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吃剩下的飯菜是怎么處理的
古時候皇帝的飯菜都是很奢侈的,一般來是每一頓幾乎都是達到了上百道的數量,那么皇帝自然是吃不完的,這樣剩下的菜會怎么處理呢。
第一種辦法就是會將這些飯菜都做是賞賜,會賞賜給后宮的妃子們,也會賞賜給宮中的大臣,對于他們而言,這算是皇帝的一種信任,是無比高貴的一種賞賜,當然除了妃子大臣,多的也會給宮中的太監(jiān)宮女,對于他們而言,能吃到這些山珍海味,也算是三生有幸了。
其二,會拿出宮跟百姓們交易,也就是賣給百姓們,因為很多的百姓們或者是一些商賈人家也很好奇皇帝的吃食,所以就會花錢購買一些皇帝吃剩的飯菜來品嘗。
其三,御膳房會對于皇帝吃剩飯菜中一些還可以食用的部分進行回收,然后再次加工,從而達到可以節(jié)約糧食的效果,當然,肯定是選取得其中可以二次加工且不會變味也不會對皇帝身體有害的部分,不然那肯定是要被砍頭的。
轉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載古代皇帝吃完飯,剩下的飯菜是如何處理的(三種處理方式也是刷新認知)
對于一些夜貓子和晚睡黨,早餐有時會與中餐合并。不過,我國古代平民百姓流行“一日一餐”或“一日兩餐”,皇帝們則是享用“一日四餐”或“一日五餐”制。
慈禧太后
以慈禧太后為例,她每餐必須要達到108道菜肴的標準。即使皇帝們猶如日本相撲選手那般膀大腰圓,飯量驚人,可一個人無論如何,怎么也吃不了這么多的菜肴。
一日四餐
由于皇帝的飲食習慣不同,“一日四餐”便成為專屬帝王宴。上古周朝時期,周王于一日四餐之外還增加“夜餐”,漢唐時期,帝王依舊執(zhí)行“一日四餐”制。
評價
作為皇帝的職業(yè)套餐,看似隆重,卻禁不起細究。清朝皇帝的吃食都在《膳底檔》中保存了下來。
清末李元伯《南亭筆記》里記錄了一個雞蛋的故事。光緒皇帝喜歡吃雞蛋,每天都要吃四個,然而他并不知道雞蛋的真實價錢,內務府給皇帝的價格是三十四兩銀子。光緒有一次問他老師翁同龢:“雞蛋好吃,可是這么貴的東西你吃得起嗎?”可見當時內務府貪污之嚴重。
御膳,聽上去是個金光閃閃的詞匯,里面暗含著權力奢華豐盛與美味,被后世的人想當然,做出了許多仿膳、宮廷菜,招牌金光閃閃,價格高高在上。也從中衍生出無數聯(lián)想與故事。
但是真正翻閱典籍,細細看歷朝歷代皇帝的吃食,不過了了,繁華中帶著悲涼,豐盛中帶著人性的無奈。
御膳菜色,一般是肉類與海鮮俱全,面類、米飯、湯品皆有,有煎、炒、蒸等多種烹煮方式。明代御膳中,除了豬、鵝、雞等常見的畜品,鵪鶉、鴿子等飛禽以及驢肉也納入了膳單中。
比如乾隆在1784年正月十一日于同樂園晚膳菜譜: 酒燉鴨子熱鍋、肥雞油煸白菜熱鍋、燕窩紅白鴨子南鮮熱鍋、燕窩肥雞絲、鴨腰口蘑鍋燒鴨子、冬筍爆炒雞、攤雞蛋、蒸肥雞鹿尾攢盤、百果鴨子攢盤,象眼小饅頭、鴨子餡提折包子、雞肉餡燙面餃子。
如果給我這頓飯下來,我以后見著鴨子可能就發(fā)瘋了,并且過于肥膩,絲毫沒有膳食搭配可言。而且從中可以看出,即便是乾隆的御膳,也沒有后人演繹的那么富貴,比如其中還有一道攤雞蛋。
皇帝也是普通人,不會天天都吃的特別豪華。以清宮御膳來講,當時的御膳跟當時的平民生活相比,肯定是好的。有學者統(tǒng)計過,江南的農民,每年使用肉類(獸肉)的次數是一年十余次,也就是說大部分的普通人,當時日常餐桌上是沒有獸肉的,只可能有雞蛋或者魚,這已經是相當好的了。而皇帝則可以天天吃肉,已經是非同一般的待遇了。不過這種待遇跟我們今天相比,就差了很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2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