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隋朝名臣李綱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作為文臣,最高的榮耀莫過于教導(dǎo)太子了,能夠成為太子的老師是十分榮耀的事情。然而,歷史上有一個人教導(dǎo)了三位太子,卻沒能輔佐出一位帝王。
不知道是這三位太子自身能力不足,還是攤上了這么一位倒霉老師,最后因各種原因?qū)е绿又槐粡U黜。這位老師也因此出名了,更是被后世之人戲稱為“太子殺手”。
這三位倒霉的太子分別是隋朝楊堅之子楊勇、唐朝李淵之子李建成以及唐朝李世民之子李承乾。這位老師則是隋唐名臣:李綱。
花費一生精力輔導(dǎo)卻沒有一位太子順利畢業(yè),那他到底是怎樣教導(dǎo)太子的呢?
圖片:太子的老師劇照
我們先來看李綱教導(dǎo)的第一位太子,楊勇。
此人生母是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很受楊堅寵愛,所以楊勇自然也很受寵。在隋文帝楊堅繼位后,便將楊勇封為了太子。為了鍛煉太子的理政能力,楊堅還讓他參與重要政務(wù)的決斷。
本來,楊勇若是勤政一些,表現(xiàn)好一點,可能還穩(wěn)坐太子之位。但是楊勇卻不務(wù)正業(yè),喜好女色,常與妾室淫亂。這引起了他母親的不滿,心中對他厭煩不已。
有一次冬至,百官前來朝見楊勇,而楊勇也高興的接受了群臣的祝賀。但是這卻引起了隋文帝的反感,因為此時楊勇只是太子身份,又如何能接受百官朝見?這違反了禮制。
所以,隋文帝也慢慢對楊勇失去了好感。
圖片:太子楊勇劇照
還有一次,楊勇設(shè)宴款待東宮臣子。當時,左庶子唐令則彈奏琵琶以助興。太子洗馬李綱認為這不符合規(guī)矩,于是就規(guī)勸太子楊勇:“唐令則是輔佐太子的大臣,卻沒一個臣子的樣子,將自己當做歌姬,惑亂太子。倘若皇帝知道了此事,恐怕會責(zé)怪下來,到時候還會牽連到你。”
但是楊勇卻不理睬,只是說是他自己想聽音樂。對于李綱的規(guī)勸,太子楊勇很少有采納的時候。長久以來,這樣的習(xí)性自然失去了眾人的擁戴。
而且獨孤伽羅不也斷向隋文帝進言,說楊勇的壞話,并且稱贊二兒子楊廣的德行。最終,隋文帝廢了楊勇的太子位,將他貶為了庶人。當時,隋文帝對楊勇很失望,并且還言辭嚴厲的呵斥了東宮輔佐太子的官吏。
圖片:楊勇想聽音樂劇照
當時,這些東宮官吏都低頭不吭聲,聽著隋文帝的訓(xùn)斥。只有李綱站了出來,他說:“平日里都是陛下不加管教,才導(dǎo)致了今天這個地步。其實太子的天資與常人無異,若是讓賢良的人來教導(dǎo)他,那必然會從善。若是讓不正當?shù)娜私虒?dǎo)他,那太子便會從惡,為何只責(zé)怪太子一人呢?”
隋文帝聽后覺得很有道理,覺得他自己也有錯。所以還提拔了李綱,而許多東宮官吏都受到了處罰。后來楊廣登基偽造詔書,將楊勇給賜死了。
圖片:楊廣登基劇照
李綱輔佐的第二位太子則是李建成。
乃是唐朝開創(chuàng)者李淵之子,李建成被立為太子之后,常幫助李淵處理朝政。李綱也被李淵封為太子詹士,負責(zé)教導(dǎo)太子。
當時新朝初建,需要鞏固。因為李建成已經(jīng)當上了太子,所以對外征戰(zhàn)的事情就落到了秦王李世民的手上。在起兵之初,李世民就屢立戰(zhàn)功,對于唐朝的開創(chuàng)也有著舉足輕重的貢獻。
此外,李世民有著很大的野心,他不滿足于當前,想要取代李建成,自己當太子。在公元624年間,秦王府誣陷太子有造反之心,不過事件并沒有鬧大,最后只是以兄弟不和睦為由,流放了幾位大臣。
此后,李建成的東宮與李世民的秦王府摩擦不斷,矛盾加深。
圖片:李淵劇照
公元626年時,李世民下定決心要盡快除掉李建成。這年的六月四日,李世民發(fā)動了“玄武門之變”,最終太子李建成喪命。此外,李建成的幾個兒子也全都被斬殺,沒有一個活口。
對此,李淵除了接受沒有任何辦法,不久便退位了。李綱在輔佐李建成期間,其實并不得志。他曾多次勸諫李建成,也是不被采納。當然,李建成最終也是倒下了。
難道是不聽李綱教導(dǎo)的都沒有好下場?最終都無法順利登基稱帝?其實這么說也不對,因為下一位太子李承乾就很聽教導(dǎo),但還是下場凄慘。
圖片:太子李建成劇照
李綱輔佐的第三位太子李承乾
貞觀四年時,李綱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為太子少師,再一次擔起輔佐太子的責(zé)任。李承乾與前兩位太子不同,對李綱畢恭畢敬。
李承乾知道李綱的腿腳不好,還親自將他引領(lǐng)入殿,并且謙虛的聽從他的教導(dǎo),還常常向他討教。但是這樣的日子也只持續(xù)了一年。
貞觀五年李綱因病去世,太子李承乾的處境也沒好到哪去,大臣們對他非議頗多,并且要求很高。太子只不過是建一座房子,便遭到大臣上書批評,說太過奢侈。
在諸多批評之下,唐太宗李世民也漸漸對太子產(chǎn)生了不好的看法。此外,李承乾的腿腳不便,本就有些自卑?,F(xiàn)在大臣跟皇帝對他不滿,引來眾皇子都想奪取他的皇位。
圖片:李世民任命李綱為太子少師劇照
于是,太子李承乾便一直考慮要怎樣保住自己的太子位。最終,在貞觀十六年時他起兵叛變。隨后,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平叛,李承乾自然不是對手。
畢竟是自己的兒子,李世民沒有直接下令處死他,而是廢黜了他的太子之位,貶為庶人,并且流放到黔州去了。就這樣,李承乾與皇位失去了交集,李綱的第三任太子還是倒下了。
圖片:李承乾起兵叛變劇照
要知道,李綱并不是奸佞之臣。相反,他是一位剛正不阿的大臣。也正是因為他這樣的性格,隋唐兩朝的三位皇帝,才會如此放心的把太子交給他教導(dǎo)。
沒想到,在他的教導(dǎo)之下,三位太子都沒有成功畢業(yè)晉升為帝王,而是被各種原因給廢黜了。
其實嚴格來說,這三位太子被廢與他這位老師沒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只是他運氣有些差而已,教過的三位太子沒有一位成功稱帝。
正是因為這樣的巧合,所以李綱才被后世之人稱之為“太子殺手”,這樣的名聲聽起來有些戲謔之意,真是太冤枉他了。
成功: 1李斯《諫逐客書》
2 觸龍《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3伍舉 有名的成語“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出處。
4諸葛亮 進諫劉備聯(lián)吳
5趙普 宋太祖時宰相,進諫太祖削將之兵權(quán)。
6耶律齊 進諫成吉思汗采納漢文化。
失?。? 關(guān)龍逢 夏末忠臣
2 比干 商末忠臣被紂王挖心
3 伍子胥 春秋吳國大臣,被吳王夫差所殺。
4諸葛亮,趙云 進諫劉備不要攻打吳國,失敗。
5 李綱 進諫宋欽宗抗金勿和,遭貶
6韓愈 勸皇帝不要迎所謂的佛骨,被貶
詳細的:
敢于進諫的魏征
在中國歷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進諫著稱。不管什么時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對的地方,魏征就會據(jù)理力爭,進行勸說,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發(fā)脾氣,他也毫不畏懼,照舊慷慨陳詞。
唐太宗對魏征是既賞識又敬畏的。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傷地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做得對與不對?,F(xiàn)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貴的一面鏡子。”
為什么唐太宗會把魏征當作自己的鏡子呢?這是有原因的。
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時孤苦貧困,曾經(jīng)出家做過道士。他喜歡讀書,用心鉆研古籍,學(xué)識非常豐富。隋朝末年,魏征參加了反對隋朝暴政的起義。后來,他投靠唐高祖李淵創(chuàng)建的唐王朝,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華出眾,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來,唐高祖的二兒子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兵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年輕而敏銳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個人才,便親自召見他。
李世民一見魏征,就非常生氣地責(zé)問他:“你為什么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在場的大臣們都感到魏征將有殺身之禍。
可是,魏征卻從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氣回答說:“如果皇太子早聽我的話,肯定不會落到今天這樣的下場。”李世民聽后,被魏征這種不畏強權(quán)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動,打從心里欽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征為諫議大夫(專門向皇帝提意見的官職),以后又提拔他當宰相。建國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經(jīng)常召見魏征,與他討論治國施政的得失。魏征胸懷大志,膽識超群,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大膽進諫。在他任職的幾十年間,為了使大唐民富國強,先后向唐太宗進諫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見,盡量采納。
有一次,唐太宗違犯他制定的18歲成年男子才須服兵役的規(guī)定,決定征召16歲以上,18歲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從軍。命令發(fā)出以后,魏征極力反對,唐太宗十分生氣,派人把他叫來,大加訓(xùn)斥。
魏征毫不畏懼,他十分嚴肅地進諫說:“您現(xiàn)在把強壯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誰來種?工由誰來做?您常常講,我當國君,首先要講信用,可是國家的法律明明規(guī)定,男丁中的強壯者才需要服兵役,您為什么不遵守呢?您這樣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嗎?”
魏征的這一番話,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氣澆滅了。他心悅誠服地對魏征說:“先生真是我和國家的一面鏡子??!我原先以為你太固執(zhí),不通情理,現(xiàn)在聽了你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國家是無法治理得好的?!庇谑?,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中男服役,還獎賞了魏征。
敢于直言勸諫的魏征不僅為國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也成了以后歷朝官員效法的楷模
伍子胥
有其父必有其子”,伍子胥的結(jié)局竟與其父如此相似。輾轉(zhuǎn)幾回終于立足于吳國的伍子胥,同樣因自己的直諫而最終被誅。
據(jù)《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載,“三年,句踐聞吳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報越”,越“先吳未發(fā)。。。興師。吳王聞之,悉發(fā)精兵擊越,敗之夫椒。越王乃以馀兵五千人保棲於會稽。吳王追而圍之”。
即將束手就擒的越王勾踐,采用范蠡之計,遣大夫種為使,赴吳國假投降,在“吳王將許之”之時,“子胥進諫曰:今不滅越,后必悔之。句踐賢君,種、蠡良臣,若反國,將為亂”,子胥的一番慷慨陳詞與遠見卓識換來的是——“吳王弗聽,卒赦越,罷兵而歸”。
如果說這一次伍子胥只是自己進諫未被采納的話,及至而來圍繞越國的屢次進諫則是其耿直性格再鮮活不過的表現(xiàn)了。
《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載,越王勾踐從會稽回國七年后,又“居二年,吳王將伐齊。子胥諫曰:‘未可。臣聞句踐食不重味,與百姓同苦樂。此人不死,必為國患。吳有越,腹心之疾,齊與吳,疥疭也。愿王釋齊先越’”,對伍子胥的再次進諫,吳王夫差,仍舊“弗聽,遂伐齊”。
在吳王出兵齊國,“敗之艾陵,虜齊高、國以歸。讓子胥”之時,伍子胥的回答更是直言不諱。對吳王的這次勝利,“子胥曰:王毋喜!”,結(jié)果,“王怒”。此后,“子胥欲自殺,王聞而止之”。伍子胥的自殺雖沒成,但吳王夫差由此卻對伍子胥生出了嫌怨之心。對此仍不加小心提防的伍員,等到越國通過“貸粟”一舉而進一步試探吳國對越國的警惕性時,終于引來了殺身之禍。
《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載,越大夫種對勾踐說,“‘臣觀吳王政驕矣,請試嘗之貸粟,以卜其事?!堎J,吳王欲與,子胥諫勿與,王遂與之,越乃私喜。子胥言曰:‘王不聽諫,后三年吳其墟乎!’太宰嚭聞之,乃數(shù)與子胥爭越議,因讒子胥曰:‘伍員貌忠而實忍人,其父兄不顧,安能顧王?王前欲伐齊,員強諫,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備伍員,員必為亂?!c逢同共謀,讒之王”。
發(fā)生在伍奢身上因直諫而遭誅殺的悲劇,再次在其子伍子胥身上重演了?!巴跄舜笈?,曰:‘伍員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賜子胥屬鏤劍以自殺”。
“白公歸楚三年而吳誅子胥”(《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第六》)。
楊修
,字德祖,弘農(nóng)華陰(今陜西華陰東)人,出生于公元175年,東漢建安年間舉為孝廉,任郎中,后為漢相曹操主薄。后被曹操殺害,死于公元219年,卒時方44歲。楊氏家世為漢名門,祖先楊喜,漢高祖時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楊震、曾祖楊秉、祖楊賜、父楊彪四世歷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與東漢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駕齊驅(qū),聲名顯赫。
楊修九歲時,有一個叫孔君平的人來拜見楊彪,楊修因父親不在家中,忙砌茶讓座,并端出水果招待子孔君平??拙侥闷鹨活w楊梅玩笑地說:“楊梅,楊梅,名副其實的楊家果?!睏钚蘖⒓磫柨拙剑骸翱兹甘窍壬募仪輪幔俊笨拙綖闂钚廾艚莸牟潘寄康煽诖?。
曹操建造花園時,動工前工匠們請曹操審閱花園工程的設(shè)計圖紙,曹操看了什么也沒說只在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工匠們不解其意,忙驚動去問楊修。楊修說:“丞相嫌園門設(shè)計的太大了,”工匠們按楊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見改造后的園門,心里非常高興,問工匠們?nèi)绾沃雷约旱男囊獾?,工匠們說多虧了楊主簿的指點。曹操口中稱贊楊修,心里卻嫉恨楊修的才華。
曹操與楊修騎馬同行,當路過曹娥碑時,他們見碑陰鐫刻了黃絹、幼婦、外孫、?八個字,曹操問楊修理解這八個字的意思嗎?楊修正要回答,曹操說“你先別講出來,容我想想?!敝钡阶哌^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說:“我已明白那八個字的含意了,你說說你的理解,看我們是否所見略同。”楊修說:“黃絹,色絲也,并而為絕;幼婦,少女也,并而為妙;外孫為女兒的兒子合而為好;是受的意思,為辭。這八個字是‘絕妙好辭‘四字,是對曹娥碑碑文的贊美?!辈懿袤@嘆道:"爾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楊修
曹操平漢中時,連吃敗仗。欲進兵,怕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適逢庖官進雞湯,操見碗中雞肋,沉思不語。這時有人入賬,稟請夜間口令,操隨口答“雞肋!”楊修見令傳雞肋,便讓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將士們問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師,楊修說:“從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魏王班師就在這幾日,故早準備行裝,以免臨行慌亂?!辈懿僭绾迼钚薏鸥哂谝?,今見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磊怒以擾亂軍心定罪,殺了楊修。楊修死時年僅45歲。
隋文帝楊堅一生共育有五兒五女:“五女”分別是長女樂平公主楊麗華、次女襄國公主、三女廣平公主、四女(事跡不祥)和五女蘭陵公主楊阿五;“五子”分別是房陵王楊勇、煬帝楊廣、秦孝王楊俊、庶人秀和庶人諒。
雖然貴為“皇子皇女”,但楊堅的這些后代們大多命運悲慘,令人唏噓。
(由于牽扯人物眾多,筆者接下來按照先女后男,先簡后雜的順序給大家捋一捋。)
楊堅的女兒們。
樂平公主楊麗華是楊堅和皇后獨孤伽羅的長女,自小便深受寵愛。楊麗華十三歲時,隋國公楊堅便將其許配給了其時的太子宇文赟。
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宇文赟嗣位登基,是為周宣帝,同時立楊麗華為后,其父“大司馬隋公楊堅為大后承”——比較奇葩的是,宇文赟除了立楊麗華為后外,又另立了四位皇后,可能在宇文赟眼里這樣才比較“有趣”吧?由于楊堅位高權(quán)重,楊麗華屬于是“正宮皇太后”,是這五個太后中的“老大”。
楊麗華“性柔婉,不妒忌,四皇后及嬪、御等,咸愛而仰之”,是個好女人,但宇文赟卻不懂珍惜,“暴滋甚,喜怒乖度”,經(jīng)常責(zé)怪她。
有一次,宇文赟竟然大發(fā)雷霆要賜死楊麗華。母親獨孤伽羅聽說后,不顧體面,跑到皇宮里“叩頭流血”請罪,這才獲得了宇文赟的赦免。
除對楊麗華不滿外,楊堅由于“位望隆重”也受到了宇文赟的“忿忌”,以至于其經(jīng)常對楊麗華說:“必族滅爾家!”
如果你是楊堅你怎么辦?兩條路:要么自己外調(diào)他處,遠離禍患;要么希望宇文赟快點死!
果然,楊堅很快便尋了個揚州總管的差事,可還沒等赴任,宇文赟就真的死了(580年),這可真是天愛楊堅??!
那宇文赟死后,誰來繼位呢?
楊麗華嫁給宇文赟以后僅育有一女——宇文娥英。顯然,宇文娥英是女兒身,是無法繼承北周國祚的。因此,宇文赟和一個名叫“朱滿月”的宮女的“私生子”宇文闡竟成為了最佳人選。
正如上邊所說,楊麗華就是后宮之主,其他的幾個皇后,包括身份卑微的朱滿月都得聽她的。于是,為了確保自己未來的“位置”,楊麗華早早地將宇文闡收為了“義子”。
北周的勛臣們考慮到楊堅的權(quán)勢,便讓宇文闡繼承大統(tǒng),是為周靜帝。他也是北周最后一位皇帝。
宇文闡登基后,楊麗華被立為“皇太后”,身份不可謂不高貴。
然而,此時的楊堅卻不再安于做什么“國公”了,對于皇權(quán)的渴望充斥著他的內(nèi)心。
終于,公元581年,楊堅廢黜靜帝宇文闡,“篡周建隋”——是年(581年)夏,宇文闡被楊堅“潛害……葬于恭陵”,時年不過十歲左右。
楊麗華對此頗為不滿,“意頗不平,形于言色,及禪位,憤惋逾甚”。
或許是她對宇文赟感情深厚,或許是她迷戀“太后”之位……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她都要面對現(xiàn)實,不接受也得接受。
楊堅也覺得愧對女兒:反正我已經(jīng)當皇帝了,就封你個公主當當吧,遂封楊麗華為“樂平公主”。
不僅如此,見女兒依然年輕,楊堅還鼓勵她改嫁,但被其拒絕,“誓不許,乃止”。
時光荏苒,女兒宇文娥英也在慢慢長大,到了婚配的年齡。
楊麗華選來選去,將其許配給了幽州總管李崇之子李敏——李敏身處的明公李穆家族,亦是隋朝時期的名門望族。
女兒已嫁,心愿已了,楊麗華自然是開開心心的渡過人生里的每一天,于大業(yè)五年(609年)跟隨煬帝楊廣巡幸張掖時,病逝于河西,時年四十九歲,陪葬于定陵。
還沒完!
雖然楊麗華得以善終,但她的女兒宇文娥英就沒有那么好的命了!
大業(yè)十一年(615年),右驍衛(wèi)大將軍郕公李渾因其“門族強盛”而被楊廣“忌之”,進而被控“謀反”之罪,連帶其“從子”、宇文娥英夫李敏一同被抓。
這個案件跟隋末的讖語“隋氏將亡、李氏將興”有關(guān)。于是,隋煬帝楊廣便在朝中尋找“權(quán)貴”的李氏宗族下手,這才懷疑到了李渾家族身上。
當然,哪有什么謀反,這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殘殺大臣”的行為,因為你已經(jīng)讓楊廣感受到威脅了,至少他心理上是這么想的。
最終,此案被定性為“謀反”,“(李)渾、(李)敏……及宗族三十人”被殺,宇文娥英也在數(shù)月之后被賜死。
至此,楊堅長女楊麗華一脈徹底沒落!
接下來,我們再看楊堅次女襄陽公主:
襄國公主亦為獨孤伽羅皇后所生,但史書對其生卒年月,何時被立為公主等信息均無記載。
襄國公主下嫁北周八柱國之一李弼的孫子河陽郡公、河州刺史李長雅——李長雅后來在任上病逝,他是李密的堂叔。
李長雅,李綸子,遼東襄平人也。尚高祖女襄國公主,襲父綸爵,為河陽郡公。開皇初,拜將軍、散騎常侍,歷內(nèi)史侍郎、河州刺史、檢校秦州總管——《隋書·李長雅傳》
關(guān)于襄國公主的子嗣情況,亦無史載。
不過有一點要說明的是,大業(yè)九年(613年),李密因參與民部尚書楊玄感叛亂而受到隋庭通緝。理論上講,他將享受“夷三族”的命運,而這正好輪到堂叔李長雅和襄國公主一脈。至于襄國公主子女是否受此牽連,由于史書并無記載,我們也不好妄自揣測。
若果如是,這襄國公主也是挺倒霉的吧?
說完襄國公主,我們再來看其楊堅三女廣平公主:
廣平公主下嫁汝南郡公宇文慶之子宇文靜禮。
宇文慶是北周大將軍,早年在跟隨周武帝滅齊的過程中立有“大功勛”,“封汝南郡公,邑千六百戶”。
于時,宇文慶與隋國公楊堅“有舊”,算得上是老朋友了。楊堅建隋后遂拜宇文慶“左武衛(wèi)將軍進位上柱國”。因此,廣平公主的這段婚姻即可延續(xù)朋友之誼,又可籠絡(luò)朝臣。
宇文靜禮起初為太子楊勇的“千牛備身”,在娶了公主以后被“授儀同,安德縣公,邑千五百戶,后為雄州刺史”——這待遇都快趕上他爹了。
廣平公主和宇文靜禮育有兩個兒子:長子宇文協(xié)和次子宇文皛——也有“三子”一說,筆者難證其真?zhèn)巍@兩個兒子后來均歿于武德元年(618年)的宇文化及之亂,算是給隋煬帝楊廣“殉葬”了。
關(guān)于這個幼子宇文皛,也是有些趣聞的:
宇文皛自幼養(yǎng)在宮中,“后為千牛左右,煬帝親昵之”。受寵到什么程度呢?后來發(fā)展到其“伺察六宮,往來不限門禁”,甚至于“與宮人淫亂,至于妃嬪公主,亦有丑聲”。
蕭皇后看不下去,就把這事說給楊廣聽。哥哥宇文協(xié)知道弟弟闖禍了,趕緊向楊廣求情:
“皛今已壯,不可在宮掖?!?br>
楊廣說:“皛安在?”
宇文協(xié)說:“在朝堂?!?br>
可最終,楊廣也沒治宇文皛的罪,反而“因召入,待之如初”,這楊廣的心胸也是“夠?qū)拸V”。
面對舅舅的憐愛,宇文皛這小子還算有“良心”。宇文化及“弒逆之際”,宇文皛正在玄覽門,特地跑去給楊廣報信,結(jié)果卻被“守衛(wèi)”擋在了門口,終未成行,后和哥哥一起被殺于是亂。
至此,楊堅三女廣平公主一脈也徹底沒落!
由于楊堅四女無史料可查,到底有沒有這個人也不得而知,因此,這里我們一筆帶過。
最后,我們來看楊堅五女蘭陵公主楊阿五。
蘭陵公主楊阿五“美姿儀,性婉順,好讀書”,深得父親楊堅鐘愛。
楊堅最初將其許配給郢國公之子王奉孝,可沒過多久,王奉孝竟然病死了,而其時蘭陵公主尚不滿18歲。于是,公公王誼就自作主張向楊堅上表,“言公主少,請除服”——大概率,王誼覺得把一個“守寡”的公主留在家里,太過麻煩了吧?
隋唐年間,士族皇家家中服喪一般都要“三年”之久,這三年里要始終身著“喪服”。因此,王誼這里說“除服”,實際上是讓蘭陵公主盡快改嫁,不必再給兒子“服喪”了。
如果楊堅贊成這個意見,蘭陵公主立刻就可以改嫁了。
然而,越國公楊素卻站出來指責(zé)王誼說有違風(fēng)俗,怎么能夠隨便改呢?甚至要就此治王誼的罪。楊堅一琢磨,楊素雖然說得有理,但也不必“小題大做”,這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過,很快,王誼便因“謀反”被誅,這下蘭陵公主想不改嫁都不行了。
這一次,楊堅將蘭陵公主許配給了冀州刺史魯公柳機之子柳述。蘭陵公主之所以“相中”柳述,大約是因為柳述當時正任“太子親衛(wèi)”一職,經(jīng)常出入皇宮,兩人或有“私會”,感情甚篤,不然很難解釋蘭陵公主為什么后來會和柳述的感情至真至誠。
蘭陵公主嫁給柳述時剛滿18歲,還是個青春少女,卻能夠“折節(jié)尊于婦道,事舅姑甚謹,遇有疾病,必親奉湯藥”。
楊堅聽說以后“大悅”,一高興,就把女婿的官職一升再升直至仁壽年間(600~604)擔任兵部尚書一職。
可惜,天不憐愛,一場大難正向蘭陵公主夫婦襲來……
仁壽四年(604年),文帝楊堅病危,詔太子楊廣、尚書左仆射楊素、兵部尚書柳述和黃門侍郎元巖“侍疾”。
然而,值此期間,太子楊廣卻沒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把同樣來“恃疾”的楊堅寵妃宣華夫人給“性侵”了,搞到宣華夫人跑到楊堅哪里告狀:
“太子無禮!”
楊堅大怒,“恚,抵床曰”:“畜生何足付大事!”
于是,楊堅趕緊招呼柳述、元巖把太子叫來,怕他們叫錯又補充了一句:
“勇也!”
原來楊堅的意思是把“廢太子”楊勇請來,具體什么意思一目了然。于是,二人趕緊出去寫敕書,準備征召楊勇。
楊素聽說后立即把這個消息告訴楊廣,并且“矯詔執(zhí)(柳)述、(元)巖”,柳述就這樣被抓了起來。
沒幾天功夫,楊堅病逝,楊廣嗣位登基。
楊廣登基以后遂“
賜故太子勇死,縊殺之……追封勇為房陵王。
”,并且將“柳述、元巖“并除名,(柳)述徙龍川,(元)巖徙南?!?。
接下來,楊廣令妹妹蘭陵公主與柳述“離絕”,并且想讓她再次改嫁——起初,楊廣就曾建議將妹妹改嫁蕭后之弟蕭碭,只是被文帝否決嫁給了柳述而已。這一次,楊廣是不是要將妹妹再嫁蕭碭就不得而知了,畢竟,此時的蘭陵公主已經(jīng)32歲“高齡”了。
蘭陵公主“不從”,并且上表“請免主號,與述同徙”,這惹得楊廣大怒:
“天下豈無男子,欲與述同徙耶?”
天底下的男人都死光了嗎?你抱著柳述不放?可蘭陵公主仍然堅持:
“先帝以妾適于柳家,今其有罪,妾當從坐,不愿陛下屈法申恩?!?br>
可最終楊廣也沒同意,蘭陵公主竟然因此“憂憤而卒,時年三十二”。
臨終之前,蘭陵公主曾上表請求與柳述葬在一起,可楊廣依然沒同意,將其葬于“洪渡川”,“資送甚薄,朝野傷之。”
至于蘭陵公主的子嗣情況,史書沒有記載,但案蘭陵公主的年齡,她應(yīng)該是育有子女的??紤]到柳述只是流放,且楊廣令其改嫁的情況看,蘭陵公主的子嗣應(yīng)該未受太多連累而繼續(xù)綿延下去吧?
綜上所述,大家不難看出,除了四女無史可查以外,楊堅的余下四個女兒及其他們的子孫大多命運多劫,并不圓滿,能夠綿延子嗣甚至都成了奢望。當然,這跟她們那個荒淫無道的兄弟楊廣有很大關(guān)系,對她們而言,活在大隋朝真心不容易。
以上是楊堅女兒們基本情況,接下來,我們再來看楊堅的兒子們。
楊堅的兒子們。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大隋,不久,嫡長子楊勇被立為太子。
楊堅原本對楊勇給予厚望,早早安排他“參決軍國政事”,以鍛煉自己的才能。即便“時有損益,上(楊堅)皆納之”。
楊勇這個人“性寬厚,率意任性,無矯飾之行?!?br>
如果一切順利,楊勇繼承大統(tǒng)只是個時間問題。直到楊勇的太子妃元氏去世,事情才慢慢起了變化。
楊勇身為太子,“多內(nèi)寵”。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太子妃元氏自打嫁給他以后,就不受他的寵愛!
有一天,元妃突然遭遇“心疾,二日而薨”。獨孤皇后覺得這個女孩實在是可憐,怎么那么快就離世了呢?難不成是楊勇“下毒毒死的”?是以,獨孤皇后對楊勇的“心狠手辣”非常不滿!
再加之,楊勇獨寵云昭訓(xùn)(妃子等級的一種),“終日酣宴,疏于政事”,也令父親楊堅極為不滿!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恰此時,晉王楊廣就比較能“裝”,“彌自矯飾,唯與蕭妃居處,后庭有子皆不育,后由是數(shù)稱廣賢。大臣用事者,廣皆傾心與交?!?br>
楊堅和皇后的使臣到了晉王府上,楊廣夫婦不分貴賤,一定會出門迎接;楊堅和獨孤皇后到楊廣府上,他的侍女也都是一些“老丑者”。這使得楊堅覺得自己的二兒子“不好聲色”,“意甚喜”……就這樣,楊堅對他這個二兒子喜歡的不行。
楊廣和安州總管宇文述交好,為了拉攏這個人,他向皇上進奏章“言其功”,于是,隋文帝將其封為壽州刺史。當時的朝中大臣能“移上意者”只有楊素,而楊素行事前都要與他的弟弟、大理少卿楊約商議,而宇文述又和楊約交好。于是,楊廣催促宇文述,“多赍金寶”進京師與楊約“交通”。
很快,在“金錢器玩”面前,楊約敗下陣來,他說服了哥哥楊素“共謀大事”!
于是,這些人聚在一起準備把楊勇“拉下馬”!
楊勇也不是傻子,楊素一干人的小九九,他還是能看出來!然而,他“計無所出,使新豐人王輔賢造諸厭勝;又于后園作庶人村,室屋卑陋,勇時于中寢息,布衣草褥,冀以當之?!?br>
楊堅知道楊勇“心不自安”,便派楊素暗地里觀察,看看楊勇是不是有“謀反”之相?
由于楊素早就投靠了楊廣,于是,他故意造出事端,惹怒楊勇。然后,在楊堅面前說他的壞話:
“楊勇確實是有怨氣啊,皇上!害怕他起事的話,我們得早做準備!”
聽楊素這么一說,楊堅非常生氣,背地里把東宮的宿衛(wèi)管轄權(quán)交到“衛(wèi)府”,見到“勇健者”就一律撤銷,太子左衛(wèi)率蘇孝慈被任命為淅洲刺史外調(diào)。
還不放心!
楊堅又密令在玄武門至至德門之間安插眼線,觀察動靜……楊勇還沒等到“起事”,就已經(jīng)被完全架空了……
最終,楊堅下定決心,于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十月,下詔廢了楊勇的太子之位!
……廢勇及其男、女為王、公主者——《資治通鑒·隋紀三》
楊勇呢?還行,知道謝恩:
“臣當伏尸都市,為將來鑒戒;幸蒙哀憐,得全性命!”
就這樣當了近20年太子的楊勇被徹底廢黜!
楊勇被廢是文帝年間的大事件!
說起來,楊勇自身確實是有問題,比如隋文帝給他安排的左庶子唐令則,就沒有盡到輔助太子的義務(wù),反而“
自比倡優(yōu),進淫聲,穢視聽。
”——后來,他受到了太子洗馬李綱的嚴肅批評。除唐令則外,還有一些。但總起來看,并不是特別的嚴重。
楊堅夫婦對楊勇的態(tài)度發(fā)生變化,就是在太子妃元氏死后,懷疑他毒死了元氏。
除卻以上兩項,硬要說楊勇謀反,多少有點牽強。
說實話,整個廢立的過程,有點讓人看不懂!
楊勇被廢以后仍被“囚”于東宮,是月后(600年11月),晉王楊廣被正式立為太子,且掌管了東宮的門禁——可想而知,楊廣會怎么對付他哥哥,這也是為什么其后的四年里楊勇始終沒能見到楊堅的原因所在。
不過,就在楊廣被立為太子后不久,“天下地震”!
這當然不是一個好兆頭……
果然,四年后(604年),楊堅一死,楊廣登基便立即“縊殺”了楊勇(具體細節(jié)在講蘭陵公主時已有贅述,在此不再多言)。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死的僅僅是楊勇一人,楊廣并未往下深究他的子嗣。
據(jù)史書記載,隋“隱太子”楊勇至少有10個兒子。除了正妻元氏“無后”以外,其余的妃子都育有子嗣。
自是云昭訓(xùn)專內(nèi)政,生長寧王儼,平原王裕,安成王筠;高良娣生安平王嶷,襄城王??;王良媛生高陽王該,建安王韶;成姬生颎川王煚;后宮生孝實、孝范——《資治通鑒·隋紀三》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楊勇的子嗣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很快,新的禍患便迫近了……
楊勇被廢時,其寵妃云昭訓(xùn)的父親云定興,也因為“坐媚事太子勇,與妻子皆沒官為奴婢”。不過,隋煬帝楊廣繼位以后,聽說云定興這個人“有巧思”,就“招之,使典其事”。
云定興得以“復(fù)出”。
云定興是個會“來事”的人。很快,他就巴結(jié)上了楊廣身邊的“紅人”、左衛(wèi)大將軍宇文述,“以明珠絡(luò)賬賂述,并以奇服新聲求媚于述”。
宇文述高興壞了,竟然“兄事之”。不久,楊廣準備對“四夷”采取行動,“大作兵器”,遂依從宇文述的建議,令云定興負責(zé)監(jiān)造。
過了些時日后,宇文述就對云定興講:
“兄弟,你做得‘器仗’,皇上都很滿意。之所以沒有給你加官進爵,是因為長寧兄弟幾個還沒死的緣故。”
長寧王楊儼是楊勇寵妃云昭訓(xùn)的親兒子,是嫡長子,更是云定興的親外孫。宇文述可能就是隨口一說,他可能暫時忘記了云定興和他們之間的親人關(guān)系。沒想到這個云定興“狼心狗肺”,他竟然對宇文述說:
“這些沒用的東西,為什么不勸皇上殺了他們呢?”——看來,這云定興為了加官進爵是“六親不認”了??!
宇文述見他這樣講,就立即向楊廣上奏,說與其留著他們,不如殺了以免后患!楊廣殺他哥哥都很痛快,更何況這些晚輩呢?于是,楊廣欣然應(yīng)允了!
很快,長寧王楊儼被“鴆殺”,他的七個弟弟被“流放”嶺南??蓷顝V還不放心,“又遣使于路盡殺之”。是年為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
至此,楊堅長子楊勇一脈徹底沒落。
當然,隋煬帝楊廣也沒得善終,于武德元年(618年)被宇文化及弒于江都,也算是得了報應(yīng)(由于楊廣之死大家比較熟悉,筆者也不再贅述。)
說完了長子楊勇和次子楊廣,我們再看三子秦孝王楊俊。
楊俊開皇元年(581年)被立為秦王。
楊俊這個人“仁恕慈愛,崇敬佛教”,曾經(jīng)請求出家為僧,但被楊堅拒絕。后來,楊俊參與滅陳之戰(zhàn),“以為山南道行軍總管”。因為治軍有方,“頗有令問”而受到楊堅的嘉獎。
然而,陳國覆滅,戰(zhàn)事結(jié)束,楊俊竟“漸奢侈,違犯制度,出錢求息,民吏苦之”。這令到以節(jié)儉著稱的父親楊堅大為不滿。
除此以外,楊俊還好“內(nèi)”,他的妃子崔氏“性妬,甚不平之,遂于瓜中進毒”。楊俊因為中毒而生病,被“征還京師”養(yǎng)病。楊堅趁此機會將其一擼到底,“免官,以王就第”。
未成想,楊俊這一病就再沒有緩過來,終于開皇二十年(600)六月,“薨于秦邸”。楊俊死了,崔妃難辭其咎,“被賜死於其家”。
楊俊死后有兩個子嗣健在:長子楊浩(為崔氏所生),以及庶子楊湛。
楊廣繼位以后,立楊浩為秦王,以嗣爵楊?。粭钫縿t被封為濟北候。
武德元年(618年),宇文化及江都弒隋煬帝后,原準備立楊浩為王,但不久便“敗于黎陽,北走魏縣,自僭偽號,因而害之”。
其時擔任滎陽太守的弟弟楊湛,也受哥哥連累而被宇文化及所殺。
至此,楊堅三子楊俊一脈徹底沒落。
聊完楊俊,我們再看楊堅四子庶人秀:
楊秀開皇元年被立為越王,后來“徙封于蜀”,是為蜀王。
楊秀這個人“有膽識,容貌環(huán)偉,美須髯,多武藝,甚為朝臣所憚”,就連父親楊堅都講:
“秀必以惡終。我在當無慮,至兄弟必反。”
看來,楊堅對于自己兒子的前途命運甚為憂慮。
果然,楊秀被封蜀王后“漸奢侈,違犯制度,車馬被服,擬于天子”,這分明就是找死的節(jié)奏,跟他三哥楊俊有一拼。
開皇二十年(600年),大哥楊勇被廢以后,楊秀對此“意甚不平”,新立太子楊廣擔心楊秀“終為后變”,便密令楊素“求其罪而僭之”。
仁壽二年(602年),楊秀應(yīng)詔入京,楊堅見了兒子楊秀以后卻一句話都沒跟他講。第二天,楊堅竟然派遣使臣去責(zé)備他,楊秀謝罪:
“忝荷國恩,出臨藩岳,不能奉法,罪當萬死?!?br>
楊秀具體犯了什么罪,史書上沒有明講,可即便楊秀犯有“僭越”之罪,父親楊堅批評兩句不就完了嗎?可事情沒那么簡單!楊堅就批評兒子:
“頃者,秦王(即三子楊俊)糜費財物,我以父道訓(xùn)之。今秀蠹害生民當以君道繩之?!?br>
于是,楊秀就這樣被“付執(zhí)法者”,“令楊素、蘇威、牛弘、柳述、趙綽等推治之”。
楊秀被“問罪”,這是多好的機會??!于是,為了陷害楊秀,太子楊廣出了個“妖著”:
太子陰做偶人,書上及漢王(五子楊諒封爵)姓字,縛手釘心,令人埋之華山下,令楊素發(fā)之。又作檄文曰:“逆臣好賊子,專弄威柄,陛下唯守虛器,一無所知?!薄端鍟钚銈鳌?br>
其時,五子楊諒正受楊堅寵愛。如果你是楊堅,發(fā)現(xiàn)這么個事還不得氣死?楊堅果然大怒:“天下寧有是耶!”天底下怎么能有這種事!
于是,蜀王楊秀被“廢為庶人,幽內(nèi)侍府,不得與妻子相見”,被軟禁了起來。
可誰成想,楊秀這一次被“軟禁”,竟再沒能出來。
武德元年(618年),宇文化及江都弒隋煬帝以后原本準備把楊秀放出來,立為天子,不料“群議不許。于是害之,并其諸子”。
到此,楊堅四子楊秀一脈徹底殞沒。
最后,我們來看楊堅五子庶人諒。
楊諒也是在開皇元年被立為漢王。
要說勛功,楊諒應(yīng)該說是楊堅這五個兒子里最有能力的,無論是南下滅陳,還是北戰(zhàn)突厥都立有赫赫戰(zhàn)功,以至于其鼎盛時期,“自山以東,至于滄海,南據(jù)黃河,五十二州盡隸焉”。如果沒有能力,楊堅也不會把如此大的地方交給他去管理。
而且,楊堅還對其“甚寵愛之”。
太子楊勇被廢,對于楊諒的影響也很大,他就琢磨憑什么讓二哥楊廣“儲位”,自己要軍功有軍功,要寵愛有寵愛,怎么就不是我呢?因此手握陜晉“天下精兵”的楊諒,“居常泱泱,陰有異圖”。
說干就干!
仁壽四年(604年),楊廣繼位登基以后,漢王楊諒隨即造反,但最終被楊廣的“鐵粉”楊素率兵鎮(zhèn)壓。
最終,楊諒請降被縛,百官上奏楊諒“罪當死”。
當此時,楊廣的兄弟里面除了楊秀被軟禁以外,就剩下這一個弟弟在世了。因此面對百官的奏請,楊廣網(wǎng)開一面:
“朕終鮮兄弟,情不忍言,欲屈法恕諒一死?!?br>
就這樣,楊涼被“除名為民,絕其屬籍,竟以幽死”——其子楊顥被一并“禁錮”,宇文化及弒隋煬帝時將其殺害。
至此,楊堅五子楊諒一脈隕落。
綜上,除了三子楊俊“病死”以外,楊堅的其余四子(包括其子嗣)皆不得善終:楊勇被縊殺;楊廣、楊秀被宇文化及殺害;楊涼死于軟禁。
參考:《資治通鑒》、《隋書》
(網(wǎng)圖、侵刪)
今天小編輯給各位分享李綱簡介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李綱是哪個分析解答,如果能解決你想了解的問題,關(guān)注本站哦。
宋代著名詞人李綱的簡介
李綱(547年——631年)字文紀,初名李瑗,隋唐時名臣,觀州_(今河北景縣)人。祖父李元則,為北魏清河太守。父李制,為北周車騎大將軍。北周時,李綱為齊王宇文憲參軍,拒絕北周宣帝宇文_誣陷宇文憲的命令,并為宇文憲收尸。隋朝時,李綱為太子洗馬,屢次規(guī)諫楊勇。楊素弄權(quán)時,李綱不肯逢迎,屢遭陷害,后隱居。隋末,遇李淵,被重用授丞相府司錄,封新昌縣公,專掌選。唐高祖李淵登基后,拜禮部尚書,兼太子詹事,典選如故。李綱屢次規(guī)諫太子李建成。后以建成愈驕縱,辭職。貞觀五年逝世,有子李少植,孫李安仁。
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尺寸與人的意思是什么
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尺寸與人的意思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土地,應(yīng)當拼死捍衛(wèi),不能讓人分毫。出自《宋史·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意思
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
出自《宋史·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解釋:祖先們打下來的江山,應(yīng)當拼死保衛(wèi),哪怕是一尺一寸的土地也不能讓給他人。這是李綱聽到對金朝割地求和的奏議后奏言宋欽宗的三句話。
總結(jié):三句話表現(xiàn)了李綱對祖國山河的深摯的熱愛和可貴的民族氣節(jié)。
李綱簡介
李綱(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紀,號梁溪先生,常州無錫人,祖籍福建邵武。兩宋之際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綱登進士第,歷官至太常少卿。宋欽宗時,授兵部侍郎、尚書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時,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團結(jié)軍民,擊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
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為相,曾力圖革新內(nèi)政,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紹興二年(1132年),復(fù)起用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職。他多次上疏陳訴抗金大計,均未被采納。紹興十年(1140年)病逝,追贈少師。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贈隴西郡開國公,謚號“忠定”。
李綱能詩文,寫有不少愛國篇章。亦能詞,其詠史之作,形象鮮明生動,風(fēng)格沉雄勁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傳信錄》、《梁溪詞》。
《宋史》簡介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于《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
《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南宋李綱簡介
李綱,字伯紀,別號梁溪先生、梁溪居士、梁溪病叟,祖
籍福建邵武,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生于無錫。父李夔,官至
中大夫、右文殿修撰。大觀二年(l108年),李綱參加貢生考試,
名列榜首,任真州(今江蘇儀征)司法參軍。政和二年(ll12年)
中進士,任鎮(zhèn)江府學(xué)教授。3年后升為監(jiān)察御史兼權(quán)殿中侍御
史。因得罪權(quán)貴被降職為員外郎。政和八年四月起用為太常少
卿、國史編修。宣和元年(1119年)開封大水成災(zāi),他上書徽宗
要求采取緊急措施,拯救災(zāi)民,同時鑒于北方女真族勢力深入
國土,建議整修軍備,防止外患?;兆诓患{忠柬,將其貶滴到
邊遠的南劍州(今福建)沙縣充當一名監(jiān)稅小官。李綱痛感皇帝
昏庸、國事日非,頓萌退志,遂在無錫梁溪河畔營造庭院,以
備歸隱。宣和三年閏五月,其父病故,葬于無錫惠山北面的湛
峴山麓。在廬墓3年期間,他親手種植了大量松柏,故后人將
湛峴山稱為大松坡。
宣和六年,李綱被任為秀州知州。第二年復(fù)被任命為太常
少卿。這年冬,金兵大舉南侵。他冒死上血書,請宋徽宗趙佶
禪讓帝位,使太子趙桓能以皇帝名義號令軍隊,得到宋徽宗的
同意。宋欽宗趙桓即位后,任命李綱為尚書右丞兼親征行營使,
委以防衛(wèi)京都的重任。他發(fā)動軍民嚴密布防,于靖康元年(1126
年)正月打退金兵對京城的圍攻。二月,因其反對議和被免職。
陳東等于余名太學(xué)生上書,京都數(shù)萬軍民集會要求李綱復(fù)職,
宋欽宗被迫復(fù)用李綱,封為開國伯,賜無錫惠山寺作為他奉把
父母的功德院。后將他調(diào)出京城,任河北宣撫使,旋以“專主
戰(zhàn)議,喪師費財”之罪,貶為毫州明道宮提舉。是年秋,金兵
又大舉南下,宋欽宗急忙下詔起用李綱。他奉詔立即率軍北上
勤王,但京城已經(jīng)淪陷。次年五月,宋高宗趙構(gòu)在應(yīng)天府(今商
丘)即位,用李綱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李綱為相后,積極
改革弊政,充實國庫,整軍備戰(zhàn),宋朝國力為之一振。由于其
主張北伐、堅決反對遷都江南,觸犯了一心偏安的宋高宗,在
相位77天就被免職。以后李綱屢遭誣陷,自南宋建炎元年(l127
年)起,先后被放逐到鄂州(今武昌)、萬安軍(今廣東萬寧)等
地。紹興元年(1131年),宋高宗再次起用李綱,先后任命他為
荊湖廣南路宣撫使兼潭州(今長沙)知州、江西南路安撫制置大
使兼隆興(今南昌)知府等職。在任期間,他積極招撫流亡,安
定社會,發(fā)展生產(chǎn),整飭軍政,募匠建造戰(zhàn)艦數(shù)十艘以鞏固江
防,又一再上書要求宋高宗反省得失,待機北伐,但不為宋高
宗接受。紹興九年李綱憤而辭職。紹興十年正月十五日病逝,
終年57歲,葬于福州懷安桐口大家山。贈少師,溢忠定。
南宋四名臣之李綱簡介李綱怎么死的
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他和趙鼎、李光、胡銓合稱“南宋四名臣”。李剛畫像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侵汴京時,任京城四壁守御使,擊退金兵。不久遭主和派所斥。宋室南渡以后,建炎元年五月甲午(五日)宋高宗(趙構(gòu))一度起用李綱為相。御史中丞顏岐說:“李綱為金人所惡,不宜為相?!庇抑G議大夫范宗尹說:“李綱名浮于實,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
祖宗疆土當以死守的作者是誰?
作者是宋朝李綱,出自《宋史李綱列傳上》。此書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原文為:李鄴使金議割地,綱奏:“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
作者簡介
李綱(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紀,號梁溪先生,常州無錫人,祖籍福建邵武。兩宋之際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綱登進士第,歷官至太常少卿。宋欽宗時,授兵部侍郎、尚書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時,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團結(jié)軍民,擊退金兵。
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為相,曾力圖革新內(nèi)政,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紹興二年(1132年),復(fù)起用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職。
宋朝大臣李剛簡介
李綱(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紀,號梁溪先生,常州無錫人,祖籍福建邵武。兩宋之際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綱登進士第,歷官至太常少卿。宋欽宗時,授兵部侍郎、尚書右丞。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時,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團結(jié)軍民,擊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
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為相,曾力圖革新內(nèi)政,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紹興二年(1132年),復(fù)起用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職。
他多次上疏陳訴抗金大計,均未被采納。紹興十年(1140年)病逝,追贈少師。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贈隴西郡開國公,謚號“忠定”。
擴展資料:
北宋后期,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qū)的女真族崛起,建立金國,攻滅契丹族建立的遼國,隨即舉兵南侵,腐朽的宋朝統(tǒng)治者節(jié)節(jié)敗退,人民慘遭蹂躪。
北宋朝廷中主降派雖多,但廣大漢族人民卻紛紛舉起抗金大旗,展開了英勇壯烈的反侵略斗爭。
面臨著國破家亡的險惡局面,宋朝統(tǒng)治集團中的一些官員激于民族義憤與愛國之情,也投入到轟轟烈烈的抗金斗爭行列中。李綱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欽宗繼位時,宋朝的形勢危在旦夕,一方面是金兵已攻取湯陰、_州,前鋒直抵宋朝都城東京(今開封)。
另一方面是太學(xué)生陳東等上書,指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李彥、朱_為六賊,要求“傳首四方,以謝天下”。
為了緩和這種內(nèi)外交困的局面,靖康元年正月,欽宗下詔親征,命兵部侍郎李綱兼任行營參謀官。
李綱早就懷著“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的決心,當他獲悉欽宗與宰相白時中、李邦彥等準備棄城逃跑的消息時,上殿勸說欽宗應(yīng)該固守。
當欽宗問他誰可以帶兵時,他回答說:白時中、李邦彥。
但是,欽宗與白時中、李邦彥等仍然準備棄城出逃。正當他們率領(lǐng)禁衛(wèi)六軍即將離城時,李綱趕來了,他聲色俱厲地對禁衛(wèi)軍士說:“你們愿意以死守城嗎”。
軍士們?yōu)槔罹V的愛國熱情所感染,異口同聲地回答:“愿以死守!”于是,李綱入見欽宗,勸說道:六軍的父母妻子都在都城,愿以死守。
萬一中途散歸,誰能保護陛下?再說敵兵已逼近,他們知道你們乘輿未遠,如以快馬急追,又將如何抵御呢?李綱的一番話說得欽宗無言以對,不得不暫時留下。
這時,李綱就傳旨:“上意已定,敢復(fù)有言去者斬?!苯l(wèi)六軍聞訊歡欣鼓舞。
李綱受命后,積極進行京師的防衛(wèi)迎敵工作。每面城墻上布置守兵一萬二千人,另外又設(shè)前后左右軍四萬人,中軍八千人,分置將官統(tǒng)領(lǐng);并備有火炮、弩、磚石、擂木、火油等各種防守器械。
三天之內(nèi),戰(zhàn)守設(shè)施基本準備完畢。這時,金將完顏宗望已兵臨城下,李綱便親自登城指揮作戰(zhàn),斬金兵小頭目十余人,殺金兵數(shù)千人。
宗望見京城有備,便引兵退去。李綱和堅持抗金的軍民保衛(wèi)了京城。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李綱
1. 李剛,字伯紀 李綱,字伯紀,邵武人也。登政和二年進士第,積官至監(jiān)察御史兼權(quán)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權(quán)貴,改比部員外郎,遷起居郎。
靖康元年,以吳敏為行營副使,綱為參謀官。金將斡離不兵渡河,徽宗東幸,宰執(zhí)議請上執(zhí)曰:“策將安出?”綱進曰:“今日之計,當整飭軍馬,相與堅守,以待勤王之師。”時中忿曰:“李綱莫能將兵出戰(zhàn)否?”綱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儻使治兵,愿以死報。”乃以綱為尚書右丞。
宰執(zhí)猶守避敵之議。有旨以綱為東京留守,綱為上力陳所以不可去之意,上意頗悟。會內(nèi)侍奏中宮已行,上色變,倉卒降御榻曰:“ 朕不能留矣?!本V泣拜,以死邀之。未幾,復(fù)決意南狩,綱入見曰:“陛下已許臣留,復(fù)戒行何也?今六軍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萬一中道散歸,陛下孰與為衛(wèi)?敵兵已逼,知乘輿 未遠,以健馬疾追,何以御之?”上感悟,遂命輟行。
命綱為親征行營使,以便宜從事。綱治守戰(zhàn)之具,不數(shù)日而畢。敵兵攻城,綱身督戰(zhàn),募壯士縋城而下,斬酋長十余人,殺其眾數(shù)千人。金人知有備,又聞上已內(nèi)禪,乃退。求遣大臣至軍中議和,綱請行。上遣李梲。金人須金幣以千萬計,求割太原、中山、河間地,以親王、宰相為質(zhì)。梲受事,自不措一辭,還報。綱謂:“所需金幣,竭天下且不足,況都城乎?”宰執(zhí)議不合,綱不能奪,求去。上慰諭曰:“卿第出治兵,此事當徐議之?!本V退,則誓書已行,所求皆與之,以皇弟康王、少宰張邦昌為質(zhì)。
時朝廷日輸金幣,而金人需求不已,日肆屠掠。四方勤王之師漸有至者,種師道、姚平仲亦以涇原、秦鳳兵至。綱奏言:“金人貪婪無厭,兇悖已甚,其勢非用師不可。彼以孤軍入重地,猶虎豹自投檻阱中,當以計取之,不必與角一旦之力?!鄙仙钜詾槿?,約日舉事。姚平仲勇而寡謀,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騎萬人,夜斫敵營,欲生擒斡離不及取康王以歸。夜半,中使傳旨論綱曰:“姚平仲已舉事,卿速援之?!本V率諸將旦出封丘門,與金人戰(zhàn)幕天坡,以神臂弓射金人,卻之。平仲竟以襲敵營不克,懼誅亡去。金使來,宰相李邦彥語之曰:“用兵乃李綱、姚平仲,非朝廷意?!彼炝T綱,以蔡懋代之。
(《宋史·李綱傳》,有刪節(jié))
2. 《文言文閱讀(19分)“李綱,字文紀”附答案》古詩原文及翻譯 愛 作者:文言文閱讀(19分)李綱,字文紀。
少慷慨,尚風(fēng)節(jié)。仕周為齊王憲參軍事。
宣帝將殺憲,召僚屬誣左其罪,綱矢死無橈辭。及憲誅,露車載尸,故吏奔匿,綱撫棺號慟,為瘞訖,乃去。
事隋為太子洗馬。 太子勇宴宮臣,左庶子唐令則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
綱曰:“令則官調(diào)護,乃自比倡優(yōu),進淫聲,惑視聽,誠使上聞之,豈不為殿下累乎?臣請正其罪?!庇略唬骸爸弥?,我欲為樂耳!”后勇廢,文帝切讓,官屬無敢對,綱獨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
太子資中人,得賢者輔而善,得不肖導(dǎo)而惡,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過矣!”擢尚書右丞。 大業(yè)末,賊帥何潘仁劫為長史。
高祖受禪,拜禮部尚書兼太子詹事。齊王元吉為并州總管,縱左右攘奪,民愁苦,宇文歆諫,不聽。
劉武周入太原,元吉懼,棄軍奔京師,并州陷。帝怒,謂綱曰:“王年少,不習(xí)事,故以歆及竇誕佐之。
太原,興王地,兵十萬,粟支十年,奈何一旦棄去?歆建此計,我當斬于軍。 ”綱曰:“王過惡,誕養(yǎng)成之。
歆事王淺,有闕必諍。今賴歆計,使陛下不失愛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翼日,帝悟,于是釋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賴,猜間朝廷。綱頻諫不見聽,遂乞骸骨。
帝罵曰:“卿為潘仁長史,而羞朕尚書邪?”綱頓首曰:“潘仁,賊也,志殘殺,然每諫輒止,為其長史,故無愧。 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內(nèi)石,敢久為尚書乎?且臣事東宮,東宮又與臣忤,是以上印綬?!?/p>
帝謝曰:“知公直士,幸卒輔吾兒。”乃拜太子少保,尚書、詹事如故。
帝以綱隋名臣,手敕未嘗名。貞觀四年,復(fù)為少師。
每聽政,必詔綱與房玄齡、王珪侍坐。 綱發(fā)言陳事,毅然不可奪。
及疾,帝遣玄齡至家存問。明年卒,年八十五,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貞,太子為立碑。
(選自《新唐書》第九十九卷,有刪改)4。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
后勇廢,文帝切讓 讓,謙讓 B。陛下功成,厚自伐 伐,夸耀C。
知公直士,幸卒輔吾兒 幸,幸好 D 。毅然不可奪 奪,奪取5。
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都正面表現(xiàn)李綱是“直士”的一組是( )①拜禮部尚書兼太子詹事 ②綱頻諫不見聽,遂乞骸骨 ③知公直士,幸卒輔吾兒④謚曰貞,太子為立碑 ⑤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 ⑥綱撫棺號慟,為瘞訖,乃去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②⑤⑥ D。
①③④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李綱自幼意氣風(fēng)發(fā),崇尚高風(fēng)亮節(jié),先后在(北朝)周、隋、唐三朝做官。他為人正直,敢于直言進諫,輔佐過多位太子。
B。齊王李元吉任并州總管時,遭逢劉武周叛亂,元吉沒有聽從宇文歆的建議,棄城逃回京師,致使太原淪陷。
C。因太子不聽勸諫,李綱申請退休,但是遭到了皇帝的反對。
為表達對李綱的尊重,皇帝親自寫敕令時從來不曾直呼其名。 D。
唐太宗非常器重李綱,每次臨朝聽政,必然令李綱和房玄齡、王珪陪同坐在身邊。李綱生病,皇帝還派房玄齡去慰問。
7。將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太子資中人,得賢者輔而善,得不肖導(dǎo)而惡,何特太子罪邪?(2)歆事王淺,有闕必諍。 今賴歆計,使陛下不失愛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參考答案:4。
B 5。C 6。
B參考譯文:李綱,字文紀。少年時代意氣風(fēng)發(fā),崇尚高風(fēng)亮節(jié)。
在周朝任齊王宇文憲的參軍事。 宣帝準備殺宇文憲,召來他的僚屬誣陷編造罪名,李綱誓死沒有屈從的言辭。
等到宇文憲被殺后,李綱用沒有幃蓋的車子載著宇文憲的尸體。宇文憲生前的屬吏都躲得遠遠的,李綱扶著棺材嚎啕慟哭,為他安葬之后才離開。
李綱侍奉隋朝擔任太子洗馬。 太子楊勇宴請東宮臣子,左庶子唐令則彈奏琵琶,又唱《武媚娘曲》。
李綱說:“唐令則甚微 *** 輔佐太子的官員,卻將自己當作歌伎,進獻淫聲,惑亂太子的耳目,如果讓皇上知道了,豈不是要連累殿下嗎?臣請求對他治罪?!碧訔钣抡f:“你別管這事,是我自己想聽音樂而已!”后來楊勇被廢黜,文帝嚴詞譴責(zé),東宮里的官吏僚屬沒人敢插話,惟獨李綱說:“陛下平常不教育太子,所以才到了今天這種地步。
太子的天資跟普通人無異,如果讓賢良的人輔佐他就能從善,如果讓不正派的人誘導(dǎo)他就會向惡,為什么只是太子一個人的罪過呢?”皇帝說:“是朕的過失??!”提升李綱為尚書右丞。大業(yè)末年,賊帥何潘仁強迫他出任長史。
高祖受禪即位后,任命李綱為禮部尚書兼太子詹事。 齊王李元吉任并州總管,放縱身邊的人書郎、太子詹事。
皇帝認為李綱是隋朝的名臣,親自寫敕令時從來沒有直呼過他的名字。貞觀四年,李綱又任太子少師。
每次皇帝臨朝聽政,必然令李綱與房玄齡、王珪陪同坐在身邊。李綱發(fā)表言論陳述事理態(tài)度堅決不可改變。
后來患病,皇帝派房玄齡到他家里慰問。第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歲,朝廷追贈他開府儀同三司,謚號為“貞”,太子為他立碑。
3.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小題1:B小題2:B小題3:C小題4:(1)呂不韋到邯鄲做生意,看見子楚而憐惜他,說“這真是稀罕的寶貨,可以存積著賣大價錢”。
(2)呂不韋因為秦國強大,卻在這方面不如他們而感到羞恥,所以也招徠士人,給予優(yōu)厚待遇,門下食客達到三千來人。 小題1:送給,給予(例: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小題2:“車乘進用不饒”表現(xiàn)的是子楚的生活狀態(tài),不是表現(xiàn)呂不韋的行為。
“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表現(xiàn)呂不韋對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高度重視與自信,不是利用機會謀取私利的投機行為。小題3:秦昭王在位時間并不短,在位時間極短的是安國君和莊襄王。
小題4:【參考譯文】 子楚是秦國公室庶出別支的孫子,作為人質(zhì)在諸侯國家,所以車輛馬匹、費用開銷都不富裕,居所處境相當窘困,很不得志。呂不韋到邯鄲做生意,看見子楚而憐惜他,說“這真是稀罕的寶貨,可以存積著賣大價錢”。
于是前往會見子楚,說道:“秦王已經(jīng)老了,安國君得機會立為太子。鄙人聽說安國君寵幸喜愛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但能夠決定選立誰為嫡子繼承人的只有華陽夫人。
如今您兄弟二十多人,您又排行居中,不太受寵愛,所以長時間當人質(zhì)住在諸侯國家。一旦大王去世,安國君繼立為王,您就沒有機會能夠跟長子及其余兒子早晚在父王面前爭奪當太子了?!?/p>
子楚說:“是這樣。對于這種情況怎么辦?”呂不韋說:”您資財貧乏,客居在此,沒有什么可以拿來奉獻給雙親和結(jié)交賓客。
我呂不韋雖然也資財貧乏,但請讓我用千金作資本為您西游秦國,孝敬安國君和華陽夫人,促成他們立您為嫡子繼承人?!弊映⒓催殿^而拜說:“您的計策果真如愿,就請讓我與您共同分享秦國?!?/p>
呂不韋于是拿出五百金給子楚。作為開銷費用,去結(jié)交賓客;同時又拿出五百金購置珍奇寶物、玩賞佳品,自已帶著西進游說秦國,把他帶來的物品全部進獻給華陽夫人。
借機稱說子楚賢能聰明,結(jié)交諸侯賓客遍布天下,還常常念叨“我子楚把華陽夫人當作自己的天,日夜悲泣思念著太子安國君和夫人?!比A陽夫人極為高興,刻玉石符節(jié)為信物,相約以子楚作嫡子繼承人。
安國君和華陽夫人就備了厚禮送給子楚,同時請呂不韋輔助他。子楚的名望聲譽因此在諸侯中越來越大。
秦昭王五十年,子楚與呂不韋商量,送黃金六百斤給看守的官吏,于是得到機會返回祖國。秦昭王五十六年,昭王去世,太子安國君即位為王,子楚立為太子。
秦王在位一年去世,太子子楚繼代即位,這就是莊襄王。莊襄王元年,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
莊襄王即位三年去世,太子政繼立為王,尊奉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在這時期,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都禮賢下士喜好招募賓客來互相夸耀傾軋。
呂不韋因為秦國強大,卻在這方面不如他們而感到羞恥,所以也招徠士人,給予優(yōu)厚待遇,門下食客達到三千來人。這時諸侯各國有許多工辭善辯的文人學(xué)士,如荀卿一類人,著書立說傳布天下。
呂不韋便讓他的門客各人著錄所見所聞,輯集纂論編為八覽、六論、十二紀,有二十多萬字。呂不韋認為其中詳盡論述了天上地下世間萬物從古至今的事情,稱之為《呂氏春秋》。
公布在咸陽市朝的大門,并懸掛千金在上面,聘請諸侯各國的游士賓客,如有能夠增添減少一個字的就賞給千金。
4. 【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1)D “蜂蠆”指有毒的蟲子,作“有”的主語,其前斷句,排除A、C;“諸軍”為名詞,作主語,其前斷句,排除B.(2)C句譯為:那些妖人冒犯綱紀. 干:冒犯.(3)B “一律推辭,拒不接受”錯,原文“景文固讓,不許,乃受五百戶”.(4)①翦除:鏟除;引:招攬;望:名望,這里是指有名望的人.句子翻譯為:太宗鏟除暴虐的君主,又平定了四方,想要招攬朝中有名聲(的大臣)來輔佐大業(yè).②精檢:精心核查;便宜:應(yīng)該;肆:古代指人處死刑后暴尸示眾.句子翻譯為:我只請求態(tài)度公平地精心核查,假如這些話并非虛假,就應(yīng)該把我陳尸市朝,來使風(fēng)氣變得端正. 答案:(1)D(2)C(3)B(4)①太宗鏟除暴虐的君主,又平定了四方,想要招攬朝中有名聲(的大臣)來輔佐大業(yè).②我只請求態(tài)度公平地精心核查,假如這些話并非虛假,就應(yīng)該把我陳尸市朝,來使風(fēng)氣變得端正.。
5. 游仲鴻文言文翻譯及習(xí)題答案 譯文資料供參考: 游仲鴻(1138-1215),字子正,謚為忠,南充人。
1175年(孝宗淳熙二年)進士第,官犍為主簿,被總賦李昌圖看中,薦給趙汝愚作制置司干辦工事。趙汝愚也器重他,稱他是"直諒多聞"之士。
趙汝愚回朝作相后,游仲鴻也被交章推薦入朝,官監(jiān)登聞鼓院。趙汝愚受打擊出朝后,游回川作過利州路轉(zhuǎn)運判、提點刑獄。
可見,游仲鴻在京的官不到部長級,在地方上也只做到路一級的部門之官?quot;大拜"和"參知政事"之說,純屬子虛烏有。 游似(亦寫侶)(?-1252),字景仁,號克齋,謚清獻,贈少師。
他勤奮好學(xué),師事劉光祖。1221年(宋寧宗嘉定十四年)中進士,官大理司直。
1239年(理宗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學(xué)士,簽樞密院事,封南充縣伯,同年八月拜參知政事。1245年(淳[礻右]五年)拜右丞相。
游似的官運超過乃父,從拜端明殿學(xué)士到拜右相封國公死,都一直在"宰執(zhí)"的位置上。游似高官后定居今浙江德清縣新市鎮(zhèn),那里曾有他的祠。
游氏父子的政績。游仲鴻的官階雖不及兒子的高,但他的膽識和辦事氣魄則遠在兒子之上。
他在任制置司干辦工事時,宜賓一帶的董蠻部內(nèi)侵到犍為,并俘獲了一些宋人。宋準備派兵進擊,游仲鴻自請單獨前去處理。
他去問明釁端后,叫董部放還俘虜,宋即照付馬價,一場干戈就這樣化為玉帛。游仲鴻受降而歸,從此名聲大起,被成都帥楊輔調(diào)為幕僚。
他向楊輔提出,用將要淘汰的士兵去耕種。這樣既安置了將要退役的士兵,減少人民的賦稅,又利用了荒廢的土地,真是"一石三鳥"。
紹熙四年入朝,正是韓 胃排斥理學(xué)、打擊趙汝愚的時候。首相留正、理學(xué)家朱熹、諫官黃度都離開了朝廷。
游仲鴻憤然上疏道:"陛下宅憂之時,御批數(shù)出不由中書;前日宰相留正之去,去不以禮;諫官黃度之去,去不以正;近臣朱熹之去,復(fù)去不以道。自古未有舍宰相、諫官、講官而能自為聰明者也。
愿極還熹,勿使小人得志,以養(yǎng)成禍亂"他敢于這樣逆鱗犯顏,予頭直指寧宗和韓 胃,確非常人所能為。 自"慶元黨禁"起,他被列入黨人受到打擊,回川在宣撫司任職,又常忤宣撫副使吳曦。
吳曦叛時他已回到南充,宣撫司的幕官薛紱也來到南充,宣撫使程松也來南充,總賦劉崇之也到南充來。游仲鴻指著案上書有"開禧丁卯正月游某死"的冊子向薛紱說:我已向家里人說好,"曦逼我死,即填其日"。
游仲鴻又向薛紱說:我已寫信勸楊輔討賊,楊輔不用我議。如程松肯用我議,我用積俸二萬緡犒兵,護送他到成都。
結(jié)果,程松不顧而去。游仲鴻又遣子游似,將討賊之義說劉崇之,崇之也不聽。
這說明游仲鴻有過人的膽識,才有上述的主張與活動。如當時的游仲鴻有路以上地方大員的權(quán)位,那討吳曦的大功,就不屬于安丙和楊巨源了。
游似從中進士起,一直官運亨通,做到右相封國公,沒有受過挫折。其間,除了跟理宗講心學(xué)、論王道、勸其親儒從諫、敬畏檢身、節(jié)用致愛、選賢共理外,則沒有什么特異的政績可言。
但游似在朝期間,正是南宋中興,理宗求治,確立理學(xué)地位時間。一些賢才及受黨禁打擊和影響人員多被引用到朝里來了,如范鐘、真德秀、魏了翁、趙葵、余[王介]等,均是這個時期入朝和受職的。
所以游似被人稱為朝中正士,被楊升庵評為南宋"蜀中四賢相"之一。 游氏父子開南充性理之端。
理學(xué)起于北宋,南宋朱熹是理學(xué)集大成者,他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xué)哲體學(xué)系。游仲鴻入朝,一面佐趙汝愚定策,一則"常從朱子講學(xué)"。
游仲鴻因此接受了朱熹理學(xué)的思想觀點,朱熹還稱游仲鴻是蜀中奇士。當朱熹被斥出朝時,他上書反對,要求"極還"朱熹。
后來,把游仲鴻列入"偽學(xué)",受到打擊。死后,劉光祖表其墓道日:"嗚呼!慶元黨人游公之墓。
" 游似的學(xué)術(shù)觀點不但受其父和他老師劉光祖的影響,還受到理學(xué)功臣魏了翁的影響。魏在潼川(今三臺)做官時,即邀游似去研究性理之學(xué)。
游似說:"嘉定十四載(1221),余方家居。公致之潼川郡齋,同諸友讀易,偏考舊說,切磋究之。
"這年游似中進士,開始在朝為官。第二年魏了翁也被召入朝,他們關(guān)系更好,用游似的話說:"常過余語"。
他對魏"第在外而心服是寄不為外,在內(nèi)而情意不親不為內(nèi)"的講解是"擊節(jié)稱嘆"(拍掌叫好)。可見,游似在理學(xué)上是以受魏了翁的影響為大。
所以游似同皇帝論理講治時,就充分體現(xiàn)了以心為主的理學(xué)。游似在權(quán)兼禮部侍朗時上疏說:"欲盡事天之禮,當盡敬天之心,心存則政事必適其宜,言動必當其理,雨 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
"當游似官史部尚書入侍經(jīng)幄、皇帝問治時,游似說:"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轉(zhuǎn)坤,……一念有時間斷,則無以挽回天下之大勢。"游似的論述是緊緊抓著心、念不放,把它當成萬能的東西,這既反映了他的理學(xué)思想,也反映了魏了翁的主觀唯心的理學(xué)思想。
我們知道,魏了翁的理學(xué)思想來于李燔,李燔是朱熹的學(xué)生。朱熹-李燔-魏了翁-游似,這條線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嘉慶版《南充縣志·外紀》說:"南充游忠公,常從朱文公(熹)講學(xué),深明性理,迄今縣中頗得其傳,蓋自游氏父子云。"《雜識志》又說:"宋高宗南渡后,中原文獻。
6. 望江南 李綱 江上雪譯文 全文賞析 譯文:老漁翁獨自在冰天雪地中垂釣,斗笠上只聽見雪彈子敲打的聲響,蓑衣上不時抖落堆積的雪花,若是把這幅景象畫出來,將是一幅絕妙的圖畫。天色已晚,漁翁消失在淡淡的云煙中。小島上的竹籬茅舍就是漁翁的家,他釣滿一簍鳊魚和鯽魚歸家后,聽到的是一片兒童的歡笑。
原文:
江上雪,獨立釣漁翁。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圖畫若為工。
云水暮,歸去遠煙中。茅舍竹籬依小嶼,縮鳊圓鯽入輕籠。歡笑有兒童。
賞析:
“江上雪,獨立釣魚翁?!笔锥浠昧谠督分械脑娋洹肮轮鬯蝮椅蹋氠灪?。不僅化句,更是化意,柳宗元詩中所塑造的獨立不遷的漁翁形象自然地轉(zhuǎn)移到了本詞中,本詞正是以此為基點,作進一步的渲染和深化。
“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這兩句為染,如電影中的特寫鏡頭,突出漁翁形象?!绑梵摇?、“蓑衣”是漁翁的必備行頭,漁翁成了詩人們的一種自由人格的象征。
“但聞”,只聽到,以動襯靜,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一樣,寫出環(huán)境之沉寂;“冰散響”點明聲音的來處,散同霰,冰霰即小雪粒,“冰散響”即小雪粒打在箬笠上發(fā)出的輕微細碎的聲響,間接地寫出漁翁寧靜如水的內(nèi)心世界。
“圖畫若為工”,意謂此等雪景,圖畫怎能畫出。若為,怎么能。李綱并非真的想成為一個漁翁,而是欣賞漁翁獨立自在的人格,詩人們通過詩詞來表現(xiàn)漁翁形象,也并非如畫工一樣逼真地描繪漁翁的外形,而是要遺貌取神。
從而攝取漁翁的精神人格,進而陶冶自我,達到漁翁一樣遺世獨立的人生境界,過一種自在自為的生活。因此無論多么高超的畫技,如果只追求畫面的工整,是無法將漁翁的真精神傳達出來的。如果要給這幅圖畫命名的話,我們可以叫做“雪江獨釣圖”。
“云水暮,歸去遠煙中。”“云水”、“遠煙”營造出漁翁日暮歸去時蒼遠迷茫的環(huán)境。這句反用張志和“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的詩意,但并不是因為忍受不了寂寞,要回到塵世的喧囂之中,這漁翁要歸于何處呢?茅舍竹籬依小嶼,縮鳊圓鯽入輕籠?!睅Z,小島。鳊,一種淡水魚,肉味鮮美。
縮鳊,縮著項的鳊魚。李綱畫筆一轉(zhuǎn),從煙水蒼茫的雪江之上轉(zhuǎn)換到了讓人備感溫暖的竹籬茅舍,漁翁的家臨水而筑依島而建,不僅自己,就連整個家都遠離了塵囂,真是一個清靜自在的世界!
“縮鳊”、“圓鯽”,還有其他種種美味的魚,一條條被順次放入輕籠之中,漁翁收獲的不僅是一種物質(zhì)上的自足,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
“歡笑有兒童。”兒童的歡笑,一是因見到許多稀奇古怪的魚而感到驚喜,一是因為可以飽餐這些美味而歡喜,看到兒童們手舞足蹈的快樂勁兒,漁翁心里如何呢?
這里寫兒童的快樂,其實是為了襯托漁翁的快樂,因為這快樂是漁翁帶給的,那種精神上的滿足足以抵償寒江垂釣的寒冷與寂寥,最后一句畫龍點睛,既點出漁翁的快樂,也交代了上一首漁翁寒江獨釣的原因。 如果我們也將詞的下片概括一下的話,應(yīng)該叫“茅舍歡樂圖”。
這一幅圖與上一幅圖形成鮮明對比,而且互為因果,就像電影的兩個特寫鏡頭一樣,將它們組接到一塊,產(chǎn)生了豐富的意義。而這種意義是超出漁翁本身的,這種組接是李綱的匠心安排,體現(xiàn)的當然是李綱的內(nèi)心世界。
李綱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lǐng),怎會有如此閑情逸致呢?其實如岳飛一樣,在屢經(jīng)主和派的排擠之后,收復(fù)舊山河的雄心壯志早已消磨殆盡,留下的只有一點遺世獨立的自守精神和安享天倫的 *** 心理了。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作者李綱又名李伯紀,宋朝人,是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組織過東京保衛(wèi)戰(zhàn),抗擊過金兵。進士出身,宋徽宗時期任兵部侍郎,因議論朝政被貶。京師出現(xiàn)水災(zāi),李綱上疏提出要注意內(nèi)憂外患,惹徽宗不高興,又被降職。宋高宗初期曾任宰相,僅七十七天就被罷免。
宣和七年,李綱被召回朝。金人逼到開封,徽宗應(yīng)李綱所說傳位給欽宗,號召軍民抗金。欽宗即位,李綱位至尚書。他率領(lǐng)全城軍民完成防御部署,后擊退金兵。李綱堅決反對求和,被徽宗罷官。軍民憤怒,欽宗應(yīng)民聲起用李綱,開封得以保全。金兵離開后,李綱遭到投降派的迫害,再次被徽宗趕出朝廷。
《望江南》即寫于李綱不得志的時候,表現(xiàn)了李綱對簡樸自在生活的向往。但是當時的他正處在北宋末那戰(zhàn)爭頻發(fā)的時候,保衛(wèi)國家才是重中之重,這安逸閑適的生活只能成為李綱的心中寄托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08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