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一提起劉備總會和電視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三國的形成可以說是三場戰(zhàn)爭確定的,而對于劉備而言,最重要的卻不是赤壁這場戰(zhàn)斗,雖然他通過這場戰(zhàn)爭讓他獲得了久違的地盤,甚至還最終繼承了漢室的江山,當然是名義上的,但是夷陵這場戰(zhàn)爭對于他和蜀漢而言,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如果沒有這場失敗,可能蜀漢還會有希望,但是這樣的一場戰(zhàn)爭的失利,已經確定了蜀漢的國運了,如果劉備發(fā)動這場戰(zhàn)爭的時候,身邊能夠帶著諸葛亮的話,蜀漢會取得勝利嗎?
可以說我們很多后人在分析這場戰(zhàn)敗的時候,都認為劉備輕敵冒進了,并且在軍隊的駐扎方面也是犯了大問題的,這個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身邊缺少一個頂級的謀士,而這個時候他作重要的謀臣諸葛孔明卻不在身邊,如果他要是能夠跟隨劉備東征的話,一定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一種戰(zhàn)況了。
可以說劉備在這場戰(zhàn)斗中是慘敗的,他的失敗有多悲慘呢?蜀漢的精銳部隊大多都葬送在這里了,而且劉備可以說是非常狼狽的逃回白帝城的,最終還因為這件事情讓他自己發(fā)病,這里能夠看得出來很大的程度上是氣死的,如果他之前身體就已經出現(xiàn)了問題,自然也就不會御駕親征了。
那么諸葛亮去了,就能夠扭轉局勢嗎?如果我們要是按照演義中的表現(xiàn)來看的話,或許還有可能,因為那個孔明已經被神話了,而如果這真實的歷史呢?我們都知道史書上面對于孔明的評價是這樣的,認為他內政方面是一個奇才,但是領軍打仗的話,在謀略方面確實是他的短板,所以如果仰仗他出謀劃策的話,效果應該不會那么明顯的。
而劉備發(fā)動這場東征,原本孔明就是反對的,但是因為關羽的死,再加上劉備一輩子都是在壓抑中度過的,好不容易事業(yè)有成了,應該揚眉吐氣的時候,荊州卻被東吳給占去了,這樣他肯定是不能夠忍受這口氣的,而且按照他和諸葛亮兩個人的最初的設定,荊州是重要的一個方面,丟失的話,他的大業(yè)基本上也就沒有希望了!
而如果諸葛亮前往東征的話,前面應該都不會有著大麻煩,只是后面面對著陸遜的防守的時候,劉備集團無論是怎么挑戰(zhàn),都不能夠讓陸遜接受挑戰(zhàn),這個情形和后面的諸葛亮面對司馬懿的時候差不多,那個時間諸葛丞相都是沒有辦法,即便是面對陸遜也應該是一個樣子,所以這樣戰(zhàn)爭諸葛亮如果前往的話,失敗也是必然的,除非能夠勸動劉備放棄這次東征,但是這個基本上不可能。
而在蜀漢陣營還真的能夠有一個勸阻劉備的人,在夷陵失敗之后,諸葛亮曾經說過如果法正要是還在的話,一定能夠阻止劉備東征,就算不能夠阻止,也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慘敗,在諸葛亮看來,就是法正還活著的話,這樣失敗都是不能夠避免的,只是能夠 損失的小一些而已!
很難打贏,但也不會輸?shù)锰珣K。如果諸葛亮參戰(zhàn),會發(fā)生什么情況呢?首先,諸葛亮難以改變劉備的想法,要不然諸葛亮也不會再勸不動劉備的時候感嘆,如果法正在世或許才能說服劉備不要伐吳。其次,最愛“玩火”的諸葛亮肯定能看出當時地形易遭火攻的問題,在陸遜放火之前提前撤兵,避免大面積的潰敗。最后,等劉備氣消了,伐吳變成雞肋了,諸葛亮還能重新跟東吳修好,就像他在劉備去世后做的那樣,當一個和事佬兒。
劉備和諸葛亮
都說水火無情,前有關羽水淹七軍,后有陸遜火燒連營,看到劉備不顧一切地討伐東吳,不知道關羽在天之靈是該欣慰還是惋惜?但我想他一定會很感動。
劉備伐吳
一
首先,在夷陵之戰(zhàn)中,劉備之所以被陸遜擊敗,不是兵力上的問題,而是其犯了兩個錯誤。一方面,眾所周知,劉備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將,居然采用了分兵聯(lián)營的布陣方式,雖然這有助于虛張聲勢,營造蜀軍眾多的錯覺,但是,這也讓蜀軍的力量明顯分散。特別是地形狹長、山川相連的夷陵,這種分兵連營地扎營方式,容易被陸遜各個擊破。另一方面,劉備的蜀漢位于長江中上游,而東吳則處在中下游。雖然關羽兵敗被殺,但是劉備依然擁有一支水軍。不過,在夷陵之戰(zhàn)時,劉備卻選擇讓水軍上岸作戰(zhàn),這也是蜀漢被擊敗的重要原因。如果是水陸并進,陸遜也是那么容易戰(zhàn)勝劉備的。
二
在此基礎上,夷陵之戰(zhàn)如果是諸葛亮率軍,而不是劉備的話,蜀漢應該不會被陸遜擊敗,至少不會遭遇非常慘重的失敗。在劉備決定為關羽、張飛報仇,興兵伐吳的時候,趙云明確提出了反對意見。雖然諸葛亮沒有明確反對,但是,結合諸葛亮孫劉聯(lián)盟的主張,加上劉備失敗后諸葛亮嘆息如果法正在,一定可以勸阻劉備出兵的言論,可以發(fā)現(xiàn)諸葛亮和趙云一樣,也是不支持進攻東吳的。所以,如果是諸葛亮帶兵出戰(zhàn),很可能會比較穩(wěn)扎穩(wěn)打的進攻東吳,至少不會貿然和陸遜展開主力上的決戰(zhàn)。
三
同時,因為諸葛亮謹慎穩(wěn)重的性格,劉備分兵連營的錯誤,孔明應該很大程度上不會范。并且,諸葛亮也很有可能采用水陸并進的方式,以此給東吳大軍帶來一定的壓力,迫使孫權讓出一部分的荊州疆域。換而言之,諸葛亮率兵征討東吳,因為沒有什么太大的破綻,加上蜀漢和東吳實力上的相近,這導致陸遜也很難給蜀漢大軍以重創(chuàng)。而蜀漢和東吳的長期對峙,很可能讓曹丕覺得有機可趁,從而進攻蜀漢或者東吳中的一方。在曹魏這個強敵的壓力下,諸葛亮和陸遜這兩個聰明人很可能會握手言和。
四
最后,總的來說,如果是諸葛亮來打夷陵之戰(zhàn),結果很可能就是蜀漢和東吳不會爆發(fā)慘烈的大戰(zhàn),不管是蜀漢還是東吳,都不會遭遇慘重的敗仗。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劉備不讓諸葛亮帶兵出戰(zhàn)呢?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這是因為夷陵之戰(zhàn)之前,諸葛亮主要展示的是自己戰(zhàn)略謀劃(隆中對)和后勤調度上的能力,并沒有多少獨自率軍征戰(zhàn)的經驗。比如在平定荊州和攻占益州、漢中上,劉備主要依靠的是關羽、張飛、趙云、法正、龐統(tǒng)、魏延等人,而諸葛亮真正的統(tǒng)兵作戰(zhàn),則是劉備白帝城托孤之后。所以,在夷陵之戰(zhàn)時,劉備讓諸葛亮穩(wěn)定后方,負責后勤上的事務,自己率軍討伐東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26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