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胡虜破黃巾,威震八方的白馬將軍為何會敗亡于袁紹?不知道沒關系,小編告訴你。
公孫瓚,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是東漢末年著名的豪杰。他和劉備是同窗好友,曾經共同拜大儒盧植為師。
公孫瓚
與曹操和袁紹等人相比,公孫瓚的成名之路要艱辛的多。他成名于與北方胡人的作戰(zhàn)。他作戰(zhàn)勇猛,威震邊疆,令胡人聞風喪膽。
公孫瓚在與胡人的作戰(zhàn)中,為了提高戰(zhàn)術的機動性,就組織建立了一隊精銳的騎兵。由于公孫瓚酷愛白馬,所以他的騎兵也都是清一色的白色戰(zhàn)馬?!逗鬂h書》曰:“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后來他就被鮮卑、烏桓等族稱作為“白馬將軍”了。
那么,這么帥氣和厲害的“白馬將軍”,為什么打不過一個有紈绔之稱的袁紹?這其中最重要原因在于公孫瓚和袁紹對于豪門世族的態(tài)度。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他也一直竭力爭取各豪族世族的支持。
在東漢末年,豪族世族在地方具有極強的影響力,他們控制當地經濟和人口,擁有自己的部曲武裝。可以說,得到了世家豪族的支持,就取得了勝利的重要砝碼。無論是袁紹、曹操、劉表、孫權還是劉備,他們至少在表面上親近世家豪族,以取得世家豪族在政治、軍事、人才上的支持。
而公孫瓚卻對世家豪族有著近乎本能的排斥與厭惡,這可能與他庶出的尷尬出身和固執(zhí)的性格有關。公孫瓚對士大夫進行打擊和陷害,史載;“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窮苦之地?!?/p>
因此,在與袁紹的作戰(zhàn)中,沒有世家豪族支持的“白馬將軍”也就迅速隕落了。
公孫瓚鼎盛時期實力絲毫不遜于袁術的勢力,比曹操、袁紹等人的軍事實力強,控制了河北、山東、遼東等大部分地區(qū)。之所以被袁紹擊敗,原因是:公孫瓚決策失誤,沒有讓所占地區(qū)相互連同,很容易讓處在夾縫中的袁紹鉆空子;人心不齊,缺乏凝聚力,公孫瓚缺乏像袁紹、劉備等人背景,公孫瓚手下都是烏合之眾,一旦出現動蕩,就會分崩離析。
東漢末年,在討伐董卓過程中,迅速掀起了各地軍事集團,如袁紹、袁術、曹操、孫策、公孫瓚等,他們之間互相征伐。
起先,公孫瓚借助自己的優(yōu)勢,趁打擊黃巾起義的機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據了青州等地,并以此為基地迅速向冀州其他地區(qū)進攻,由于當時剛剛經歷黃巾浩劫,地方武裝比較弱,公孫瓚的勢力得以在極短時間內占領了冀州大部分地區(qū),并派遣自己的兒子帶兵一度攻占遼東地區(qū)。由此,公孫瓚成了占據地盤最大、勢力范圍最廣的一方諸侯。
可是,公孫瓚所占據的諸侯與袁紹、曹操等人的地盤犬牙交錯。加上公孫瓚所轄的地方內部人員良莠不齊,他們并非忠心耿耿于他,很多都屬于騎墻之人,一旦有人拉攏,就會倒向公孫瓚對立面。當龍湊之戰(zhàn)發(fā)生的時候,投靠公孫瓚的人紛紛駐足觀看其與袁紹軍對壘,最終其被袁曹聯軍三路合圍擊敗,使得大局開始向袁紹傾斜。
有時候地盤優(yōu)勢不能很好的利用,就有可能變?yōu)榱肆觿?,?zhàn)線過長,很容易發(fā)生首尾不能呼應的局面。當發(fā)生與袁紹對抗時,公孫瓚亟需要兒子從遼東趕回救援,可惜鞭長莫及,讓公孫瓚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最終自殺身亡。
總之,公孫瓚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缺乏足夠的謀略,將自己的優(yōu)勢變成了弱勢,一步步走向了失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孫瓚之敗,敗在一個道字。公孫瓚出身貴族,因其相貌俊美、才智過人,被涿郡太守招為女婿,升為中郎將,后成為幽州牧劉虞手下將領。公孫瓚善騎射,作戰(zhàn)勇猛,在遼東先后擊敗張純及西烏桓首領丘力居引起的叛亂,但公孫瓚與上司幽州牧劉虞不知,劉虞仁義,主張招撫胡人,公孫瓚好戰(zhàn),主張武力打擊胡人,兩人有了矛盾。
劉虞不僅是公孫瓚的上司,而且還是漢室宗親,劉虞對待百姓非常仁義,但公孫瓚自恃武力,常放縱士兵搶劫百姓,兩人矛盾越來越大,大到不可調和時,就發(fā)生了戰(zhàn)爭,劉虞戰(zhàn)敗,被公孫瓚俘虜,不久被殺害。劉虞一死,公孫瓚盤踞幽州,對待百姓更加變本加勵,公孫瓚不僅自已大興土木,興建易京樓,而且疏遠賢士,重用酷吏和小人,此期間遼東又鬧饑荒,百姓生活更加艱難。劉虞死后的第二年,公元195年,投靠公孫瓚的劉備與趙云,先后離開公孫瓚,劉備是因為到徐州救援陶謙,而趙云是因為長兄去世,但趙云再次出山是投靠的劉備,尤其是劉備,對所投靠之人及發(fā)展環(huán)境相當敏感,劉備一定看出公孫瓚不能成事,才離開的。
公孫瓚與袁紹對抗的同時,與袁術結盟,而袁紹的個人威望及名聲均遠在公孫瓚之上,對待百姓的態(tài)度,也比公孫瓚要好的多。公孫瓚對待手下的士兵也是相當苛刻,在與袁紹開戰(zhàn)時,手下有一將領被袁紹圍困,公孫瓚非旦不救,反而說出一句相當沒有道理的話:救一個人,那以后其它人都會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戰(zhàn)?,F在我不去救他們,那么被圍困的將士就會更加賣力。這種理論,等于讓手下將領自生自滅,離心離德了,如何能夠同心協力作戰(zhàn)呢?
公孫瓚不僅寒了百姓的心,也寒了士兵的心,在與袁紹的戰(zhàn)爭中,節(jié)節(jié)敗退,袁紹手下有一個大將叫麴義,是三國中數一數二的勇將,麴義作戰(zhàn)勇敢,多次擊敗公孫瓚,在界橋之戰(zhàn)中,麴義以精兵大破公孫瓚,斬殺公孫瓚部將嚴綱,救回被圍的袁紹。易京之戰(zhàn)中,公孫瓚被袁紹擊敗,眾叛親離,遂自焚而死。袁紹到冀州后的十年,是其勢力如日中天的十年,不僅家世顯赫,聲望卓著,且能力遠超公孫瓚,在對待百姓的問題,袁紹仁義,公孫瓚殘暴,此為兩人最大的區(qū)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孫瓚之敗,敗在道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40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