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說起曹叡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在中國古代,老皇帝死后,新皇帝會在太廟為先皇立室奉祀,同時取一個特殊的名號,比如太祖、太宗等,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廟號”。按理說,廟號都是先皇駕崩后,由新皇帝取的,可是歷史上卻有一個人非常特殊,他就是魏明帝曹叡!曹叡在世時,居然自己給自己確定了廟號,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烈祖
曹魏景初元年(237年)五月,有關部門向皇帝上奏,“武皇帝撥亂反正,為魏太祖,樂用武始之舞;文皇帝應天受命,為魏高祖,樂用咸熙之舞;帝制作興治,為魏烈祖,樂用章斌之舞。”也就是說,曹操的廟號是太祖,曹丕的廟號是高祖,而曹叡的廟號是烈祖。曹叡是239年才病死的,因此可以看出他在生前就已經有了廟號。
同時,這封奏折還寫道,“三祖之廟,萬世不毀。其余四廟,親盡迭毀,如周后稷、文、武廟祧之制?!币簿褪钦f,曹操、曹丕、曹叡的三座廟,后世皇帝不得損毀,因為按照“天子七廟”禮制,后世皇帝可以毀壞前代皇帝宗廟。但是曹叡明確規(guī)定,他們祖孫三代的廟“萬世不毀”,也就是說曹叡確定了他們祖孫三代在曹魏皇帝中的地位。
二、譏諷
可以說曹叡的行為是中國古代歷史中絕無僅有的一例,因為每個皇帝的廟號,都是后世皇帝給取的。比如說曹操的廟號,就是曹丕追尊的,曹丕的廟號,也是曹叡登基后為他確定的。當時,曹叡是皇帝,大概沒人敢提出不同意見,不過后世人對他就沒那么客氣了。
東晉史學家孫盛批評道:“夫謚以表行,廟以存容,皆於既沒然后著焉,所以原始要終,以示百世也。未有當年而逆制祖宗,未終而豫自尊顯。昔華樂以厚斂致譏,周人以豫兇違禮,魏之群司,於是乎失正。”意思是說,謚號、廟號都是死后獲得的,從沒有違背祖制,為了提前為自己選擇的。曹叡非常博學,為何卻犯這樣的錯誤呢?
三、苦衷
曹叡的老師是篤學大儒鄭稱,對于廟號的這些事情,不可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那他為何還要這樣做呢?其實原因并不復雜,曹叡有自己的苦衷!原因就是曹叡沒有兒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曹叡原本有三個兒子,但全部夭折,在這種情況下,他收養(yǎng)了兩個孩子,分別是曹詢、曹芳。
畢竟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所以曹叡還有顧慮。曹叡擔心自己一旦撒手人寰,將來曹芳會追尊他自己的親生父母,甚至有可能改變皇位的統(tǒng)系。于是,曹叡在生前就確定了自己死后的地位,同時還下了一個旨意,“敢為佞邪導諛時君,妄建非正之號,以干正統(tǒng),謂考為皇,稱妣為后,則股肱大臣,誅之無赦!”曹叡還下令,將這道詔書永久保存,“其書之金策,藏之宗廟,著于令典?!睔v史證明曹叡的擔心不是多余的,明朝的嘉靖帝就是例子。
曹睿是曹丕的兒子。
曹叡(204?-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長子,母為文昭甄皇后。
曹叡生于建安九年(204年?),母親是文昭甄皇后,甄氏初為幽州刺史袁熙妻子,曹操打敗袁紹后,被魏文帝曹丕所納,甚為得寵,生有曹叡和東鄉(xiāng)公主。
曹叡從小相貌俊美,超凡脫俗,又年幼聰慧,博聞強識,過目不忘。祖父曹操對此十分驚異而倍加喜愛,常令他伴隨左右。
擴展資料: 黃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黃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為皇太子,即位于洛陽。曹叡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吳、蜀的多次攻伐。
并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設置律博士制度,重視獄訟審理,與尚書陳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編纂史上的重大進步。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陽,時年三十六歲,廟號烈祖,謚號明帝,葬于高平陵。曹叡能詩文,與曹操、曹丕并稱魏氏“三祖”,原有集,后人輯有其散文二卷、樂府詩十余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曹叡 (魏明帝)
曹操做為三國時期的奸雄,是軍事家,是政治家,更是詩人,這些都足以說明曹操的了不起。
曹操通過自己的努力統(tǒng)一了北方,安定了民眾,可以說為社會的經濟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并且實現了自己最終的權利欲望,成為了魏王,并且挾天子以令諸侯,為自己的子孫奠定了繼位的基礎,這也才有了曹丕,曹睿。
但是終其曹操一生,曹操都不敢稱皇,而只敢成為魏王罷了。但是他的兒子曹丕可就沒有那么多的顧忌了,直接讓漢獻帝進行了禪讓,成功當成了皇帝。在當了皇帝之后,曹丕自然不敢忘了打江山的老爹曹操,曹丕給父皇的廟號是太祖,謚號是武皇帝。這一稱謂自然也是十分合適的,武皇帝,曹操是軍事家,并且統(tǒng)一了北方。而曹丕自然也是一位十分有能力的皇帝,在位雖然不能像老爹一樣打仗,但是他的文采,還有一些治國理念自然也是非常了不起,是一位非常合格的皇帝。
但是可惜的是曹丕壽命不長,在短短的三十幾歲就魂歸天下了。之后他的兒子曹睿繼位,給他父皇上的廟號是高祖,謚號是文皇帝,這一稱謂自然也是非常合理的,曹丕雖然是首位皇帝,但是卻并不是打天下的,所以自然也就成為了高祖。在曹丕死后他的兒子曹睿繼位,曹睿也是十分英明的皇帝,對于許多軍事的判斷,還有朝臣的運用,尤其是司馬懿的運用,都可以說達到了君御臣下的這一宗旨。
但非常可惜的是曹睿也活的不長,甚至沒有他老爹活的長,就這樣這位英明的君主也早早的離開了人世。曹睿的廟號是烈祖,謚號是明帝。
也就是歸納下來,曹操是太祖,曹丕是高祖,曹睿是烈祖。
漢獻帝劉協(xié),字伯和,是漢代第24代皇帝。建工二十五年,即公年220年,他禪讓給曹丕,結束了大漢王朝的歷史時間。大家今日叫法他為漢獻帝,來自曹軍給的謚號“孝獻皇帝”,后人省去“孝”字,稱“漢獻帝”。但很有可能有些人不清楚,蜀國也給他上過謚號,那便是“孝愍皇帝”。那麼,為何后人挑選了曹叡給的謚號,而無需三國劉備給的呢?三國劉備或是漢室宗親啊。
不應給在世皇帝起謚號最先,三國劉備是在劉協(xié)還活著的情況下給他起的謚號,這一點就十分不符合規(guī)定。說白了謚號,就是指對遠去的君王、重臣的毀譽參半。謚號規(guī)章制度的產生,多覺得追朔至西漢初期,即《逸周書·謚法解》中提及的周公英制謚。聽說,周公旦做謚法,每一個君王去世后依據他死前的個人行為,給他一個代名。但郭沬若在1932年出版發(fā)行的《金文叢考》中提出異議,覺得《逸周書》是戰(zhàn)國時期的偽書,收集前代君主的稱號,穿鑿附會弄出了謚法,導致了很多謚號有多種多樣表述這類嘲笑。但是,《逸周書》即便為假,歷史時間上星期皇室和春秋時期的確普遍實施謚法規(guī)章制度,直到始皇帝覺得謚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行為,才把它廢止了。直至漢朝創(chuàng)建后,在儒家思想專家學者的提議下又修復了謚號。
謚號依據貶褒水平,分成上謚、中謚、下謚。上謚全是贊美之詞,比如“文”,表明具備“經緯天地”的才可以或“社會道德博厚”“勤奮好學”的品行,如西伯侯;“武”為有開創(chuàng)局面、辟疆拓土等盛業(yè),如漢武帝劉徹。
中謚,多見憐憫類謚號,比如蜀國懷帝劉禪的“懷”,表明“慈仁短折”。下謚,即抵毀類的謚號,比如隋煬帝的“煬”表明“好內遠禮”,周厲王的“厲”表明“暴慢無親”或不吉利,魯荒王朱檀的“荒”表明“好樂怠政”“內外從亂”,漢靈帝的“靈”表明“亂而不損”。
假如一個皇帝擔心自身去世后被裝上一個下謚,一般會出現二種做法:一是當政時提心吊膽,盡可能推行善政,避免惡政;二是健在時為自己定好謚號,但是幾千年來只有一個皇帝那么干過,那便是魏明帝曹叡。他在死前就為自己定好了廟號和謚號,廟號“烈祖”,謚號“明帝”。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不符合規(guī)定的,但是后人為了更好地重視逝者死前的意向,也就沒有變更。
《三國志》中記述,曹丕稱帝時,三國劉備聽見劉協(xié)遇害的傳言,深信不疑,追謚劉協(xié)為孝愍皇帝?!绊痹凇吨u法》中的含義是:“在國遭憂曰愍,在國逢囏曰愍,禍亂方作曰愍,使民憂傷曰愍。”意思是,皇帝自己沒有創(chuàng)建豐功偉績,并不是自身沒有工作能力,只是造化弄人,沒有充足的資源去整治好我國,乃至都沒有充足的工作能力去保護自己。因而,三國劉備針對劉協(xié)的遭受,是一種同情、憐憫的心態(tài)。
蜀國喪失正統(tǒng)性從中國歷史上的“正統(tǒng)”觀講,三國時代的蜀和吳都并不是正統(tǒng),僅有魏是正統(tǒng)。劉協(xié)傳位給曹軍,因而僅有曹軍能夠 給劉協(xié)起謚號,別的政黨給劉協(xié)起的謚號也不合規(guī)管理。說白了正統(tǒng)性,最開始發(fā)軔于遠古傳說中華“諸夏”與四夷的“華夷之辨”。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孟子根據編寫《春秋》,圍繞尊王、攘夷兩大主題風格,嚴格執(zhí)行中華民族正統(tǒng)與政冶正統(tǒng)。自此,這類核心理念被西漢時代的秋春公羊學充分發(fā)揮得酣暢淋漓。在其中,政冶正統(tǒng)的牙根是帝位正統(tǒng),帝位正統(tǒng)確保了皇室血緣關系的正宗,也就是血系上的嫡子承繼制,比如《漢書·郊祀志下》記述“宣帝即位,由武帝正統(tǒng)興”,意即宣帝乃武帝嫡子之孫,因此合情合理。
儒家思想在論歷代皇帝是不是正統(tǒng)的基本上規(guī)范有三:一看是不是統(tǒng)一天下;二看是不是居天地之正;三看是不是合五德之運。第二條規(guī)范是抽象性的社會道德規(guī)律,第三條是玄而又玄的哲學基礎理論,全是言人人殊的規(guī)范,無法量化分析。僅有第一條規(guī)范,是不是一統(tǒng)天下,莫得見看得清。
劉備起謚號的目的劉協(xié)傳位以后,被曹丕封為山陽公,屬司隸河內郡,“邑一萬戶,位在列侯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君王車服郊祀乾坤,宗廟、祖、臘皆如漢制,都山陽之濁鹿城”。
曹丕還對衛(wèi)臻說:“天地之珍,吾與山陽共之。”整體看來,曹丕對劉協(xié)給予了比較豐富的工資待遇。劉協(xié)過世后,曹叡給他的謚號“獻”,在《逸周書》的表述是:“聰慧澼哲曰獻?!边@還真并不是一家之言,袁術也曾點評劉協(xié)“圣主聰叡,有周成之質。”
曹丕僅僅驅使劉協(xié)禪讓,并不是弒君。從營造本人善良品牌形象的視角考慮,曹丕也會對外開放宣傳策劃劉協(xié)安然無事,而且日子過得非常好。三國魏國的政冶趨勢,三國劉備不太可能徹底不清楚。因而,三國劉備極有可能了解劉協(xié)活著。他往往要給活著的劉協(xié)謚號,可能是想為此來昭告天下,漢帝被曹軍謀害了,期待天地的人本未倒置。這一“愍”也非常有深刻含義,它代表著劉協(xié)在曹軍遭到到侮辱和摧殘,既能主要表現劉協(xié)的萬般憋屈、委曲求全,也可以主要表現曹軍的冷酷無情、目無君上。
公年234年4月21日,三國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同一年,劉協(xié)病逝,壽終五十四歲。曹叡聞訊后,“素服發(fā)哀,遣使持節(jié)典護喪禮……追謚山陽公曰孝獻皇帝,冊贈璽紱……車旗服章喪葬禮儀,一如漢氏故制”,并公布大赦天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40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