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和漢武帝比,漢宣帝功績更大,為何名聲遠不如漢武帝響亮。
中國幾千年的王朝更迭,如群星閃耀般出現(xiàn)了幾百位帝王,而如果要在他們當中,選出幾位最具影響力的代表,漢武帝往往都會榜上有名。但熟悉漢朝歷史朋友往往會有疑問,那就是論文治武功而言,同樣是西漢皇帝的漢宣帝,相比較漢武帝來說,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知道這位帝王的人卻不多。這是為何呢?
船夫也曾被這個問題困惑了好久,直到前些日子寫了篇關(guān)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文章,讓我找出了漢武帝與漢宣帝在同一件事情上截然不同的表態(tài),或許是造成后世儒家評價大相徑庭的原因,下面船夫就帶大家來分析一下。
在歷史書中,記載了漢武帝采納了大儒董仲舒的建議,推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政策,雖然本質(zhì)上是為了清除竇太后的殘余勢力,但明面上儒家的地為的確是被提高了。如今來看這場權(quán)利斗爭,肯定是達到了漢武帝與儒家雙贏的結(jié)果。
但經(jīng)過一代代儒生的“春秋筆法”,讓后世讀到這段歷史的人,往往會下意識的認為,“只有儒家才能救中國,不信儒家的王朝都沒有好結(jié)果?!边@也是船夫當初在初中,學完漢朝歷史后最直接感受,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但實際上漢武帝一朝并沒有對匈奴并沒有造成多么有效的打擊,舉全國之力只不過把匈奴打跑了而已,沒過幾年人家又回來了。反倒是中原百姓因為連年的戰(zhàn)亂苦不堪言,在漢武帝晚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極為嚴重的民不聊生的慘狀,說句不好聽的,國家都快被漢武帝玩完了,不然,自尊心那么強的漢武帝怎么會頒布《罪己詔》,可見形式爛到何種程度了。史家二司馬之一的司馬光曾評價漢武帝:
……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nèi)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司馬光將漢武帝晚年的光景,比作了秦朝末年。已經(jīng)很露骨的表達出,漢武帝差點把漢朝亡國的事實。好在漢武帝及時悔過并在發(fā)布《罪己詔》后,推行了屯田制度,緩解了底層民眾的社會矛盾,不然漢武帝就是一個亡國之君。
漢宣帝時期,漢朝聯(lián)合烏孫大破匈奴,導致匈奴呼韓邪單率眾來朝稱臣。后又平定西羌,設置金城安置降羌 ,同時設立西域都護府監(jiān)護西域各國,正式將西域納入大漢版圖。漢宣帝統(tǒng)治時期,漢朝經(jīng)濟繁榮、四夷賓服,綜合國力達到西漢巔峰,史稱“孝宣之治”,廟號中宗,是西漢擁有廟號的四位皇帝之一,其余三人為太祖劉邦、太宗劉恒、世宗劉徹。
關(guān)于漢宣帝的故事,前些年的《烏龍闖情關(guān)》中的劉病已就是以其為原型拍攝的,但劇中走的是滿滿的偶像風,把原本英明神武的漢宣帝弄得跟娛樂明星似的。漢宣帝曾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稘h書·元帝紀》
這句是漢宣帝劉病已講給太子(漢元帝)聽得,所以被記錄在了《漢書·元帝紀》中。當時的太子太過輕信儒生,漢宣帝就很直白的告誡兒子,“獨尊儒術(shù)”是漢武帝為了奪權(quán)忽悠人的把戲,并不是國家真正強大的原因,你可千萬別當真。做皇帝手腕要硬,不能被大臣所左右,表面上用王道統(tǒng)御四方,私底下也要學會用霸道之術(shù)教訓那些不聽話的。
這段話幾乎是道出了做皇帝的精髓,只可惜漢宣帝的太子把這都當成了耳旁風,繼位之后就開始篤信儒生,把大好的江山霍霍的不成樣子,漢朝從此盛極而衰。
被儒生寫歪了的歷史
看完以上對比,相信大家會發(fā)現(xiàn),宣揚漢武帝的話,就會間接的讓人聯(lián)想到,正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改革,讓漢武帝時期的漢朝強大了起來。這種潛意識的效應,讓后世文人前赴后繼的開始贊揚漢武帝。而至于漢宣帝,則因為說了“大實話”,被后世一代代儒生,將與其有關(guān)的內(nèi)容束之高閣??吹竭@種認知偏差。船夫不禁想起了那句話:
之所以造成這個局面是因為漢宣帝并沒有選擇一個好的繼承人。當時漢宣帝把整個國家交給了他最不爭氣的兒子,所以為漢朝帶來了不少的災難。民間百姓其實一直對君主的這個做法頗有怨言,由于之前漢朝的其他幾個皇帝都非常的有能力,所以就逐漸遮住了漢宣帝的光芒。漢宣帝時期其實才是整個唐朝最鼎盛的時期。但是其實到如今人們并沒有對漢宣帝進行過多的了解,要知道漢宣帝其實在治理國家方面比漢武帝都要高明的多。國家在他的帶領下發(fā)展到了整個漢朝的最頂點,按道理來說應該是被人們稱贊的一位君主,但是事實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樣簡單。漢武帝當時的某些所作所為給百姓帶來了不少的苦難,但是他同樣也有著非常大的功績。在漢武帝執(zhí)政期間,帶領軍隊成功解決了胡人的問題,所以也就給后來的漢宣帝減輕了不少的負擔。雖然當時整個國家的外來民族入侵減少了,但是并不代表著漢宣帝可以坐享其成。在漢武帝的基礎上,漢宣帝對民情頗為關(guān)注,不僅如此,還讓當時的稅負進行減少,讓農(nóng)民的生存壓力進行減小。當時他也帶領著自己的軍隊去收復匈奴,讓整個西域成為了漢朝的一部分。但是就是這樣一位英明的帝王,卻在選擇繼承人這件事情上做出了一個非常錯誤的決定。當時漢宣帝與他的妻子感情非常的深厚,在他的妻子死后依然對他的妻子念念不忘。于是漢宣帝就把對妻子的這種懷念放在了他的兒子身上,對他的兒子過于溺愛。當時他妻子的這個兒子其實并沒有能力管好整個國家,但是漢宣帝依舊選擇把皇位傳給他。
漢宣帝漢武帝名氣以及歷史地位為何差別如此之大?
漢宣帝與他的曾祖父相比少了些欲望,但多了些覺穩(wěn)。兩人共同的特點都是極為精明、老練,做事從不拖泥帶水。
漢武帝雖然對匈奴進行了覺重的打擊,但是離解決匈奴問題則很遙遠,尤其晚年的幾次對匈奴用兵幾乎全部是以失敗告終,而且經(jīng)過了幾次失敗之后,漢朝也無力再對匈奴和其他地方用兵。因此他晚年才不得不改弦更張。好在他選對了輔政大臣,他所選的霍光能夠較好執(zhí)行他晚年的政策,使得漢朝國力得以逐漸恢復。
漢宣帝一生的運氣比較好,小時候蹲過大牢,而且還差點被殺掉。出獄后得到很多他祖父衛(wèi)太子親友的照顧,雖然一介平民,倒也自得快樂,能夠游俠三輔一帶。而且最后還幸運的當上了皇帝。他所處的時代也較好,當時匈奴比較亂,于是他趁亂一舉解決匈奴問題,使匈奴成為漢朝的藩屬國,做到了漢武帝做夢都想做卻沒做的事。他繼續(xù)經(jīng)營西域,設立了西域都護;派趙充國平定羌亂,把現(xiàn)在青海東北部納入帝國的版圖。漢宣帝精于治吏,使得朝政清明,宣帝一朝,一洗漢武帝后期的混亂。而且與漢武帝時期一樣,漢宣帝一朝也是人才輩出的年代。
所以光武帝劉秀即位以后,給漢宣帝上廟號為?中宗?,把他視為漢朝中興的人物。為什么中興,其實就源自于漢武帝末期漢朝的衰敗。史家評論漢武帝是認為漢武帝有?有秦始皇之失,卻無秦始皇之過?就是這一原因。秦始皇之失是指漢武帝中后期也是橫征暴斂,人民生活流離;說他無秦始皇之過,是指他晚年能夠改弦更張,回歸正確的道路,而且還選對了繼承人。
漢武帝是西漢發(fā)展的 *** 期。而且漢武帝統(tǒng)治時間又長。這個期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同時,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擊潰匈奴、東并朝鮮、南誅百越、西愈蔥嶺,征服大宛,奠定了中華疆域版圖,首開絲綢之路、首創(chuàng)年號,興太學。
漢宣帝知名度就小多了,宣帝在位期間,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jīng)濟繁榮、?吏稱其職,民安其業(yè)?,史稱?宣帝中興?,還有史家說,宣帝統(tǒng)治時期是漢朝武力最強盛、經(jīng)濟最繁榮的時候。
中宗漢宣帝我認為才是西漢王朝最為明君最為雄主的一位帝王,文治武功!
西漢王朝只給4個帝王有廟號,除了太祖劉邦,武帝劉徹,文帝等,接下來的就是漢宣帝的中宗皇帝了
武帝劉徹好大喜功,要不是前兩任文景之治留下的底子,劉徹早就把西漢玩玩了,憑劉徹那種玩法,西漢真撐不了多長時間,漢武帝晚期國家就有點岌岌可危走下坡路了!前期漢武帝還能玩的那么開,完全是因為文景之治的影響力。
再來看漢宣帝劉詢,劉詢在位期間,西漢發(fā)展到頂峰,社會發(fā)達程度,軍事能力,皆可超越前任幾任帝王,而且現(xiàn)在史學界也把漢宣帝時期稱之為西漢最發(fā)達最鼎盛的時期,漢太祖劉邦時期軍隊有夠強悍,但也對匈奴唯唯諾諾,漢武帝雖打擊匈奴,然匈奴根基還在,正是在漢宣帝對匈奴接連打擊之后,匈奴才真正的衰敗不成氣候,把匈奴單于打的自己主動到長安請罪,把140年的漢匈戰(zhàn)爭畫了句號!而且漢宣帝時期一次竟然能出動16萬規(guī)模的騎兵部隊,這是終西漢東漢400余年來沒有一次能夠超越的,漢武帝劉徹時期也沒能出動這么大規(guī)模的部隊。漢武帝時期出動部隊還沒這一半多,國內(nèi)就不穩(wěn)定了,而漢宣帝時期同時出動16萬大軍,國內(nèi)依然繁盛穩(wěn)定,這就是差距。漢宣帝還把天山地區(qū)土地永久納入版圖。
漢宣帝打仗不像漢武帝一樣,窮盡國力,漢宣帝接連打擊匈奴而國內(nèi)依然穩(wěn)定富庶
其實從軍事方面就可以看出漢宣帝時期國力的強大,一次同時出動16萬大軍,兵分五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后勤補給和糧食供給之充足,從另一方面看出社會的發(fā)達程度。
漢宣帝還是平民皇帝,草民天子,早期被貶為平民受盡民間疾苦,當皇帝后也能體恤民情
有個故事是:尋故劍立皇后,當了皇帝也不忘自己窮苦時候的妻子,一定要立為皇后,可見漢宣帝人品
?
這里僅僅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也足以說明漢宣帝是漢王朝最為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帝王,堪比漢武帝漢太祖!
因為他不看重儒學,導致后代儒生在記錄的時候,經(jīng)常把他的功績忽略掉,對他的描寫也都很平淡,并沒有大肆的宣揚他的功績,所以導致后人都有一種漢宣帝名氣很低的錯覺。
要論做一個好帝王,漢宣帝絕對當仁不讓,相對于漢武帝只會連年征戰(zhàn),為了完成自己的抱負,不顧百姓生活的做法實在強的太多太多了,漢武帝晚年也是看到了百姓被他搞得有多慘才滿心愧疚地寫出了罪己詔。漢宣帝本人,文采武功都十分上乘,不僅如此,治理國家也是一把好手,一舉開創(chuàng)了漢朝最鼎盛的時代。當然這里面雖然有漢武帝為他打的一些底子在,但是他自己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
但是兩個人有一點大不相同,就是對待儒學的看法。其實漢武帝本身并覺得儒學多好,只是為了和竇太后爭權(quán),故意唱的反調(diào),才搞出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口號,但是多虧了漢武帝這個舉措,讓儒生重獲新生,一反被竇太后壓制的局面。但是到了漢宣帝這里,他并沒有多看重儒術(shù),也不認為儒術(shù)能治國,所以他在教育后代的時候也告誡他們別太拿儒術(shù)當回事,漢武帝純粹就是拿儒術(shù)當擋箭牌的,其實漢宣帝說的沒什么錯,可是在儒生心里就不那么討喜了。
所以直接到后代的儒生在記錄漢宣帝的功績時,并不是很在意,很多都是草草了事,而記錄漢武帝的時候,可謂是大費筆墨,所以在我們看來,漢宣帝雖然辛辛苦苦干了一輩子,名氣卻不大。
在歷史上,留下芳名的皇帝不在少數(shù),大多因為他們的豐功偉績以及對國家的貢獻。漢朝時期的漢宣帝和漢武帝可以說是大家公認的明君了。漢武帝劉徹在他十六歲時就成為了皇帝,是漢朝的第七位皇帝,他在政治,軍事方面很有見解,并且他還是一位詩人。在位期間,他在國家的政策以及軍事方面有很多好的改革,擴張自己國家的領土,一舉奠定了中國版圖的雛形,開啟絲綢之路等等。
在這些成就上面,漢宣帝很多是比不上漢武帝的,因為漢武帝是奠定基礎的人,只有漢武帝打好了這些基礎,漢宣帝才能有繼續(xù)發(fā)展的機遇。
舉個例子來說,在打龜茲時候,漢武帝和漢宣帝打法完全不同。漢武帝依靠強大的國力,直接攻打,毫不客氣。而漢宣帝則是依靠外力,調(diào)動他國的兵力去攻打龜茲,龜茲不敢在造次。但是,漢宣帝也是因為漢武帝曾多次攻打龜茲,讓龜茲產(chǎn)生畏懼心里,才這么容易的投降,這么來說,還是漢武帝給漢宣帝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漢宣帝從小不生活在皇宮里,在民間嘗遍了人間疾苦,所以他對百姓特別體恤,這也是他能治理好國家的原因之一吧。但是由于他從小在民間,許多對于皇子來說的教育他也錯過了,他不像漢武帝那么有知識素養(yǎng),這也是他比不上漢武帝的原因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6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劉邦被圍于白登山后,為什么會被人放走
下一篇: 為何古代皇帝的肖像畫都那么相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