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災民買不起米,范仲淹下令繼續(xù)漲價,災民:真不愧是好官,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范仲淹這篇《岳陽樓記》應該大家都記得,從其中我們可以看出范仲淹那份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愛國愛民情懷,同時,范仲淹也可以說得上是北宋時期的一代名臣,其名不下于王安石。
大家都知道王安石變法的事,其實北宋經過兩次變法,而第一次其實就是由范仲淹主持推動的,所以說范仲淹稱得上是一代名相。
然而不同于王安石在變法失敗后的名聲狼藉,范仲淹即使也變法失敗了,但是不管在哪兒,范仲淹都有很好的名聲,尤其是在民間。
一代賢相范仲淹
作為當時的大文豪,范仲淹通常給人一種手無縛雞之力文臣的印象,實際上,范仲淹是一位文韜武略的全才。正所謂“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狈吨傺妥鳛閰⒅聲r能推動“慶歷變法”,改革整頓吏治,推行土地革命。作為地方官員時,能以非常高的戰(zhàn)略眼光審視,當時的東京汴梁的地域危機,并上疏《論西京事宜札子》,提出防備措施。
作為一位熟知軍事的上官,范仲淹深知良將的作用,在延州時期,就很注意選拔將材。我們所知的北宋名將狄青,就是出于他的提拔,當初狄青作戰(zhàn)十分勇敢,臨戰(zhàn)時常戴著銅面具,披頭散發(fā)地在敵軍中沖鋒陷陣。狄青得到了范仲淹的賞識栽培,得知狄青行伍出身,識字不多,于是還贈予《左氏春秋》,勸其認真讀書:“你現在是個將官了,做將官的如果不能博古通今,只靠個人的勇敢是不夠的,充其量不過是匹夫之勇而已。”狄青見范仲淹這樣熱情鼓勵他,十分感激。在范仲淹的教導下,狄青在戰(zhàn)斗余暇便刻苦研讀史書和兵書,精通秦漢以后歷代將帥的兵法,自身修養(yǎng)不斷得以提高,成為一名既能沖鋒陷陣,又精通指揮藝術智勇雙全的將領,為大宋王朝立下赫赫戰(zhàn)功,后來官至掌握全國軍事的最高長官——樞密使。在重文輕武的宋代,一個小兵出身的人當上樞密使,這是宋朝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奇跡,這一切都與范仲淹的栽培密不可分。
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范仲淹是位言行如一的君子,一生為國為民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除了政治軍事外,范仲淹還有相當“現代”的經濟頭腦:
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60歲高齡的范仲淹調任為杭州知府,第二年江浙一帶遭遇大饑荒,餓殍滿地,朝廷下令“兩浙流民,男女不能自存者,聽人收養(yǎng),后不得復取”,可見當年饑荒嚴重程度。
而范仲淹所在的杭州,當地米價一夜之間提高到一斗一百二十文錢,這對災民來說簡直是天價數字。本來遇到災荒儲蓄不多,物價還這么貴,很多人都因為買不起米餓死了。
范仲淹見此情況心急如焚,如果再不施與措施,必將十室九空,于是,他當即下令讓本地的米商把米價再提高,由原來的一百二十文一斗升為一百五十文一斗。
等等?這是什么操作?本身就已經買不起了,你還升米價?這是不讓人活了?看不懂如你的朝中大臣彈劾奏章一時如雪花般蓋下來,然而,民間后來卻對范仲淹贊不絕口,這是為什么?
原來,商人都愛財,看到杭州米價漲得如此之高,全國各地的米商都如逐臭之蠅一般都紛紛趕至杭州,想要趁著災難狠狠地賺一筆。一時杭州地區(qū)米糧富余,杭州的谷米市場飽和,接著,范仲淹又做了個舉措,開倉放糧!當時朝廷也是有賑災糧食的,于是百姓們都去領賑災糧了,而米商們看到沒人買自家的米,都快囤壞了,于是就都紛紛降低米價,從而杭州米價又恢復了正常。這時災民們方懂得范仲淹用意,對其贊不絕口,一時成為佳話。
作為一個中國人,不會不知道"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這是宋朝名相范仲淹的留下的千古名言,也是中國無數知識分子的座右銘。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人。歷史上的大人物都歷經坎坷,出身貧寒,范仲淹也是如此。
范仲淹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母親又被迫改嫁。范仲淹也不得不跟隨母親背井離鄉(xiāng),改姓了朱。遭人白眼,受人欺負,歷經貧寒。由此可見,范仲淹的童年是何其不幸。
為了知識改變命運,范仲淹辭別母親到外地求學,年輕時也曾寺廟里念書,生活更加貧苦。
那時候范仲淹最可口的飯就是稀粥,而且還不能吃飽,只能把這有限的涼粥再劃成三份,每餐吃一份,從來沒有吃飽過。
正因為如此,范仲淹才對窮苦百姓的生活感同身受,在沒有當官之前就下定決心,如果自己當權,一定要讓百姓受益,盡力改變他們的處境,減輕百姓的痛苦。
后來范仲淹刻苦學習,考取功名,終于當了宰相,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
但是當他領到俸祿的時候,不是想著自己去置買家產,而是把第一筆俸祿就拿出來便購置義田,送給治下的那些貧窮無田地的農民去耕作,以養(yǎng)家糊口。
因此,發(fā)達后的范仲淹還是過著清貧的生活,并沒有本質性改變,因為他的心一直心系百姓。
他不僅想著解決百姓的溫飽,還想給百姓提供受教育機會,好讓他們通過考取功名,用知識徹底改變自己命運。
有一次在范仲淹路過一個宅院,聽到一位風水先生跟路人在竊竊私語,說這個院子風水好極了,住在這里的人后代一定出不少文武全才。
范仲淹聽了不由心里一動,他想,既然此屋風水能讓后代發(fā)達,那不如就把他們改為學堂,讓蘇州城中的貧寒子弟有上學機會,將來大家的子弟都能成為國家棟梁。
所以范仲淹就拿出自己的俸祿買下了這個宅院,把它改造成學堂,讓蘇州的家境貧寒者的子弟來這里上學,讓更多的孩子有了追逐夢想的機會,讓百姓稱道不已。
其實當時范仲淹的日子也很緊巴,自己府上家人和傭人一共有300多口,全靠他一人的俸祿,艱難可想而知。
但是他真正把百姓放在第一位,做到了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歷史上的清官不一定有能力,有能力的官不一定清廉,不一定為百姓著想。而范仲淹不僅是個清官,還是個好官,一個滿腹經綸,擁有大智慧的好官。從他在杭州擔任知州的對一件事的處理,就能看出他的過人的睿智。
宋仁宗皇祐元年,范仲淹被調到杭州擔任知州,這時候他已經年過花甲,但經不住皇上的一再挽留,還是決定要奉獻自己的余熱,為君分憂。
可是就這樣一位好官,在晚年卻干出一件"糊涂事",在杭州遇到災荒的時候,反而抬高米價,受到同行質疑。但百姓不但沒有怨恨范仲淹,反而在事后盛贊他的舉動。
范仲淹到杭州任職的第二年,江浙一帶就發(fā)生了百年一遇的大饑荒,一時間赤地千里,餓殍遍野,百姓啼饑號寒,人們易子相食。
朝廷為此專門下達一個中樞文件:災區(qū)百姓如果不能度過災難,可以把孩子送人,但饑荒過后不能反悔。
由此可見,那場災荒嚴重到了何種程度。
各地官員更是出臺各種法令,積極平抑糧價,打擊不法商人的囤積居奇行為。
可是范仲淹卻特立獨行,不但不平抑糧價,反而操控價格抬高米價。經過一番運作,當地的米價比周圍地區(qū)都高,一斗米漲到了一百五十文錢,災民更吃不起了。
范仲淹的逆操作,在朝中大臣看來簡直就是大逆不道,給災民雪上加霜。宋神宗也大惑不解,但他相信老范的人品,就對彈劾他的百官說:朕相信范仲淹,他還沒有老糊涂?,F在我們不能下結論,等事后我們就知道答案了。
災荒過后,杭州的老百姓不但沒有埋怨范仲淹,反而紛紛上書到皇帝那兒為范仲淹慶功,宋神宗看了也茅塞頓開。
原來范仲淹通過人為操作把杭州米價抬高了,比周圍地區(qū)都高很多,米商聞訊后,爭先恐后把大米運到杭州來銷售,因為商人就是追逐利潤的,誰不想多賺錢?
這樣一來,供求形勢就發(fā)生了變化,由供不應求,變成了供大于求,價格勢必下跌。
偏偏就在此時,范仲淹大筆一揮,出臺文件,下令在杭州開倉放糧,這樣一來,米價就更是直線下跌。那些米商手里的大米賣不出去,只能哭喪著臉搞低價促銷了。
而這樣的結果,對杭州的百姓來說是最想看到的。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清官不少,忠臣不少,但是像范仲淹能心系百姓,為百姓殫精竭慮的能臣,卻不多見,有這樣的官員確實是人民的幸運。
宋朝的時候,文官的地位比較高,所以相對而言宋朝顯得有些武力不足。不過文官也不全是繡花枕頭,也有許多優(yōu)秀的文官,文能安邦,武能定國。范仲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范仲淹出生于989年,他出身不到兩年父親就去世了,他的母親為了生存改嫁給一個姓朱的男人,而范仲淹也改名為朱說。雖然母親改嫁了,但是范仲淹的生活仍然很貧困,據說他小時候讀書,晚上煮上一鍋粥,第二天一天都吃已經冷了的凍粥。不過雖然貧苦,范仲淹學習卻相當努力,而且非常的有骨氣。
他的同學當中有很富貴的,而且和他關系比較好,看到他生活這么困苦,同學就把自己吃的肉餅之類的好吃的分給他吃。不過范仲淹卻并不去吃朋友給他的好吃的,因為他害怕天天吃好吃的生活,會讓自己失去奮斗的決心,因此他堅持吃自己的冷粥,他的行為為當時社會上的人所稱頌。
長大之后,范仲淹沒有改變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也沒有改變自己剛正不阿的品性,正是因為如此,他得罪了不少人,甚至連太后也被他得罪。天圣六年十二月,剛剛從外地被貶赦免了的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范仲淹還沒有把凳子坐熱,又開始抨擊太后不該垂簾聽政,應該還政于宋仁宗。這是皇帝的家事,雖然也是天下事,但是當然被太后所不喜,沒過多久,他又被貶斥了。
宋朝文官被貶,要么是貶謫到南方,當時南方的兩廣、海南屬于遠離宋朝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蠻荒地帶?,比如蘇軾曾經就被貶謫到了海南去過;要么就被貶謫到北方去跟敵國打仗,由于范仲淹比較懂軍事,所以他經常被貶到北方去和敵國對峙。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里面曾經寫道一句?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其實說的就是他本人的情況,老是被貶,無法徹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范仲淹寫下了許多詩詞來寄托自己的思緒,比如這首《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雖然詞當中寫了范仲淹和將士們?燕然未勒歸無計?的哀思,但是一邊哀思,一邊范仲淹還是把西夏打得沒脾氣,留下了?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的美名。
皇佑元年,也就是1049年,范仲淹已經60歲了,被調到了當時相對比較富裕的杭州地區(qū),然而正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老天爺似乎不想讓一大把年紀的范仲淹舒服舒服,當年江浙一帶發(fā)生了饑荒,許多老百姓都吃不上飯了。
而一般來說,一旦到了國家遭遇一些大的危機時,就會有許多人抓住這個?商機?,投機倒把,哄抬物價,賺一筆老百姓的血汗錢。當時的商人也絕大部分加入了哄抬物價的行列當中來,當時的米價、油價以及其他私營的生活必需品價格暴漲。本來受了災的老百姓都只能在朝廷的救濟下勉強糊口,如今再物價暴漲,連下鍋的米都沒有了,如何是好?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也發(fā)現了這個事情,并且很快就對此產生了想法,他想起以前桑弘羊使用的均輸法,不過現在事情緊急,如果直接由官府全部發(fā)放糧食糧食又不夠,如果讓老百姓去商人那里買,價格又太高,于是范仲淹心生一計,就命令屬下讓人把米價繼續(xù)抬高。
這下是高興了商人激怒了朝堂上的其他官員,你范仲淹在災情當中不平抑物價反而加劇漲價,你讓老百姓怎么活啊儒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都被你丟到哪里去了?一時間朝堂上對范仲淹罵了個狗血淋頭。
同時民間的商人則是心里樂開了花,這下可以獲取暴利了,于是他們就大力的去全國各地進口糧食,甚至于不惜高價進購,因為高價進購到了這里還是可以大賺一筆。范仲淹既沒有去管朝廷當中官員對他的群起而攻之,也沒有管商人們的囤積居奇。
等到商人買進了大量糧食之后,他宣布官府開倉放糧,免費給老百姓發(fā)放糧食。這時候以前大量進購糧食的商人都傻了眼官府的糧食可都是免費給老百姓的,這時候哪里還有人愿意買他們的天價糧食呢?與此同時,他們也不可能把糧食重新送回去了,運輸費太昂貴了,關鍵別的供貨商也不一定會要他們天價買進來的糧食??!
于是他們只得降低糧價,大家大甩賣,這樣一來,老百姓得到了低價的糧食,官府也不用擔心自己的糧食不夠了,事后災民們一個個對范仲淹的機智舉措拍手叫好。直到這時候,朝堂上的文官們才知道范仲淹有多高明!
范仲淹幼年喪父,兩歲時母親謝氏因貧苦無依改嫁了朱文翰,所以范仲淹改名為朱說。成年后的范仲淹考中進士,28歲時才認祖歸宗,改回了范仲淹。卻是不按套路出牌,非但沒有開倉放糧或打壓糧價,反而跟著狠抬糧食價格。另外不顧郊區(qū)大災的災情,卻在杭州城大辦廟會劃船等娛樂活動,城外旱災肆虐城內砸錢享樂,鬧得罵聲一片。
最高官職是參知政事(副宰相),搞慶歷新政進行變法,匆匆忙忙只搞了一年多,就被趕下臺。比康有為的百日維新時間要長,但比王安石變法的時間要短(廣義的王安石變法有50年)。
在股價低迷的時候大量買進股票,然后高拋獲利,范仲淹則是為了杭州城的百姓,先通過行政上的手段,利用政府的現有資金大量買進市場上的大米抬高價格,吸引大量的米商進場,造成供應大幅增加,商品價格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范仲淹在任時遇到了災年,米商紛紛漲價,引得達官貴人和平頭百姓哄搶之,且愈演愈烈。
他們的府內歌舞升平,老婆妾室們個個衣著光鮮亮麗,穿金戴銀。說句不好聽的話就連他們養(yǎng)的狗都比百姓們生活好。而這些有錢的主個個抱緊自己的小金庫,根本不愿拿出錢財救濟百姓。
范仲淹沒有用強硬的手段去控制米價,反而下令把米價漲到180每斗。原來每斗120已經是高價了,現在漲到180簡直是天價!要知道糧食是生存的根本,哪怕是一點點的價格波動都會引起恐慌,更何況一下子漲了50%。
而"處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卻成為后世封建士大夫為官的一個行為標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5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