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田單的熱心腸、愛幫助人是習慣性的。當年,他大擺火牛陣,破了燕國入侵齊國的大軍,因功當上了齊國丞相,肩上擔子重了,責任也就重了,每天都日理萬機。一天,在日理萬機的路上,他看見一個剛渡過河的老大爺衣服被水浸濕,凍得瑟瑟發(fā)抖,便從專車上下來,把自己好幾萬塊錢買的裘皮大衣給老大爺披上了。老大爺感動得不行,按好人好事的例行規(guī)矩問道:“孩子啊,你叫什么名字?家在什么地方啊?”田單的回答可就有點走板,他一拍胸脯大聲說道:“灑家田單,田單的田,田單的單,齊國丞相是也!”
這件事很快在民間流傳開來,最后傳到了田單老板齊襄王的耳朵里。齊襄王不樂意了,心想:“雖然你田單是一牛人,但不要忘了,你是在給我辦事。你助人為樂沒什么,但為什么生怕別人不知道?你小子名氣響了,下一步要干什么?當年我們老田家不就是這么從老姜家手里奪的江山?哼,跟我斗,你還嫩著呢!”想到最后,齊襄王禁不住脫口而出。
齊襄王自覺失口,環(huán)視四周,發(fā)現(xiàn)下面有一個負責為自己穿珍珠的跟班,史書上稱他為“貫珠者”。一個小人物,無意中聽到主人的心機,而且是殺機,那是最大的不幸,因為齊襄王既已動了殺機,必然會封鎖消息,堵上所有不保險的嘴巴。但齊襄王畢竟也不是個殘忍的人,隨便殺人總是不好的,他決定先摸摸底,就一揮手把貫珠者叫到跟前,問道:“你聽到我剛才說的話沒有?”
這可比參加微軟的面試傷腦筋多了—回答錯誤,腦袋就掉了。在0.1秒的時間里,貫珠者在大腦中飛速權衡了一番此問題的兩難境地:說自己聽到了,基本逃不掉被滅口的命運;說自己沒聽到,基本上齊王不會相信。但就在剩下的0.9秒時間里,貫珠者找到了打開這把死鎖的鑰匙:
剛才所有的決策,都是以齊王和田單的對立為前提的,可齊王和田單一定是對立的嗎?不一定。田單雖然做了好事爭取了民心,但只要能使田單變成齊王做好事的替身,使田單從民心指向的目標變成通向齊王的橋梁,雙方就可以從對立走向共贏,自己也就可以解脫了。
于是,貫珠者腦門一拍,七步成計。他承認自己聽見了齊王的話,但是他建議:田單每次做完好事后,齊王要大張旗鼓地對田單進行嘉獎,使齊國人都知道田單做好事乃是響應齊王的指示和號召。接下來,貫珠者表示他會去找田單談一談,幫助他在政治上成熟起來。
這個故事最后以喜劇收場。從那以后,有關田單的報道的結尾部分就有了些變化。再被人照例問道“孩子啊,你叫什么名字,家住什么地方”時,田丞相總會毫不含糊地大聲答道:“我叫齊王臣,家在忠君縣愛民村!”
赧王中三十六年(壬午,公元前二七九年)
初,燕人攻安平,臨淄市掾田單在安平,使其宗人皆以鐵籠傅車轊。及城潰,人爭門而出,皆以轊折車敗,為燕所禽;獨田單宗人以鐵籠得免,遂奔即墨。
能夠在事情發(fā)生之前做如此奏效的準備,并且保護宗人得以保全,真的可以吹一輩子牛了。
是時齊地皆屬燕,獨莒、即墨未下,樂毅及并右軍、前軍以圍莒,左軍、后軍圍即墨。即墨大夫出戰(zhàn)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戰(zhàn),田單宗人以鐵籠得全,是多智習兵。”因共立以為將以拒燕。
田單眾望所歸,被推舉臨危受命。
樂毅圍二邑,期年不克,及令解圍,各去城九里而為壘,令曰:“城中民出者勿獲,困者賑之,使即舊業(yè),以鎮(zhèn)新民?!比甓q未下。
可見齊國人在田單的帶領下還是非常能守城的。
或讒之于燕昭王曰:“樂毅智謀過人,伐齊,呼吸之間克七十馀城。今不下者兩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齊人,南面而王耳。今齊人已服,所以未發(fā)者,以其妻子在燕故也。且齊多美女,又將忘其妻子。愿王圖之!”
遇上這樣的"諫言",沒有清醒的認識是很難分辨好與壞,對與錯的。
昭王于是置酒大會,引言者而讓之曰:“先王舉國以禮賢者,非貪土地以遺子孫也。遭所傳德薄,不能堪命,國人不順。齊為無道,乘孤國之亂以害先王。寡人統(tǒng)位,痛之入骨,故廣延群臣,外招賓客,以求報仇。其有成功者,尚欲與之同共燕國。今樂君親為寡人破齊,夷其宗廟,報塞先仇,齊國固樂君所有,非燕之所得也。樂君若能有齊,與燕并為列國,結歡同好,以抗諸侯之難,燕國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斬之。
難得燕昭王能夠如此考慮問題,足見其對樂毅的信任和褒獎是如此誠心誠意,君臣能夠達到這份信任,真是太難得了。
賜樂毅妻以后服,賜其子以公子之服;輅車乘馬,后屬百兩,遣國相奉而致之樂毅,立樂毅為齊王。樂毅惶恐不受,拜書,以死自誓。
樂毅也并沒有因為燕昭王對自己如此肯定而居功自傲,這才真的是稱得上守住本分。
由是齊人服其義,諸侯畏其信,莫敢復有謀者。
君臣同心,其利斷金。
公元前314年,齊國趁燕國內(nèi)亂發(fā)兵攻占燕國,逼死燕王噲,燕太子平死于亂軍之中。齊軍所到之處大肆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使燕民痛心疾首。最終齊軍在秦、趙、楚、韓的干涉之下撤軍。燕國臣民擁護公子職即位,是為燕昭王。燕昭王即位以后為了報仇雪恥,致力于振興燕國,不惜花重金招賢納士,天下人才紛紛來到燕國,使燕國踏上富國強兵之道路。燕昭王為了報復齊國派縱橫家蘇秦去齊國做臥底,挑唆齊國與各諸侯國之間的關系,使齊國成為眾矢之的。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經(jīng)過近三十年的艱苦奮斗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tǒng)率秦、韓、趙、魏、燕五國聯(lián)軍伐齊,雙方大戰(zhàn)于濟水之西,齊軍慘敗,齊將達子退守都城臨淄,不久臨淄失守。齊國在短短半年之內(nèi),七十二座城池淪陷,整個齊國上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未被占領。在齊國即將被滅的生死存亡之際,田單挺身而出,運用火牛陣和奇特的謀略一舉完成了反燕復齊的壯舉,那么田單為何能夠力挽狂瀾,反敗為勝呢?
一、田單簡介田單齊國臨淄人士,是齊國王室遠支,雖與齊王是同宗,但是血緣關系疏遠。田單很有才干,由于與君主血緣關系疏遠的緣故,沒有得到朝廷重用,只是在首都臨淄擔任市掾,就是協(xié)助市正進行市場管理,市掾職務卑賤,故稱之為賤丈夫。亂世出英雄,當齊國即將亡國之時,田單將自己的才華發(fā)揮的淋漓盡致。
燕師長驅(qū)平齊,而田單走安平,令其宗人盡斷其車軸末而傅鐵籠。已而燕軍攻安平,唯田單宗人以鐵籠故得脫?!妒酚?田單列傳》
齊國首都臨淄淪陷后,田單逃往安平,不久燕軍進入安平,田單準備逃往即墨,當時齊國的戰(zhàn)車車軸比較長,作戰(zhàn)時利于沖殺,但不利于逃跑。于是田單通知他的族人將車軸據(jù)短以便于逃跑。田單只是一介草民,他早就預料到燕軍攻進城內(nèi),百姓必定紛紛逃亡,屆時交通擁堵不堪,只有得利的工具才能助之逃亡。當安平失手后,老百姓爭先恐后逃亡,只有田單族人成功逃往即墨。
由此可見田單并非泛泛之輩,而且很有軍事頭腦,田單逃往即墨之后,即墨守城將領戰(zhàn)死,即墨城群龍無首,眾人擁護足智多謀的田單為即墨守城將領,在齊國生死存亡之際,田單挺身而出,欲救國家于危難之中。
二、燕惠王親小人遠君子,燕國注定功虧一簣燕國大將樂毅是非常出色的軍事家,也非常有政治眼光,燕昭王對其十分信任。當燕國軍隊進入齊國以后,他下令嚴守軍紀,不燒殺辱掠,善待百姓,減免齊民賦稅,齊民紛紛服從燕國的統(tǒng)治。樂毅在各諸侯國軍隊撤離之后,率軍直奔齊國首都臨淄,臨淄很快淪陷。就在樂毅準備進攻齊國最后兩座城池莒和即墨之時,造就燕國盛世的燕昭王去世了,燕惠王即位。
燕惠王在做太子之時就與樂毅不合,曾經(jīng)聽信大夫騎劫之讒言向燕昭王說樂毅對燕國不忠,受到燕昭王懲罰,此后燕惠王更加對樂毅不滿。
燕惠王即位以后仍然對樂毅不信任,加之樂毅功績顯赫成為燕惠王最大的威脅。燕國君臣不合被田單發(fā)現(xiàn)了。田單為了除掉難以對付的樂毅,散布謠言說樂毅久攻莒和即墨不下,欲在齊稱王。而齊王已經(jīng)去世,現(xiàn)在齊國正需要像樂毅這樣仁義且體恤百姓之人為君,樂毅是齊國人民首選的仁君,齊民最怕燕國將樂毅撤換。
燕惠王聽聞后對謠言深信不疑,立刻召回樂毅,讓騎劫取而代之。騎劫善于挑唆,能力欠缺,尤其是在軍事方面一竅不通。樂毅深知回燕國難逃一死,便逃往趙國,樂毅走后,整個形勢急轉(zhuǎn)直下。
三、齊國涌現(xiàn)愛國英雄1.王蠋自殺殉國,王蠋本是齊國畫邑人士,樂毅早就聽聞王蠋是位有名的賢人,當燕國軍隊進入齊國以后,樂毅下令畫邑三十里內(nèi)不準進入,尊重王蠋,對其所居住之地加以保護。隨后,樂毅便開始拉攏威望極高的王蠋,欲封其為將軍,賜其萬戶城邑,希望他與燕國合作。但是王蠋忠臣不侍二主,絕不賣國求榮,毅然決然拒絕樂毅。為了讓樂毅死心王蠋隨即自縊身亡。王蠋的民族氣節(jié)震驚齊國官員,激發(fā)齊國官員的愛國熱情,他們與國家一起抵御外敵,致力于保家衛(wèi)國。
2. 公孫賈公然反抗,當齊國首都臨淄淪陷后,齊閔王逃往他國,后來輾轉(zhuǎn)反側來到莒城被楚軍俘虜,楚將淖齒歷數(shù)齊閔王多條罪狀,將齊閔王處死。楚國本是打著救齊抗燕的旗號,出乎意料的是楚軍入齊后攻城略地,掠奪金銀珠寶,與燕國一起瓜分領土。
楚軍的行為引來老百姓的不滿,就算齊閔王有諸多的不是,畢竟是齊民的君主,被外國人所殺,齊國人頗為不滿,由此激發(fā)齊國人民的邦國情懷。
公孫賈之母為了激發(fā)兒子的愛國情懷,她告訴公孫賈:?齊閔王不論好歹,他是齊國百姓的君主,現(xiàn)在君主死于楚軍之手,老百姓豈能袖手旁觀??公孫賈聽后愛國情懷瞬間激發(fā),隨即跑到大街上吶喊:?淖齒作為外國人殺害我們的君主,不能袖手旁觀,?隨后,百姓紛紛響應,直奔淖齒軍營將淖齒殺害。
由這兩件事大體可以看出,樂毅軍隊進入齊國以后老百姓的大致反映,一個擁有幾百年歷史的國家,它有它厚重的文化根基,他們的先王也出現(xiàn)過英雄人物,邦國情懷還在,不是那么容易亡國的。
四、田單軍事才能杰出,運用自己的智慧以弱勝強,反敗為勝1.假借神靈之名迷惑燕軍
田單心知肚明,就目前齊國的軍力不足以與燕軍抗衡,倘若冒然用兵,定會被燕軍打得丟盔卸甲。于是田單下令城內(nèi)老百姓每家吃飯時,必須將飯撒在地上祭祀先祖。結果四面八方的鳥紛紛飛往城內(nèi)啄食地上的飯食,城內(nèi)上空成千上萬只鳥黑壓壓一片盤旋在天空中翱翔,之后落在城內(nèi),形成一種奇觀,城外之人覺得齊國有神靈相助。
田單就借此揚言,齊國會天神下凡來做軍事,而且他就隱藏在臣民當中,此時一位士兵覺得自己最近有點異常,像是天神附身,便自告奮勇自薦為軍師。田單立即奉其為神師,消息傳到燕軍軍營,燕軍開始喪失信心,覺得久攻即墨不下是因為齊軍有天神相助。
2.凝聚民心
田單假借神師之名散布謠言說齊軍最害怕燕軍將俘虜兵鼻子割下,并將其放在軍隊最前方與齊軍作戰(zhàn)。這樣會使得齊軍畏懼燕軍,不敢與之交戰(zhàn),齊軍必敗無疑。結果燕軍中計將俘虜?shù)凝R兵鼻子割下,進攻時放在隊伍前方耀武揚威,此舉使得齊民憤怒不堪。
接著田單繼續(xù)散布謠言說齊軍最怕燕軍駐扎在城外刨燕國臣民祖墳,這樣一來會使得齊軍痛心,無力與燕軍作戰(zhàn)。結果燕軍不但挖掘燕民祖墳,還焚燒死尸。齊國老百姓看見自己家祖墳被刨,祖宗尸骨被侮辱,齊國上下人心振奮,紛紛投奔田單,誓死與燕軍決一死戰(zhàn)。
此時燕國的主帥早已更換,樂毅是個成熟的軍事家、政治家,騎劫只能算三流軍事家,齊國人怕什么他做什么,被田單玩弄于鼓掌之中。田單經(jīng)過假借天神之名蠱惑燕軍,使得齊國上下瞬間萬眾一心。田單為了表明與燕民同甘共苦,把自己妻妾編入軍隊,老百姓見田單身先士卒,對齊國赤膽忠心,無私奉獻,于是齊民更加擁護田單。隨后,田單為了讓燕軍輕敵,故意派老弱婦孺上戰(zhàn)場,給燕軍造成一種齊國青年壯丁不足的假象。
3.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田單的反間計進展很順利,燕惠王一步步走進田單設計的圈套,所謂哀兵必勝,此時齊軍戰(zhàn)斗力大大提升,田單開始準備與燕軍一戰(zhàn),田單是如何以少勝多,收復七十多座失地的呢?
第一步、田單取得老百姓的擁護之后,開始實施他的新戰(zhàn)略,宣布向燕軍投降,并相約好投降日,目的使燕軍放下警惕,以便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燕軍此時大喜,燕惠王認為燕軍按照神的旨意執(zhí)行以后,齊軍果然怕了。田單為了讓燕軍不起疑,還派幾位富人帶著千鎰黃金(約合2.4萬兩)送往燕軍大營,表示向燕國俯首稱臣。
第二步、田單收集千余頭牛,在牛的身上披上紅色的綢緞,在綢緞上劃上黃色的龍,牛角上綁著鋒利的尖刀,牛的尾巴上綁著沾滿油的蘆葦。然后在城墻下方埋伏好精銳部隊,城墻上方守城的是些老弱婦孺。田單在燕軍松懈的一個夜晚,讓士兵站在牛的后方敲銅盆,點燃牛尾巴,牛發(fā)瘋似的沖往燕軍軍營。燕軍看不清楚是牛,只見冒火的怪物向燕軍沖來,嚇得驚慌失措,燕軍紛紛逃亡,互相踩踏,騎劫死于亂軍之中。田單率軍乘勝追擊,即墨百姓也紛紛趕來助陣,騎劫軍隊全線潰退。騎劫死后,燕軍群龍無首,加之齊國上下萬眾一心,很快將燕軍逐出齊國,收復七十二座城池。
五、總結田單雖為一介草民,依靠他自己的智術號召齊國人民反燕,歷史再一次驗證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大道理。最關鍵的在于,齊國作為一個擁有幾百年歷史的泱泱大國,它有著厚重的文化根基。姜子牙建立齊國以后,在政治上崇尚?無為而治?,在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簡其禮?。
姜子牙認為齊國建立之初,強行推行周禮容易引起東夷人的不滿,從而引發(fā)民族矛盾,所以姜子牙從實際出發(fā),倡導不與民爭,也不強制干涉,尊重當?shù)亓曀缀投Y儀,因此奠定了齊國的文化基礎。哪怕是后來的田氏代齊,田氏也是在取得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下才取代姜氏。所以齊國在即將亡國之時,愛國勇士紛紛涌現(xiàn),加之后來燕國在齊國失去民心,激發(fā)齊國人民的邦國情懷,舉國反之。
齊國雖然復國,其國力也大不如前,濟西之戰(zhàn)是齊國由盛轉(zhuǎn)衰的轉(zhuǎn)折點,從此以后東方六國只有趙國可以與秦國抗衡。秦趙長平之戰(zhàn)后,東方六國再也沒有一個國家能與秦國抗衡,歷史再也不會給齊國時間和機會復興,就在濟西之戰(zhàn)后約六十年,齊國被秦國所滅。
在綿延的 歷史 長河中,戰(zhàn)國時代,是一個巨大的蜿蜒。它上承春秋,下啟秦漢,是中國 歷史 上的一個特殊時期。西周以來諸侯林立格局大體消失,代之以七雄并立的格局。戰(zhàn)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逐鹿中原。這個激蕩著血與火的變世,大智大勇與昏聵愚昧交織,宏規(guī)遠略與鼠目寸光并存, 發(fā)生了深刻壯闊的變法浪潮……所有這一切,都匯成了浩浩蕩蕩的 歷史 大潮,直接推動秦帝國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中國文明的 歷史 跨越。
"戰(zhàn)國"一名取自于西漢劉向所編注的《 戰(zhàn)國策 》, 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春秋和戰(zhàn)國的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 趙 、 魏 三家滅掉智氏,盡分智氏之地,晉國公室形如傀儡,屬地只有絳和曲沃。
一、戰(zhàn)國七雄
1、魏國
戰(zhàn)國七雄第一臺有聲有色的大戲是從魏國開始的。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元年,雄才大略的魏文侯禮賢下士,重用人才。在魏文侯的統(tǒng)治下,魏國文治武功盛極一時,奠定了第一強國的基礎,在將近100年的時間里橫行天下,隱約有吞并天下的氣勢。魏文侯是如何發(fā)展國力的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支持李悝變法。
公元前 422 年,34歲的李悝被任命為魏國相國,全面主持魏國變法圖強運動。盡地力之教;平糴法;國有淫民,故賞必行、罰必當。在魏文侯的鼎力支持下,李悝出臺了一部法典,后世稱為《法經(jīng)》。商鞅的《秦律》也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改進版本。
用吳起改革軍制
吳起是一個了不起的軍事天才,他寫了一本書,為《吳子兵法》。他訓練的魏武卒裝備精良,所向披靡,也成為新貴族。這種特種部隊相當于殺人機器。
西門豹興水利
魏文侯還任命西門豹等人興修水利,加強農(nóng)業(yè)治理。西門豹廢除各種陋習,帶著老百姓建造了無數(shù)大型水利工程,使鄴城成了著名的天下糧倉。
魏文侯在位50年,當時魏國人才濟濟,盛極一時。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卒,子擊立,為武侯。武侯26年卒,子罃立,為魏惠王。魏國盛極而衰,開始走下坡路。魏惠王九年,將都城從原來的安邑遷到大梁,成為眾矢之的。魏惠王信任大將龐涓,龐涓偽造家書,告發(fā)同學孫臏私通齊國,孫臏被砍了雙腿,臉上刺字,扔進豬圈,孫臏逃亡齊國,導致了桂陵和馬陵之敗,魏國從此衰落。公孫痤臨死時告訴魏惠王,公孫鞅是奇才,要么重用,要么殺掉,魏惠王不以為然。完美的與衛(wèi)鞅錯過,導致了秦國的崛起。公元前319年,在位51年的魏惠王卒,從此,魏國的霸業(yè)成為過眼云煙。
2、齊國
公元前 386 年,田和立為齊侯,列于諸侯,田陳篡齊成功。姜氏康公食一城,居海上。七年后,康公卒,姜齊徹底滅亡。齊太公立二年卒,子桓公午立,桓公六年卒,子威王因齊立。齊威王在位三十六年,招攬人才,建稷下學宮。任鄒忌為相,敗魏于濁澤,齊國大治,最強于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同時,重用田忌和孫臏,繼桂陵之戰(zhàn)后,又取得了馬陵之戰(zhàn)的勝利。重創(chuàng)魏國,殺龐涓,擄魏太子申,魏國因此一落千丈,徹底失去了霸主地位。齊國一舉成為東方強國。至齊湣王滅宋后,西侵三晉,南侵楚國,國勢達到巔峰,引起各國不滿,孤立于天下。后驕縱失國,幾近國滅。此后兩代齊君,茍安一隅,恭謹事秦,軍備松弛。
3、秦國
秦國自秦穆公廣地益國,東服強晉,西霸戎夷后,逐漸衰落,一直處于混亂的內(nèi)斗之中。公元前384年,庶長迎獻公于河西而立之。獻公元年止從死,二四年卒,子孝公立。為使秦國發(fā)展,秦孝公下求賢令,公開向天下承諾,誰能使秦國強大,便與誰尊官分土,共享秦國。于是,公孫鞅來到了秦國。秦孝公在商鞅陳述了變法強國之道后,擺脫俗見,立即重用商鞅。公元前 356 年,商鞅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從此,秦孝公自愿居于二線,給了商鞅絕對信任,從不掣肘。變法十八年,秦國內(nèi)外沒有大動蕩,秦國高速駛入了超車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一統(tǒng)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西漢賈誼的《過秦論》中,這樣評價:“秦孝公 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商鞅變法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
重視農(nóng)業(yè);什伍制;打擊工商業(yè),利出一孔
第二階段
遷都咸陽;征賦;實行郡縣制
商鞅變法打造了一個強盛的秦國,經(jīng)過數(shù)年的變革與積累,秦國國富兵強的局面已形成。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變法十年后,商鞅帥秦國精銳,一舉奪得河西之地,爵封商君。商君相秦,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公元前338年,秦惠王立,車裂商君已循,遂滅商君之家,悲夫!商鞅滅,法不滅,后繼秦君高舉東進旗幟,席卷天下,六國無不避其鋒芒。秦王政奮六世之余烈,消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建立了中國 歷史 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
4、趙國
公元前 307 年,趙國在趙武靈王的帶領下進行了“胡服騎射”變法,放棄中原人的寬衣博帶和戰(zhàn)車戰(zhàn)術,換以短衣緊袖、皮帶束身、腳穿皮靴的胡服和單人騎兵戰(zhàn)術。以此為基本點全面學習胡人的變法策略取得了巨大成效,趙國軍力大長,并據(jù)此向東北攻滅中山,西北打敗林胡、樓煩,在北疆設置了云中、雁門和代三郡,更于閼與之戰(zhàn)中大敗秦軍,然而在長平之戰(zhàn)中卻遭到重創(chuàng)。此后幸得魏國援助,趙國在接下來的邯鄲保衛(wèi)戰(zhàn)中取得了勝果。此后,趙國在與秦國的戰(zhàn)爭中雖有小勝,卻已無法挽回敗局。
5、韓國
公元前375年,韓立國之后,滅鄭,遂遷都鄭城,定名為新鄭。三晉之中韓國最弱,面對積弱積貧甚至淪為二三流諸侯國的局面,公元前 351 年,與商鞅變法幾乎同時,在位的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在韓國實行變法,在朝大行“術”治,整頓官吏隊伍,使國內(nèi)政局得到穩(wěn)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妒酚洝?a href="/ddjy_100/44.html">老子韓非列傳》這樣評論:“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表n國地域狹小,鐵礦豐富,強弓勁弩皆出其地,世稱勁韓。然而,隨著韓國戰(zhàn)敗于魏,申不害的術治變法反而使韓國淪為術治之邦,包括出讓上黨郡,鄭國疲秦等??v然有韓非子這樣的法家大才,但卻始終不能再次強大,最終成為第一個被秦國所滅的國家。韓國貴族后裔張良一再謀劃襲殺秦王政,在西漢封侯后得以善終。
6、燕國
公元前316年,燕王噲在蘇代、 鹿毛壽的鼓動下,大集群臣,廢太子姬平,而禪位于國相子之,自己反北面稱臣,出居別宮。 由此引發(fā)燕國內(nèi)亂,造成人心渙散和國力嚴重削弱,齊國趁機伐燕,使燕國幾乎就此滅亡。趙武靈王送流落韓國的公子職回燕,是為燕昭王。燕昭王艱難復國之后,勵精圖治,“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決心復興燕國,于是采納郭隗的建議,并以筑黃金臺的方式招賢納士,使各國士人“爭趨燕”,其間最為重要的人才是名將樂毅。
經(jīng)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公元前 284 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lián)合趙、秦、韓、魏五國伐齊,連下齊國七十余城,殺死齊湣王,齊地只剩莒城和即墨二城。若非當時燕惠王即位,對樂毅存有隔閡而以騎劫代替樂毅,齊國幾乎滅亡。距離短暫強盛的燕昭王時期到燕王喜即位,是燕國從高峰滑落低谷的衰變之期。
7、楚國
談到楚國的變法,就要提到衛(wèi)人吳起。魏文侯時期,吳起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魏武侯任命了商文為新宰相,吳起開始受冷落。在公叔任宰相時,兩頭挑事,用流言陰謀殺傷吳起。魏武侯九年,吳起憤然離開,到了楚國。公元前 386 年左右,楚悼王重用吳起。吳起成了總攝國政的令尹,開始了變法大業(yè)。相較于魏國的李悝變法,內(nèi)容深廣了很多。主要有四個方面:縮小貴族封地;消減官吏俸祿;改變軍制;整頓吏治。這次變法時間很短,隨著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的病故,被變法的強烈光芒刺痛了的楚國舊貴族,釀成一股巨大的復辟勢力,布衣政治家吳起悲壯死亡。吳起綻放的絢爛血花,讓楚國從尋常大諸侯一舉躍升為戰(zhàn)國之雄。當時,楚國南平百越,北并陳蔡,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變法的中途夭折,給楚國留下了無窮的后患。
二、著名戰(zhàn)役
1、馬陵之戰(zhàn)
公元前 354 年,魏國大將龐涓領大軍進攻趙國,包圍趙都邯鄲,意圖一戰(zhàn)滅趙。趙國求救于齊,齊威王遂遣大將田忌、軍師孫臏救趙。田忌本欲直接救趙,孫臏卻以“批亢搗虛”的道理勸阻田忌,建議他領軍進攻守備空虛的魏國重鎮(zhèn)大梁,并在魏軍回援途中設下埋伏,以此逼迫龐涓放棄攻趙、回援大梁,如此既可為趙國結圍,又可使魏國疲憊。田忌依計而行,龐涓果然中計,回救大梁的途中,在桂陵一帶遭遇齊軍埋伏。魏軍由于長期作戰(zhàn),兵力多有消耗;又經(jīng)過長期奔襲,早已疲憊不堪,結果遭受到了數(shù)十年來第一次慘重失敗,這一戰(zhàn)也由此留下了圍魏救趙的著名成語。盡管遭遇桂陵之戰(zhàn)的慘敗,但魏國仍然實力猶存。
十三年后,公元前 341 年,龐涓再度領兵進攻韓國。韓國求救于齊,齊威王再度派田忌孫臏援救,而孫臏也故伎重施,再度趁魏軍圍攻韓都新鄭之際作勢進攻大梁,一方面在山路崎嶇的馬陵道設下埋伏,另一方面則針對龐涓惱羞成怒、輕視齊軍的心理,以減灶之法偽裝齊軍怯弱的假象:第一日挖十萬軍灶,第二日減為五萬,第三日又減為三萬。一心想復仇雪恥的龐涓果然中計,在暮色時分抵達馬陵道,被齊軍包圍,大敗。從此,戰(zhàn)國初霸魏國淪為破鼓萬人捶的局面。
2、五國伐齊
公元前298年,孟嘗君統(tǒng)帥齊、韓、魏三國聯(lián)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攻到秦國的邊防要隘函谷關。秦昭襄王被迫"割河東而講和"。齊國聯(lián)合韓、魏兵臨函谷三年,對阻止秦的東向兼并勢頭、提高齊國的地位具有一定的意義。然而,齊湣王偏聽讒言,屢次收回田文相印,逼走田文。前286年,湣王滅宋國,國勢到達巔峰,意欲吞并二周,成為天子 。 在五國伐齊前,齊國和秦國平起平坐,并稱東西二帝。 蘇秦赴齊國反間,奔走游說列國,使齊湣王陷入“西勞于宋,南疲于楚”的巨大陷阱中。
燕國恢復國力之后,前 284 年,樂毅遂領五國聯(lián)軍伐齊,并在濟西之戰(zhàn)中大破齊軍。后更連下七十余城,只余即墨、莒城尚存。齊湣王被楚將淖齒抽皮剝筋,倒懸而死。 在五國聯(lián)軍的討伐聲中,由齊湣王親自導演的這場國破身亡的 歷史 悲劇,終于落下帷幕。 此后,樂毅停止了對兩城的強攻硬戰(zhàn),采取種種手段意圖收買人心,以期兵不血刃拿下兩城。
即墨齊人公推商旅出身的田單為守將抵御燕軍,燕齊雙方由此展開了漫長的較量,燕齊之戰(zhàn)進入第二階段。六年相持之后,燕昭王去世,田單施展反間計,使一向與樂毅不和的燕惠王產(chǎn)生猜忌,奪去了樂毅軍權,改派騎劫為將;又宣稱即墨有鬼神之力相助,再派人向燕軍散布謠言,使騎劫割俘虜之鼻、在城外挖掘齊人祖墳,從而激怒守城齊人;并遣人以詐降之法麻痹燕軍。此后還將妻妾編于行伍之間,盡散資財,使守城將士飽食痛飲,集中全城耕牛千余頭,束兵刃于角,灌脂束葦于尾,點燃之后趁夜縱牛出城,并精心遴選五千死士緊隨其后。燕軍全無戒備,遇襲大亂,即墨守軍趁勢殺出,一舉擊破圍城燕軍,繼而收復齊國全部失地。此役之后,燕、齊同時衰落,曾經(jīng)最有實力與秦國抗衡的齊國也退出了爭霸行列,天下格局由此開始轉(zhuǎn)為秦趙對峙,五國伐齊是戰(zhàn)國 歷史 的轉(zhuǎn)折點之一。
3.鄢郢之戰(zhàn)
公元前 279 年,秦國名將白起重創(chuàng)韓魏兩國、在中原地區(qū)確定了戰(zhàn)略優(yōu)勢后,將兵鋒指向了盤踞整個南中國的楚國,直搗腹心。他率軍由水路自漢水東下,先攻取漢水中段的要地鄧城,此后推進至郢都門戶鄢城之下。楚國急調(diào)各地大軍來援,白起深知秦軍孤軍深入,不宜持久,乃憑借地利優(yōu)勢,在鄢城以西四百里處筑堰攔水,并修長渠直達鄢城。此后開渠灌城,鄢城東北角潰破,城中軍民被溺死甚眾,損失極為慘重,秦軍由此占領鄢城。此后白起長驅(qū)直入,步步進逼郢都,到達彝陵后還縱火焚燒了當?shù)氐某趿陮?,以激發(fā)楚軍與秦軍決戰(zhàn)。然而楚頃襄王無心抵抗、倉皇東逃,遷都于陳,白起遂追擊至竟陵乃止。
鄢郢之戰(zhàn)是白起繼伊闕之戰(zhàn)后的又一場經(jīng)典勝戰(zhàn)。此役白起孤軍深入,瞅準縫隙,抓住楚軍聚集的時間差,以迅猛的進兵、靈活的手段直搗外強中干的楚國腹心,果然一舉奏效,顯示出精準的戰(zhàn)略眼光與非凡的膽略。此役過后,楚國再無力單獨與秦抗衡,繼魏國之后正式退出了爭霸行列,進一步走向衰落;楚國詩人屈原也悲憤投江,并留下絕筆《懷沙》。秦國則在郢地設置了南郡,進一步夯實了對六國的戰(zhàn)略優(yōu)勢,白起也因此役勝利而受封武安君。
4.長平之戰(zhàn)
我國 歷史 上發(fā)生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zhàn),也是秦趙兩強的終極對決,此役使秦國徹底摧毀了天下唯一能與自己抗衡的超級強國趙國,也使六國再也無力單獨抵抗秦國,為日后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深厚基礎。
長平之戰(zhàn)源于上黨之變,其時秦國根據(jù)丞相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方略,意圖奪取韓國戰(zhàn)略要地——上黨高地。前 262 年,上黨郡守馮亭不愿降秦,將全郡轉(zhuǎn)而獻與趙國,趙孝成王在平原君趙勝的支持下決意接受上黨,并派遣廉頗領兵駐防。秦國則以大將王龁領軍來襲,卻因廉頗堅守不出而暫時受挫。雙方不斷增兵于上黨,數(shù)次交手互有勝負,是故不約而同展開了漫長的對峙。
為打破僵局,秦國隨即開始了緊鑼密鼓的信息戰(zhàn),有意散布“白起病?!焙汀扒剀姴晃妨H、獨畏趙括”等流言。在流言的推動作用下,趙國終于任命趙奢之子趙括取代廉頗統(tǒng)領長平趙軍。趙括到任之后改變了廉頗一味固守的戰(zhàn)法,積極開始準備進攻。得到此消息的白起也秘密入軍,經(jīng)過周密詳盡的部署之后,秦趙兩軍終于開始了正面交鋒。其時秦軍佯裝敗退,將四十萬趙軍誘入長平開闊谷地,并派遣兩支奇兵迅速插入趙軍身后,構筑壁壘,借助上黨山谷地形廣闊卻出口很少的地理特點,全數(shù)卡斷各處谷口以切斷趙軍糧道。趙括雖有察覺并迅速反撲,但秦軍壁壘已成,趙軍由此陷入重圍,數(shù)次突圍均告失敗。趙軍因饑餓而喪失戰(zhàn)力,統(tǒng)帥趙括也在最后一次突圍中死于陣前,幸存趙軍不得已盡數(shù)降秦,為絕后患,人屠白起下令將所有降卒盡數(shù)坑殺。
對峙三年的長平之戰(zhàn)創(chuàng)造了戰(zhàn)國乃至古代戰(zhàn)爭史上等而圍之的軍事奇跡,同時也釀造了戰(zhàn)國時代最大的慘劇。長平莽原上的累累白骨,穿越千年,仍回蕩著久久不息的哀嚎......
三、秦滅六國
秦滅六國之戰(zhàn),由名將王翦、王賁父子統(tǒng)領秦軍,先后滅亡韓、趙、燕、魏、楚、齊六國,秦帝國由此建立。
1.滅韓:滅六國之戰(zhàn)始于公元前230年,首要目標是近在咫尺且孱弱不堪的韓國。秦國先通過邦交途徑向韓國施壓,逼迫其割讓南陽郡,并于接收南陽郡的次年,由內(nèi)史郡守騰領兵攻克新鄭,首戰(zhàn)告捷韓王安投降,韓國滅亡。韓王安被軟禁在陳縣,后被處死。
2.滅趙:228年,秦軍破趙軍,攻占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國滅亡。趙王遷被流放于房陵深山,住在一個石室里,饑寒交迫,聽到四周流水潺潺,對自己聽信讒言,錯殺李牧,導致國破家亡,被流放到深山老林之中,悔恨交加。乃做《山水》:
房山為宮兮,沮水為漿;
......
良臣淹沒兮,社稷淪亡;
余聽不聰兮!敢怨秦王?
趙國公子嘉逃到代,收拾好殘部自立為代王,繼續(xù)抗秦,六年后覆滅。
3.滅魏:前225年,秦國將領王賁率兵出關中,攻占了楚國北部的十幾座城,保障了攻魏秦軍側翼安全后,旋即回軍北上突襲并圍困住魏都大梁,魏軍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軍強攻毫無奏效,于是引黃河水灌入城內(nèi)。三個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壞,魏王假投降,魏國滅亡。秦在魏國地區(qū)設立碭郡。
4.滅楚:前223年,滅楚前夕,王翦因伐楚兵力與秦王政產(chǎn)生分歧。秦王政采納李信二十萬大軍滅楚的謀劃,任命其為伐楚統(tǒng)帥,然大敗。秦王政痛定思痛,趕赴頻陽當面向王翦認錯。王翦領六十萬大軍開赴淮北之后,不急于與楚軍交手。長期對峙之后,秦軍戰(zhàn)力、士氣、彼此協(xié)同默契均達到巔峰,楚軍則士氣低落軍心渙散。王翦立即抓住戰(zhàn)機,使大軍盡數(shù)殺出,大敗楚軍,殺死楚將項燕,又攻占郢都、俘獲楚王,就此滅亡楚國。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5.滅燕: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率軍在攻滅燕趙殘余勢力,俘代王嘉。同年秦將王賁進軍遼東,殲滅燕軍,燕王喜雖殺太子丹求和,仍被俘虜,燕國滅亡。
6.滅齊:前221年,秦王以齊拒絕秦使者訪齊為由,命王賁率領秦軍伐齊,秦軍避開了齊軍西部主力,由原來的燕國南部南下直奔齊都臨淄。齊軍面對秦軍突然從北面來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齊王在奸臣后勝的勸說下,不戰(zhàn)而降,齊國滅亡。齊王建處于松柏之間,活活餓死。歌云:松邪柏邪?住建共者客邪?
六國遂告滅亡,天下由此統(tǒng)一。秦滅六國之戰(zhàn)前后長達十年,王翦、王賁父子憑借秦國的雄厚實力、秦王政君臣的全力支持,棄絕僥幸,堅持慎戰(zhàn)原則,力求以最小犧牲獲得最大勝果。
此后,又南定百越、北擊匈奴,修建不朽工程:秦直道、長城。當秦國大軍以龍卷之勢,掃盡六國的時候,一個嶄新的時代也就開始了。春秋戰(zhàn)國幾百年的戰(zhàn)亂紛爭局面也宣告結束。后來李白寫詩贊頌道: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戰(zhàn)國二百多年,是充滿矛盾的時代。中華史上最黑暗最痛苦的動亂年代,變成了思想文化的黃金時代。因為自由,所以是百家;因為活躍,所以要爭鳴。戰(zhàn)國的滾滾硝煙已經(jīng)湮沒,那遙遠天宇曾經(jīng)鼓蕩起的壯闊 歷史 風暴,猶自傳遞給我們令人心神激蕩的風云變化。在那個求變圖存、禮崩樂壞的時代,布衣之士自覺地卷入 歷史 大潮,擔負起天下興亡的重擔,義無反顧地推進著 社會 變革,成為中國 歷史 上最為壯麗的政治風景線。這種精神世世代代激勵著我們,引領著我們,感動著我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28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