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渥巴錫,探索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土爾扈特是中國蒙古族中一個古老的部落(四衛(wèi)拉特之一)。在明代游牧于漠西的蒙古人被稱為瓦剌,在清代被稱為厄魯特(衛(wèi)拉特)。它分為四大部: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爾扈特人為了尋找新的生存環(huán)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離開新疆塔爾巴哈臺故土,越過哈薩克草原,渡過烏拉爾河,來到了當時尚未被沙皇俄國占領(lǐng)的伏爾加河下游、里海之濱。在這片人煙稀少的草原上,他們開拓家園,勞動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權(quán)土爾扈特汗國。
明代末年,土爾扈特首領(lǐng)和鄂爾勒克與準噶爾部巴圖爾琿臺吉交惡,準噶爾勢力日益強大,和鄂爾勒克在1628年(明崇禎元年)率部眾西走,經(jīng)過兩年余,來到了當時人煙稀少的額濟勒河(伏爾加河)下游沿岸。
土爾扈特人在伏爾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到了18世紀60年代,他們又決心返回故土,主要原因來自沙俄帝國的巨大壓力,使他們再也無法生活下去。政治上土爾扈特的體制是汗王決定一切,在汗王的下頭有個叫固爾扎的這么一個機構(gòu)。
俄國政府要改組扎爾固,并把它的權(quán)力上升到和汗王一樣,沙俄政府又在土爾扈特內(nèi)部另找代理人,任命策伯克多爾濟為“ 固爾札”首領(lǐng),以分化瓦解土爾扈特內(nèi)部力量,與渥巴錫汗相對抗,進而駕馭土爾扈特。經(jīng)濟上沙俄政府讓大量的哥薩克移民向東擴展,不斷縮小土爾扈特的游牧地,意味著土爾扈特畜牧業(yè)發(fā)展受到限制。還有一系列不公正的對待。
終于在1767年,當時的土爾扈特在渥巴錫的領(lǐng)導下,開了一次小型的絕密的會議,在這個會議上就決定要東歸故土。土爾扈特人畢竟在伏爾加河流域生活了將近一個半世紀,那里的草原、牧場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撒下了他們的汗水。馬上要放棄那塊土地,說走就走,在老百姓中也不是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能想通的。
因此在1770年,在伏爾加河下游草原的一個秘密地點,土爾扈特汗王渥巴錫第二次主持召開了絕密會議。會上,他們莊嚴宣誓,離開沙皇俄國,返回祖國去。
1771年1月4日,渥巴錫召集全體戰(zhàn)士總動員,提出土爾扈特人如果不進行反抗,脫離沙皇俄國,就將淪為奴隸的種族,這次總動員,點燃了土爾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盡管渥巴錫等人力圖對俄國人保密,消息還是泄露了。形勢的急劇變化,迫使渥巴錫不得不提前行動。
他們本來計劃攜同左岸的一萬余戶同胞一道返回故土。不巧當年竟是暖冬,河水遲遲不結(jié)冰,左岸的人無法過河。只好臨時決定,右岸的三萬余戶立即行動。
第二天渥巴錫率領(lǐng)一萬名土爾扈特戰(zhàn)士斷后,他帶頭點燃了自己的木制宮殿;剎那間,無數(shù)村落也燃起了熊熊烈火。這種破釜沉舟的悲壯之舉,表現(xiàn)了土爾扈特人將一去不返,同沙俄徹底決裂的決心。
一路上除了殘酷的戰(zhàn)斗,土爾扈特人還不斷遭到嚴寒和瘟疫的襲擊。土爾扈特人由于戰(zhàn)斗傷亡、疾病困擾、饑餓襲擊,人口大量減員。有人對能否返回祖國喪失了信心。在這最困難的時刻,渥巴錫及時召開會議,鼓舞士氣,他說:我們寧死也不能回頭!從而堅定了土爾扈特人東歸的決心。
土爾扈特人浴血奮戰(zhàn),義無反顧。歷時近半年,行程上萬里。他們戰(zhàn)勝了沙俄、哥薩克和哈薩克等軍隊不斷的圍追堵截,戰(zhàn)勝了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承受了極大的民族犧牲。
離開伏爾加草原的十七萬土爾扈特人,經(jīng)過一路的惡戰(zhàn),加上疾病和饑餓的困擾,"其至伊犁者,僅以半計"。就是說,約有八、九萬人犧牲了生命。土爾扈特人舉部回歸的壯舉,深深感動了全國人民,各地紛紛捐獻物品,供應(yīng)土爾扈特人民。
清政府也撥專款采辦牲畜、皮衣、茶葉糧米,接濟貧困中的土爾扈特人,幫助他們渡過難關(guān)。為了妥善安置歸來的土爾扈特部眾,清政府指派官員勘查水草豐美之地,將巴音布魯克、烏蘇、科布多等地劃給土爾扈特人作牧場,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yè)。
土爾扈特部回歸的英雄壯舉,創(chuàng)造了舉世聞名的民族大遷徙的奇跡,震動了當時的中國與西方世界。同時充分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反抗壓迫剝削與酷愛和平自由的光榮傳統(tǒng),將永遠光耀史冊。
渥巴錫
(1743~1774) 清代厄魯特蒙古諸部中土爾扈特部首領(lǐng),阿玉奇汗曾孫。土爾扈特部自17世紀30年代遷至伏爾加河下游以后,不斷遭受沙皇俄國的政治壓迫與經(jīng)濟掠奪。乾隆二十六年(1761)渥巴錫繼承汗位,為擺脫沙俄壓迫,維護民族生存,三十五年冬,經(jīng)過周密準備之后發(fā)動武裝起義,率所部十六萬余眾,歷盡艱險,長途跋涉,于三十六年復返歸祖國。渥巴錫謁見伊犁將軍時,向清政府獻出其先世所受明永樂八年(1410)漢篆封爵玉印一顆。清政府對渥巴錫率部返歸祖國的愛國行動極為重視。乾隆帝于熱河行宮(即避暑山莊)多次接見渥巴錫,封他為卓哩克圖汗,命其統(tǒng)領(lǐng)舊土爾扈特部。三十九年,渥巴錫病逝。
歷史背景:土爾扈特人從十七世紀初游牧至伏爾加河流域。進入十八世紀,沙俄政權(quán)逐步加強對邊疆民族的統(tǒng)治,大量征召土爾扈特騎兵投入長久的對外戰(zhàn)爭,并強令土爾扈特汗王把兒子送至俄方充當人質(zhì),在汗國上下引起強烈不滿。
土爾扈特第七代汗王敦多布喇什的長子薩賴在阿斯特拉罕染病,在被族人營救的途中咬舌自盡,與此同時汗國汗后生下一名男嬰后因難產(chǎn)死去,活佛洛桑丹增為孩子取名渥巴錫,意為啟明星,并預(yù)言渥巴錫將來會引導土爾扈特人東歸故土。
為避免渥巴錫免遭其兄長的厄運,汗王決定隱瞞渥巴錫出生的消息,由洛桑丹增把襁褓中的渥巴錫交給剛剛分娩的牧人桑吉瑪秘密撫養(yǎng)。
擴展資料
劇情簡介:
公元1771年1月,在俄羅斯伏爾加河流域生活了近兩百年的蒙古土爾扈特部不堪忍受沙俄葉卡捷琳娜王朝的種族滅絕政策,在首領(lǐng)渥巴錫汗的率領(lǐng)下舉部二十余萬人東歸故土,締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后一次的長途遷徙。
千戶長阿拉坦桑(巴桑 飾)帶著女兒莎吉爾瑪(哈斯高娃 飾)、武士阿布(巴雅爾圖 飾)千里迢迢護送東歸圖前往渥巴錫汗處。沿途上盡見本族人遭女王軍隊荼毒的慘狀,更有戈里高力男爵率騎兵搶奪東歸圖。
雖僥幸從山谷逃脫敵人的圍困,然而一路上各種艱難險阻交替出現(xiàn),無數(shù)的敵人和誘惑相繼襲來,阻擋著一個瀕臨滅種的民族東歸故土的腳步。?書寫在歷史上的千古傳奇,充滿血淚的征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東歸英雄傳
渥巴錫(公元1743年——1774),蒙古族,厄魯特蒙古土爾扈特部第七代首領(lǐng),創(chuàng)造了舉世聞名的民族大遷徙奇跡,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東歸民族英雄”。
土爾扈特部蒙古族是我國厄魯特蒙古族的一部分。十七世紀三十年代,他們在首領(lǐng)和鄂爾勒克的帶領(lǐng)下,以游牧方式遷居到伏爾加河下游地帶定居。后來,沙俄的侵略魔爪很快就伸到了這里,但是一直遭到土爾扈特蒙古人民的堅決反抗。尤其是在阿玉奇汗執(zhí)政期間,他堅決的態(tài)度使得這種立場更為鮮明。可是在1724年(清雍正二年),阿玉奇汗去世了,沙俄當局便利用這一時機,取得了任命新汗的特權(quán),開始加緊對土爾扈特部的控制。
渥巴錫是土爾扈特部的第七代首領(lǐng),這一時期的局面尤為混亂和緊張。特別是后來大量沙俄居民的涌入,占據(jù)了土爾扈特部的大片的牧場,更加劇了兩國的矛盾和沖突。1763年,渥巴錫針對這一丑惡行徑向沙俄當局提出了強烈抗議。緊接著,沙俄當局利用他們手中的特權(quán)又開始向土爾扈特部大批征兵,并且在戰(zhàn)斗中讓土爾扈特士兵打頭陣、當先鋒,從戰(zhàn)場上歸來的土爾扈特士兵只占原來數(shù)量的十之一二,使土爾扈特部損失了大量的青壯年人力資源。
在沙俄種種的剝削壓榨下,渥巴錫所領(lǐng)導的土爾扈特部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甘心受擺布,直到被沙俄最終滅族;另一條路就是拿起武器反抗,回歸祖國的懷抱。其實長期以來,土爾扈特部一直沒有中斷同祖國的密切聯(lián)系,經(jīng)常遣使入國交流,而清政府也曾在1714年派遣使者圖理琛一行遠赴土爾扈特部表達慰問。所以,他們雖然遠離故土,卻時刻思念著故土和親人。在外敵的長期侵襲下,擺脫沙俄的壓迫,重返祖國故土就成了土爾扈特人民心里的夙愿。
公元1768——1769年,渥巴錫忍辱負重,親自率兩萬蒙古兵參與了俄國與土耳其的戰(zhàn)爭,目的是轉(zhuǎn)移沙俄的視線,為回歸祖國暗中做準備。1770年秋渥巴錫從土耳其回來后,即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確定了行動的具體時間。同年十一月,渥巴錫集結(jié)軍隊,完成了武裝起義之前的最后準備。
1771年春,渥巴錫正式發(fā)動武裝起義,分三路浩浩蕩蕩踏上了歸國的征途。一路上,他們襲擊了俄國的駐軍、殲滅了俄國的增援部隊、摧毀了俄國要塞、穿過冰封的烏拉爾河,進入大雪覆蓋的哈薩克草原,將追擊的俄軍遠遠拋在了后面。
公元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是一個會永遠載入史冊的日子,因為渥巴錫所率領(lǐng)的土爾扈特部起義軍在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的八個多月的長途跋涉之后,終于在這一天與前來迎接他們回家的清軍相遇。不久,渥巴錫還受到了清軍總管伊昌阿·索通的會見。至此,民族英雄渥巴錫終于完成了領(lǐng)導土爾扈特部武裝起義、東返故土的歷史任務(wù),創(chuàng)造了舉世聞名的民族大遷徙的奇跡。他的名字和他所創(chuàng)造的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將永遠光耀史冊。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接見了杜爾伯特部臺吉“三策凌”。杜爾伯特部是漠西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1745年噶爾丹策凌死后,準部貴族為爭奪汗位相互殘殺,杜爾伯特部也被迫參加了這場混戰(zhàn)。乾隆十八年(1753年),達瓦齊奪取汗位后,回過頭來又勾結(jié)哈薩克騎兵攻打杜爾伯特部。杜爾伯特人民受盡了準噶爾部達瓦齊的欺凌,再也不愿意為其賣命,于是三策凌毅然率屬下三千余戶,離開長期游牧的額爾齊斯河,歷經(jīng)艱辛,于1753年11月25日,回到內(nèi)地。乾隆對三策凌的首次歸來十分重視,下令在熱河朝見。1754年5月13日,三策凌等在避暑山莊的萬樹園受到了乾隆皇帝的隆重接見,乾隆封策凌為親王、策凌烏巴什為郡王、策凌孟克為貝勒,同時在澹泊敬誠殿召見三策凌,又連續(xù)五天在萬樹園賜宴款待,晚上舉行野宴,燃放煙火,觀火、馬技等節(jié)目。清宮廷畫師郎世寧的《馬術(shù)圖》,即再現(xiàn)了當年在萬樹園為三策凌歸來舉行馬術(shù)表演的動人場面。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厄魯特蒙古土爾扈特部突破沙俄的重重羈絆,回歸祖國,乾隆皇帝曾在萬樹園賜宴,并依照夜宴三策凌的先例,設(shè)燈宴,觀火戲等,進行招待安撫。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在避暑山莊接見首次來華的英國特使馬戈爾尼一行,這是中英通過外交途徑第一次接觸,是清前期中英關(guān)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政治活動。
乾隆五十八年9月14日,乾隆皇帝在萬樹園的御幄內(nèi)隆重接 見了英使馬戈爾尼一行。馬戈爾尼單腿跪地,叩見乾隆,并呈遞了英王的信件及禮品,乾隆皇帝也饋贈玉如意以示感謝。覲見禮儀完畢后,在御幄內(nèi)設(shè)宴,整個儀式是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進行的。次日,馬戈爾尼在乾隆的允許下,由和珅陪伴游覽了避暑山莊, 9月17日晚在萬樹園觀看了盛大焰火晚會、雜技、民間歌舞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20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