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畫比中國畫更寫實」似乎是大多數(shù)藝術(shù)門外漢的共識。然而單就「肖像畫」來說,東西方之間的差別恐怕遠不止像與不像這么簡單。中國所謂的「肖像畫」比我們常規(guī)的理解恐怕要更為復(fù)雜,因為根據(jù)用途,有的必須畫得不像。那么中國的「肖像畫」到底有怎樣的規(guī)矩呢?
先說結(jié)論:肖像畫根據(jù)不同的目的性,有的要求「酷肖」,有的則要求「程式」。早在古希臘時期,肖像畫就分成了兩個脈絡(luò):一個具有追念功能,彌補缺席的需要;另一個具有頌揚功能,旨在歌功頌德。前者需要酷肖,后者需要美化。而到了古羅馬時期,肖像畫還增加了第三大功能:單純?yōu)閻刍蛘呙婪?wù)。
在龐貝古城的壁畫中,有一幅畫著一對面包店店主夫婦的壁畫,大約作于公元40-75年之間,稱得上是第一幅保留至今的歐洲肖像畫。而中國的肖像畫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但并沒有實物留存下來?,F(xiàn)在已知最早的中國肖像畫是長沙楚墓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人物龍鳳帛畫》和《人物御龍帛畫》。
在中國的肖像畫歷史中,被賦予了最大注意力的是帝王貴胄的部分。唐朝畫家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可以說開了帝王肖像畫的先河,也定下了帝王肖像畫的基本規(guī)則:雄主不怒自威,庸主萎靡不振,仁主則大度寬容。但局限于古代的圖像留存技術(shù),這些帝王相貌基本上都是臆測出來的。
中國的后世通過畫像來評價古人,西方則通過畫像來鞏固統(tǒng)治,法網(wǎng)路易十四就將其發(fā)揮到了極致。他的「標準畫像」掩飾了自己的衰老和疾病,復(fù)制多幅,高懸在各處宮殿,他本人不能親自出席接見國外使節(jié)時,使節(jié)們要向畫像行禮。但是這張標準像的確有些夸張了,當時的路易十四已經(jīng)有63歲了。
清朝才子袁枚在他的《隨園詩話》中寫道:「古無小照,起于漢五梁祠畫古賢烈女之像,而今則庸夫俗子皆有以行樂圖矣。」寫的是明清之際,經(jīng)濟發(fā)達,階級混淆,社會走向世俗化,個人主義露出了苗頭。在世者的肖像則成為了其表現(xiàn)社會地位的通行手段。為當世者畫肖像畫,則要求畫師們對畫作的處理方式更為高明。
1600年左右,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抵達中國,后來成為清朝的宮廷畫師。他將西方的肖像畫畫法傳入中國,推動中國人物畫的發(fā)展,并將中國人物肖像畫在1900年左右推向頂峰。郎世寧歷經(jīng)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最大的貢獻就在于「西畫中用」,融中西畫法為一爐,創(chuàng)造了一種被后世稱為「郎世寧新體畫」的新格體。
歸根結(jié)底,中西方繪畫在人物肖像方面的區(qū)別源于審美理念的不同。西方主要以「日神精神」為主,強調(diào)理性的去思考問題;而中國則以「酒神精神」為主,往往更追求「無聲勝有聲」。因此,西方注重分析對象,而中國則更注重理解轉(zhuǎn)化對象,中國書法中的「計白當黑」就將這一特點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那現(xiàn)象主要是由三個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應(yīng)該是想要保持古代君主的威嚴。只有讓君主保持神秘感,才能更好的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所以這些君主為了能夠讓自己更好的管理國家選擇只留畫像在世界上。第1個原因就是古代帝王要保持自己地位的神圣性。要知道古代君主專制和西方的民主制是有著非常大區(qū)別的。當時西方國家的君主專制并不是絕對的,具有著一定民主的因素在里面。這些國家的人之所以能夠當上君主,其實都是由人們選舉出來的。但是中國不一樣,中國君主是擁有著絕對的權(quán)利的。這些君主之所以能夠坐上皇位,都是通過殘酷的競爭磨練的。所以當時古代君主一定要保持一種神秘的色彩。要知道中國君主即使畫了畫像,也是藏在深宮之中不會隨便讓老百姓看到的。第2個原因就是帝王為了保持自己統(tǒng)治的神秘性。中國封建統(tǒng)治里都是表面上以儒家來統(tǒng)治人民,但是實際上卻實行的是法家的思想。君主要把自己隱藏起來,顯得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這樣子就會讓君主可以看透百姓,但是百姓看不透君主。由于君主的威嚴在這里,所以百姓并不敢欺瞞君主。第3個原因則是為了君主自己的安全考慮。其實君主也是非常愛巡游的,當時身為一國之主君主總要到自己的領(lǐng)土中去巡視。像康熙和乾隆這兩個君主就非常喜歡微服私訪??梢哉f君主只有實地考察之后才能得出相對準確的信息,這樣子將更有利于他們的統(tǒng)治。如果當時所有百姓都知道君主長什么樣子的話,那么在君主巡游的過程中很有可能遇到刺客。所以當時群主為了能夠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安全選擇在老百姓面前保持神秘感。
課本里面的杜甫拉,李白拉,這些畫像并不是當時的人物像流傳下來的,而是解放后應(yīng)國家要求,請一位人像畫家創(chuàng)作的,譬如被大家玩壞的杜甫像實際上就是畫家蔣兆和的古裝自畫像,而武將的明制裝甲,則是解放后連環(huán)畫確立的標準裝束,廟堂之上的神將塑像,一個原因是無論神祇是出現(xiàn)在哪個朝代,可是形象的定格大都是在明朝被確定,由此,著裝自然而然就是明朝樣式,中國古代繪畫意境從不流行寫實,而是相對抽象,于是在描畫人物時,都會藝術(shù)夸張?zhí)幚恚簿筒淮嬖诋敃r流傳的真實圖像,明代工匠只能按自己的發(fā)揮來做,那就只能就近取材了;
一、朱元璋真是?鞋拔子?臉?后人畫像形態(tài)各異
從崇禎帝吊死煤山之時起,享國祚276年的大明王朝轟然倒塌。他給世人留下了無盡的遺憾之外,有關(guān)明朝的負面消息甚囂塵上。
其中,最為世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長相。認為他很丑的說法,占據(jù)了壓倒性的優(yōu)勢。
實際上自公元1644年之后,關(guān)于洪武皇帝的?尊容?,就存在著較大的爭議。有一篇題為《朱元璋容貌之迷》的文章,寫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曾有兩張畫像流傳至今。
一張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張則懸掛在南京明孝陵享殿內(nèi)。
關(guān)于朱元璋的兩張畫像,還有一個傳的神乎其神的故事。朱元璋登基后詔傳天下丹青妙手,想要為自己畫一張?工作照?。
但是畫師畫完之后,卻被砍頭了,因為畫中的朱元璋,黑臉龐、顴骨突出,額頭、太陽穴高高隆起,下巴比上顎長出好幾分。大鼻子、粗眉毛、鼓眼睛,并發(fā)出了冷酷兇狠的光芒。
據(jù)說這才是朱元璋的真實面目,但是另外一張畫像,不僅滿臉和氣、慈祥仁愛,而且顯得威嚴沉穩(wěn)。
但民間卻認為,這并不是朱元璋的真實長相。據(jù)《明史》本傳記載:?姿貌雄偉,奇骨貫頂?。由于他的畫像真假難辨,所以根本沒有人知道朱元璋到底長什么樣。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這兩幅風(fēng)格迥異的畫像,竟然流傳到了現(xiàn)代社會。由于這兩幅畫中的朱元璋,簡直可以說就是兩個人。
一?俊?一?丑?之間,讓人捉摸不透又費盡心思。但歷史學(xué)家卻認為,?丑?的那幅畫才更接近現(xiàn)實。
第二、鞋拔子臉畫像更像本人
雖然沒有人親眼見過洪武大帝,但是通過他的畫像也可以略知一二。之所以鞋拔子臉被認為更貼近真實的朱元璋,主要是因為明代史書曾記載,朱元璋確實?是一副奇特古怪,長相不雅的容貌?。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說,這幅奇丑無比的肖像出自明代?官方?。所以可以排除民間戲作,或者說朱元璋?政敵?故意抹黑。
但是這種說法,也受到了一些人的反駁,他們認為沒有人會長成這個樣子,更何況是朱元璋呢!
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就是因為得罪畫師毛延壽,才被故意在肖像畫的臉上,點上了一顆奇丑無比的大黑痣。
雖然滿清統(tǒng)治者,可能會故意抹黑朱元璋,但是通過明代史書中的記載,則可以肯定沒有人敢丑化皇帝。
明代宰相劉伯溫認為,朱元璋是一個長相不凡的人:?此人之相,兼具大賢之厚樸與大奸之殘暴。?。
這幅鞋拔子臉畫像,收藏于明代內(nèi)庫,滿清入關(guān)后重新裝裱畫像,并將其藏于南薰殿。從這個角度來講,朱元璋可能真的長得很丑。
第三、持反對意見者認為,朱元璋相貌并不丑
曾有一個叫鐵冠的道士,給尚未發(fā)跡的朱元璋看相。他說:
?狀貌非常,龍瞳鳳目,天地相朝,五岳俱附,日月麗天,輔骨插鬢,聲音洪亮,貴不可言。但四維滯氣,如云行月出之狀,所喜者準頭黃明,貫于天庭。直待神采煥發(fā),如風(fēng)掃陰翳,即受命之日也,應(yīng)在一千日內(nèi)。?
這就說明朱元璋絕對長得不會丑,反而可能很英俊。因為按照朱元璋的個人經(jīng)歷來看,他一定是一個身材高大相貌不俗的人,否則郭子儀不可能器重他。
更進一步說,要是朱元璋很丑,郭子儀也不可能將自己的義女嫁給他。所以關(guān)于朱元璋長得丑的說法,應(yīng)該是滿清刻意抹黑的結(jié)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6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身強體壯的李世民為何也沒有活很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