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紹興師爺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師爺這個詞是到清代才出現(xiàn)的,在清朝,做師爺又稱為入幕。之所以叫入幕,是因為師爺同幕府有很大的淵源。提起幕府,會有人說我知道,日本古代就是幕府制度。
此話不假,然而,幕府并非源于日本,本就是中國原創(chuàng)的東西。幕,原來的意思是軍隊的帳篷。府,就是政府的意思。幕府一詞的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名將李牧有關,《史記》記載:"(李牧)常居代雁門,備匈奴。已便宜置吏,市租皆輸于幕府"??梢娔桓某霈F(xiàn)是為了讓將軍在外打仗,方便處理事務而生。入幕就是有能力的知識分子投入到將軍、幕主的麾下,幫助他處理各種事宜。
戰(zhàn)國四君子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皆有養(yǎng)士之風,門下養(yǎng)客數(shù)千??途褪情T客,大多是知識分子,憑借自己的知識與才華為幕主排憂解難,解決難題。有個成語叫毛遂自薦,毛遂就是平原君的門客,毛遂之類的就是最古老的師爺。
后來就漸漸有了幕職官這樣的職務,如漢唐之"參謀""記室",魏晉之"參軍"以及宋明之"長史""主薄",工作內(nèi)容類似于后世的師爺,師爺又稱為"幕友""幕客""幕僚",由此可見師爺?shù)臏Y源于幕府。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日知錄》記載:今戶部十三司,胥算皆紹興人。紹興籍師爺龔萼在《雪鴻軒尺牘》中說:"吾鄉(xiāng)之業(yè)于斯(作幕)者不啻萬家。"可見明代紹興人入幕的規(guī)模與聲勢。
將幕僚稱為"老爺",起自清代。而紹興師爺入幕的歷史深厚,漸漸的紹興師爺這個名號在清代越叫越響,有了"無紹不成衙"的威名。
紹興師爺?shù)陌l(fā)展歷程
發(fā)芽于明
紹興這個地方文化源遠流長,文風昌盛,人才輩出,越王勾踐、漢代王充、魏晉謝安、王羲之、唐宋的賀知章、陸游都乃紹興翹楚人物。
紹興做過師爺?shù)娜宋铮畛雒哪^于明代俆渭徐文長。胡宗憲平倭寇、剿??堋⒍ń系脑S多重要謀略就出自徐渭之手。
雖然在明代,象徐文長此類的名士入幕的情況極少。但也證明了紹興人入幕,萌芽時期就在明代。
興旺于清
紹興師爺聞名天下是清代的事情,紹興師爺能在清代開花結果,繁榮昌盛,首先是因為清代初期統(tǒng)治者重視人才的政策。
清太宗皇太極曾經(jīng)語重心長的對滿清的大臣、貴族說:"譬諸行道(就好像走路),吾等皆瞽(盲人)。今獲一導者,吾安得不樂?"這意思就是說你們這群玩意都是瞎眼,好不容易遇到一個牽著你們手走路的人,我怎么能不高興呢!
清代第一"紹興師爺"沈文奎就出自明末清初時期,并且得到了皇太極的重視。沈文奎后來成為了清代的高官,擔任過漕運總督、兵部尚書等重要的職位。
二月河所著歷史小說《雍正大帝》曾經(jīng)提到一個師爺身份的人物鄔思道。鄔思道雖然清史沒有記載過,但在《清代野史》以及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記載過這樣一個典故,鄔思道為田文鏡幕府,后因小事不和,鄔思道翩然而去,后田文鏡諸事不順,無奈只好重新請回鄔思道。雍正聽聞此事,在田文鏡奏折批到:"朕安。鄔師爺安否?"從此紹興師爺身份倍增,各地督撫大員紛紛效法田文鏡。
于是在雍正、乾隆時代,形成了紹興師爺?shù)牡谝淮胃咚侔l(fā)展時期。
其次,是因為清代的制度,決定著官員需要師爺來排憂解難。清代文字獄極為殘酷,常因一字而滅家亡族。著名的文字獄事件就有張晉彥案、明史案、黃培詩案、南山案、朱方旦案等等,此等案件的發(fā)生防不勝防,奏折一字有誤,大鍋便迅雷而降。
金庸小說《鹿鼎記》開篇描述的就是一樁文字獄,乃歷史著名的明史一案。雖然與歷史原貌不完全一致,但可以看到其中的殘酷。清代衙門沒有專門處理文件的屬官機構,為防不測,只能聘請擅長撰寫文案的高手。
清代官員異地任職,孤身只影,身邊需要這樣一個自己人,替自己交往應酬,建立關系網(wǎng),維護自己的地位與利益。清代書吏在歷史上是出名的厲害,不僅越權控例,暗操政務,還偷懶耍奸,玩忽職守,甚至利用文檔,私改檔案,知法犯法,從中牟利。手段奇多,花樣百出,上官一個不慎就會中其圈套而丟官罷職。雍正繼位不久就連下十一道圣旨嚴查整頓書吏,其危害之大,可見一斑。
滿族官員文化素質低下,難以獨立處理公務,導致師爺盛行。
比如晚清軍機大臣剛毅常年把上古著名人物皋陶(gāo yáo)讀作(gāo táo),并經(jīng)常簡稱為"陶大人"。軍機大臣都這樣了,下面的情況就可想而知。沒辦法, 請人吧。
滿族官員如此,漢族官員也好不到哪去。漢族官員是一層層科舉考下來的。當官之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當官之后,各種政事不通,人情世故不精,處于官場之中,更是離不開師爺?shù)膸鸵r。
清代官場有諺語云:"無紹不成衙。"就反應了清代各級衙門遍布紹興師爺?shù)氖聦崱?/p>
其三,形勢發(fā)展的需要。時至晚清,太平天國興起,西學東漸,外部勢力擴張,洋務運動興起,曾國藩、李鴻章新興勢力應運蓬勃而生。晚清政府需要新興勢力鎮(zhèn)壓太平天國,新興勢力需要各種專業(yè)的人才輔助,于是紹興師爺紛涌而至,投入曾國藩、李鴻章等新興勢力賬下。紹興師爺?shù)陌l(fā)展進入到了第二次高速發(fā)展時期。
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的師爺是會稽縣秋桐豫,兩江總督曾國荃的師爺是會稽縣章士杰,湖廣總督張之洞的師爺是會稽縣馬家鼎,直隸總督李鴻章的師爺是山陰縣程塤。山陰縣婁春藩更是先后做過李鴻章、袁世凱、端方的師爺。
紹興師爺?shù)呐d旺就是在清代小說里也可見一斑,《儒林外史》中的牛布衣師爺是紹興人;《官場現(xiàn)形記》中的何順師爺也是紹興人;《歧路燈》里的蘇松亭、荀藥階和莫慎若,三個師爺都來自紹興府。近代很多名人都出自紹興師爺家庭,比如著名作家魯迅,總理周恩來。
衰落于清末民初
清末,清朝統(tǒng)治者采取"融漢"政策,導致師爺進入第二個高速發(fā)展時期。隨著時事的發(fā)展,清末開始廢科舉,辦學堂,改革求變。新學堂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達到了百萬之眾。這就極大的改變了師爺?shù)木蜆I(yè)環(huán)境,導致師爺這一群體迅速進入衰退期。再加上清末學習西法,在省州縣建立各級專業(yè)司法機構,師爺?shù)淖饔帽幌魅醯搅藰O點,師爺這一群體也就漸漸的泯滅了。
為什么紹興師爺滿天下?
首先,紹興的地理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造就了紹興師爺。
紹興位處大運河南端,是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與絲綢之鄉(xiāng),水網(wǎng)密布,交通發(fā)達,人口稠密,經(jīng)濟繁榮。紹興府下八縣會稽、山陰、蕭山、諸暨、余姚、上虞、嵊縣、新昌,用一句話形容紹興府就是"三山六水一分田"。這些地域凡是可耕種的土地都開發(fā)殆盡。
地少人多讓紹興人另尋出路,做官經(jīng)商做師爺,都是很正常的選擇。而且紹興教育程度高,讀書人比比皆是,能成功走過科舉這條獨木橋的,少之又少。專業(yè)對口而又符合讀書人理想的職業(yè),師爺無疑是最佳的選擇?!蹲糁嗡幯浴氛f"士人不得從身出仕,而佐人為治,勢非得已。"反應了官員需要幕僚,落地士人不得不為幕僚的社會現(xiàn)實。
其次、有興旺發(fā)達的政治基礎。
清代統(tǒng)治者為了,通過科舉名額的限制于捐官的制度來控制漢人士子的力量過于強大。因此清代官員人數(shù)很少且行政能力不足,必須需要師爺?shù)妮o助。清代統(tǒng)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也頒布的官員聘用師爺制度,這就為紹興師爺?shù)呐d旺發(fā)展奠定了政治基礎。
其三、紹興師爺?shù)膶I(yè)素質與職業(yè)精神造就了紹興師爺?shù)拇竺?/p>
紹興師爺包括很多種:刑名師爺主辦刑事、民事判牘的;奏折師爺專門起草呈皇上奏疏;錢谷師爺負責辦理錢糧、稅收、會計事項;書啟師爺專管書信往來;掛號師爺負責批答文件;征比師爺負責考核征收田賦等。
各類師爺都必須有極強的專業(yè)素質。也因此大大減輕了其為官的負擔。紹興師爺入幕之前都進行過長時間的專業(yè)學習。如刑名師爺由于要需有專門的斷案等業(yè)務才能,必須經(jīng)過6~7年"學幕"的歷練,否則不足以勝任。而紹興師爺注重師徒相承,一般新學入幕者都要主動拜有名望人品好的名幕為師,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也在幾年的學徒生涯中耳濡目染接受了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操守的教育。正是由于如此,紹興師爺才成就了鼎鼎大名。
清代名幕汪輝祖擅長處理官場公務,汪輝祖家境貧寒,二十歲就開始幕僚(師爺)生活,他博覽群書,專研政務,很快就顯露手腳。乾隆中期,他受閩浙總督尹繼善委托查辦東南沿海各省發(fā)現(xiàn)使用"寬永錢 "一案,查明" 寬永錢"系日本錢幣,由商船帶入,非民間私鑄,避免了一場冤案。汪輝祖為幕三十四年,擅長斷案。后來還做了五年州縣官,名聲很好。
其四,紹興有個很好的幕友圈子,若要去做師爺,能拜師學藝,學習相關的專業(yè)知識。
紹興人的親情觀念較重,多數(shù)利用親人的關系教授與傳授幕學知識。有許多幕學書籍在圈子里秘密流行,外圈人難得一見。如汪輝祖的《佐治藥言》和《學治臆說》和王陰庭的《辦案要略》和《刑錢必備》等,當時都是師徒相傳或父子相傳。有一個詞叫做"學幕"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圈子里的人多為紹興本地故友親朋,學問私自相傳,久而久之,紹興師爺能人輩出,官員爭相聘用。
為什么“紹興人”會更多的充任“師爺”的角色呢?
紹興位于杭州灣南岸,山川形勝,經(jīng)濟發(fā)展,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歷史文化深厚。自東晉起,這里就成為全國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多有文人學士聚居于此。中國封建社會信奉“學而優(yōu)則仕”,讀書人的才智只能獻給帝王,紹興人自然也熱衷于走通過科舉考試求取功名的仕途。于是一代一代,紹興府中進士的有744人(其中山陰、會稽兩縣625人)。
當然,能夠在科舉中踏上仕途出人頭地者畢竟只是少數(shù),更多的人是在謀求仕途中被淘汰出局。加上清雍正年間因“文字獄”,曾一度下詔連續(xù)7年停止浙江鄉(xiāng)試、會試,使浙江尤其是紹興的讀書人受到重大打擊。于是那些科舉場上屢試不第,自覺得仕途無望的許多紹興人,便被迫放棄舉業(yè),或轉而學商,走聚財致富之路,或轉而學幕,走充當師爺、替人佐治之路,經(jīng)商和游幕遂成為紹興人謀生之道中除了從事體力勞動的的農(nóng)工之外的兩大“熱門”。 那些過去的師爺們不可能像當今的律師或某些專門人才
那樣,通過大眾傳媒來宣傳和推銷自己,他們主要依靠同族、同鄉(xiāng)、師長、親友等有特殊關系的官員推薦而獲得幕席。
好在紹興府所出的進士特多,京官、外官中都有不少紹興人。這些官員或者自己帶上可作幕友的同鄉(xiāng)、親友赴任,或者推薦給同僚同事,而獲得幕席者又提親攜友,把有類似境遇和才智的朋友或同窗介紹出去當幕友。這一得天獨厚的地域人際條件,使得紹興一帶的幕友逐漸走向全國。加上紹興人處世精明,治事審慎,善于謀劃和辭令買,這些宜于作為智囊人物的自身素質條件,使得他們易于適應幕僚生涯,并且干得相當出色。他們互通聲氣,上下其手,構成網(wǎng)絡,且幕學的授受一般都是在親友古舊中進行,久而久之,便在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門形成“紹興師爺”這一龐大的職業(yè)群體,甚至有“無紹不成衙”之勢。
實際上,清代各省讀書人都具有當一名師爺?shù)牟拍芗翱赡苄裕宕纳綎|、四川、江西、江蘇等省也都出過不少“名幕”,不過總的來說,長江中下游及錢塘江下游地區(qū)是全國各衙門師爺最主要的供給地,其中又確實以紹興人最多。于是乎,逐漸的,“師爺”與“紹興人”就連在了一起!問題在于,這些所謂的“紹興師爺”真的和有本事么?那是當然。紹興師爺擅長舞文弄墨,城府極深,能翻云覆雨,幾個字可扭轉乾坤,故有“刀筆吏”之稱。
1689年,康熙皇帝親臨紹興大禹陵祭禹,文武官員在禹廟臺階上列隊行九叩大禮,康熙最前,官員們按官職大小前后排列,在行禮中,浙江藩臺不慎將朝冠掉落,被(前排的)將軍瞥見,將軍與藩臺素來不和,事后便向朝廷參奏。按清朝律法,朝冠落地乃對圣上的大不敬,罪責嚴重。吏部下令要浙江巡撫查復,浙江巡撫有心保這位掌全省財政大權的同僚,但又不敢得罪滿籍的駐浙八旗最高長官的將軍,于是秘密召來眾多紹興師爺,出高價求兩全其美的復章。一師爺在聽了巡撫敘說后,稍加沉吟,擬出八字妙文,曰:“臣列位在前,禮無后顧?!边@復章對將軍全無得罪之處,又推卸了自己的責任,且言外之意,若將軍看到在后面的藩臺掉冠,則必后顧,乃屬不敬。朝廷接到這個復章,只好不了了之。 事后,這位紹興師爺獲得一字一千兩銀子的高額報酬(實為九字,但第一字系自稱不計酬)。
晚清,紹興師爺中能人輩出,官吏爭相聘請,最負盛名的,有革命先烈秋瑾的曾祖秋桐豫受聘于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章士杰受聘于兩江總督曾國荃,馬家鼎受聘于湖廣總督張之洞,程壎受聘于直隸總督李鴻章,特別是號稱一代名幕的婁春藩,先后被李鴻章、袁世凱、端方等六任直隸總督相繼聘用,可謂權威高矣!李鴻章任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時,對部屬十分挑剔,然對婁春藩卻十分尊重,凡奏折、刑錢、鹽務等皆委婁辦理。其時永定河常有水患,婁經(jīng)多次實地考察,查明泛濫原委,為李鴻章制定出一個治水計劃,河患大減。在他主持總督府文案期間,直隸省無冤獄發(fā)生。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督署同僚皆聞風而逃,婁春藩獨留不去,苦撐局面至事平。庚子和議后,李鴻章擬保奏他出任京官,但被他婉辭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35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