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劉備為籌備軍需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戰(zhàn)爭的代價是巨大的,每一次戰(zhàn)爭最可憐的都是無辜的百姓。為了籌備軍費,軍隊必定會加大稅收,在三國時期,曹操知道從民眾手上得不到什么油水,所以用盜墓得軍費。強大的曹操為籌軍費都要盜墓,那么,蜀國又是如何維持戰(zhàn)爭的呢?
曹操盜墓的這段經(jīng)歷是他最難以啟齒的一段過往,而歷史也以其為恥,不過,比起人人唾罵的曹操盜墓,劉備籌集軍費的手段其實更加下流可恥,我們先來看看曹操以盜墓謀軍費的史載。
曹操的家世雖然是他的恥辱,但卻也是他發(fā)家的原因,早期曹操籌備軍費都是靠著自己的太監(jiān)祖父。不過,后期曹操的軍隊日益龐大,再靠軍費已經(jīng)不現(xiàn)實,此時曹操想到了盜墓維持軍隊供養(yǎng)。
墓是人死后靈魂的棲息地,在尤其迷信的古代,盜墓者是不得好死的,而曹操則是開了盜墓維持軍隊的先例。甚至他手下有一只摸金隊伍,專門為曹操盜墓維持軍隊。摸金校尉的說法在野史和小說中也是常常被提及。
曹操盜的第一個墓室梁孝王的墓,此王飽受尊養(yǎng),所以在死后的陪葬品件件都是稀寶,靠著這一次盜墓,曹操大發(fā)一筆,接著他連盜了十幾座墓,以此養(yǎng)活整個軍隊。
我們再轉過來看劉備的發(fā)家史,劉備最早的一批人馬是好兄弟張飛換來的,后來他又娶了糜夫人,糜家是土財主,靠著這個后盾,劉備得了早期的一批軍餉,也不知道劉備要不要臉覺不覺得可恥,只會花媳婦的錢!可是,這時候的劉備還是打一槍換一地,沒有個根據(jù)點。
可后來有了據(jù)點的劉備又是如何維持軍隊呢?他的手段更加下流可恥了,直接靠搶。當時天下動亂,劉備將自己周圍的小型城池全部打了下來,以其糧草作為供給。更加荒唐的是,他還縱容將士搶奪,每攻下一城,士兵都有大搶一番的權力。
或許這在大家看來有點熟悉,沒錯成吉思汗便是以此犒賞士兵,蒙古人每過一城池,往往是全城動亂,劉備雖然不要百姓性命,卻是奪其財物以供養(yǎng)軍隊。
在三國小說中,我們十分熟悉的一個橋段是劉備行軍卻不舍百姓,這在小說中被用來塑造劉備的仁義形象。但是,這真的是仁義之舉嗎?三國小說中,就算曹操緊逼,劉備依舊不舍棄百姓,而是允許其追隨。
其實,所謂的天下也不過是由百姓存在的,就算曹操攻下一處,也絕對不可能殺害百姓,曹操一向是以治兵嚴格聞名,他割發(fā)代首的事在現(xiàn)代看來沒什么,但是古人以發(fā)為命,曹操待民守諾可見一斑。
所以,劉備攜百姓行軍似乎帶了些陰謀。首先,他是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如果曹操攻來,為了不讓自己名聲徹底敗壞,曹操不可能殺光士兵,劉備也可以趁亂逃走。其次,劉備可以在糧錢不足時收繳百姓的糧草。
不但如此,為了快速獲取糧草,劉備聽取劉巴的毒計,發(fā)行貨幣以此換取錢財。這中間的經(jīng)濟規(guī)律大家或許不是很懂。但是,劉備所發(fā)行的貨幣重量不過八克,卻可以換取100枚五銖錢。要知道五銖錢的重量不過才三克。這簡直就是明搶,最下流最卑鄙可恥!
古代貨幣的生效方式都是稱重,重量是多少就該多少,可是劉備略施手段,卻是輕易以低成本獲取了大量的糧草。也就是為了籌糧,劉備削減錢的重量,卻是強硬規(guī)定其價值。用一塊錢換百姓手中的五百塊,這直接導致了蜀國治下民心動蕩。
所以,曹操的作為固然為正史所唾棄,劉備卻是假仁義,實際上依舊在剝削百姓,那么,在大家看來,劉備和曹操相比,哪種籌錢方式更甚一籌呢?
1、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黃巾軍起義爆發(fā)時,任騎都尉,參加剿除黃巾軍。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后用兵打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統(tǒng)一北方。
曾在赤壁被周瑜、諸葛亮用火攻戰(zhàn)敗。建安二十一年,受封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陽。形象上是一個既兇殘奸詐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軍事家的藝術典型。但小說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惡德的同時,又充分表現(xiàn)了他作為一個奸雄的才智與膽略。
他具有卓然超越于董卓、袁紹等人之上的政治遠見和政治氣度。他深通兵法,善于用兵,施謀用策,以弱勝強,先后消滅了除劉備、孫權以外的大小軍閥,統(tǒng)一了大半個中國。
2、司馬懿
字仲達,東漢末期河內溫孝敬里(今河南溫縣西)人。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后,曹操稱魏王,立曹丕為太子,司馬懿被任用的太子中庶子。經(jīng)常與曹丕談論大事,研究謀略,深為曹丕信服。曹丕只當了六年皇帝就死了,病危之時把輔佐曹睿之重任交給了司馬懿、曹真、陳群三人。
曹睿即位,是為明帝,他封司馬懿為舞陽侯。227年2月,駐守新城(今湖北房縣)的將領孟達有叛魏歸蜀之意。孟達本為蜀將,是叛變之后歸附魏國的。司馬懿當機立斷,魏軍進城殺孟達,俘叛軍萬余,新城仍為魏占有。
231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司馬懿與諸葛亮祁山斗智,成功抵制了諸葛亮的進攻。239年春,魏明帝病危,不日,明帝死,八歲的曹芳即位。249年正月,曹爽兄弟挾小皇帝外出拜謁高平陵,暫離京城。
司馬懿當機立斷,發(fā)動高平陵之變,誅殺了曹爽一派。251年,把持朝政的司馬懿病死,但由于他攻于心計,老謀深算,司馬氏的勢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對朝政并無震動。其子孫仍把握曹氏朝政。
3、孫權
字仲謀,生于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后。其兄孫策遇害后,孫權承父兄之業(yè),保有江東,成為一方諸侯。曹操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孫權先后兩次出兵鎮(zhèn)撫了山越,穩(wěn)定了江東六郡的局勢。
208年,率大軍親征黃祖,奪得江陵,復與劉備聯(lián)合,獲得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22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率大軍伐吳。孫權一方面以陸遜為大都督迎戰(zhàn),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稱臣,被曹丕拜為吳王,次年三月大破漢軍。
252年病逝。作者羅貫中通過一系列生動的事例,給讀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獨特、膽識過人、治國有法、治軍有方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
4、諸葛亮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時值曹操一統(tǒng)北方,孫權虎踞江東,劉表和劉璋控制荊、益二州,但無所作為。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
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大軍進取荊州,劉備兵敗。在此緊急關頭,諸葛亮趕赴柴桑,同魯肅、周瑜等勸孫權與劉備聯(lián)盟,大敗曹操于赤壁。建安十六年,劉備以助劉璋為名,率兵數(shù)萬入益州,于次年與劉備會師,攻取成都。蜀漢章武二年(222),劉備兵敗夷陵(今湖北宜昌境),次年病亡。
諸葛亮奉遺命輔佐后主劉禪。建興三年(225年)進軍南中。采用攻心為上、攻戰(zhàn)為下的方略,使孟獲等心悅誠服,五年春,諸葛亮上《出師表》。
自統(tǒng)大軍10萬,進駐漢中,準備攻魏,六出祁山,于建興十二年春統(tǒng)軍進駐五丈原,與司馬懿所率20萬魏軍對峙于渭水南。八月,因積勞成疾,卒于軍中。
5、劉備
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后參與鎮(zhèn)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后救援過北??兹?、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后將徐州讓與劉備。
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后于赤壁之戰(zhàn)與孫權聯(lián)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后進取益州,再奪漢中。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
為替關張二人復仇發(fā)兵出擊東吳,被陸遜在夷陵火燒連營,因此慘敗使?jié)h國元氣大傷。公元223年,劉備病逝于白帝城,終年63歲。后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擴展資料:
小說中的劉備就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云是“忠”的代表等等。
劉備是小說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國文化精神中“仁”的體現(xiàn)者,作品不僅通過大量的具體故事和人物評價刻畫了劉備抱負遠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點。
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作為一個“仁”的典型來塑造的,“仁”是劉備性格的基凋,而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小說一直把蜀漢作為中心來描寫,尤其是通過劉備這位仁君的形象和諸葛亮這位賢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擁劉反曹”的主題,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愿望。
作為蜀漢對立面的一個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說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過對這一人物的針砭,體現(xiàn)了人民群眾憎惡暴君、反動動亂的愿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國演義
歷史上的宋江果敢勇為,攻城克縣緊再略民奪財,當然同時也做一些順民殺官之類的義舉,所以到了明初,宋江等人的義舉被廣為傳頌,至于其本人已經(jīng)被演繹成一個具有理想化成分的人物。宋江是無法擴大勢力的,更無法在高城廣廈中謀得發(fā)展,以為當時北宋的勢力較為強悍,人民還是比較相信正統(tǒng)的趙宋的,宋江的勢力只能在山野湖海等官府的薄弱地帶謀得發(fā)展,無法更大一步占領地盤,即便如此,宋江等人仍不得安穩(wěn),地方的幾個州縣的鄉(xiāng)兵聯(lián)合起來就將宋江打的落花流水,更不可能驚動朝廷的大隊軍馬,而朝廷亦沒有太重視宋江等人,于是便出現(xiàn)了,宋江乞降的情景,而在宋朝初期,投降敵方并非是一件多么可恥的事情!當時經(jīng)歷了五代十國的軍閥混戰(zhàn),為了彼此保持生力軍,常常招安敵方的軍事力量。例如歷史上著名的楊家將就是降將。所以,水滸傳基本上已經(jīng)脫離了歷史,古人讀水滸,有贊揚水滸人物描寫的,但基本上沒有點評其謀略的。
說到三國時期的一些廢物其實很多人都想到了阿斗啊,什么漢獻帝啊等等人,但是其實這些人都不是廢物,其實有人更加的廢物,把能拿一手好牌打成一手亂牌,最后本來能做成的時候去最后竟然做成了負數(shù),那么三國時期真的有這樣的人嗎?下面就跟隨我一起來揭秘分析看看吧!
廢物,不僅指沒有本事,而且指浪費了好機會,有成事的條件結果沒成事。不是所有失敗的人都稱其為廢物,項羽最后自刎烏江,但從不說他是廢物,因為人家輝煌過。
三國的廢物不少,比如韓馥,起點很高,但窩囊死了;再比如曹爽,一切大權盡在掌握,卻被人收拾得結結實實。但這里問的是“最大的廢物”,按這個定位應該是劉璋。
一、因生性軟弱而被選中接班
劉璋是益州牧劉焉的兒子,劉焉有4個兒子,其中2個兒子死在長安,留在身邊的只有三子劉瑁和四子劉璋,劉瑁有“狂疾”,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劉焉病死之后,益州官員趙韙等人上書朝廷,擁戴劉焉為繼承人,朝廷于是下詔任命劉璋為新的益州牧。
劉璋生性軟弱,才能和平衡各方勢力的手段均不如他的父親,繼位之后任命趙韙為征束中郎將,所有的事情都聽他的,由于派系不平衡,沈彌、婁發(fā)、甘寧等帶兵的將領起事反對劉璋,被趙韙打敗。
叛軍紛紛退往荊州,之前荊州牧劉表曾上書告發(fā)劉焉有僭越行為,益州與荊州關系緊張,為防備劉表,劉璋讓趙韙駐兵在朐?。趙韙早年追隨劉焉來到益州,他很得百姓和將士的歡心,大家看到劉璋性情柔軟,缺乏謀略,“東州兵”放縱侵害百姓,劉璋無力制止,所以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了趙韙的身上。
二、被諸葛亮譏為“暗弱”之主
趙韙手握軍權,劉璋讓他防備劉表,但趙韙卻秘密與劉表手下的官員聯(lián)絡,通過賄賂收買的方式與荊州官員們建立起關系,同時又秘密聯(lián)合益州本地的大族,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趙韙聚眾起兵,益州多地響應,幸得“東州軍”拼死一戰(zhàn),叛軍才被打敗,趙韙逃到江洲,不久后被部下龐樂、李異的反攻,趙韙被殺。
趙韙死后,另一位實力人物龐羲崛起,龐羲和趙韙都算是劉焉的“托孤重臣”,劉璋繼位后擔任巴西郡太守,為拉攏龐羲,劉璋還讓自己的兒子劉循娶龐羲的女兒為妻,雙方結成兒女親家,但龐羲驕功自重,私下里擴充人馬,也想起兵反叛,后被人勸阻。
不僅如此,劉璋還與漢中的張魯關系決裂,劉焉在位時張魯一直是益州的聯(lián)盟,不知何故,劉璋繼位后殺了張魯留在成都的母親,雙方成為仇敵。
雖然有父親創(chuàng)立的基業(yè),但劉璋在位時益州一直處在風雨飄搖的狀態(tài),他也沒有能力結束這種狀況,只能勉強維持,所以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他是益州“暗弱”的主人。
三、主動討好曹操受冷臉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大軍南下征討荊州,劉璋判斷劉表根本不是曹操的對手,于是派中郎將陰溥前往荊州前線“致敬于曹公”。
曹操很高興,以漢獻帝的名義任命劉璋為振威將軍,任命劉璋的三哥劉瑁為平寇將軍。陰溥回去復命,劉璋也很高興,覺得曹操很重視他,為表示回報,他派手下人張肅率300名“叟兵”攜帶一批軍事物資送往荊州。
曹操把叟兵留下,以朝廷的名義任命張肅為益州刺史部廣漢郡太守。后來曹操占領了江陵,在此集結人馬順長江而下進攻劉備、孫權,出發(fā)前劉璋派來的第三撥前來“致敬”的人也到了。
領頭的人是益州別駕張松,他是張肅的哥哥。曹操拿下江陵后,大約有點兒志得意滿,這次對張松一行重視程度有所降低,“不存錄松”,意思是對張松不是太客氣。
這讓張松很不高興,回去后說了曹操很多壞話,力勸劉璋不要與曹操聯(lián)合,建議聯(lián)合劉備。
四、竟想出引狼入室的餿主意
曹操緊接與孫權、劉備的聯(lián)軍在赤壁打了一戰(zhàn),大敗,局勢突然發(fā)生了逆轉,荊州由劉備、孫權以及曹操分別控制一部,益州暫時沒有生存危機了,劉璋疏了一口氣。
但很快北邊的局勢力又緊張起來,漢獻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聽說曹操要征討漢中的張魯,張魯當然不是曹操的對手,如果曹操占領了漢中,必然會從北邊向益州發(fā)起進攻,劉璋又緊張起來。
張松很了解劉璋的心理,他覺得現(xiàn)在正是一個好機會,于向又反復勸說劉璋,認為如果邀請劉備來益州,不僅可以才能增加益州的防衛(wèi)力量,而且可以搶在曹操之前既可以打敗張魯、奪取漢中,搶在曹操之前拿下漢中,讓曹操便不敢輕易窺視益州。
張松的建議打動了劉璋,他有些動心,此時法正、孟達等人也紛紛進言,贊同張松的觀點。劉璋不知道的是,張松、法正、孟達等人是一伙的,為了迎請劉備他們進行了秘密籌劃。
劉璋決心請劉備來益州,派人去荊州聯(lián)絡,張松推薦法正前往,為了不引起劉璋的疑心,法正還假模假樣地推辭了一番,裝出“不得已而往”的樣子,之后受命出使。
消息傳出,劉璋身邊的其他一些人立即反對,主簿黃權勸劉璋說一國不容二君,希望劉璋慎重考慮,從荊州避難來的劉巴認為劉備不是能屈居于人下的人,把他弄來必然“入必為害”,有個叫王累官員為了勸說劉璋,不惜倒懸在州署的大門外,希望劉璋警醒,但劉璋都不為所動。
五、被手下人一恐嚇就軟了
漢獻建安十六年(211年),法正帶著劉璋的囑托前往荊州,見到劉備,將劉璋的想法說了。
劉備一直想奪取益州,有這樣好的機會怎么讓他驚喜?送走法正后,劉備火速把諸葛亮、關羽、張飛、龐統(tǒng)等人從各地召來,商議前往益州的具體事宜。
但法正回成都向劉璋報告荊州之行的情況后,劉璋卻又不那么著急了,大概又有一些人不斷勸說他不要請劉備來,劉璋也冷靜了許多,所以還要再想想。
法正、張松等人都很著急,但再加勸說又容易招惹猜疑。恰在這時,曹操命司隸校尉鐘繇集結人馬進攻漢中,漢中之戰(zhàn)眼看就要打響,劉璋又開始緊張起來,張松趁勢又向劉璋密報:“現(xiàn)在得到消息,龐羲、李異等人聽說時局將變,他們現(xiàn)在很活躍,正密謀私通外敵,如果不趕緊請劉豫州前來,敵人攻其外,他們攻其內,必然失敗!”
龐羲仗著實力一向不太聽劉璋的招喚,劉璋一直容忍和遷就,張松的話讓劉璋大受觸動,他不再猶豫,正式向劉備發(fā)出了邀請。
劉璋派法正、孟達再去荊州請劉備,為表示誠意,劉璋還讓他們帶來了率數(shù)千人馬撥歸劉備指揮。劉璋現(xiàn)在反而特別擔心劉備不來,所以不惜血本。
六、陪劉備喝了一百天大酒
還是在漢獻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率軍沿長江西進。按照之前與劉璋的約定,劉備率人馬沒去成都,而是直接去了成都北面的重鎮(zhèn)涪城。
劉璋聽說劉備如約而至,還帶來數(shù)萬精兵,很高興。劉璋于是親自赴涪城與劉備相會,為顯示對劉備的歡迎,劉璋率3萬步騎前往,一路上車乘帳幔,精光曜日。
到了涪城,雙方相見無比親熱,劉璋下令就地擺下盛宴給劉備及其手下將士們接風洗塵,參加的人多達數(shù)萬,雙方“歡飲百余日”。
劉璋下令撥給劉備一批物資,包括米20萬斛、馬1000匹、車輛1000乘,還有大批繒絮錦帛等物。
劉璋以益州牧的身份表奏劉備代理大司馬兼任司隸校尉,作為回報,劉備也表奏劉璋為鎮(zhèn)西將軍兼任益州牧,當然這都不可能經(jīng)過許縣朝廷的認可,都屬于“空頭人情”。
七、被劉備狠敲竹杠卻無奈
歡宴之后劉璋回到成都,按雙方約定劉備率所部加上劉璋增撥的兵馬進攻漢中。劉備于是向北進發(fā),走到葭萌停了下來。
離葭萌不遠有一處白水關,是益州北御張魯?shù)淖詈笠坏婪谰€,劉璋在此設有白水軍督,正職名叫楊懷,副手名叫高沛,劉璋下令他們都歸劉備指揮。
劉璋對劉備徹底的信任和倚重,希望劉備能搶在曹操之前拿下漢中,解除益州的北部之憂,但劉備卻不著急,到了葭萌就在這里住了下來,不提北進的事。
從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年)12月起,劉備在此住了整整一年,期間從未向北方用過一次兵,唯一做的事就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漢獻帝建安十七年(212年)底,曹操率部征討孫權,孫權向劉備求援,劉備不關心孫權的死活,但他等來了機會,于是借著孫權求援的事給劉璋寫信,要求增加一萬人馬以及相應的軍需物資,以幫助自己回荊州救急。
劉璋接到劉備的來信,憤懣之情可想而知,等了一年,又是給人又給東西,沒有任何回報,現(xiàn)在卻要一走了事,劉璋有點后悔沒聽黃權等人的話,但現(xiàn)在說后悔也沒有用了。
一氣之下與劉備翻臉,劉璋還沒有這個勇氣,更沒有這個把握,劉璋又氣又急又犯愁,想了半天給劉備回了封信,同意劉備先回荊州去救急,所要人馬太多,只能湊齊4000人馬,其他軍需物資按照劉備所列清單一律減半提供。
八、清除身邊的叛徒反而顯理虧
張松在成都聽到消息后急了,他不知道劉備的真實想法,還以為劉備真的要走,張松趕緊給劉備寫了封密信,信中說:“眼看大事將成,為何放棄目標要回去?”
張松的哥哥張肅不知怎么得到了消息,大吃一驚,害怕連累自己,就向劉璋告發(fā)了。
劉璋接到報告,才知道張松是劉備在自己身邊的臥底,壓抑許久的氣憤瞬間爆發(fā),劉璋一氣之下下令把張松殺了,但劉璋卻不敢公開與劉備翻臉,只是密令益州各地,今后重要文書不再知會劉備。
劉備在葭萌聽到張松被殺的消息也無比憤怒:“你殺了我的內應啊!”漢獻帝建安十七年(212年)12月,劉備在葭萌起兵反擊劉璋,行動前劉備先設計殺了楊懷、高沛,吞并了白水關的駐軍,之后劉備率黃忠、卓膺、魏延等率兵向成都方向攻擊萌。
劉備還在白水關發(fā)表了戰(zhàn)前動員,竟然顛倒黑白地說:“我替劉益州征強敵,辛辛苦苦,一刻不得安息。如今劉益州府庫里堆滿了大批財物卻不愿意賞賜那些有功之士,還奢望有人替他賣命,怎么可能?”
九、最后的機會沒能把握住
葭萌與成都相距500余里,中間隔著梓潼、涪城、綿竹等數(shù)道防線,劉備率大軍南下去取成都,首戰(zhàn)梓潼。
從兵力對比看,劉備的人馬不及劉璋,但劉璋的手下普遍士氣不足、內部渙散,許多手握兵權的實力派都采取觀望的態(tài)度。
漢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5月,在涪城經(jīng)過數(shù)月修整后劉備率軍繼續(xù)南下,直取成都。涪城大敗讓劉璋亂了陣腳,一時不知該如何應對。
其實劉璋現(xiàn)在的實力仍遠在劉備之上,如果集中兵力再戰(zhàn)仍有取勝的機會,關鍵要有信心和決心。
劉璋手下的從事鄭度鄭度認為劉備雖然打了幾場勝仗,但他是孤軍深入,缺少外援和后勤保障,他現(xiàn)在急于求戰(zhàn),應該不與他硬拼,避開鋒芒,深溝高壘,和他拼消耗,同時把糧食藏起來,讓他們找不到吃的。
鄭度的這個辦法用到現(xiàn)在來說就叫堅壁清野,是對付強敵入侵的最好這個辦法最好使。打不過不要緊,把該藏的全藏起來,不跟你打,餓死你,困死你,等你熬不下去想抽身時再狠狠地揍你,在當時情況下這無疑是一個正確的方案。
劉備知道了鄭度的建議大吃一驚,“聞而惡之”,急忙問法正該怎么應對。法正很了解劉璋,他讓劉備不用理,法正說:“不必擔心,鄭度的建議劉璋不會采用。”
讓法正料對了,劉璋果然沒有采納聽到鄭度的建議,他的理由是:“我只聽說拒敵以安民,從沒有聽說把人藏起來避敵取勝的。”劉璋不僅不用鄭度的策略,還免了他的職。
十、一封恐嚇信就出城投降了
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5月,諸葛亮率張飛、趙云等部進來益州助戰(zhàn),一路連連得手,最后會師于成都附近。
為了讓困守成都的劉璋投降,法正寫給他的信,信中替劉璋分析了目前的形勢,說明劉備在益州已占穩(wěn)了腳跟,退回去是不可能的,益州大半土地已失,雒城、成都都將不保,失敗是遲早的事。
在這封信里,劉備借法正之口還向劉璋表明了態(tài)度,說若肯降,劉備可以保全其家族,希望劉璋三思。這封信極大地動搖了劉璋的頑抗到底的決心。
劉璋對左右說:“我們父子在益州20多年,對百姓沒什么恩德,卻給大家?guī)?年的戰(zhàn)亂,百姓饑荒露宿,死于道途,這些都是因我而起,讓我何以心安?”
劉璋派張裔出城,作為自己的談判代表去見劉備,劉備很高興,向張裔表示,只要劉璋出城投降一定會“禮其君而安其人”。劉備命簡雍隨張裔一道進城,向劉璋當面重申自己的承諾。
劉璋見到簡雍,懸著的心放下了一半,下令即刻出城,向劉備請降。劉璋請簡雍與自己同乘一車出城,劉璋的手下們見此情景“莫不流涕”。
十一、下臺以后還在被人利用
劉備兌現(xiàn)了自己的承諾,把劉璋及其家人遷往南郡的公安居住,歸還他們的財物,其中包括振威將軍的印綬。
劉璋有兩個兒子,長子劉循,次子劉闡。劉璋曾多次命劉循率兵抗拒劉備,但他又是龐羲的女婿,龐羲在益州勢力很大,劉備占有益州后也得與他合作,所以劉備把劉循留了下來,讓劉璋只帶劉闡去了公安。
劉備后來繼續(xù)重用龐羲,并任命劉循為奉車中郎將。劉璋帶著劉闡到公安居住,雖然沒有自由,生活倒也平靜。不料后來孫權與劉備多次交惡,劉璋父子的平靜生活又被打破。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20年),孫權襲取荊州,殺了關羽,劉璋落入孫權的手中,孫權為對抗劉備,任命劉璋為益州牧,駐秭歸,后來劉璋就死在了那里。
孫吳黃武四年(225年),蜀漢的南中地區(qū)發(fā)生叛亂,叛軍投降孫吳,孫權又任命劉璋的兒子劉闡為益州刺史,讓他居在交州和益州的交界處,一直到諸葛亮平定南中。
劉璋的才能和謀略還不如父親劉焉,只是由于生在豪門才在史冊中留下了一筆,他浪費了天府之國這塊地盤,要論三國最大的窩囊廢,應該非他莫屬。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20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