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頒布《明定國是詔》后的第四天,翁同龢被開缺回籍。多數(shù)人以為,這是慈禧的決定,光緒只是被迫服從。事實并非這么簡單。
清朝向來以“天朝”自居,外國使節(jié)前來朝賀,必須行跪拜之禮,這一禮節(jié)引起了很多國家的不滿。光緒久有革新的愿望,也多次在外交禮儀上表現(xiàn)開明的態(tài)度。1898年春節(jié),外國公使照例要來朝廷覲見賀歲。在覲見的前兩日,光緒召見軍機(jī)大臣時稱,允許外國使臣的車馬進(jìn)入紫禁城。而在清朝禮制中規(guī)定:紫禁城內(nèi)不可騎馬。因此,翁同龢以“不待請而先予,恐亦非禮也”委婉地表示反對。光緒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就連覲見當(dāng)日,外國公使皆從文華門中門沿御道而出這一違禮行為,光緒也沒有追究。
同年5月,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弟弟亨利親王訪華,光緒提前命令駐德公使了解西方禮儀,以便接待。4月3日,光緒在召見軍機(jī)大臣時稱,欲用西方禮儀接待亨利親王,并于毓慶宮接見,“開前星門,于東配殿賜食,準(zhǔn)其轎入東華門”。這一系列舉措都是對清朝禮制極大的變動。翁同龢又出面反對,他的理由是:第一,毓慶宮供有前代皇后畫像,按禮制不能辟中間為過道;第二,配殿太小;第三,德方隨員無地方可見;第四,前星門近百年未開啟,框木沉陷;第五,乘轎入門不合禮制。光緒一聽,怒氣大作,斥責(zé)道:“爾總不以為然,試問爾條陳者能行乎?否乎?”經(jīng)過一再爭執(zhí),光緒不再提毓慶宮了,而將地點定在了頤和園玉瀾堂。
5月15日,亨利親王覲見光緒,亨利入殿門后免冠鞠躬,光緒站立受禮;其隨員鞠躬為禮之后,光緒走下來與亨利握手,并在自己御座右側(cè)擺放了一個高凳,請亨利坐下。光緒照著提前擬定好的提綱一一詢問,亨利一一作答,最后,二人握手送別。
德方對此次覲見大為滿意,而翁同龢卻感覺自己國家禮制幾乎崩潰。在殿廷之上,他大聲呵斥,大放怨言,惹得光緒很是惱火。
就在《明定國是詔》頒布后的第二天,光緒欲在宮內(nèi)接見外國來訪使者,翁同龢又一次反對。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上欲于宮內(nèi)見外使,臣以為不可,頗被詰責(zé)?!笨梢娋级藸巿?zhí)之激烈。
光緒要變法圖新,翁同龢卻仍舊抱著守舊的大清禮制不放,這無疑是光緒革新路上的絆腳石。作為一個熱盼變法的年輕皇帝,自然不愿讓一位守舊老臣在自己面前指手畫腳。由此看來,翁同龢被罷免也就不足為奇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36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