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砝盍指Φ奈恼?,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p>
李林甫在大唐盛世任相十九年,幾乎是獨自全權(quán)處理國事,大唐由盛轉(zhuǎn)衰的鍋,他肯定要背。但是不是都由他來背鍋?這個大可商榷。
司馬光對李林甫的評價是很差的:“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寵;杜絕言路,掩蔽聰明,以成其奸;妒賢疾能,排抑勝己,以保其位;屢起大獄,誅逐貴臣,以張其勢?!痹谒抉R光的筆下,李林甫是個狡猾陰險的兩面派,成語“口蜜腹劍”的主人公,正是他“在相位十九年,養(yǎng)成天下之亂”。真的是這樣嗎?
李林甫
史學(xué)界一直有一種看法,也就是如果李林甫不死,安祿山不敢造反。雖然安祿山一直在覬覦大唐的錦繡河山,對唐朝滿朝文武都不放在眼里,但唯獨對李林甫畢恭畢敬,非常忌憚。他一直等到李林甫死后才敢“漁陽肇鼓動地來”,揭開“安史之亂”的序幕。
李林甫劇照
李林甫也算是李唐宗室之后,他的先祖是長平王李叔良。如果按照輩分來推的話,唐玄宗還得喊他一聲叔叔。
由于他家的王爺不是世襲的,到了李林甫的父親李思海這輩,早已不再是王爺了,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參軍。所以說李林甫的成長道路上,家庭并沒有給他太大的幫助,更多的是靠他自己。
李林甫文化程度不是很高,雖然讀過書,但是不求甚解,讀過就忘,很多字都沒記住。但是他精通音律,也會填詞,這倒是一件很蹊蹺的事。按說文化水平低的人,作詩填詞是外行,可是李林甫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結(jié)合體。
李林甫有個笑話,有一次,他看到“杕杜”兩個字,這個“杕”字他不認(rèn)識,就問吏部侍郎韋陟這是個什么字。韋陟故意出他的洋相,假裝沒聽到,也不理他。之后韋陟把這事對別人一說,李林甫也就得到了“杖杜宰相”這個外號。
唐玄宗與楊貴妃
李林甫是個老謀深算的天才,任何難題在他看來,都有解決辦法。開元十四年時,李林甫已經(jīng)是朝廷的吏部侍郎了,專門負(fù)責(zé)對官員的考核工作。這一年唐玄宗的哥哥李憲找他走后門,給了他十個人的名單,要求提拔這十個人。但是這十人都是沒有什么貢獻(xiàn)的,如果全部提拔,輿論也通不過。李林甫想出一個辦法,他和寧王商量之后,從十人中挑選了一個關(guān)系比較遠(yuǎn)的,故意當(dāng)眾宣布這個人為官不正,給予黜免;其他九人則升官一級。這樣做既討好了李憲,又顯示自己剛正公平,大家看到官聲最差的某人被黜免,都稱贊李林甫處理得當(dāng),為官清正。
李世民曾孫李適之和李林甫同朝為相,兩人政見不合,總是尿不到一個壺里去,但是表面上李林甫對李適之非常尊重,兩人關(guān)系也還過得去。有一次李林甫對李適之道:“華山有金礦,開采可以富國,皇帝還不知道。您是左相,不如向皇上進(jìn)言開采,可富國強(qiáng)兵,是大大的好事?!崩钸m之果然上當(dāng),將華山金礦奏知玄宗。唐玄宗詢問李林甫,李答道:"臣早就知道!但是,華山是陛下本命山,乃王氣所在,不宜開鑿,臣便沒有提及。"唐玄宗便認(rèn)為李適之慮事不周,對他道:"以后奏事時,要先與李林甫商議。"從此,李適之失寵,不久后被罷去相位,改授太子少保。
李林甫類似的事情干了不少,史書上都是他用陰謀詭計害人的記載,而且無一例外都認(rèn)為這是個小人??墒沁@樣一個小人,為什么為相十九載不倒?里面肯定有其他原因。
安祿山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了政治清明、國家繁榮的“開元盛世”,是一個有為的明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日漸昏庸,追求享受,懶理國政,逐漸蛻變成一個昏君。特別是在公元740年納了楊貴妃之后,更是將政事委托給李林甫,自己縱情聲色,過著逍遙快活的日子。
大權(quán)在握的李林甫,對那些不聽話的政敵開始大肆打擊。他重用酷吏吉溫、羅希奭掌管刑獄,幫助李林甫打擊異己,那些反對李林甫的人只要落在他們手中,沒有人能活著回家,時人稱之為“羅鉗吉網(wǎng)”。
唐玄宗曾準(zhǔn)許天下士子中通六藝者,可到長安參加官員選拔。李林甫擔(dān)心士子們會在面圣時說一些對自己不利的話,便要求由郡縣對士子選行甄選,優(yōu)秀者才能送到京師復(fù)試。然后他暗中指使州郡,故意將一些才能平庸者送到京師,結(jié)果考核時沒有一個人合格。李林甫向玄宗說,人才都被他挑選做官了,真正做到了野無遺才,唐玄宗大喜,從此對李林甫更加言聽計從。
李林甫
就個人來說,李林甫是一個專權(quán)的小人,只要涉及權(quán)力之爭,他都會用盡腹黑之術(shù),將對手打死打殘,毫不留情。但是他本人卻沒有什么把柄可以讓政敵們抓住。他城府極深,喜怒不形于色,也從不將自己心里想什么告訴別人。更特別的是,他遵紀(jì)守法,做事也非常謹(jǐn)慎?!杜f唐書》說他“調(diào)理眾務(wù),增修綱紀(jì),中外遷出,皆有恒度”,承認(rèn)他是一個鐵腕宰相。
唐玄宗信任安祿山,在兵權(quán)之外,還給了安祿山管理民政和財政的權(quán)力。但是安祿山非常懼怕李林甫,因為李林甫仿佛可以看穿安祿山的心思。每次兩個人聊天,安祿山心里想什么,李林甫都能準(zhǔn)確地說出來,弄得安祿山“雖盛冬常汗?jié)褚隆?。安祿山在朝廷有很多眼線,每次只要聽到眼線匯報說李林甫表揚(yáng)他,就開心得要命;要是聽到李林甫在皇帝面前說他的壞話,就嚇得大叫“阿與,我死矣!”所以安祿山在李林甫的積威之下,一直不敢發(fā)難。只有李林甫死后,楊國忠執(zhí)政,安祿山這才敢于起兵造反。
李林甫一生所做所為之中,最為封建士大夫不能接受,也是最受詬病的,就是他曾設(shè)計陷害了當(dāng)時的太子李瑛等人,在唐玄宗立李亨為太子之后,又想廢掉李亨。雖然最終沒有得逞,但太子黨的李適之、韋堅、王忠嗣都受到了牽連。這在封建禮教中屬于大逆不道的作法,任何一個正統(tǒng)的士人都不可能贊同臣子害太子的行為,歷史上對李林甫的評價不高,與這一點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
唐玄宗與楊國忠
如果說誰是唐玄宗時最大的奸臣,那應(yīng)該是楊國忠而不是李林甫。李林甫雖然權(quán)力欲大,但他還做事,屬于有才無德之人(其實他對自己的自律還是很嚴(yán)格的);而楊國忠不但無德,而且無才。李林甫臨死時將全家托附給楊國忠,楊國忠答應(yīng)得好好的,李林甫一斷氣,他就靠黑狀,使得還沒躺進(jìn)棺材的李林甫被唐玄宗除去官籍,家產(chǎn)也被抄沒,家人流放,以庶人之禮下葬。楊國忠的品行也可見一斑了。
李林甫完全是靠個人打拼上位的宰相,他的許多野史秘聞都是政敵們記載下來的,有多少可信度,值得商榷。不說別的,就說他文化不高又精通韻律,會寫詩填詞這一條,就與常識不符。其中難免有些是對他的不實的記載。他確實是嫉賢妒能,也迫害過政敵,這在封建社會太常見了。歷史上那么多宰相,有幾人沒有打擊過政敵?世人把安史之亂的賬算在他的頭上,而不算在楊國忠的身上,對他也是不公平的。
我知道這么說,一定有人反對。請在評論區(qū)指教,我一定虛心接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3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