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子對國王來說,堪稱居家旅行的必備物品。有個國王手里缺了一個釘子,就把王國給丟了。
這個悲劇事件發(fā)生在英國。1483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四世掛了。他的八弟理查是個心狠手辣的角色,哥哥一死,他立馬就把倆侄子關(guān)了起來,不久兩人神秘“失蹤”,于是理查爬上了王位,成為理查三世。1484年,理查三世的獨生子死掉了。由于他老婆不能再生了,所以原本支持他的貴族們也開始對他離心離德,轉(zhuǎn)而為王位尋找其他主人。
1485年8月1日,在法國國王的支持下,流亡法國的亨利·都鐸伯爵率領(lǐng)2000名法國兵從法國出海,前往英國向理查三世挑戰(zhàn)。六天后,亨利在威爾士登陸。
由于理查三世倒行逆施,很多貴族背叛了他,短短幾天,亨利的部隊就壯大到了近5000人。理查三世得到消息后,便組織大軍前來應戰(zhàn)。8月22日,雙方在英格蘭中部的博斯沃思平原相遇,緊跟著爆發(fā)了決戰(zhàn)。
戰(zhàn)斗開始前,理查三世的馬夫發(fā)現(xiàn)國王坐騎的四個馬掌都磨損得很厲害了,就找到鐵匠要求更換馬掌。但因為這段時間一直在行軍,鐵匠已經(jīng)為很多人換過馬掌,原來準備好的馬蹄鐵都用完了。他就把鐵料從鐵條上弄下,又敲成馬蹄鐵。在往馬蹄子上釘?shù)臅r候,外邊的集合號已經(jīng)吹響了。馬夫急得連連催促。鐵匠說:第四個馬掌還缺個釘子,等我再打出個釘子來把馬掌釘牢就成了。馬夫急了:等你再打個釘子出來,我的腦袋早讓國王給砍了!別廢話,趕緊釘上!鐵匠沒轍,只好拿三個釘子湊和著釘上了最后一個馬掌。
戰(zhàn)斗爆發(fā)以后,英格蘭國王親自率領(lǐng)的部隊戰(zhàn)斗力相當強,不是亨利那小子臨時拉起來的業(yè)余部隊所能比擬的。理查三世非常勇猛,甚至親手殺死了亨利的旗手。
很快,理查三世與敵軍展開最后一戰(zhàn)。悲劇的是,他開始沖鋒的時候,他坐騎那個沒釘好的馬掌掉了。理查三世的馬當時就摔了個大馬趴,把理查三世給甩了出去。理查三世隨即被蜂擁而上的敵兵剁成了肉丁。就這樣,理查三世丟了王國,也丟了命。
除了查理三世,還有人也缺釘子,不是缺一個,而是缺一把。
滑鐵盧是拿破侖皇帝走麥城的地方。為什么拿破侖會走麥城,歷史上一直眾說紛紜。不過很少有人注意到,拿破侖的慘敗,其實是因為內(nèi)伊元帥的騎兵缺了把釘子。
1815年6月17日,拿破侖的部隊擊潰布呂歇爾的部隊。為阻止布呂歇爾跟威靈頓會合,拿破侖派三分之一的部隊去追擊布呂歇爾。6月18日,在雙方交戰(zhàn)最激烈的時候,內(nèi)伊元帥曾經(jīng)出動6700名騎兵沖擊威靈頓指揮的英軍陣地,這支騎兵一度突破了英軍的炮兵陣地,驅(qū)逐了炮兵并一度奪取了英國人幾乎所有的大炮。
當時的大炮是靠火門發(fā)射的,如果這支騎兵部隊在受命沖擊敵人炮兵的時候,意識到自己有可能短時間占領(lǐng)敵人陣地,需要破壞敵人的大炮的話,他們就應該攜帶幾枚釘子,去把英國人大炮的火門釘死。
這樣一來,即使他們很快就被反擊的英軍趕出陣地,奪到手的大炮又被英國人搶回去,那英國人也打不響那些火門被釘死的大炮。而在當時的戰(zhàn)爭中,如果交戰(zhàn)一方失去了大部分炮兵,基本上就只能在撤退和被殲滅之間二選一了。一旦威靈頓因為失去大炮而撤退,布呂歇爾即使趕到戰(zhàn)場,也只能再次被拿破侖打成豬頭。只因為沖擊的騎兵沒想到要帶釘子,導致拿破侖只能在圣赫勒拿島黯然神傷地死去了。
缺一個釘子,英格蘭王位易主;缺一把釘子,法蘭西皇帝被俘。釘子真是個重要的東西。
(說 歷史 的女人——第1813期)
近日來,俄烏戰(zhàn)爭打得如火如荼,雙方互不相讓,戰(zhàn)爭的結(jié)局如何,很難預料,此不多論。只是此戰(zhàn)爭一起,許多人給俄羅斯民族送了一個稱謂,叫“戰(zhàn)斗民族”。對此說法,有人贊同,有人不屑,那么俄羅斯究竟是不是戰(zhàn)斗民族?咱們先來看一段 歷史 : 戰(zhàn)無不勝的拿破侖雄心勃勃地要統(tǒng)一歐洲,曾率61萬大軍氣勢洶洶入侵俄國,但最終大敗而還,僅余3萬殘兵敗將 。那么戰(zhàn)神拿破侖為何敗得如此之慘?對之,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曾兩句酷評!
(一) 所向無敵的拿破侖和亞歷山大
確切地說,應該叫拿破侖一世和亞歷山大一世。這兩個都是歐洲 歷史 上的牛人,之所以都被冠以“一世”之名,就是因為這兩個人都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性”,都開創(chuàng)了屬于自己的,而不是從他人那里繼承的輝煌。
先說拿破侖,他不僅是法國人,而且是世界戰(zhàn)爭史上的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是一個天生的帥才,26歲就擔任法蘭西共和國意大利方面軍總司令。他帶領(lǐng)軍隊,戰(zhàn)無不勝。1799年,拿破侖發(fā)動霧月政變,成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zhí)政官,掌握了法國的實權(quán)。1804年11月6日,法蘭西帝國成立, 35歲的拿破侖加冕稱帝,成為法蘭西帝國的“開國之君”,即拿破侖一世。
拿破侖是個好戰(zhàn)的皇帝,他曾率軍五破英、普、奧、俄等國組成的反法聯(lián)盟,打勝50余場大型戰(zhàn)役,捍衛(wèi)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但他又進行了多次對外擴張,打造了龐大的拿破侖帝國體系。
作為一個成功人士,拿破侖說的最著名的一句話是: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作為一位身材比較矮小的戰(zhàn)爭狂人,他最狂妄的一句話是: 我承認我很矮,但如果你由此而取笑我的話,我將砍下你的腦袋,消除這個差別!
再說亞歷山大。此君也是個不可一世的人物。 他是俄羅斯帝國第十位皇帝,保羅一世之子。 但在俄羅斯的 歷史 上,其地位似乎遠在其父保羅一世之上。他從小聰慧絕倫,極受祖母俄羅斯的“武則天”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寵愛。祖母甚至想讓他繞過父親保羅,直接繼承皇帝位。但他對父親還是比較敬重,因此沒有“越位”,還是從保羅一世那里繼承了帝位。
亞歷山大一世之所以厲害,就是因為他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侖,復興了傳統(tǒng)歐洲王室,從而被歐洲各國貴族稱為 “歐洲的救世主” 。
而亞歷山大一世擊敗拿破侖的“封神”之戰(zhàn),即1812年的法俄戰(zhàn)爭。
(二)百萬之師
人的欲望無窮,拿破侖稱帝之后,便有了稱霸世界的雄心或者野心。當然首先他要稱霸歐洲。到1812年,拿破侖基本打遍歐洲“無敵手”了。他在歐洲大陸獲得了空前的軍事勝利,占領(lǐng)了幾乎整個意大利、德意志地區(qū),擊敗了歐洲強國奧地利、普魯士,控制了意大利和西班牙北部等,其他小國更是不在話下。拿破侖獲得整個歐洲的霸權(quán)似乎近在咫尺。
當時也就“海上帝國”英國,以及遙遠的俄羅斯沒有對之臣服。在拿破侖看來,應該先對付俄國。因為英國雖近,面積也小,但英國工業(yè)發(fā)達,不差錢;而且海軍力量強大,法國想征服英國,必須跨海戰(zhàn)斗,而在同英國的海軍較量中,法國處于下風。而反觀俄羅斯,面積雖大,人多,但工業(yè)落后,綜合實力不算強,比較容易對付。尤其是,龐大的俄羅斯似乎是一個極大的隱患,如果先擺平俄羅斯,英國則成孤立之勢,會不戰(zhàn)而降。
因此從1811年開始,拿破侖就開始了入侵俄國的準備。法國分別同普魯士和奧地利結(jié)成短暫的軍事同盟,法國的其它附庸國也開始紛紛為其效力。拿破侖很快便集結(jié)了空前強大的軍隊, 其控制的由歐洲各民族組成的軍隊總數(shù)達到120萬人。
而俄國也沒有坐以待斃。1812年4月,俄國同瑞典締結(jié)盟約,雙方共同對付法國,同時也向英國拋了橄欖枝……
(三)出師不利
一切準備停當后,1812年6月24日,拿破侖御駕親征,集結(jié)61萬大軍,兵分三路,不宣而戰(zhàn),向俄國發(fā)起了進攻。這次出征可謂狀況空前,拿破侖勢在必得。他除了是軍隊總指揮外,還親自具體指揮中路軍馬。
不過,拿破侖雖對此次出兵做了充分的準備,但還是出了一些問題。首先是后勤補給方面的。法軍在俄國邊境以西雖建立了9座兵站,每座兵站都糧草充足,但這些糧草是由5000多輛馬車,和2400輛牛車運送到前線的,這支運輸隊伍需要20萬頭騾馬,這些騾馬本身就要消耗許多飼料。據(jù)統(tǒng)計,法軍在途中就消耗掉了近三分之一。這就有點不妙。 進入遙遠的俄國后,糧草就顯得不足了。
拿破侖還沒有料到另外一個難題。他對俄羅斯的氣候了解太少,夏天俄國進入雨季,道路泥濘難行,除少數(shù)輕型車隊外,絕大多數(shù)車隊幾乎無法在廣袤的曠野里順利行進。于是為了行軍之便,法軍不得不丟棄大批糧草。這就更使糧草捉襟見肘了。因此在到達俄國軍事要地維爾納之前, 法軍已損失了2萬匹戰(zhàn)馬(餓死和累死的)。 你還沒有見到敵人的一根毛,卻傷了元氣,可謂出師不利。
拿破侖一看事情不妙,決定必須速戰(zhàn)速決,拖延長了,估計要麻煩。他計劃用一兩次大型殲滅戰(zhàn)解決掉俄軍,迅速占領(lǐng)莫斯科,迫使俄國投降。
法軍主力分成兩個梯隊進攻, 其中第一梯隊是主力,由拿破侖親自指揮其中的第一集團軍(近22萬人), 由其弟熱羅姆·波拿巴指揮第3集團軍(共7.8萬人),其余部隊歸博阿爾內(nèi)等將軍和奧熱羅元帥指揮。
而相對于法國的61萬大軍,俄羅斯則相形見絀,他們在西部邊境只部署了三個集團軍,共24萬人,火炮也只有900多門。 由米哈伊爾·托利、巴格拉季昂、亞歷山大·托爾馬索夫等將軍指揮,當然總指揮也是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雙方在長達數(shù)百公里的戰(zhàn)線上展開較量。
俄羅斯的疆土太大了,這令目空一切的拿破侖始料不及。戰(zhàn)線長達1000多里,你縱有60萬大軍又能如何?根本達不到三國時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時“投鞭斷流”的效果。即便如此,太過托大的曹孟德還幾乎全軍覆沒。那么拿破侖和亞歷山大是如何對決的呢?
(四)空城大火
敵強我弱。起初亞歷山大還是對拿破侖頗為忌憚的,畢竟是打遍歐洲無敵手的主,不好惹,因此在他得知法軍入侵的消息后,還企圖以和平方式解決。1812年6月26日,即在拿破侖出兵兩天后,亞歷山大派 巴拉索夫 將軍給拿破侖帶去一封親筆信,欲同拿破侖讓步。你提條件吧,好商量。然而拿破侖一心征服對方,拒絕和談,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直接大兵壓上!
面對咄咄逼人的攻勢,俄軍西線第1、第2 集團軍被迫向俄國腹地撤退。這似乎有點不符合戰(zhàn)斗民族的性格。
西線第1 集團軍放棄了戰(zhàn)略要地維爾納,撤回德里薩兵營,從而使它與西線第2 集團軍之間的距離擴大到200 公里。 于是拿破侖瞅準時機,乘虛而入,于7月8日占領(lǐng)明斯克,形成了對俄軍的殲滅之勢。 這就不好玩了。俄國的優(yōu)勢在于把戰(zhàn)線猛拉長,拖垮拿破侖,但如果你讓對方各個擊破,就危險了。
然而,天助俄羅斯。戰(zhàn)爭初期,拿破侖的各個擊破之策并未得到很好的發(fā)揮。因為法國的糧草補給問題,和對氣候的不適應,他們的軍隊并沒有那么大的戰(zhàn)斗力。當時氣候炎熱,法軍沒有帳篷,白天熱得要死;到晚上,還得露天睡覺,也根本休息不好。關(guān)鍵缺水,不少士兵沒有水喝,都脫水了,有人甚至被迫飲用路上車轍里的馬尿。
當時法軍士氣非常低落,很多人都開了小差,死亡和逃跑的多達15 萬人,還死掉許多馬匹。法軍紀律渙散,為了弄到吃的,還到處搶劫,影響很壞。眼看部隊要崩,拿破侖不得不于7月29日命令大軍停止進攻,進行休整,這一停就是七八天。
這給了俄方很好的喘息機會。亞歷山大趁拿破侖休息之際,決定采取行動。8月初,俄軍第1、第2 集團軍開始進攻。
但由于準備倉促,俄軍行動也缺乏果敢,加之兩個集團軍的總指揮托利和巴格拉季昂兩人的意見分歧,致使進攻沒有達到一定成效。此時,不愧是戰(zhàn)神,拿破侖再次發(fā)揮了他卓越的指揮才能,及時把握戰(zhàn)機, 突然把部隊調(diào)到第聶伯河左岸,準備占領(lǐng)斯摩棱斯克,直接切斷西線俄軍同莫斯科聯(lián)系!
大事不妙。8月16日,俄軍不得不在斯摩棱斯克同法軍展開火拼。然俄軍抵擋不住法軍進攻,遂放棄斯摩棱斯克,向莫斯科撤退。
因為俄軍的不作為,連續(xù)后退,使沙皇亞歷山大十分震怒,下令撤換了第一集團軍總指揮托利將軍。
1812年8月20日,亞歷山大任命老將 庫圖佐夫 為俄軍總司令。他不敢怠慢,迅速在距離莫斯科約125公里處建立了防御陣地。
9月7日,俄軍退到莫斯科郊區(qū),在 博羅季諾村 附近同拿破侖的軍隊進行大戰(zhàn)。拿破侖親自率領(lǐng)的中路大軍,在渡過尼曼河時有將近28萬人,但后來大多數(shù)士兵死于饑餓和疾病,此時僅余16萬人,因此戰(zhàn)斗力大減。在博羅季諾戰(zhàn)役中,雙方均傷亡慘重,法軍傷亡35000人,而俄軍傷亡更大,達到38000人;尤其是, 第二集團軍司令巴格拉季昂也不幸陣亡。 俄軍不得不先不趁夜間撤出戰(zhàn)場。
9 月13 日,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在菲利村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主動撤軍, 于次日放棄莫斯科。 當然,俄羅斯居民也隨軍撤出。俄軍撤走時,還放了一把大火。
結(jié)果,拿破侖大軍攻入莫斯科時,只發(fā)現(xiàn)了一座空城。也不空,到處是一片火海。拿破侖氣得肚子直疼。本想大軍占領(lǐng)莫斯科,占領(lǐng)俄國的心臟后,基本就把俄羅斯擺平了;即便擺不平,也能讓法國大軍補充補充糧草,好好休整休整,結(jié)果他卻只看到了大火……
拿破侖也是有氣魄,面對火海,他沒有氣餒,而是任命莫蒂埃元帥為莫斯科總督,讓他率軍滅火!本來是打仗的,一個敵人沒見著,部隊成了消防隊了。臨時“消防隊”盡管竭盡全力滅火,但莫斯科的大火還是整整燒了4天,直到9月18日才被撲滅。但整個莫斯科也燒差不多了,到處是一片廢墟。不過莫斯科畢竟是家底豐厚,廢墟中殘留了不少財富和糧食等,這些自然被拿破侖的隊伍洗劫一空。
再說俄軍。他們主動放棄莫斯科后行軍30公里,然后渡過莫斯科河,并掉頭西進,于9月18日在波多爾斯克地區(qū)集結(jié)。此時法軍剛把莫斯科的大火撲滅。
3天之后,俄軍在 克拉斯納亞一帕赫拉 扎營休整。休整之后,俄軍在庫圖佐夫司令的率領(lǐng)下,非常巧妙地實施了機動的側(cè)敵行軍。拿破侖竟沒有發(fā)現(xiàn)俄軍這一行動,他們在兩周之內(nèi)不知俄軍去向。 俄軍避開了法軍后,開始厲兵秣馬,摩拳擦掌,準備反攻。
(五)巔峰對決
拿破侖也不傻。事實上,法軍攻占莫斯科后,拿破侖已經(jīng)知道俄軍的目的了,人家是主動撤走的,故意給法軍放了個空城。因此當時他曾向俄國提議停戰(zhàn),不打了。可亞歷山大更不是傻子,嗨,這時候你慫了?早干嘛。就不搭理他。
拿破侖只有硬著頭皮打下去了??刹痪?,拿破侖真掉坑里了。他哪里知道,俄羅斯地處嚴寒之地,夏季超短,九月一過,直接省去秋天,寒冬立馬來臨 。這下更糟了,到處開始下雪 。本來,法軍剛開拔時還是夏天,那時道路泥濘,軍隊前進受阻,但起碼氣溫還舒適,戰(zhàn)士們也不說啥。這時候慘了,大雪紛飛,大家沒有帶棉衣,怎么受得了?你以為法軍都跟我們的志愿軍那么意志堅定???其實,拿破侖的軍隊都是歐洲各國湊的,大家對于打仗這事并不十分樂意,這并非一場正義戰(zhàn)爭,是侵略人家俄羅斯的,因此在嚴寒的天氣中,軍心渙散是必然的。
此時,深入俄羅斯腹地的法軍補給線也斷了,棉衣、糧草都跟不上,面對滿天飄雪,拿破侖無奈,在10月19日終于下令沿南方往西撤退,先找點糧食填飽肚子,找個地方暖和暖和,穩(wěn)住軍心再說。
拿破侖在撤退途中,在 小雅羅斯拉維茨 與俄軍遭遇。這場戰(zhàn)役開始只是兩小股部隊的戰(zhàn)斗,由1000俄軍對600法軍。但后來越打越大,雙方竟集結(jié)了15萬大軍,法軍70000,俄軍80000。此次交戰(zhàn),俄軍人數(shù)占優(yōu),而且士氣高漲, 法軍吃了虧,甚至連拿破侖本人都險些被俘。
但戰(zhàn)役并沒有馬上決出勝負,俄軍再次“退縮”。于是法軍占領(lǐng)了小雅羅斯拉維茨。不過俄軍并非真的退敗,而是在城外形成了包圍圈,想困住這頭猛獸,慢慢修理。拿破侖頓覺上當,于是轉(zhuǎn)而沿老斯摩棱斯克大道撤退。想困我?沒門!
還想跑?休想!于是俄正規(guī)軍在游擊隊協(xié)助下展開追擊!
接下來,餓法兩國展開決戰(zhàn),進行了塔魯丁諾戰(zhàn)斗,以及小雅羅斯拉韋茨等戰(zhàn)役。俄軍在游擊隊的配合下,采用平行追擊和圍殲敵軍的一系列戰(zhàn)法,把法軍打得蒙頭轉(zhuǎn)向。在11月16日到18日的3天中, 法軍傷亡6000人,被俘2.6萬人,還幾乎喪失了全部炮兵。
被打散的法軍殘部,向 別津納河 方向撤退。此時,俄西線第3集團軍等部開始發(fā)威,他們在波里索夫地區(qū)布成了一個“口袋”陣,法軍準確無誤地進入口袋,再折一陣。
11月底,法軍穿越別列津納河時,被埋伏好的俄軍打了個伏擊。法軍盡管在拿破侖等人的率領(lǐng)下,頑強抵抗,但在俄軍火炮的重擊之下,死傷仍非常慘重,僅有少部分人過河成功。
看看大勢已去,拿破侖,這位曾威震世界的戰(zhàn)神,面對俄羅斯的廣袤領(lǐng)土,揚天長嘆,徒喚奈何!他率領(lǐng)殘部狼狽逃離俄國,于12月6日回到巴黎。至此,這次震驚世界的戰(zhàn)爭宣告結(jié)束。 此役法軍大敗,拿破侖的61萬大軍損失了57 萬余人,只剩下3萬多人,而且喪失了所有騎兵和幾乎全部炮兵。
而俄羅斯也損失很慘重。開戰(zhàn)時,俄軍僅在西線投入兵力20萬,但隨著戰(zhàn)爭的升級,又陸續(xù)投入大量兵力,幾乎達到全民皆兵的境地??偟乃阆聛?,包括游擊隊、民兵等, 俄國投入兵力達90萬,損失也達21萬左右! 但無論如何,勇敢的俄羅斯人民還是挫敗了拿破侖的無敵之師,阻止了對方的侵略,捍衛(wèi)了民族的尊嚴!
戰(zhàn)后,不可一世的拿破侖在國內(nèi)迅速失去威望,被迫退位,而且被放逐到意大利沿海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上。
盡管3年后,他再次崛起,卷土重來,但只是“滑了一次鐵爐子”——遭遇了滑鐵盧之敗,迅速退出 歷史 舞臺。
尤其是,拿破侖敗亡之后,他建立的歐洲新秩序也迅速土崩瓦解,被法國征服的各國紛紛獨立。而俄羅斯則在歐洲迅速崛起,成了歐洲舉足輕重的存在。
(六)托翁酷評
1812的法俄戰(zhàn)爭在世界 歷史 上有重要的地位。后來,俄羅斯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鴻篇巨制 《戰(zhàn)爭與和平》 就是以此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托翁在書中對俄羅斯人民的反侵略戰(zhàn)斗精神進行了盡情的謳歌。他說:
“人民戰(zhàn)爭的巨棒,以全部威嚴和雄偉的力量舉了起來,并且不問任何人的趣味和規(guī)則,不考慮任何東西,愚笨而單純地,卻是合乎時宜地舉了起來,落下去打擊法軍,直到侵略者的軍隊全部消滅!”
當然,做為俄羅斯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世界級大文豪,有“歐洲的良心”之稱的托爾斯泰,他本身是反戰(zhàn)的,有人道主義精神的,因此,他在書中如此深情地寫道:
“其實生命的真正意義在于自由地享受陽光、森林、山巒、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滿足,其他則是無關(guān)緊要的。”
然而托爾斯泰也不是無原則地反戰(zhàn)。因為,和平也不是憑空而來的。世界上總有人看不得別人好過了,或者,總想稱霸,總想侵略別人,發(fā)動戰(zhàn)爭。這也是由人的動物性本能決定的。因此,在人類 歷史 上,從來不乏戰(zhàn)爭。
對于1812年的法俄戰(zhàn)爭,托爾斯泰做了嚴肅的總結(jié),也對侵略者拿破侖給出了嚴厲的抨擊。其中有兩句最為精辟。其一是:
“上帝要那些人滅亡,必先要他發(fā)狂?!?/strong>
拿破侖曾被人譽為法蘭西的英雄,他在 歷史 的關(guān)鍵時刻,確實拯救了一個民族,他也因此當上了法蘭西帝國的皇帝,這是他的榮耀。然而他沒有滿足,而是繼續(xù)征服歐洲各民族。當然,這也有積極的 歷史 意義。然什么事情都有兩面性,凡事要適可而止。當你征服別人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人家的心情?大家都在一個地球上生存,憑什么你要征服人家?
因此拿破侖戰(zhàn)爭一直存在一定爭議,有正義的成分和非正義的成分。他征服意大利、普魯士、奧地利等國暫且不論,又把矛頭指向遙遠的俄羅斯,顯然是具有侵略色彩的。人家離你那么遠,管你什么事?當時拿破侖的頭腦肯定是膨脹的,肯定是自負的,無疑是狂妄的。 而這種瘋狂,恰恰是他敗亡的前兆。
于是,在勇敢的俄羅斯人民不屈的抵抗之下,他的侵略計劃沒有得逞,61萬大軍只打了一個“水漂”。
托爾斯泰對拿破侖的第二句酷評是:“帝王——是 歷史 的奴隸?!?/strong>
這就有意思了。帝王怎么會是奴隸呢?奴隸是為帝王服務的啊。帝王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無疑是尊貴的,是權(quán)力的擁有者。但放在 歷史 的維度里,他也只是一個匆匆過客,只是 歷史 的一分子而已。他也是為 歷史 服務的。至少,在靈魂的高度上,帝王比一個奴隸或者乞丐沒有任何優(yōu)勢。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這其實是在靈魂的高度上而論的。
在這里,托爾斯泰是把拿破侖放在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評判的。 言外之意,在勇敢的、偉大的俄羅斯民族面前,你一個拿破侖什么都不是,也就“破輪”一只,你縱有百萬雄師,在人民面前,也不值一提。
這其實是對拿破侖,對 歷史 上任何侵略者的一種嚴厲的批判。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是帝王,還是戰(zhàn)神,只要你不顧人民的死活,悍然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破壞和平,則必敗無疑!
(文/說 歷史 的女人·夏日漱冰)
參考資料:《拿破侖傳》《拿破侖戰(zhàn)爭史》《亞歷山大一世》《戰(zhàn)爭與和平》等。
不是。
拿破侖·波拿巴(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侖一世,出生于科西嘉島,十九世紀法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歷任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zhí)政(1799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年-1815年)。
拿破侖于1804年11月6日加冕稱帝,把共和國變成帝國。在位期間稱“法國人的皇帝”,也是歷史上自查理三世后第二位享有此名號的法國皇帝。
對內(nèi)他多次鎮(zhèn)壓反動勢力的叛亂,頒布了《拿破侖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體系,奠定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秩序。對外他率軍五破英、普、奧、俄等國組成的反法聯(lián)盟,打贏五十余場大型戰(zhàn)役,沉重地打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制度,捍衛(wèi)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國執(zhí)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發(fā)動了拿破侖戰(zhàn)爭,成為了意大利國王、萊茵邦聯(lián)的保護者、瑞士聯(lián)邦的仲裁者、法蘭西帝國殖民領(lǐng)主(包含各法國殖民地、荷蘭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在最輝煌時期,歐洲除英國外,其余各國均向拿破侖臣服或結(jié)盟。形成了龐大的拿破侖帝國體系,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軍政奇跡與短暫的輝煌成就。
拿破侖于1814年退位,隨后被流放至厄爾巴島。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后再度戰(zhàn)敗于滑鐵盧后被流放。1821年5月5日,拿破侖病逝于圣赫勒拿島。1840年,他的靈柩被迎回法國巴黎,隆重安葬在法國塞納河畔的巴黎榮軍院(巴黎傷殘老年軍人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24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