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荀彧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都知道曹操手下有很多賢臣謀士,諸如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而荀彧(xún yù)首當其沖,稱得上是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但這樣一位“王佐之才”最后卻被曹操逼死,史上不乏眾多扼腕嘆息之聲。但我今天卻要說句反話,荀彧之死實屬咎由自取!
東漢末年群雄并起,荀彧乃荀子之后,祖上在漢朝都位居高官,而他也是末代漢帝的忠實守護者,但他作為一介文人,想靠一己之力匡扶漢室純屬妄想,所以他必須借助強悍的武力來穩(wěn)定漢室江山。
當時中國北方最大的軍閥集團是袁紹,荀彧便去投靠袁紹,但經(jīng)過短暫的接觸之后,發(fā)現(xiàn)袁紹目光短淺,難成大事。然后轉(zhuǎn)投曹操,年僅29歲,此后22年中,一路輔佐曹操統(tǒng)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權(quán)。
荀彧的才能主要表現(xiàn)在戰(zhàn)略上運籌帷幄,戰(zhàn)術(shù)上足智多謀,以及識人善任這三方面。
荀彧不遺余力的幫助曹操規(guī)劃了統(tǒng)一北方的基本方針和戰(zhàn)略路徑,還出謀劃策幫助剿滅呂布,擊敗袁紹,奇襲荊州等,甚至為曹操舉薦了鐘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一眾賢良之士。
荀彧如此盡心竭力幫助曹操其實只為了一件事——匡扶漢室,而曹操也是當時最有能力做成這件事的人,但曹操的野心超出了荀彧的想象。
他本來建議曹操奉迎天子漢獻帝,以此能夠獲得道義上的“正統(tǒng)”,占據(jù)政治的“制高點”,荀彧便能借助曹操的軍事力量匡扶漢室。但隨著曹操勢力逐漸壯大,企圖廢掉漢獻帝,改朝換代。
而這也成了荀彧和曹操之間最大的隔閡。以至于兩人在多次爭執(zhí)之后,曹操最終狠下心來,送了一個空的食盒給荀彧,逼他自盡。曹操和荀彧所持目標截然不同,最終導致二人陰陽相隔。
當時的漢室其實氣數(shù)已盡,軍閥割據(jù),戰(zhàn)亂四起,漢室王朝注定在此刻要滅亡的。而荀彧沒有認清當前的國際形勢,一直固守漢室傳統(tǒng),妄圖匡扶漢室。
但歷史滾滾向前,改朝換代勢不可擋,荀彧可以說是一個冥頑不靈的老頑固,雖然他那時還不到50歲。
而當時的曹操其實已經(jīng)具備了改朝換代的基礎,不論是政治、軍事,還是經(jīng)濟基礎,甚至那些北方的豪門大族已經(jīng)和曹操建立了穩(wěn)固的利益共同體,當然也包括荀彧家族。
但曹操在世前依然沒能成功篡位,最終由他的兒子曹丕廢了漢獻帝,登基稱帝。
所以說,荀彧之死其實是一個老頑固的咎由自取,妄圖以死來阻止歷史進程!
解密三國荀彧自殺之謎:謀士荀彧為什么要自殺?
荀彧怎么死的?荀彧為什么要自殺呢?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自小即有人稱其為“王佐之才”。荀彧在戰(zhàn)略上為曹操制定并規(guī)劃了統(tǒng)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zhàn)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贊賞,包括勸曹操迎漢獻帝至許昌,“迎奉天子”;戰(zhàn)術(shù)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于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鐘繇、荀攸、陳群、杜襲、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荀彧從小就被人認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辭官回鄉(xiāng)帶領族人遷到冀州。荀彧認為袁紹終不能成大事,便去東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賞他,把他比作張良并任他為司馬,那年荀彧二十九歲。曹操攻打陶謙時呂布襲取了兗州,荀彧臨危不懼單身前往說退豫州刺史郭貢的數(shù)萬人馬,并與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呂布敗走,荀彧又勸說曹操迎接漢獻帝,因此被升為侍中、尚書令。因為荀彧多次推薦優(yōu)秀人才如戲志才、郭嘉等給曹操,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與他商議。
荀彧是三國時期曹孟德的軍師,也是舊漢朝的忠臣。而荀彧一生都是效忠于曹操,無論曹操權(quán)勢如何,地位如何,他的忠心始終不變,所以說,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荀彧是一個非常忠誠的人。另外,荀彧作為軍師,多次獻計曹操,輔佐曹操經(jīng)過大大小小的戰(zhàn)役、政事。從這一點看,荀彧雖然忠心,但并不是愚忠。因為作為一個軍軍師,最主要的便是要謀劃,荀彧在曹操的手下的地位并不低,他的智謀在前期甚至算得上曹操手下的第一謀士,荀彧為人心機深沉,從這一點可以知道關于荀彧是個怎么樣的人這一問題的答案絕對少不了老奸巨猾這么一個稱號。
另外,荀彧后期的時候雖然忠于曹操,但是并不像之前那么擁護,這又是為什么呢?其實說荀彧忠誠于曹操,不如說他忠于漢朝,一開始曹操打著漢皇室的旗號,得到了很多老臣的支持,荀彧也不例外。但是最后曹操不過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還要重新成立諸侯國,荀彧再也不能自欺欺人。
所以他一邊忠于曹操,一邊又覺得背叛了漢朝,所以開始進退兩難,才會顯得不像之前那么忠于漢朝。這么看來,荀彧也是個優(yōu)柔寡斷的人。從對荀彧是個怎么樣的人可以看出,荀彧是一個忠心、聰明但同時也比較糾結(jié)的人。為什么自殺?這個問題的答案,三國里并沒有給出。是一個何等聰明的人,在看到曹操送給他的空盒子后,為什么自殺?難道這個空盒子里面另有玄機?
后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diào)離中樞,在壽春憂郁成病而亡(一說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盡),死后被追謚為敬侯,后又被追贈太尉。雖然在他死后,得到了如此之多的榮耀,但這些對于一個已經(jīng)死去的人來說,又有什么意義呢?其實荀的死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太忠心。但是荀為什么自殺?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觀點太直白,假如他向曹操提建議時,話語能夠委婉一點,態(tài)度能夠和藹一點,他或許還能幸免一死,或許不能繼續(xù)做他的官。
但至少留下了寶貴的性命,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鄙亲顚氋F的,是應該珍惜的啊。他的忠心一是對漢室,二是對曹操,他既對已經(jīng)不可挽救的漢室抱有恢復的希望,希望能在他或者說他和曹操的努力下能夠得到延續(xù)和恢復。其實,這都要怪他太固執(zhí),或者他讀書太少,不懂得朝代的更替是一種很自然的現(xiàn)象,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xiàn)。
而且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社會的進步,漢王朝的滅亡是必然的,是不會因為他一個人的聰明和努力能夠改變的。他太忠于他的漢室,假如他能放棄對漢室的忠心,而不管曹操做什么,那么他的一生又將改寫,或許會是一帆風順的一生,令人羨慕的一生。電視劇里,曹操給荀的空盒子有三層,有人說象征著荀的三十年功勞,然而原文并沒有。原文:忽曹操使人送飲食一盒至。盒上有操親筆封記。開盒視之,并無一物。會其意,遂服毒而亡。
三國時期曹操的首席謀士荀彧,卻因為曹操稱霸天下的野心而選擇了背棄他,最終被賜死。很多人在惋惜這樣一位名士的隕落的同時,也在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既然荀彧的目的不是曹操的目的,他想要保護漢室,那么為什么沒有去選擇劉備,而是選了曹操,最終又落得這樣的結(jié)果?也有人在思考,荀彧到底忠心的是什么?到底是漢室還是曹操?如果都不是,那么又會是什么呢?
今日所討論的歷史上人物向來都是被世人兩極而論,正所謂有所成也有所不成。歷史上對于荀彧的評價無非是集中在兩點:他是漢室忠臣還是曹操黨羽?然而這兩種說法又都有論點支撐。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荀彧,看看他到底一個怎樣的人。
荀彧一生的軌跡與黨錮之禍有極大的關聯(lián),必須了解黨錮之禍,才能真正了解荀彧以及潁川荀氏的處世之道,乃至漢魏之間士風的轉(zhuǎn)軌。荀彧的拯救天下之志優(yōu)先于士大夫的階級認同,所以他舍棄了士大夫領袖袁紹 ,投奔了有志澄清天下,手段又較袁紹為高的曹操。
有“王佐之才”的荀彧,選中了“有命世之才”的曹操,遂組成了一對黃金組合。不論是主張擁戴漢獻帝,還是推薦大批名士為曹操所用,又或者官渡之戰(zhàn)與曹操同心協(xié)力,以弱勝強,擊敗最大的敵人袁紹,都是為了“拯救天下”的目的。這過程中,曹操與荀彧也相處融洽,曹操給漢獻帝的奏表中,對荀彧的贊美之詞連篇累牘,細讀其文,可以看出不完全是應付公事,其中頗有真心的欣賞。
二人關系的轉(zhuǎn)折點出現(xiàn)在赤壁之戰(zhàn)。曹操以垂暮之年,操全勝之局,而慘敗于孫劉聯(lián)軍之手,數(shù)十年積聚的戰(zhàn)船,一部分被孫劉聯(lián)軍燒毀,一部分害怕被敵人所得自己燒毀,沒有了水軍,可以說在有生之年沒有了吞并江東的希望。對于漢室中的劉家人,荀彧并不在意,但漢朝的名分是曹操統(tǒng)一天下,更新政治的重要保障。而曹操試圖篡漢,說明他不再以統(tǒng)一天下、拯救亂世為己任,他違背了年輕時的初衷,也違背了與荀彧共事的基礎。
所以荀彧要反對曹操即魏公之位,而曹操也知道荀彧不可能屈服,決定逼迫荀彧自盡。
所以,荀彧既不是漢室忠臣,也不是曹操黨羽,他的志向是拯救天下。漢室的名分有助于拯救天下,所以他扶持漢室;曹操的能力有助于拯救天下,所以他輔佐曹操。漢室要殺曹操,他不能同意;曹操要篡漢朝,他也不能同意。
所以他的悲劇結(jié)局幾乎是注定的。他雖然不能算純粹的漢朝忠臣,卻不愧為志存天下的 仁人君子 。所以死后數(shù)十年,仍被后人懷念, 司馬懿就曾說:“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shù)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焙笕藢鲝臑槿颂幨李H多議論,有時各執(zhí)一端。
唐代大詩人杜牧評價:
“荀文若為操畫策取兗州,比之高、光不棄關中、河內(nèi);官渡不令還許,比之楚、漢成皋。……及事就功畢,欲邀名于漢代,委身之道,可以為忠乎?”因為荀彧的目的是拯救天下,對漢朝并不怎么真心尊敬,所以在私人場合說一些僭越的話,比如把曹操比作漢高祖 、 漢光武帝 ,跟他的處事邏輯并不矛盾,并不能證明他支持曹操篡漢。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反駁杜牧:
“漢末大亂,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濟也。然則荀彧舍魏武將誰事哉!……。建安之初,四海蕩覆,尺土一民,皆非漢有。荀彧佐魏武而興之,舉賢用能,訓卒厲兵,決機發(fā)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為強,化亂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豈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糾而荀彧死漢室,其仁復居管仲之先矣!”
這是把荀彧拯救天下的志向等同于忠心漢室了。實際上兩者可以分開,荀彧在拯救天下的同時不一定要忠于漢室。
可惜對于荀彧反對曹操即位魏公的原因,分析上太傾向于道德,對荀彧整體的人生軌跡有所忽視。無論如何,在強權(quán)的威脅之下,荀彧敢于挺身而出,對權(quán)勢者說不,無愧于士人風骨,無愧于賢士之名,也無愧于人杰輩出的潁川荀氏!
曹操覺得荀彧有異心,便送給荀彧空盒子,古代空盒子有棺材的象征意義,故荀彧自殺。
故事細節(jié):
荀彧和曹操的不合從曹操想要封魏公的時候開始,作為唯一一個想要阻攔曹操封魏公的人,荀彧只是過于忠心,荀彧忠心漢室,可是卻沒想到自己一手輔佐的人最后竟然會野心膨脹。
若是曹操真的建立了魏國并且自封魏公,那么曹操將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這在?;逝绍鲝磥?,是絕對不能發(fā)生的。
可是曹操卻不這么想,只覺得荀彧阻攔是不忠心有異心的表現(xiàn),從這之后,曹操就并不怎么重用荀彧了,反而將他調(diào)離了權(quán)利中心,這已經(jīng)是充分的表達了曹操的不滿。
而曹操派人送過去的空盒子,荀彧并不知道原來里面還有沒有東西,荀彧看見這個空盒子,左思右想想要弄明白這個含義,因為當時已經(jīng)感受到了曹操的疏遠,所以所想的方向也都是悲觀的。
荀彧以為:或許是曹操認為自己已經(jīng)不是他的人了,所以不能吃曹操的俸祿,便送來空盒子。而且在古代空盒子也有棺材的象征意義,荀彧又猜測到,是不是曹操暗示著讓自己早下決斷……最后,荀彧做了認為對的事情,最終自殺了。
擴展資料:
荀彧作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居中持重達十數(shù)年,處理軍國事務,被敬稱為“荀令君”。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荀彧在戰(zhàn)略方面為曹操規(guī)劃制定了統(tǒng)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zhàn)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贊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
戰(zhàn)術(shù)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于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荀彧為曹操舉薦了鐘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荀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09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