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真的逃出南京城嗎?朱棣的謊言騙了我們六百年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明朝都城南京金川門被燕軍攻破,燕王朱棣在十余萬大軍的擁簇下向皇宮進發(fā)。誰料皇宮方向突發(fā)大火,黑煙騰起,已成甕中之鱉的建文帝朱允炆走投無路之下,選擇“闔宮自焚”,以死殉國。
然而急忙趕來的朱棣,在撲滅宮火之后,四下搜尋辨別,卻根本未找到建文帝的尸體。朱棣無奈之下只能草草收斂朱允炆皇后馬氏的尸首,假惺惺哭訴一番后便登位稱帝。
《明史》中關于“建文殉國”的記載疑點頗多,而《明史紀事始末》以及各地方志對于朱允炆下落行蹤的記載更是各有不同,引起后世學者對此爭議無數(shù)。南京城破之后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筆者通過查閱大量史籍資料給讀者呈現(xiàn)一個不一樣的答案。文章較長,請耐心閱讀!
一、朱允炆是如何逃出來的
南京城破那場大火之后,據(jù)傳朱棣并未能找到朱允炆的尸首,因此留下疑案,而各類關
于朱允炆下落的記載則是延伸于這個下落不明的記載。那朱允炆到底是如何逃出已經(jīng)被燕軍團團包圍的南京城呢?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記載了流傳最廣也最為詳細的版本。
南京金川門被谷王朱橞開門迎降之后,朱允炆長吁短嘆、走動不安,甚至一度想要自殺殉國。此時翰林院編修程濟獻策出城逃亡,而少監(jiān)王鉞則提出明太祖朱元璋死前留下一個紅匣子以備不測。建文群臣打開紅匣子后,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三張度牒,且袈裟、剃刀、鞋帽俱備,分明是要朱允炆剃度為僧逃出升天。情急之下的朱允炆不曾多想便削發(fā)從暗道逃出,正好發(fā)現(xiàn)神樂觀道士王昇正撐一舟恭迎建文帝。朱允炆臣屬十三人迅速上船離開南京城,而后輾轉(zhuǎn)至溧陽、京口、六合等處,轉(zhuǎn)走陸路到了襄陽。
谷應泰所述建文逃走一事文之鑿鑿,但仔細思之,卻可知其中漏洞百出。筆者列出兩點疑問,便可知谷說不過是一家妄言。
其一是建文帝商議策略之時,在殿者有五六十余人,這些人隨后大部分都投靠了朱棣。倘若密道確實存在,建文帝從其間逃走之后,朱棣完全可以從這些人口中得知密道所在,也即可以確定朱允炆從密道逃脫,那自然會派遣大批軍馬分道捕捉,可朱棣攻下南京城后卻并未著急捕捉朱允炆,說明朱允炆是否真有逃走確實可疑;
其二為朱元璋此前當過和尚,且擁有天下之后對佛教一直推崇有加,他留下錦囊讓朱允炆辦成和尚逃出尚能解釋。但頗令人不解的是為何這條密道要通往道教的神樂觀,朱元璋為何要讓神樂觀的道士來迎接朱允炆而非命皇覺寺的和尚?一個道士帶著一群和尚逃命且不是相當怪異?而且這個道士竟自言是朱元璋托夢命其守候在此,這等理由豈不是荒唐無稽。
通過以上分析便可知《明史紀事本末》所載朱允炆剃發(fā)從密道逃出絕非不可能,谷應泰所述不過是將道聽途說加以修飾而成。
二、朱允炆流竄之傳聞
但是不管朱允炆是如何逃出南京城的,他在各地的足跡傳說卻實實在在的記載在各地方州志。倘若朱允炆真能從南京城中逃脫,因其父朱標太子與云南沐家之關系,他所逃亡的方向必定是西南方向,這也與西南地區(qū)多有建文帝傳聞所吻合。
沐英自幼在朱元璋軍中長大,因當時朱元璋夫婦尚未生子,聰敏機靈的沐英便被收為義子。待朱元璋嫡長子朱標出生,朱沐二人長期生活在一起,關系極為親密。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去世,聽聞噩耗的沐英極為悲痛,竟也隨之病逝,朱元璋于是追封沐英為黔寧王,并命沐氏子孫世代鎮(zhèn)守云南。
由此可知,朱允炆與云南沐氏關系之親密,他逃亡西南也就不足為奇。
清人馮甦在《滇考·建文帝遁跡獅山》中說到:“(建文帝)初至滇…自言與沐將軍有舊…密語多時,使送至武定府”。他認為建文帝前往云南投奔沐氏,因此在武定縣獅子山留下了一系列活動蹤跡。此外《滇略》以及《武定府志》也對此有補充說明,記載更為傳神詳細。
云南嵩明縣州志也曾記載建文帝曾經(jīng)求食此處,甚至留下一個名為“得食村”的村莊。
此外廣西《富民縣志·古跡志》記載靈芝寺有建文帝所留下的蒲團草,歷經(jīng)酷暑寒冬,此蒲團仍然結實如故。同時《藝文志》中又記載一首描寫建文帝所坐蒲團的詩文。
此后重慶、廣西以及云南各處縣志又多次出現(xiàn)有關建文帝的記載,根據(jù)這些縣志所記載時間的先后,可大致勾勒出建文帝在西南方向的活動蹤跡。永樂二年,建文帝離開云南去往重慶,而后又去了四川大竹縣。永樂四年回到云南保山縣白龍山,永樂七年再次前往大竹善慶里,不久回到白龍山后因地方官員燒毀白龍庵,而于永樂七年行至云南洱源縣。
此后建文帝更是行蹤不定,足跡遍布云南、重慶、廣西等處,直至不知所終,但也有說在明英宗正統(tǒng)五年朱允炆主動前往北京,被囚禁宮中得以善終。
通過各地方州志神乎其神的記載,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建文帝并未真來到這些地方。相信每一個真正探究真實史料的學者,都不會將地方州志所記載的事情作為證據(jù)確鑿的史料。
地方史志相較于官史而言,具有更多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而中國古人最講究身后之名,因此幾乎每一次修纂州志都會將一些并無確鑿證據(jù)的事情加以夸張補充轉(zhuǎn)錄其中,讀者若有見過家中族譜便可知民間修史之不虛妄。
這是因為州志的記載并不需要經(jīng)過大量的審核而且許多記載也無從考察,夸張不羈之言若于己有利便會不顧真實性被收錄。所以對于歷史事件,倘若正史已有記載,地方史料更為詳實,那自然可將州志引為補充佐證;但若其他已被認可史籍毫無記述,地方史志縱然長篇闊論,彷佛證據(jù)鑿鑿,也只為孤證難以確信。
此外即便建文帝確實逃亡西南方向,但通過這十數(shù)年的行蹤記載,建文帝哪里像是扮成和尚亡命天涯,根本就是微服南巡、四處游玩。明成祖繼位擁有天下之后,皇權集中、耳目遍布,朱允炆行蹤如此大膽,怎么可能逃得過朱棣的法網(wǎng)!以朱棣之狠毒辛辣,決不會像朱允炆一般,傻兮兮告訴手下戰(zhàn)場相見,不要殺害,朱允炆如果被抓住絕對難逃一死。
因此,筆者認為朱允炆從南京城逃到西南絕無可能!
三、一個大膽的猜想
后世學者常將明成祖朱棣命戶科給事中胡濙尋訪建文帝一事拿來例證朱允炆已經(jīng)逃出南京城。據(jù)《明史》記載,永樂二十一年,遍訪全國的胡濙帶回建文帝的確切消息,此時的朱棣正率軍發(fā)動第五次北伐,屯駐在宣府。而本已就寢的朱棣聽聞胡濙趕來便立即召其覲見,君臣交談到了天亮,史書上甚至煞有介事的寫到“至是疑始釋”。這種對政治人物極端無知的猜測不過是一群幼稚文人的無端臆想!
基于上述的分析,筆者提供一個大膽的猜想:朱允炆早在南京城破之時便已經(jīng)身死殉國,不論是否自殺,但他必然已經(jīng)逝世。
建文四年六月,燕軍孤軍深入攻克京師,但天下大部仍由建文帝一方所掌控,孫岳控制中都鳳陽,鐵鉉控制山東一帶,駙馬梅殷“尚擁兵淮上”。此外南京城破之前,在徐達長子徐輝祖領軍駐防南京的情形下,朱允炆仍能親自將投靠朱棣的徐達次子徐增壽斬殺,可見此時朱允炆并未到山窮水盡之路。
倘若任由朱允炆逃出京師,即便他本人無心爭奪皇位,但大量仍忠于建文帝的臣僚將士絕不會善罷甘休,這也是為何即便朱允炆逃出京師,朱棣也定然會將其擒殺而決不會放其四處游蕩。
還有一點可作為證據(jù)說明朱允炆確實死身殉國。朱棣攻破南京城四日后也即建文四年六月十七登基稱帝,六月二十日便以天子禮厚葬朱允炆尸首(一說為建文帝皇后馬氏尸體)。就在建文帝葬禮完畢后,這些擁兵大將如徐輝祖、鐵鉉、梅殷、盛庸等人竟然都不再抵抗,雖未投降但均紛紛束手就擒。
如果建文帝已經(jīng)逃走,當時在大殿見證此事有五十余人,方孝孺、徐輝祖等人均在其場,朱允炆逃走的消息必定會很快傳到軍中。從徐輝祖、鐵鉉等人直到最后都不愿意投降朱棣來看,倘若當他們聽聞朱允炆健在的話豈會放其抵抗?正是因為他們得到朱允炆已死的確切消息才知大勢已去,即便抵抗也是徒勞。
因此,朱允炆必定已經(jīng)死于南京城,即便不是自殺,也會被朱棣秘密處死。朱棣之所以不愿將朱允炆之死廣而告之,通過《太宗實錄》所記載的惺惺作態(tài),可知他也不愿意背負造反并殺害親侄子的罪名,而以朱允炆之失蹤便能最大程度上減輕建文群臣對其繼位的排斥和反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6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