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秦始皇兒子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秦始皇嬴政一生兒女眾多,但是,最著名的莫過于兩個:一個是扶蘇,一個是胡亥。而且,秦始皇的這兩個兒子形成鮮明的對比:扶蘇是以賢明著稱的,而胡亥則是以殘暴和荒唐著稱的。以至于秦始皇死后,胡亥做了皇帝的消息傳到民間以后,陳勝居然會考慮以“胡亥得位不正”和“擁立公子扶蘇”作為反秦的口號。只是,很多人感到奇怪:為什么秦始皇的名字是嬴政,而秦始皇的兒子卻叫扶蘇和胡亥?
這一切,要從上古時代說起。在當代,姓氏是一個概念,但是在漢朝以前,姓氏是兩個概念。姓可以衍生出很多氏。一般認為,姓氏是原始氏族制度在夏商周三代的一種殘留現(xiàn)象。秦國和趙國,其實都是嬴姓趙氏,從某個意義上來說,是一個祖先。不過,對于秦趙同祖這個說法,在近代爭議很大。有認為秦和趙確實是一個祖先的后代,也有人認為真相并非如此,而這一切,還要先從趙國的起家說起。
春秋時代,中原諸侯中勢力最大的,莫過于齊國和晉國。而相比之下,晉的實力要比齊國強很多。而晉國自從晉獻公逼死了太子申生以后,晉的嫡長子繼承秩序受到破壞,晉國內(nèi)部發(fā)生了若干次內(nèi)亂,等到晉文公掌握晉國大局以后,晉國的公室早已經(jīng)因為若干次內(nèi)耗而人丁衰落,并且晉文公為防止公室作亂,于是重用卿大夫,最終,導致卿大夫的勢力不斷膨脹,在春秋后期,卿大夫已經(jīng)完全掌握了晉國,并且,韓趙魏三個卿大夫還瓜分了晉國——由此產(chǎn)生了戰(zhàn)國七雄的韓趙魏三個諸侯國。
韓趙魏三國都曾在戰(zhàn)國時代威風一時:魏國的魏武卒天下聞名,韓國的兵器制造業(yè)也讓周圍國家忌憚,而趙國的軍事實力,更是僅次于秦的存在。而起初秦只是個西戎小國,因此,很多學者認為,秦國的嬴姓趙氏很可能是基于秦想和趙國攀親戚的背景下,提出來的理論。 不過也有說法認為,秦人是西周時代從中原遷移到西戎的,確實和趙國的祖先是一家子。不過,不論真相如何,至少在戰(zhàn)國時代,秦和趙的宗室,都是嬴姓趙氏。
并且,秦始皇嬴政這種表述,其實是漢代以后才有的。因為按照漢朝之前的規(guī)矩,男子從氏,女子才從姓——也就是說,男丁的名字,是冠以氏來命名。比如秦始皇的名字是政,而且是男丁,那么他的全名是趙政。而扶蘇和胡亥,都是秦始皇的名字,并沒有冠以氏。因此,秦始皇的倆兒子的全名分別是趙扶蘇和趙胡亥。漢朝以后,原本的姓氏的概念因為秦漢戰(zhàn)爭而淡化——因為六國貴族被秦大量消滅,余下的貴族很多也在秦漢之間的戰(zhàn)爭中被消滅,因此,原本的姓氏概念逐步變得沒人去講究,后世史學者考慮秦國是嬴姓,于是索性稱秦始皇為嬴政。
叫秦始皇為?嬴政?,其實是個錯誤的叫法。
在古代,對人的稱謂其實很復雜的。
一個人的稱謂,大致包含有姓、氏、名、字、號等。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把姓和氏合成了一個詞?姓氏?,指的就是姓;同樣,也把名和字合成了一個詞?名字?,指的就是名。
原因很簡單,氏和字的講究已經(jīng)消失了,至于號,大概也只與外號掛鉤了。
那么,古代的姓、氏、名、字分指什么呢?
還是舉個例子說明下。
舉誰好呢?
舉個全世界都知名的大人物孔子。
?孔子?二字,是人們對他的尊稱,在古代,?子?是對士大夫的通稱《云麓漫鈔》云: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稱?子?,若宣子、武子之類是也。
孔子的姓氏名字分別是什么呢?
他其實是姓子,孔氏,名丘,字仲尼。
姓,是母系社會的產(chǎn)物,主要用來區(qū)分血緣,用以制約婚姻,同姓不通婚。
氏是父系社會的產(chǎn)物,用以區(qū)分貴賤,通過氏可以了解他的宗族、家庭以及社會地位。
通常,平民有姓無氏,而貴族既有姓,又有氏。
那么,為了彰顯自己的尊貴地位,在稱謂上就不能稱姓,只能稱氏。
所以,孔子的正確稱謂是?孔丘?,或者?孔仲尼?;稱?子丘?或?子仲尼?就會讓人錯愕不知所以然。
同理,詩人屈原其實是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所以稱?屈平?或?屈原?;而不稱?羋平?或?羋原?。
呂不韋為姜姓,呂氏,名不韋,稱?呂不韋?而不稱?姜不韋?。
說完了孔子、屈原及呂不韋,就可以以他們作為參照來說秦始皇了。
秦始皇其實是嬴姓、趙氏,名政。
不難看出,我們不應該叫秦始皇為?嬴政?即應該叫秦始皇為?趙政?。
《通志?氏族略》中說: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
只有平民和女人才稱姓,尊貴的男子是不稱姓的。
不過,同是《通志?氏族略》又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
即秦滅六國之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種書面用語。而漢代以后的人們多已不懂得上古三代時期的姓氏文化,并且對于秦國趙氏的史實也不了解(兩周史書里不稱呼各國君主的氏而只稱名),簡單地按自己的姓名習慣將秦始皇的古姓當成今姓(氏)一樣用在名字前面,寫成了?嬴政?,謬誤至今天。
同樣的事也發(fā)生在姜子牙身上。
姜子牙為姜姓,呂氏,名望,號飛熊。他的正確叫法為?呂望?而非?姜望?。
最后補一下,姓和氏相比較,姓比較穩(wěn)定,而氏是可以根據(jù)主人的社會地位變化而變化的。
比如商鞅。
商鞅為姬姓,公孫氏,名鞅,先期在衛(wèi)國,以衛(wèi)為氏,稱?衛(wèi)鞅?,后入秦得賜商地,即以商為氏,稱?商鞅?。
秦始皇是嬴姓、趙氏,那么,他的兒子也應該是嬴姓、趙氏,至于扶蘇和胡亥,只是他們的名而已,沒有稱氏。如果要稱呼全,正確的叫法是?趙扶蘇?和?趙胡亥?。
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卻叫扶蘇和胡亥,是因為扶蘇和胡亥只是他們的名。扶蘇,胡亥是同嬴政一個姓氏,他們都是趙氏,其實嬴政又叫趙政,而扶蘇和胡亥,又叫趙扶蘇和趙胡亥。
在我們現(xiàn)在的世界里,姓和氏其實已經(jīng)融為一體了,但是在那個遙遠的戰(zhàn)國時期姓氏是分開的。開始原本只有姓,沒有氏,是后來因為人口的增多,發(fā)現(xiàn)姓不夠用了,于是就產(chǎn)生了姓的分支是。但是這個氏也是尊貴貴族的人才能夠使用的。最開始的姓有八個,姬、姜、姚、媯、姒、嬴、妘、姞。這些都是一些皇室貴族才能用的,比如皇后皇帝這個等級的。他們對于姓和氏,這個名字的叫法是很有講究的。延續(xù)至今日,姓氏的重要程度已經(jīng)不言而喻。
這個氏也不是隨便亂取的,一般和封地有關。這就足以說明這個氏也是要很重要的人物,在很高的地位才能夠使用。舉個例子,比如秦朝變法的商鞅,商鞅是魏國人,所以他也叫衛(wèi)鞅。項羽的項也是這樣得來的。
秦始皇嬴政是趙國人,所以他按我們現(xiàn)在的叫法,他應該叫趙政。所以他兒子叫扶蘇,胡亥也就不難理解了。扶蘇是嬴政的大兒子,嬴姓,趙氏,名扶蘇,又叫扶蘇公子公子扶蘇。胡亥是秦始皇的兒子,又稱秦始皇二世。這樣理解就不會覺得奇怪了。所以我們得從歷史的角度看問題,了解了歷史的規(guī)律才能理解歷史。
秦始皇嬴政有很多兒子,但最出名的莫過于公子扶蘇和秦二世胡亥。作為嬴政的兒子,扶蘇和胡亥自然都姓嬴,即嬴扶蘇、嬴胡亥。
扶蘇是秦始皇嬴政的長子,當時有句成語叫“山有扶蘇”,即指樹木枝葉茂盛的樣子。嬴政用這個詞給此子命名,由此可見他對扶蘇的喜愛,同時也是寄予厚望的。后來扶蘇多次勸諫秦始皇,引起了他的不滿,被發(fā)配到邊疆協(xié)助蒙恬守長城。
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也是最寵愛的兒子。據(jù)史料推測,胡亥的母親很可能是羌人,被稱為胡姬,胡亥出生于亥時,故被取名為胡亥。嬴政很寵愛胡亥,幾乎每次東巡都將他帶在身邊。同時,胡亥又師從嬴政身邊的宦官趙高,在秦始皇病逝后,趙高慫恿胡亥,勾結丞相李斯,陰謀篡改秦始皇立扶蘇為繼承人的遺詔,私自立胡亥為太子,并逼扶蘇自殺。
就這樣,胡亥登上了皇帝寶座,是為秦二世。在他的折騰下,秦朝沒幾年就滅亡了
姓氏始于何時已經(jīng)無考,但有文字記載的周代姓氏便已經(jīng)是一種非常成熟的存在了,有明確史料記載,商王為子姓。換言之,至少在商代,姓氏這個東西便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而且已經(jīng)“分家”了。為何要如此說呢?原因很簡單,商紂王帝辛的叔叔比干因為被分封在了比地,便以比為氏、名為比干了。難道比干不姓子?非也、非也,他的確姓子,但名字卻不叫子干,這就涉及到先秦時期古人的命名習慣了。
先秦時期,因為長期實行分封制,由大宗分封出去的小宗旁支往往會以職位、封地等等為氏,以示與大宗的區(qū)別。為了進一步強調(diào)這種大小宗的區(qū)別,先秦時期的男性往往不稱姓而稱氏。但這并不代表他們不姓原本的姓了,姓還是那個姓,只是不用在名字里而已。如投汨羅江自盡的那位屈原,他就是楚國的宗室,姓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28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