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8年(紹興八年)二月,岳飛還軍鄂州,堅持“戮力練兵”,“日夜訓(xùn)閱”。高宗為“屈己求和”,進一步重用秦檜,并令其與金接通關(guān)系。韓世忠、岳飛對和議一事都表示堅決反對。岳飛在臨安朝見時對高宗說:“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后世譏議。”高宗不聽。
十一月,金廷派出江南詔諭使張通古、蕭哲,攜帶詔書,來同南宋“講和”。金人不稱宋朝而稱“江南”,不說“議和”而說“詔諭”,把南宋完全置于藩屬地位,消息傳開,朝野上下,輿論沸騰。宋廷諸大臣對此議論紛紛,多有反對者,然而這些主戰(zhàn)派人物如樞密副使王庶、樞密院編修胡銓等,或被罷官,或被貶謫;趙鼎也被罷相。
十二月廿七日,秦檜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跪在金使腳下,答應(yīng)取消宋國號,作金的藩屬,并每年納貢,南宋與金的第一次和議達成。
1139年(紹興九年)正月,宋廷宣布大赦天下,以慶賀"和議"的成功。岳飛接到赦書之后,讓幕僚張節(jié)夫起草了一份《謝講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趨附和議,誓要"唾手燕云,復(fù)仇報國"。岳飛的“賀表”傳出來后,立即被四方傳誦。岳飛對朝廷加封的開府儀同三司官銜,雖三詔而不受,他在辭書中說:"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捎?xùn)兵飭士,謹備不虞;而不可論功行賞,取笑夷狄。"高宗特下“溫詔”,岳飛才不得已受之。
“和議”告成,高宗自然要派人去皇陵祭奠列祖列宗。朝廷于月底派判大宗正事的趙士信和兵部侍郎張燾一同去執(zhí)行此神圣的任務(wù)。二月旬,趙士和張燾從臨安出發(fā),經(jīng)由武昌、信陽、蔡州、潁州到達皇陵所在的永安縣(今河南省鞏義市)。由于沿線所在地區(qū)全在岳飛的轄區(qū),高宗在趙、張二人出發(fā)前便下令給岳飛,要他負責(zé)供應(yīng)修理諸陵墓所需的一切物料。
趙、張二人抵達鄂州后,岳飛又一次上奏高宗,請求親自帶兵前去祭奠皇陵。岳飛之所以請求一起去祭奠皇陵,真實的目的是借隨宋使至西京洛陽謁掃帝陵之機,以窺探金國虛實。
高宗和秦檜在了解岳飛的真實用意后,立即下詔給岳飛,以鄂州軍營離不開岳飛的理由,斷然否決了他親自祭奠皇陵的請求,只允許派一員部將帶部分兵士陪同趙、張二人前往。其目的自然是害怕岳飛再做出破壞“和議”大局的事情。
反對“議和”的建議不被接受,祭奠皇陵的請求又被拒絕,岳飛苦悶、憤怒、無奈情再也難以壓抑,于是于二、三月之交,上了《乞解軍務(wù)札子》的奏疏,以眼部和腳部都有疾病為由,請求解除自己的軍職。
但是,岳飛又在該奏疏中寫下了寓含譏諷的話語:“修盟漠北,割地河南,既不復(fù)于用兵,且無嫌于避事…令臣解罷兵務(wù),退處林泉,以歌詠陛下圣德,為太平之散民,臣不勝幸甚。他日填溝壑,復(fù)效犬馬之勞,亦未為晚?!币馑际钦f您既然已經(jīng)放棄了收復(fù)失地的打算,那就讓我解甲歸田吧!也讓我也加入歌功頌德的隊伍吧!
收到岳飛的奏疏后,高宗和秦檜雖然恨得咬牙切齒,但也只能采用不予理睬的方法。不見回音,岳飛又上了《乞解軍務(wù)第二札子》的奏疏,仍然以患病為由,請求解除自己的軍職,語句中仍然有譏諷的話語。
高宗不得不回復(fù)上奏了。他以岳飛身體很好為由,拒絕了岳飛辭職的請求。岳飛只能留在鄂州軍營,哪也去不了了。
岳飛連上二道奏疏,要求解除自己的軍職,字里行間對和議之事不無諷剌之意,高宗、秦檜先未予理睬,后批示不允所請,這在岳飛的罪名簿中再添上了重重的一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6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