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說起康熙為何逝世前支走十四阿哥,使他手握重兵,雍正晚年才講出實情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在我國歷史上清朝應該是最有爭議的一個王朝,無論是康乾盛世,還是末代皇朝,都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在長達二百多年的清朝統(tǒng)治中,雖然腐敗墮落,日趨衰退,但還是有很多有作為的帝王,其中尤以千古一帝著稱的康熙,最具代表性。
康熙六歲登基,當時的清廷風雨飄搖,內(nèi)憂外患,但他卻在皇祖母孝莊皇太后的輔助下,除三藩殺鰲拜收臺灣,為康乾盛世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康熙在位60年,到了年老的時候,很多的官員都出現(xiàn)了貪污腐敗的現(xiàn)象,這個時候的康熙,卻有點犯糊涂,少了少年時期的銳氣沒有立即加以整肅。
因為他想到比這還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皇儲的問題,但他的遲疑和不決,卻導致了慘烈的九子奪嫡,據(jù)史書記載,在康熙臨死前卻把自己最喜歡的十四阿哥派到邊疆去了,到底是為什么呢?古時的帝王不都是將皇位傳授于最喜歡的阿哥嗎?睿智如康熙,為什么會做出如此的舉動呢?
就和小編一起來探究一下吧,康熙十四年,年僅兩歲的二阿哥胤礽被立為太子,歷史上的二阿哥其實是個很有才干的人,和很多影視劇中那個只知道貪圖享樂的敗家子是截然不同的,胤礽從小在深宮長大,年幼的時候就已經(jīng)為皇位做準備了,隨著年紀慢慢的長大,越來越接近那個九五之尊的位置,他開始變得蠻橫霸道起來,最終卻導致了父王和朝臣對他的諸多不滿,很自然的結(jié)局,最后就被廢了。
太子這個位置一下子空了出來,讓很多的皇子和大臣們的心思都活泛起來了,朝廷中一下分成了兩派,大阿哥因為知道自己沒有希望,所以干脆就和很多的朝臣一起扶持八阿哥,大家都說八阿哥賢明有帝王之才,另一派系支持的是十四阿哥,雙方可以說勢均力敵,十四阿哥手握兵權,繼位的可能性是最大的,然而皇帝的心思是誰都猜不到的。
朝臣越是擁戴八阿哥,康熙越是討厭他,更怕十四阿哥發(fā)動兵變,所以康熙在他回來述職后,馬上就把他派了出去,這樣一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一直默不作聲的四爺,擁有了天時地利,就這樣康熙變成了先皇的時候,四阿哥順理成章的當上了新一代的帝王。
對于這件事,史書上多有記載,有人說康熙早就決定讓行事果敢,狠辣決絕的四阿哥繼位,將十四阿哥派出去,就是為了讓雍正順利繼位,更多的人則認為康熙就是為了讓老四繼位,所以才放任八爺黨和十四阿哥一派,互相爭斗最后弄得兩敗俱傷,四爺?shù)腔院缶涂梢詮娜輵獙α?。而且還有一點是很值得推敲的,四阿哥和十四阿哥本身就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
如果是四阿哥繼位,即便十四阿哥手握兵權,也絕不會起兵造反,即便他有異心,也是鞭長莫及,也給雍正皇帝留下了足夠的時間來應對。其實這些我們從后來雍正皇帝寫的自傳中也能夠看出,他在書中寫道,康熙皇帝知道,如果把十四阿哥留在京城,那么必然會天下大亂,而雍正皇帝也一直感激父親為他坐上皇位做的每一件事,從小編的角度看來,康熙皇帝遣走了自己最喜歡的十四阿哥,既保證了四阿哥能夠順利登基,也保護了最喜歡的皇子的性命,這未嘗不是最好的結(jié)局!
這種說法是不可能的1 古時候的字是繁體字而不是現(xiàn)在的簡化字,于的繁體字是 於 那就沒辦法一次改成了2 像傳位詔書這種很重要的國書,除了用漢字外,還要有官方文字,滿文,把“傳位十四阿哥”改成“傳位于四阿哥”,是不可能的
康熙皇帝子嗣眾多且優(yōu)秀者不少,晚年更是對十四阿哥胤喜愛不已,四阿哥胤從來就不被看好,最終康熙卻傳位于四阿哥,不免被后人猜測一番。康熙皇帝到底傳位給誰?四阿哥搶了親弟弟十四阿哥的皇位嗎?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就在西征戰(zhàn)事在談判議和進程中,胤即將班師回朝之際,康熙突然病逝,留給后世一個千古之謎,究竟他是打算傳位于十四阿哥胤,還是四阿哥胤,還是去世突然,未能留下傳位憑據(jù),被四阿哥勾結(jié)隆科多搶占先機,但史學界還沒有統(tǒng)一意見。由于現(xiàn)存的康熙遺詔是康熙身故后由雍正和隆科多擬出,再由翰林院修改而成,并非康熙真跡,所以并不能說明任何問題,而支持雍正篡位說的學者認為:
第一,十四阿哥胤是康熙晚年最受重用,也是唯一對國家做出重要貢獻的皇子,相比胤的三年西征和存留的300多封個人奏折,四阿哥只是審理了兩樁案子,僅留下和他人聯(lián)名的幾封奏折而已。康熙任用胤做為西征統(tǒng)帥,掌握軍權,并在密折上囑咐他要獲取人心,是為了讓他樹立威信服眾和對他的加意培養(yǎng)和考驗,是屬意他為儲君(或者說是候選人之一)的表現(xiàn),而胤西征中的表現(xiàn)從奏折中來看,綜合上是十分令康熙滿意的,也就是說他是通過了考驗的。
第二,雍正朝早年一直流傳的是隆科多一人承詔的說法,在雍正七年,雍正的所有政敵整治完畢之后,才首次官方提出當年是七個皇子和隆科多一起聆聽康熙遺言,這八人中三人已經(jīng)被整死,二人終身圈禁,二人被連連整治(當年的中立派皇七子和皇十二子),噤若寒蟬,且大局已定,不可能再公然表示什么。一人是雍正寵臣皇十三子。這樣的話,不能不讓人質(zhì)疑“八人面諭說”。
第三,康熙宮廷里有不少傳教士,這些傳教士在信件和著作里提及過不少康熙去世,雍正登基的或正確或錯誤的細節(jié),但也沒有一個人提過“八人面諭說”,反倒是有人提起隆科多一人承詔。雍正元年七月傳教士嚴嘉樂的信件(收錄在《中國來信》一書)中寫道:胤登基后,皇十四子奉召進京后,提出要看先帝遺囑,企圖剝奪皇四子的統(tǒng)治權。他對九門提督言詞訓斥,因為他是先帝遺詔“唯一的、可疑的見證人”,同樣,朝鮮的史料中也沒有“八人面諭”說法,而是把隆科多弄錯成馬齊,說是馬齊承遺詔。
第四,雍正朝的官方史料上關于康熙逝世的描述前后矛盾,不合情理,比如說官方記載宣稱康熙病危前,召眾皇子及隆科多速至宣布遺詔,卻只將傳位遺詔告知允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對要繼位的胤僅告以“病勢日臻之故”;康熙逝世后,胤方得知由自己繼位。在康熙死前十個小時內(nèi),胤曾三次入寢宮問安,康熙為何不將傳位詔書告訴他呢?須知,要使胤繼位名正言順,在皇位繼承問題爭奪異常激烈時,讓繼位人心中有數(shù),預作準備,避免臨時出現(xiàn)異常乃至流血是十分必要的;若胤不知自己將繼位,就很可能出現(xiàn)對他十分不利的情況。
第五,在《大義覺迷錄》中,雍正自己也說過一些與“八人受諭”相矛盾的話。雍正說:允、允搪都親承康熙遺詔,方才“肯貼無一語,俯首臣服于朕之前”。但雍正又說:“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時,塞思黑(允搪)突至朕前,箕踞對坐,傲慢無禮,其意大不可測。若非朕鎮(zhèn)定隱忍,必至激成事端”;“圣祖仁皇帝賓天時,阿其那(允)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獨立凝思,派辦事務,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憤可知”。胤、胤搪的舉止不像在十個時辰前就已知道傳位的遺詔,倒像是剛剛聽到雍正要即位的消息而胸懷激憤的神情。按《大義覺迷錄》的說法,“八人受諭”的現(xiàn)場有皇十七子允禮等人在寢宮外伺候,而留存的隆科多密折上卻說:“圣祖皇帝賓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親王(允禮)在內(nèi)值班,聞大事出,與臣遇于西直門大銜,告以皇上紹登大位之言。果親王神色乖張,有類瘋狂,聞其奔回邸,并未在宮迎駕伺候?!彼?,允禮根本不在寢宮外伺候,也不知道傳位雍正的遺詔。
第六,胤回京奔喪時,雍正曾密令在路上攔截收繳他與康熙往來的所有奏折密信,嚴防他帶任何奏折信件到京城。雍正如此心急的收繳胤與康熙的奏折,嚴防他帶任何奏折信件到京城,可能是為了銷毀康熙有可能傳位于胤的證據(jù),(雍正下令統(tǒng)一收繳百官奏折是在一段時間后)。
第七,康熙常常親手書寫諭旨,而史料也記載康熙去世前曾在兩處地方留下關于身后妃嬪去向安排的諭旨,康熙去世后諭旨被雍正找到,并按照安排執(zhí)行,既然連妃嬪康熙都如此細心的書寫了諭旨放于不同地方,那么更為重大的皇位繼承人問題,康熙為什么沒留下任何書面諭?
第八,雍正生母德妃的表現(xiàn)有悖常理,雍正即位后,她說“欽命吾子繼承大統(tǒng),實非吾夢想所期”,而且要以身殉康熙帝,被雍正阻止。接著又拒絕受封為皇太后,拒絕移居到太后應住的宮殿慈寧宮。而幾個月后,她便暴病而亡。
第九,雍正即位時是45歲,且體質(zhì)偏弱,相比之下,胤35歲,不僅年紀合適,他長期奔波在青藏高原上,也說明身體相當健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5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