位十四子”,雍正與隆科多勾結(jié),將“十”字改為“于”字,成為“傳位于四子”。
事實上,清朝的詔書向來都是用滿漢兩種文本來寫的,而且是滿文優(yōu)先??滴躐{崩,事起倉促,只用一種文本這是可以理解的,而這一文本恰恰就是滿文,滿文是無法按照以上這種說法進(jìn)行改寫的。
其實,即使是漢文的文本,改詔也不容易。在清代的制度,在檔案中凡寫到皇子時,一定要有一個“皇”字,如雍親王是“皇四子”,不能稱為“四子”;所謂的“傳位十四子”,就應(yīng)該寫成“傳位皇十四子”。如果篡改詔書,僅將“十”改成“于”,那么“傳位皇十四子”就改成了“傳位皇于四子”,因此所謂雍正把詔書中“十”字改成“于”子的說法,是靠不住的。
說法二、還有人說,是雍正假傳了圣旨。民間野史風(fēng)傳,隆科多假傳圣旨,搶奪了本屬于皇十四子胤禵的皇位。
康熙臨終之時,本來是想降旨召十四阿哥胤禵前來。當(dāng)時,十四阿哥以大將軍王的身份正在西部領(lǐng)軍,進(jìn)行平定準(zhǔn)噶爾之戰(zhàn)。但這道圣旨被隆科多藏起來了,他另擬了一道圣旨,將四阿哥雍親王胤禛召到了康熙御榻跟前??滴跻豢矗瑏淼氖撬陌⒏?,只得將皇位傳給了雍正。
清朝皇帝下旨,它有一套固定的程序??滴趸实廴绻胍偈陌⒏缜皝?,他應(yīng)該先由內(nèi)閣承辦,撰寫詔書,然后交由兵部,經(jīng)過驛站飛馬傳遞到西線去。但是隆科多既不是內(nèi)閣大學(xué)士,又不是兵部尚書,沒有可能隱瞞圣旨。由此可見,假傳圣旨的說法也是子虛烏有。
關(guān)于雍正順利繼位的傳言,雍正當(dāng)時就不斷的向人們解釋??墒窃浇忉屧?jīng)]人信,真尷尬。
肯定不是的。
康熙為遺詔的事情做了很長時間的準(zhǔn)備,斷不會出現(xiàn)“十”改成“于”那樣的情況,古代的“于”是繁體,不是這么寫的;傳位詔書應(yīng)該是滿漢文字,也不容易做手腳??滴鯕w天的時候,旁人很多,包括沒有落罪的所有皇子,那么多眼睛盯著,沒有人能夠作弊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08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