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曹操打徐州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曹操我們都知道在《三國演義》當中是非常有名的一個人物,而且實力也是非常的之前強大,曾發(fā)起過很多重要的戰(zhàn)役。比如這其中的十八諸侯討伐董卓、官渡之戰(zhàn)、荊州之戰(zhàn)等等戰(zhàn)役數不勝數。
曹操
那么今天我們要說的也是曹操發(fā)起的一場戰(zhàn)役,這場戰(zhàn)役主要講述的就是曹操幫自己的父親報仇。根據《三國演義》第十回中就有寫到:“自是曹操部下文有謀臣,武有猛將,威鎮(zhèn)山東。乃遣泰山太守應劭,往瑯琊郡取父曹嵩”。這里寫的就是在曹操的軍隊中有懂謀略的人才,也有會打仗的將軍,幾乎是掌控山東,就派手下應劭前往瑯琊群去接自己的父親。當自己的父親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就連跟兒子連同家人奔著兗州而去。在途中經過徐州的時候,徐州的太守陶謙為了巴結曹操,就派手下張闿保護這行人的安全。但張闿是黃巾軍出身,自從投降跟著陶謙并沒有得到什么好處,這時候就有人說了不如把這一行人都殺了,搶取錢財,自己落草為王。張闿一想覺得這個計劃很不錯,到晚上的時候就開始動手了,曹操父親一行人只有少些人跑了。當曹操知道這件事的時候,勃然大怒,立馬起兵血洗徐州。
曹操
可我們仔細一想的話就能明白,明明是張闿殺害了曹操的父親,曹操就是把這個罪名按到了陶謙的身上,是不是別有用心呢?而且為了給自己的父親報仇還殺害了徐州的平民百姓,說實話這個就沒有什么必要了。那其實我們可以猜測一下,會不會是曹操借著替父報仇這個理由,順便把徐州也收下來,擴大自己的領地。要是這樣解釋的話,是不是就能說得通了。
陶謙
在正史《三國志》的記載有這么一段話:“太祖征陶謙,下十余城,謙守城不敢出”這段記錄是在曹操替父報仇之前出現的。大概的意思就是,曹操出兵討伐陶嫌,攻下了陶謙徐州十幾座城池,導致陶謙連城門都不敢出。后面正史記載才出現:“初,太祖父嵩,去官后還譙,董卓之亂,避難瑯邪,為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復讎東伐”。這段話的一生就是曹操的父親在董卓之亂的時候,自己就跟家人跑到了瑯琊郡躲避,后曹操就想著把他們一家人接到自己所在的領地中來。但是在這一家人在經過徐州的時候被陶謙知道了,陶謙就因為曹操一直攻打自己的城池,就派出輕騎追殺了這一家人。從而證明了演義當中的說法是不對的,因為曹操一直在攻打自己,根本沒有任何理由去保護這一家人,對他們的只有怨恨。所以在很多時候,我們想要了解一個事情的時候,應該去找到更多的正史資料來參考。并不是說根據小說當中的內容,來判定這個事情的真相,因為很多的小說內容,都是作者為了吸引讀者和引導劇情走向設定出來的一個故事情節(jié)。
三讓徐州
奇怪的是曹操為什么一直攻打徐州呢,這其中有一點是值得我們懷疑的。在當時青州和徐州一帶出現了兩只軍隊,分別是青州、徐州黃巾軍。曹操在鎮(zhèn)壓黃巾的時候就收編了青州黃巾軍,而并沒有收編徐州黃巾軍,所以會不會是曹操剛好利用自己父親被陶謙殺死的名義,繼續(xù)一直攻打陶謙呢。因為本來自己就是在攻打陶謙的,結果自己的父親還被陶謙殺害了,就火上澆油了。那其實我們可以猜測一下,曹操利用這次機會攻打徐州,順便把徐州的黃巾軍收編在自己的麾下。那么結合這一段加在小說當中的話是有一點順理成章的。小說當中的張闿前身就是黃巾軍。只不過是向著陶謙投降了,隨后就聽從陶謙的指揮,護送曹操的父親。卻因為自己看中了錢財所以才殺害了曹操父親一家人。而后來小說當中曹操攻城的時候就開始殺害那么多的平民百姓,也可能是為了樹立起自己的形象或者說是自己是有理由的才攻打徐州的。大概的意思就是,我是來為了我父親報仇的,你們要怪就怪陶謙去吧。另一點可能就是為了收編徐州的黃巾軍,有一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意思。
地圖
因為在我看來,《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劇情是跟正史《三國志》是有一些出入的,雖然都是記載當時三國亂戰(zhàn)的一個事情,但小說畢竟還是小說,跟正史還是有區(qū)別的。但是小說帶中的情節(jié)是比較讓人亢奮激動的,正史就沒有那么多的情節(jié)浮動了。建議有想法去了解真實三國歷史的朋友們,去看《三國志》、《資治通鑒》、《后漢書》等一系列正史,才會讓我們接觸到更真實的歷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36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