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頄|漢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曾國藩曾說“信廉潔,立身之本,非釣名之具也?!痹跐h朝很多人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就是為官入仕,而且當時重農抑商非常嚴重,從商也算作是下九流。能夠走上仕途,是很多人畢生的夢想??v觀整個漢朝的選官制度主要是察舉制和征辟制,但是這給了很多官員運作的空間。
可以將自己手上的名額恣意買賣,或者任人唯親。除非一個人在地方上遠近聞名,否則能夠做官的機會還是很少的。尤其是東漢末年,就連皇帝都開始賣官鬻爵。
(一)、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提起辭官,最容易使人想起的便是西晉初年的張翰,他說自己想念家鄉(xiāng)的三種美食,毅然離去。其實,辭官的現(xiàn)象最為頻繁的還是在東漢。
根據(jù)《后漢書》還有《三國志》的記載,東漢自光武帝起至漢少帝薨,共有六百余位官員,選擇返鄉(xiāng)。這一現(xiàn)象,令很多人費解,畢竟好不容易才做到了高位,又怎忍放棄?
1. 身不由己,毅然離去
“及天下亂,忠棄官會客會稽上虞,以公事對,恥于受辱,辭官還鄉(xiāng)?!薄耙捎欣⑸?。又與中常侍單超有仇怨。晚年與弟梁蒙居鄉(xiāng),不預外”。東漢的梁不疑,官至河南尹。但是因為覺得受到了地方官府的侮辱,就返鄉(xiāng)為士。
諸如這種情況還有很多,但是在兩漢年間不論是做官還是辭官都很艱難。他們這種解印綬的棄官行為,都是屬于擅離職守。因為他們沒有向統(tǒng)治者匯報,就擅自作出離職的決定。相應的,所受到的懲罰也很多。
比如不能像正常官員那樣領著養(yǎng)老俸祿,而且子嗣要是想要進入官場也會受到很多限制。其實,讓他們這么決絕的絕對不可能只是因為縣府的不尊重。這只是一個導火索,根本原因還是當時的社會太過于黑暗。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其實,在東漢初年尤其是劉秀提出以“柔道”治國時,棄官或者辭官的現(xiàn)象寥寥無幾。只是到了漢桓帝和漢靈帝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看不到希望,所以選擇離開。
2. 明哲保身,方為智也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儒家學說,一直為漢朝統(tǒng)治者所提倡。因此天下的士人,也多以儒教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墩撜Z·泰伯》中就說當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時,就出來為官。而國家政局昏暗時,就應該退隱。國家有道而自己卑賤,則足以為恥。天下無道,而自己身享榮華富貴也是非常恥辱的。
可見,儒家也并不全是忠君愛國的思想。顯然,桓靈之時顯然是無道之年。此二人不會聽人勸諫,而且還任性而為。他們嗜酒如命,荒淫放蕩尤其是靈帝居然親自賣官鬻爵。官場上充斥著三教九流,各路人群。
而其中靠著自己本事上位的,自然以此為不恥。靈帝時候,還興起了黨錮之禍。很多反對劉宏給自己亡父劉萇名分之人,全部被扣上了結黨營私的帽子。一時之間,人人自危。在這期間,就有很多人為了避免災禍,而不顧棄官之嫌,一桿子就支回了老家。
(二)、環(huán)境動亂,小隱于野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張角利用治病救人的機會,給自己的反叛披上了宗教的外衣。他們雖然有勇無謀,但是異常殘暴。因為長期受到壓榨,所以在起義中對待各地的官員絕不心慈手軟。只有在北海時,因為鄭玄的緣故,當?shù)夭判颐庥陔y。
1.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后漢書·孝靈帝》“庚子,南陽黃巾張曼成攻殺郡守褚貢”。黃巾軍起義,來勢洶洶,張角一呼百應,群雄揭竿而起。各地的官員,就是他們的首要目標。因為平日里他們作威作福,給底層人民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所以,農民軍不論這位官員是好是壞,都會成為打擊對象。一時之間,人人自危。所以,在這個時候也有很多官員選擇辭職,以逃離是非之地。趙翼曾說“東漢朝廷平時朝廷無禁人擅去官之令,聽其自來自去不過問也”。
而且,辭官之后的影響只是取消了俸祿以及品級。對于很多人而言,這無足輕重。對于那些真正想回鄉(xiāng)的人,這點理由也留不住他。朝廷的影響能力也有限,大不了甩袖子不干了,也沒有人會去徹查。除非,是一個對朝廷有用的大官員。
“守令未明,多望風棄官”。也有一部分人,是因為犯了錯誤而害怕得到懲罰,所以棄官以向朝廷言明自己請罪的決心。待到風聲剛過,就會開始尋找機會繼續(xù)為官。
2. 實力雄厚,家底殷實
想要實現(xiàn)人格的獨立,就必須要先實現(xiàn)經濟獨立。東漢的官員,之所以能夠說走就走,就是因為他們手里的資金已經足夠后半生的生活。否則,也不會輕易的舍棄鐵飯碗。而且,這些人在各地大多都有熟人,尤其是自己的家鄉(xiāng)。
完全可以去投奔自己的朋友或者親戚,要不就是返回故鄉(xiāng)?!笆郎妻r家,好貨殖,而賑贍宗族,濟養(yǎng)鄉(xiāng)里”。東漢年間很多世家豪族都立起來了,他們大都為四世三公之家,朝堂內外,門生遍布,而家中的田產更是不計其數(shù),
這其實可以算是門閥制度的起源,就像三國時期的司馬懿還有袁紹、袁術兄弟,他們都是世家大族。所以,本身的實力就不容小覷。而他們只不過是一些代表,在東漢年間與其類似的不計其數(shù)?!肮賳T之室,連棟數(shù)百,膏田遍野”。
用現(xiàn)在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有錢,任性”。這些棄官之人除了極少數(shù)外,財富積累都可謂是富可敵國。當政治前途不明朗,而且本人有可能受到威脅時,必然會選擇離開是非之地。就像范滂棄官回南陽時,當?shù)氐氖咳思娂姵鰜碛釉偌由媳炯业?,共有三千余匹馬。
(三)、因人而異,真心棄官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上述的幾種因素,大都是因為仕途上的不順利。而還有一種人,是真的想要回家,陪伴自己的父母。因為很多人都是舉孝廉上來的,除了那些走后門,托關系的,剩下之人都是非常孝順。
而且這種人往往在官場上因為太過正直,而容易受到一定的打壓。況且,他們對于父母的愛也是發(fā)自肺腑的。
1. 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漢朝一直以來都是推崇儒家的忠孝之義,而舉孝廉制便應運而生。就是一個人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因為孝順或者因為廉潔、正直而遠近聞名以后,就很有可能獲得地方官的青睞,從此走上仕途。其實,孫堅入仕也與此有關,倒不是因為他孝順,只是在幼年時他非常勇敢,智斗匪徒。
《后漢書》中記載,周磐為官一方,頗有政績。而且,在文學方面也頗有造詣。更重要的是他懂禮且孝順。所以,在有望更上一層樓的時候,因為掛念自己的母親,所以毅然棄官。任官府再如何征辟,都不再出仕。母親去世以后,守靈三年而后在家鄉(xiāng)講經釋義。
“以郡守非其人,棄官去,家無產業(yè)”。檀敷曾經是江夏八駿,但是當?shù)氐奶貙ζ涮^苛責。他毅然棄官,回家種田。但是此人并不是什么世家大族,在位時也未曾大肆搜刮錢財。所以,棄官以后的日子并不好過,與自己的子孫合穿衣服,八十而終。
此二人都是非常有個性之人,一個有才華,另一個志氣高。不愿意整日屈居人下生活。他們棄官,純粹是因為自己不想再當官了。而不像他人一樣,有著這樣那樣的緣由。
2. 主少國疑,社會不許
東漢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xiàn)象,除了位面之子劉秀和他的兒子劉莊活到了天命之年,其他繼位的君王能活到而立者就算是幸事。而他們大多人也不會想到自己會如此年輕就薨逝,所以大都沒有指定繼任者。就算有指認的,這些皇帝也沒有等到自己的兒子成年便去世了。
所以,很多皇帝都是年紀很小就繼位了。而這時當然也不是他們親政。各種勢力的爭斗,此起彼伏,有些人會因為站錯了隊而遭受排擠。
此時倒不如直接回家去做一個瀟灑快活之人?!暗猪汈чg,魂氣隨風飄”。再加上當時風流瀟灑的風氣也已然成型,東漢之人在經濟富裕的基礎上,開始了自己追求名節(jié)的生活。所以,干脆直接棄官回鄉(xiāng),倒也落得瀟灑自在。
“古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同其道”。東漢時期的官場風氣很差,所謂道不同,而不相與謀。當整個環(huán)境都是一灘渾水的時候,清流便成了罪過。
結語:
總而言之,東漢棄官現(xiàn)象頻發(fā)的主要原因就是官場風氣不好,以及皇帝不是明君。讓那些臣子們,看不到未來的希望。而他們大都本身非常富裕,掙下的積蓄也夠維持生活。當然,還有一部分人是單純的不想再做官,所以瀟灑的離去了。
看到有些朋友對陶淵明的隱士性情提出了懷疑,認為他的歸隱是源于職位太低,薪水不夠。這種認識是有特點的,但是也是不夠深的。
從古至今研究陶淵明的人這么多,而把他歸為“隱士之宗”,把他的詩歸為“田園詩之祖”,是得到歷代文人共同研究認同的。
陶淵明年輕的時候時常當官,又時常辭官。我們來仔細看他的幾次辭官經歷,分析下他是否真的是“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祖上是東晉名將陶侃。陶侃出身寒門,靠自身的實力一路打拼,封長沙郡公,實在是屌絲逆襲。但是東漢末年直到唐朝,中國的政治一直是門閥政治,當時最大的門閥是什么?“舊時王謝堂前燕”,王家,謝家。陶侃這個平民的崛起讓這些大門閥非常不爽,所以在瑯琊王氏大將軍王敦當政時,直接把陶侃排擠到廣州當刺史。后來王敦叛亂,陶侃被啟用為征西大將軍。但是陶,王兩家的宿怨已深,無法消除。
陶淵明官N代出身,又有政治才干,二十九歲出仕江州祭酒。他的頂頭上司是誰呢?瑯琊王氏中國書圣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這個就是世仇了,加上王凝之這個人非常不堪,他的老婆是聞名天下的才女謝道韞,都只能回娘家長嘆:“不意天壤之間,乃有王郎?!碧諟Y明便一身本事,也只能“不堪吏事”,憤然辭職。
而這個王凝之呢,是信奉“五斗米教”的,后來遇到兵變還請神兵幫忙,直接被殺,倒是謝道韞拼死抵抗,反而贏得叛將孫恩的尊重,得以生存。所以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是指這次辭官,而不是所謂的五斗米,一百斗米薪水高低的意思。
后來的幾次出仕和辭官,與桓玄和劉裕爭權,喪母丁憂有關。等到丁憂完出門,東晉已經改朝換代,成為劉宋。作為東晉名臣之后,推辭出仕成為了一種態(tài)度的表達。
東晉政治混亂,朝代更替,是陶淵明不肯出仕的原因之一。
但是,陶淵明本身性格的原因也非常明顯,“性本愛丘山”,是他本人的真實寫照?!吧贌o適俗韻”,他從小就看不上世俗社會的爾虞我詐,不愿與這些人同流合污。
前期政治環(huán)境的動蕩,為了守住東晉名臣的家族榮耀,“不能仕”。到了后來,越來越看清官場的黑暗,哪怕是出仕能改善自己的窘迫生活(他五個兒子,多少都有些智障),他都寧可自己堅守幾畝荒田,“晨起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把自己當成一個農民,這就是真正的“不肯仕”了。
他是隱士,但是他躲起來了嗎?沒有?!敖Y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他不需要裝模作樣的隱于山林,待機而起,他是真的把自己的心靈放逐了啊。
所以,便給他個亂世宰相,你認為他會去么?
王冕是《儒林外史》中一個靈魂式的人物,雖然他的事跡僅出現(xiàn)在原著的第一回,但他卻是作者吳敬梓竭力塑造推崇的封建文人的理想楷模。
歷史上,王冕這個人物是真實存在的,其人在《明史》里也能找到,歷史上不少文人也為其立過傳;而在《儒林外史》中,吳敬梓以傳記中的王冕為原型,塑造的一個完美理想人物。
原著第一回文末寫到:“王冕隱居在會稽山中,并不自言姓名;后來得病去世,山鄰斂些錢財,葬于會稽山下?!本瓦@樣,王冕最后以隱居會稽山而終的方式,結束了其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
綜合原著中對王冕的敘述,可以看出王冕一生都千方百計的拒絕入仕為官,就算是皇帝朱元璋征召他做大官,他依然選擇歸隱山林。王冕為什么拒絕做官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
一、性情恬淡品行高潔
在對待官職態(tài)度上,王冕一生都是處于回避、拒絕的狀態(tài),就算是皇帝征召,他都拒絕任職。顯而易見,這一切都是由他的性情所決定的。
二、以名士先賢為榜樣
不愿意進入官場這個巨大的圍城里,從而迷失自己;他所追求的都是無拘無束、逍遙自在的生活。明確表明了自己不想做官、不想追求功名富貴的人生追求。王冕所追求的是自然灑脫、逍遙自由、無拘無束的生活。因此,他千方百計地拒絕入仕為官。
三、母親大人臨終遺言
王冕母親臨終之際,給王冕留下一段遺言,這也是王冕不愿做官的主要原因之一。她說:“我眼見不濟事了。但這幾年來,人都在我耳根前說你的學問有了,該勸你出去作官。作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事?我看見那些作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為不美。我兒可聽我的遺言,將來娶妻生子,守著我的墳墓,不要出去作官。我死了,口眼也閉!”王冕不可能違背母親大人的臨終遺言,去做一個不孝之子。去了就等于要違背母親的臨終遺言,做一個不孝之子。從這一點上來看,這也就注定王冕終生都不會入仕為官。
四、早已看破世情人心
文學形象中的王冕,已經看破了世情人心,達到了人生的新高度、新境界。對世間的一切,他都有超出常人的洞察力,他已能夠看透世間的一切,讀懂身邊一切,讀透身邊的所有人。王冕已經看破了官場中的一切,洞察了世道人心,早已達到人生最高境界,因此拒不出仕為官。
一、陶淵明的生平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友人尊他為陶征士,私謚靖節(jié),世稱陶靖節(jié)、靖節(jié)先生。曾任彭澤縣令,因稱陶彭澤、陶令。他是東晉最杰出的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偉大詩人之一,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他的一生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一)、居家讀書時期
這一時期從陶淵明出生到29歲。此間他生活的主要內容是居家讀書。?
陶淵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祖陶侃以軍功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但因早年孤貧,被譏罵為“小人”和“溪狗”(見《晉書·陶侃傳》),又被視為有篡位野心的人。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外祖父孟嘉是征西大將軍桓溫長史,又是東晉名士。父親陶逸也曾做過官吏,在陶淵明幼年時就去世了。陶淵明對先輩,尤其對曾祖與外祖父是崇敬的。他說:“在我中晉,業(yè)融長沙。桓桓長沙,伊勛伊德。天子疇我,專征南國。功遂辭歸,臨寵不忒。孰謂斯心,近而可得!”(《命子》)這是在贊揚曾祖的功德,并以此教誨孩子。他稱頌外祖父是:“行不茍合,言不夸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飲,愈多不亂。至于任懷得意,融然遠寄,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他說父親是:“淡焉虛止,寄跡風云,冥茲慍喜?!?《命子》)他們對陶淵明思想與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
由于父親早逝及戰(zhàn)亂等原因,至陶淵明時家道衰落。陶淵明的少年和青年時代是在柴桑農村度過的。自稱:“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與子儼等疏》)“弱年逢家乏?!?《有會而作》)好友顏延之也說他“少而貧苦,居無仆妾,井臼弗任,黎菽不給”(《陶征士誄》)。他的“窮苦”并不一定如同農民,但家境不十分富裕當屬實情。此間他潛心學習經籍。自稱:“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飲酒》其十六)“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與子儼等疏》)“閑居三十載,遂與塵事冥。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世情?!?《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晉書》本傳說他“少懷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陶淵明儼然是個超脫“塵事”、忘乎“世情”的讀書郎。
其實,陶淵明并沒有完全忘卻“塵事”與“世情”,他有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曾說:“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擬古》其八)“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撫劍”、“行游”的舉動正是他欲有所為心態(tài)的反映,“猛志”二句正是他胸懷大志的慷慨陳詞。其“猛志”所指,即他在《感士不遇賦》中所說的:“上天之成命,師圣人之遺書,發(fā)忠孝于君親,生信義于鄉(xiāng)閭,推誠心而獲顯,不矯然而祈譽?!边@至少說明三個志向:一是忠君孝親,二是弘揚信義,三是誠心獲顯。這三個志向的宗旨是做一個“大濟于蒼生”(《感士不遇賦》)的好官。
(二)、時仕時隱時期
這一時期從陶淵明29歲任州祭酒到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元年(405)辭去彭澤縣令。此間他共四次出仕,擔任過五個官職。
1、任州祭酒——陶淵明第一次出仕
陶淵明為扶濟家境的“窮苦”,更為實現(xiàn)“大濟于蒼生”的“猛志”,29歲時走出書齋,應征為江州祭酒?!端螘繁緜鞣Q他“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祭酒一職,研究者多認為即別駕祭酒,職位較高,居僚職之上。“不堪吏職”,研究者則多有分歧,一說是陶淵明不屑于事從刺史王凝之這位五斗米道徒(見逯欽立《陶淵明年譜稿》),一說是陶淵明不堪吏職之繁并非因為王凝之(見袁行霈《陶淵明年譜匯考》)。陶淵明“解歸”后,又被召為州主簿,他辭而不就。
2、入桓玄幕——陶淵明第二次出仕
陶淵明辭去州祭酒后不久,即他30歲時,妻子去逝(大約33歲時又娶翟氏),可謂家門不幸。此時,國事也是雪上加霜。晉孝武帝司馬昌明太元二十年(395),會稽王司馬道子專權。武帝擢親信王恭、殷仲堪等,使居內外要職以防道子。道子亦引王國寶與其從弟王緒為心腹。于是朋黨競起。東晉王朝的權臣桓溫之子桓玄,在動蕩的時局中勢力不斷增強。晉安帝隆安二年(398),30歲的桓玄被詔命為江州刺史,又被推為盟主。隆安四年(400),桓玄為督荊、司、雍、秦、梁、益、寧七州諸軍事、荊州刺史,以荊州為中心,擁有全國三分之二的地盤,一時聲威大振,許多士人紛紛入其軍幕以展大志。陶淵明大約在這前后入桓玄幕任事。
陶淵明具體何年入桓玄幕,入幕后居何職務,由于史料不足,尚難下定論。但他于隆安四年(400)和五年(401)在桓玄幕任事倒有確證,這就是他的三首詩:《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二首》、《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前二首中的“庚子歲”即隆安四年(400),寫陶淵明奉桓玄命出使京都建康,完成使命后,返回桓玄幕,途經潯陽,回家探親,遭遇逆風,舟不能行,暫住規(guī)林的情景。使京的使命,據(jù)逯欽立說是為桓玄上疏請討孫恩(見逯欽立《陶淵明事跡詩文系年》),這可備一說,不是定評。既是奉命使京,足見陶淵明為桓玄信任。后一首中的"辛丑歲"即隆安五年(401),寫陶淵明因假期已滿,從家返回江陵(荊州治所)桓玄幕赴職,夜經涂口時的情景。此年冬,陶淵明的母親孟氏病逝,他便辭去桓玄幕的差事,結束了前后大約兩三年的第二次仕宦生活,守喪居家 。
陶淵明入桓玄幕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他本有入仕展志的動機,二是他對桓玄整飭晉室綱紀抱有幻想,三是他的外祖父孟嘉曾為桓玄之父桓溫的長史而有世交。如果認為陶淵明入幕是助桓玄篡晉,就會與理相悖,也與史不合?;感诎驳墼d二年(403)十二月篡晉即皇帝位時,陶淵明已經離開了兩年,他不是算命先生,兩年前不可能知道桓玄要篡晉自立。不然的話,陶淵明的第三次出仕也會令人費解。
3、任鎮(zhèn)軍、建威參軍——陶淵明第三次出仕
《宋書》本傳、《晉書》本傳都說陶淵明“復為鎮(zhèn)軍、建威參軍”。這樣看來,陶淵明任鎮(zhèn)軍、建威參軍是連貫的兩件事。
陶淵明有首題為《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曲阿作》詩,寫他始任鎮(zhèn)軍參軍一職時,途經曲阿的情景?!版?zhèn)軍參軍”即鎮(zhèn)軍將軍的參軍。這個鎮(zhèn)軍將軍,據(jù)《文選》卷二十六李善注在此詩下引臧榮緒《晉書》曰:“宋武帝行鎮(zhèn)軍將軍?!毖芯空叨鄰拇苏f。宋武帝即劉裕。元興三年(404)二月,劉裕率眾征伐桓玄;三月,入建康,任鎮(zhèn)軍將軍、徐州刺史,都督揚、徐、兗、豫、青、冀、幽、并八州諸軍事;四月,在潯陽的桑落洲擊敗桓玄軍,進據(jù)潯陽,加都督江州諸軍事;五月,在崢嶸洲又大敗桓玄軍?;感?zhàn)敗西逃,欲入蜀,途中被殺。(見《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陶淵明"始作"鎮(zhèn)軍將軍劉裕參軍,應在元興三年(404)四月劉裕擊敗桓玄軍之后。他任此職,最多也不過一年就辭去了。
陶淵明辭去鎮(zhèn)軍參軍后,并沒有馬上回家,而是又任了建威參軍。他有首題為《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寫他任建威參軍期間奉命出使京都,途經錢溪的情景。“乙巳歲”即安帝義熙元年(405),“建威參軍”即建威將軍的參軍。這個建威將軍,當指劉敬宣。劉敬宣于元興三年(404)四月遷為建威將軍、江州刺史,鎮(zhèn)守潯陽;義熙元年(405)三月底辭去此職改任宣城內史。隨著劉敬宣的離去,陶淵明也辭去了任期很短暫的建威參軍一職,返回鄉(xiāng)里。?
4、任彭澤縣令——陶淵明第四次出仕
陶淵明最后一次出仕是義熙元年(405)八月,任彭澤縣令。他在《歸去來兮辭》序中說明了出任此職的情況。他說“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于是在“親故”的勸說和時任太常卿的“家叔”陶夔的引薦下,出任了此職。到任后,他深感“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瓙澣豢犊?,深愧平生之志”,又逢“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于是“自免去職”。就這樣,“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的陶淵明于“乙巳歲十一月”辭去彭澤縣令,結束了他一生中的仕宦生涯,返家歸田了。陶淵明此次去職的原因,《宋書》本傳載為:“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亦見蕭統(tǒng)《陶淵明傳》、《晉書》本傳)對此,有人認為是傳聞,但不妨備為一說。
(三)、歸隱田園時期
這一時期從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到宋文帝劉義隆元嘉四年(427)去逝。此間他曾于義熙末被征著作佐郎而不就,生活的主要內容是閑居、種田、讀書和創(chuàng)作。
對陶淵明來說,歸隱田園是快心的事,但他歸田后的第三年(408),“草屋八九間”被突如其來的大火燒了個精光,不得不暫居到船上:“正夏長風急,林室頓燒燔。一宅無遺宇,舫舟蔭門前。”(《戊申歲六月中遇火》)火災后一年,由柴桑移居南村,生活逐漸困難,以至后來常得友人接濟。陶淵明"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恒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晉書》本傳)?!端螘繁緜鬏d:“先是,顏延之為劉柳后軍功曹,在潯陽,與潛情款。后為始安郡,經過,日日造潛,每往必酣飲致醉。臨去,留二萬錢與潛,潛悉送酒家,稍就取酒?!碧諟Y明臨終前的一段時間里,生活貧困已極,甚至乞食。他在《乞食》詩中說:“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苯荽淌诽吹罎皝戆菰L,見他“偃臥瘠餒有日”,就勸他出仕,并饋以粱肉,被他“麾而去之”(見蕭統(tǒng)《陶淵明傳》)。大約他預感到將不久于人世,寫了一生中的最后詩篇《挽歌詩》三首,以及絕筆《自祭文》,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十一月,卒于故里。
二、陶淵明的思想
陶淵明的思想,歷來都是研究者極為關注的論題,出現(xiàn)了所謂主儒家說、主道家說、主玄家說、主老子說、主莊子說、主儒釋道合一說的分歧與考辨。陳寅恪稱陶淵明“實為吾國中古時代之大思想家”(《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系》),是有卓識的。這里主要從兩方面加以說明。
(一)、陶淵明堅守“固窮”的思想?
“固窮”即窮而不移?!案F”不是“貧”,是走投無路,當然一個人“貧”了往往也就“窮”了,反之亦然,所以二者又是密切關聯(lián)的。"固"即安守不移,指不失氣節(jié)和人格?!肮谈F”是一種人生境界,也是一個道德準則。此詞源出《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本屬儒家思想范疇。
陶淵明在詩文中寫到“固窮”的有六處:“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jié)。”(《癸卯歲十二月中與從弟敬遠》)“不賴固窮節(jié),百世當誰傳?!?《飲酒》其二)“竟抱固窮節(jié),饑寒飽所更?!?《飲酒》其十六)“誰云固窮難,邈哉此前修。”(《詠貧士》其七)“寧固窮以寄意,不委曲而累己?!?《感士不遇賦》)“斯濫豈攸志,固窮夙所歸。”(《有會而作》)可見,堅守“固窮”,在陶淵明人生觀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對古代能堅守"固窮"的人極為推崇。如《詠貧士》中的阮公、榮叟、黔婁、袁安、張仲尉、黃子廉六位貧士,《扇上畫贊》中的八位隱士,《飲酒》中的伯夷與叔齊、顏回與榮啟期,《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中的長沮與桀溺,《贈羊長史》中的商山四皓等,都是他崇拜的對象。在陶淵明看來,他們是不求功名利祿、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高土,也是他效法的榜樣,正如他在《詠貧士》其二中所說:“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所以,“固窮”已成為陶淵明精神的寄托和支柱,是其為人處世的原則和標準。
“固窮”有個堅固的思想基石,這就是“道”,即儒家倡導的品德和節(jié)操。在陶淵明詩文中,曾多次出現(xiàn)"道"字,其義也因上下文表義的不同而有差別,其中不少就屬于儒家思想的范疇。如“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的“道”,指常理;“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飲酒》其三)的“道”,指做人的道理;“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與“懷正志道之士,或潛玉于當年”(《感士不遇賦》)的"道",指治世之道;“總角聞道,白首無成”(《榮木》序)與“匪道曷依,匪善奚敦”(同上)的“道”,指儒家學說;“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飲酒》其十一)與“貧富常交戰(zhàn),道勝無戚顏”(《詠貧士》其五)的“道”,指安貧樂道之道。所以,陶淵明堅守“固窮”又不是一味地追求“固窮”,而是以此保持純潔的品德和節(jié)操,不因為求取高官厚祿而玷污自己。他特別崇敬孔子,熟諳儒家學說,詩文中引用儒家經典的地方很多,僅《論語》就有37處(見《朱自清古典文學論集·陶詩的深度》)。如“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中的"憂道"句即是《論語·衛(wèi)靈公》中孔子的原話。他又化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正》)為“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詠貧士》其四),化孔子“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為“斯濫豈攸志,固窮夙所歸”。因此說,陶淵明的“固窮”是以儒家所倡導的個人品德和節(jié)操為思想基石的。梁啟超《陶淵明之文藝及其品格》曾說陶淵明是“儒家出身”,“一生得力處都在儒學”。堅守“固窮”就是表現(xiàn)之一。
其實,陶淵明堅守"固窮"很不容易,內心的斗爭很激烈。他雖然“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五柳先生傳》),但是并沒有完全放棄功名與富貴。對此,他也不隱諱。如他說:“豈忘襲輕裘,茍得非所欽?!?《詠貧士》其三)“貧富常交戰(zhàn),道勝無戚顏?!?同上其五)如果說陶淵明一生的家庭生活是“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有會而作》),那么他一生的政治理想則為:少年時是“猛志逸四海”(《雜詩》其五),中年時是“有志不獲騁”(同上其二),老年時是“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其十)。這說明,陶淵明有儒家的入世精神,如果有機會,他是不會死守“固窮”的。他的四次出仕主要是為了“大濟于蒼生”,但也有相當大的扶濟自己“窮苦”、“家貧”的因素,如他在《飲酒》其十九中說:“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在《歸去來兮辭》序中也說:“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薄皣L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但他畢竟又是個“茍得非所欽”的人,曾自稱“好爵吾不縈,厚饋吾不酬”(《詠貧士》其四)。在政治腐敗、門閥嚴格、官場黑暗、猛志難展的情況下,陶淵明對“饑凍雖切,違己交病”的體味是極其深刻的。他常常是懷著“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的忐忑不安的心態(tài)出仕,懷著"養(yǎng)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同上)與“駟馬無貰患,貧賤有交娛”(《贈羊長史》)的恬淡平靜的心態(tài)歸隱??梢哉f,陶淵明的一生是“貧富常交戰(zhàn)”的一生,也是“竟抱固窮節(jié)”與“猛志固常在”相交匯的一生。
(二)陶淵明崇尚“自然”的思想
“自然”一詞不見于《論語》、《孟子》,是老莊哲學的精髓。如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莊子說:“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莊子·應帝王》)在這里,“自然”即自然而然、自自然然,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天然,指萬事萬物沒有人為因素的狀態(tài)。
在陶淵明詩文中,“自然”一詞出現(xiàn)四次,其義也隨文而異。一在《歸園田居》其一:“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這個“自然”指自由無拘,與“樊籠”相對。二在《歸去來兮辭》序:“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边@個“自然”指天然如此,是一種自在的狀態(tài),是“質性”的具體表現(xiàn),與“矯厲”相對。三在《形影神》序:“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這個“自然”指消除人生弊病的手段。“形”苦于人生短暫而想飲酒行樂,“影”苦于善名難立而求立善遺愛?!吧瘛闭J為飲酒反讓人短壽,立善沒有人稱譽,人總是要死的,應順應自然,用不著自己多考慮。“形”的主張反映了陶淵明無可奈何的情緒,“影”的主張反映了陶淵明對當時社會善惡不分的認識,“神”的主張才是陶淵明的正面意見。四在《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問聽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漸近自然?!边@個“自然”猶如“天籟”,指一種審美標準。陶淵明認為“自然”的就是美的。由此看來,陶淵明的自然觀與老莊的自然觀不是沒有關系。他深受老莊思想的影響,在詩文中有70篇用了《老子》、《莊子》的典故,共77處之多(見日本學者大矢根文次郎《陶淵明研究》)。朱熹所謂“淵明所說者莊老,然辭去簡古”(《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六),也不是沒有道理。?
陶淵明崇尚“自然”的思想表現(xiàn)在諸多方面,這里主要談三點:
其一,表現(xiàn)在道德修養(yǎng)上的“抱樸含真”。
“抱樸含真”即抱守自然的本性,不為外物所誘惑。《老子》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薄肚f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蓖蹂鲈凇独献印范苏伦⒌溃骸皹?,真也。”所以,“抱樸含真”重在表示一種素樸純真的人性與心態(tài),即至情至性的道德修養(yǎng)。這是陶淵明道德修養(yǎng)的準則,又是其人生哲學的重要內容。他說:“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樸含真。智巧既萌,資待靡因。”(《勸農》)“夫履信思順,生人之善行。抱樸守靜,君子之篤素。”(《感士不遇賦》序)從此不難看出,陶淵明對“抱樸含真”、“抱樸守靜”這一本色自然的道德修養(yǎng)的傾慕與追求。正因為如此,陶淵明對“真”、“養(yǎng)真”的重視便非同一般。它們在其詩文中也多次出現(xiàn)。如:“真想初在襟,誰謂行跡拘?!?《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曲阿作》)“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其五)“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連雨獨酌》)“養(yǎng)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所以,陶淵明始終能保持一種獨立自由的心態(tài)和精神,即使入仕后也能不受拘束,甚至以舍棄官祿來守住這個“真想”。陶淵明講“真”也講“偽”。他說:“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jié),市朝驅易進之心?!?《感士不遇賦》序)這個“偽”與“真”、“樸”或說“自然”是相對的,也是陶淵明所不愿看到的。
其二,表現(xiàn)在生活道路上的“歸園田居”。?
“樸”與“真”不僅要“抱”和“含”,而且要“養(yǎng)”,這就需要環(huán)境和條件。這環(huán)境和條件之于陶淵明,就是“衡茅下”,即遠離污濁的官場與繁雜的塵世而“歸園田居”。據(jù)日本學者堀江忠道《陶淵明詩文綜合索引》統(tǒng)計,"歸"字在陶淵明詩文中出現(xiàn)高達55處。除表達返歸自然、歸于空無之義外,有不少就是表達歸居田園之義的。如“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歸園田居》其三)“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歸去來兮辭》)“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里?!?《飲酒》其十九)陶淵明在詩文中寫到田園生活、田園風光的地方更多(詳見后)。在他筆下,田園幾乎就是自由自在、質樸純真的所在,是與官場、塵世相對立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歸園田居”就是歸自然居。所以,當他退出官場而“歸園田居”時,有一種“復得返自然”的輕松愉悅、如釋重負的解脫之感。?
其三,表現(xiàn)在生死觀念上的“縱浪大化”。?
陶淵明詩文中高頻率出現(xiàn)的還有個可與“自然”通釋的“化”字。它有時單獨使用,有時與“大”、“萬”、“乘”、“騰”、“憑”等結合使用,又總是與人的生死緊密相聯(lián)。如:“目送回舟遠,情隨萬化移?!?《于王撫軍座送客》)“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己酉歲九月九日》)“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曲阿作》)這是講萬物都處于變化之中,新陳代謝總是相因“尋繹”與“化遷”的,人的感情與生命歷程也隨之推移?!棒枞怀嘶?,終天不復形?!?《悲從弟仲德》)“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歸去來兮辭》)“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形影神》)“形跡憑化往,靈府長獨閑?!?《戊申歲六月中遇火》)這是講人的生命必將“乘化”而去,“我無騰化術”,死亡是“不復疑”的??梢?,“化”是一種非人力能抗拒的規(guī)律。那么,人之于“化”又該如何呢?陶淵明說:“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形影神》)“既來孰不去,人理固有終?!?《五月旦作和戴主簿》)“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讀山海經》其十)“余今斯化,可以無恨?!?《自祭文》)這是講人有生有死,從生到死也是“化”,同樣是一種非人力能抗拒的規(guī)律,所以有生之年當“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死亡降臨之時當“無慮”、“不復悔”、“無恨”。在陶淵明看來,人“同物”一樣都接受了“大塊”之“氣”的撫育(見《感士不遇賦》),也“同物”一樣而“化去”。因此他說:“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挽歌詩》其一)“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同上其三)“同山阿”也是“同物”。由此可知,陶淵明既以“自然”的心態(tài)面對生死,又以“自然”來解釋生死。?
陶淵明除將儒道兩家思想融為一體之外,還有某些佛教思想因素。他與東林寺的慧遠關系密切,在其詩文中偶爾也有類似佛教的詞語,如“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歸園田居》其四)中的“空無”。他對人生的參悟與佛教有暗合之處,但他從現(xiàn)實人生中尋求樂趣,而不真的相信來世,他的《形影神》就是反對慧遠的報應說和形盡神不滅說的。所以,他又不是一個佛教徒。再者,陶淵明又是魏晉風流的杰出代表。他追求一種人格美,將人生藝術化。《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等作品就是這種人格美的寫照,不為五斗米折腰、撫弄無弦琴、以葛巾漉酒等趣聞(見《宋書》本傳、蕭統(tǒng)《陶淵明傳》),就是這種人格美的表現(xiàn)。
三、陶淵明詩歌的思想內容
陶淵明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詩歌的成就最突出,他歷來是以詩人的身份被載入文學史的。他現(xiàn)存詩近130首,具有豐富的內容。
(一)、悲嘆為官行役的勞苦,表達靜念園林的思緒
陶淵明抱著“大濟于蒼生”和“口腹自役”的情志而“投耒去學仕”(《飲酒》其十九),但官場黑暗,他又“志意多所恥”(同上),“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歸去來兮辭》序),不肯屈己奉人,因此,雖幾經進退而終無建樹。他為官行役沒有歡欣,反感勞苦,總是身在行役而靜念園林。這種一心處兩端的境況,在他宦游期間所寫的行役詩中得以充分表露。如《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其二說:“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彼沁呑龉龠吅蠡冢骸熬糜螒偎?,如何淹在茲?!?《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其二)“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世情。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甚至赴任途中也是如此,在《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曲阿作》中,他說:
時來茍冥會,宛轡憩通衢。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眇眇孤舟逝,綿綿歸思紆。……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
陶淵明是為仕不能靜心,歸居又不甘心,心與形的對立,使他內心非常痛苦,也很無耐。這種對立與無耐,正顯示了陶淵明不愿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jié)。他在《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中寫道:
伊余何為者,勉勵從茲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田園日夢想,安得久離析?終懷在歸舟,諒哉宜霜柏。
有了這樣的德操與心態(tài),為官行役的勞苦,便可想而知。悲嘆行役的勞苦是陶淵明之前行役詩共有的內容,而將為官行役之苦與靜念園林之情合為一體,則是陶淵明行役詩所特有的。
(二)、描繪田園風光的恬美,抒寫閑適自得的心境
在仕與隱的矛盾斗爭中,陶淵明最終選擇了隱,由對園林的靜念化為了皈依的現(xiàn)實,心與形得到統(tǒng)一。描繪恬美靜穆的田園風光,抒寫閑適自得的愉悅心境,成為陶淵明田園詩的基本內容。他視田園為人生安身立命之所,是與黑暗現(xiàn)實、混濁官場對立的理想境界。如《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應作十三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這首詩寫詩人歸田的原因和重返田園的愉快生活。詩人稱官場為“俗”,稱官場中逢迎應酬、鉆營取巧為“適俗韻”,以“塵網(wǎng)”、“樊籠”喻骯臟無聊、束縛人性的官場,以“羈鳥”、“池魚”喻誤入官場的自己,可見詩人對官場的憎惡。歸隱田園,正如籠中之鳥飛回山林,池中之魚重返水潭,讓詩人感到無比自由和愉悅。十余畝田地足以養(yǎng)生,八九間草屋足以托身。遠處的村落與飲煙,近處的狗吠與雞鳴,充滿生機而又恬美靜穆。人的本性在這至真至淳的境界中得到恢復。又如《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寫心遠世俗、欣賞自然的興致和領悟。詩人歸隱后閑適自得的心境,于采菊、見山、視夕、觀鳥之間表露無遺。“采菊”二句歷來為人擊節(jié)贊賞。蘇軾說:“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東坡題跋》)王國維說此為“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人間詞話》)。在這“境與意會”、“無我之境”中,詩人領悟了人生真正的意趣。所以能夠如此,皆因“心遠”塵俗。又如: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這是寫早春迷人氣氛的?!疤@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因時來,回飚開我襟?!?《和郭主簿》其一)“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讀山海經》其一)這是寫夏季優(yōu)美景致的。詩人就是在這種令人陶醉的田園風光中,品味著“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45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