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魏蜀吳三國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劉備在東漢末年時期不斷招兵買馬,廣納賢士,請出了臥龍鳳雛等能人的相助,手底下還有關羽張飛這樣的猛將,于是不斷的擴充領土,建立了屬于自己的蜀國。最后和曹操的魏國、孫權的吳國三分天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勢。但是令劉備沒有想到的是,他的蜀國不僅沒有興復漢室,而且還是第一個被滅掉的,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蜀國的國力資源本來就比不過魏國和吳國,魏國占據“黃金地帶”的中原之地,吳國占據著“有著魚米之鄉(xiāng)”美稱的江南。蜀國占據著相對比較閉塞的川中與漢中,從地理優(yōu)勢而言蜀國明顯不如魏國和吳國。蜀國在盆地和山嶺之間,蜀國的國土面積與魏國吳國相比是最小的。蜀國的路是比較崎嶇的,諸葛亮數次北伐都是因為,道路難走糧草供應不足而被迫中斷。
此外蜀國的經濟也是比不過魏國和吳國的,益州雖然有“天府之國”的美稱,相比之下經濟上還是有差距的。蜀國在人口、文化、軍事方面也是不如魏國和吳國的,蜀國丟失了荊州,再加上經過“夷陵之戰(zhàn)”之后蜀國國力被大幅度的消減。后期蜀國人才的斷層,隨著劉備的駕崩之前的文臣和武將老的老死的死,這個時候的蜀漢朝堂出現了后繼無人的情況。
雖然當時的姜維也在力挽狂瀾,可是姜維畢竟不是諸葛亮,也沒有諸葛亮在朝堂和軍中的威望,所以咋屢次出兵北伐的時候被人掣肘。在加上當時的劉禪為王,會用無能,寵愛環(huán)襯黃皓,無法令真正的賢士入住,黃皓當時有了一些權力便干涉朝政,一心只想著往上爬。此時的劉禪已經比較昏庸,整日吃喝玩樂不問政事。
數次的北伐拖垮了蜀國的國力,蜀國和魏國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那一次次北伐希望很渺茫。兩國交戰(zhàn)不僅僅是將士在前線的廝殺還是兩國國力的比拼。連年的戰(zhàn)爭使得蜀國疲憊不堪,讓本來就相對弱小的蜀國國力更加匱乏。
還有一種說法是蜀國和魏國地理位置比較近,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而且蜀國的魏國的?zhàn)爭意圖比較明顯,而吳國和魏國隔著長江,吳國陸地作戰(zhàn)不突出,而且距離魏國軍事中心較遠,構不成太大威脅。相比之下應該先打掉這個對自己虎視眈眈的蜀國,而后期吳國已經不具備影響天下大勢的能力了。
歸根結底蜀國末期軍事力量不足,國力匱乏加上在政治上已經趨近于腐敗,蜀國內部人員的矛盾也很大。關羽“大意失荊州”和“夷陵之戰(zhàn)”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此蜀國由盛轉衰。可憐諸葛亮和姜維兩代師生費盡心力只換來這樣的結局,讓人感到惋惜。
說說三國,說說三國。
要數風流人物,諸葛亮更勝一籌。
但是,這樣一個智慧在人們心中的體現,有利也有弊,甚至因為他的缺點造成了一系列的歷史悲劇。
諸葛亮作為蜀國管理的首腦,蜀國及其管理的最終失敗有什么原因嗎?
01關對之死和荊州之失負有主要責任。
益州和荊州互為犄角,缺一不可。劉備入川時的安排是“我與龐士元、黃忠、魏延去西川,軍師可與關云長、張翼德、趙子龍守荊州”。
這樣的安排非常妥當,也足以證明對荊州的重視。
然而龐統(tǒng)在西川意外身亡,劉備招諸葛亮入蜀,諸葛亮卻帶了張飛和趙云一起,只給關羽留下了文官、武將麋芳等人??此迫硕啵瑓s沒有人能擔負起輔佐關羽的重任。
荊州人員配備嚴重不足,直接造成了關羽攻打樊城時不顧過去、不顧未來的窘境,以至于呂蒙趁機“白衣渡江”。不僅丟了荊州,還讓關羽丟了性命。
要知道,荊州直接面對曹操和孫權的進攻,無險可守。即使關羽是蓋世英雄,兩拳也打不過四手。沒有得力的幫手,丟掉性命和荊州是可以預見的。
其實原因很簡單:諸葛亮討厭關羽,想看到關羽吃個像樣的敗仗!
畢竟,諸葛亮和劉是不同的。劉是股東,諸葛亮是職業(yè)經理人。感情上的落差是不可否認的。
再加上諸葛亮和關羽都是那種自視甚高的人,所以他們能互相欣賞的可能性太小了。
但是戰(zhàn)爭是兒戲嗎?一點點粗心就是失敗。諸葛亮鎮(zhèn)守荊州安排不當,可以說關羽之死,荊州之失,主要責任在諸葛亮。
02
未能阻止劉備發(fā)動夷陵之戰(zhàn),導致國力大損。
關羽之死和荊州之失是劉備出兵攻打吳棟的主要原因。然而,與吳棟一戰(zhàn)的失敗導致了蜀國國力的巨大損失。
因為關羽的死,哥哥張飛的脾氣更加暴躁。戰(zhàn)前,他被已故的將軍范姜和張達殺死,他把張飛的頭帶到了吳棟。這堅定了劉備征服吳棟的決心。
劉備欲攻吳,趙云諫曰:“漢賊恨公,兄弟恨私。愿天下為重!”學士福琴親自進諫:“陛下舍萬人之身,而取小義,古人不取?!睘榱送炀?,諸葛亮勸劉備放棄伐吳,在“苦諫數次”后,又率領群臣在小爐匠中進諫。
劉備為什么聽不進去?
要知道,諸葛亮不僅僅是宰相,還是一個軍事家將軍。勸阻劉備,出謀劃策是他的職責!事實上,原因很簡單:
因為荊州的人員編制最終是按照諸葛亮的方案,而不是之前劉備確定的方案,所以劉備心里有委屈,諸葛亮對荊州的丟失和關羽的死感到愧疚。
在劉備對諸葛亮的怨恨消除之前,劉備是不會聽諸葛亮任何關于荊州和關羽的建議的。
在國家大事的緊要關頭,諸葛亮必須盡力勸阻劉備,哪怕放下所謂的臉面。
如果諸葛亮能真誠地向劉備承認錯誤,并計劃一個更合適的報復計劃,劉燦怎么會不聽劉備的話呢?畢竟從關羽去世到劉備發(fā)動夷陵之戰(zhàn),用了兩年時間。畢竟劉備心里很清楚,復興漢朝比給關羽報仇更重要。
夷陵的慘敗,不僅消滅了蜀國的軍事財富,也奪去了劉備的生命。戰(zhàn)爭的失利和國力的巨大損失是蜀國歷次對魏戰(zhàn)爭失敗的重要原因。
03
諸葛亮治理蜀國時,沒有長遠的打算。
評價諸葛亮:
中提到法正,“一餐之德,報復性之仇,無不報仇,有的人好殺好傷?!?br>
有人告訴諸葛亮,建議諸葛亮向劉備匯報克制,但是諸葛亮沒有處理就幫劉備糾法立下大功??梢娭T葛亮實行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蜀國遭遇夷陵之敗,國力大受沖擊,關羽、張飛、黃忠受損。如何盡快恢復國力,培養(yǎng)人才,應該是重中之重。
而諸葛亮的性格缺陷,使他“事無巨細”、“專精于一切”。沒有足夠的信任和授權,沒有建立好的制度來管理國家,我們只想靠自己來扭轉乾坤。
更重要的是,在這種人治下,只有文員,沒有人才,因為每個人才都要有自己的人格,但是在諸葛亮的統(tǒng)治下,是不可能允許他的人格存在的。
他需要的只是執(zhí)行,而且必須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試想,這樣的管理能培養(yǎng)出人才嗎?不僅有才華的人不愿意受到太多的限制,不愿意只做諾諾,而且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也被耗盡了。
試想,一個對上級來說只是諾諾的高管,他有能力和習慣去質疑甚至改進他接到的指令和任務嗎?
后果之一就是,諸葛亮不再伐魏的時候,朝廷基本處于閑置狀態(tài),導致宦官造謠生事,鬧了好幾次,幾乎沒人攔他。諸葛亮能做的,就是在沒有制度約束的情況下,除掉搗亂的宦官。
沒有長遠的治國之策,沒有國力的儲備,沒有人才的儲備,沒有連年的戰(zhàn)亂,蜀國人民幸福嗎?
04
諸葛亮用人有重大問題。
前面說了,關羽丟了荊州,是因為諸葛亮討厭關羽,因為關羽的處事風格未必能讓諸葛亮滿意。
換句話說,諸葛亮不會喜歡和諸葛亮想法不一樣的人。諸葛亮只需要執(zhí)行者,不需要聰明的下屬。
魏延曾在先攻魏中提出“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拒絕的理由:“這不是萬無一失的辦法!”
易中天解釋說,諸葛亮認為魏延的想法太簡單了,但即使魏延的想法很簡單,但只用五千精兵作為主要配合來牽制魏軍,還是挺好的。
為什么諸葛亮沒有和魏延進一步商量就武斷地否定了?畢竟魏延鎮(zhèn)守漢中五年有余!可能魏延有自己的想法,當眾傷了面子,所以諸葛亮不喜歡他。
這就為諸葛亮死后,楊儀和魏延之間的謀反和內斗埋下了導火索。
后來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小慎微,不敢出其不意。如果非要打,我早就從子午谷拿下長安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這說明連諸葛亮最害怕的敵人司馬懿——都認可魏延的計劃和他的軍事能力。可是諸葛亮殺了魏延的人才,失去了這么難得的機會。
在馬謖的使用上,也暴露了諸葛亮的用人問題。
馬謖是馬良的弟弟,諸葛亮很喜歡他。平定孟獲的時候,馬謖的意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諸葛亮總是帶著馬謖,馬謖也起到了很好的參謀作用。但馬謖沒有獨自領兵作戰(zhàn)的經驗。
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實際上是用馬謖做他的總指揮官,鎮(zhèn)守街亭。只要穩(wěn)扎穩(wěn)打,謹慎行事,以王平為主將,馬謖為輔,守街亭豈不更好?
對于一個已經意識到自己缺陷的人才,諸葛亮非但沒有保護和教導他,反而把整個戰(zhàn)役的失敗歸咎于他,殺了他。以后還有誰來獻計獻策,努力工作?
俗話說“人不疑,人不用疑”,所以諸葛亮的性格缺陷導致他“人不用疑”,下屬不是惱,就是畏。
能夠接受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能夠鍛煉新人,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積極反思總結,善于聽取別人的不同意見等等。所有的能力
05
諸葛亮不是謹慎,而是自負。
有必要單獨把這方面拿出來。前面說過,諸葛亮自命不凡,清高孤傲,做事“清清白白”。
動手是為了他能控制的事情,但是這種特性放到他控制不了的事情上就成了弱點。
很少有人提到諸葛亮二伐魏失敗的原因:
司馬懿早就料到諸葛亮想讓韓信潛入陳倉,并推薦趙昊在陳倉路口建城。這座城市只有3000名守軍。
諸葛亮出兵之前,沒有做任何調查。他直接出兵陳倉道。到了之后發(fā)現魏軍已經設防,猛攻陳倉城?!斑^了20多天,也沒辦法了。”卻說魏軍接應,諸葛亮亮自退。
諸葛亮沒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也沒有想過一切都會改變。即使是戰(zhàn)斗,不做好偵查工作也是致命的。
民間傳說總是講諸葛亮如何戲弄司馬懿,但實際情況是司馬懿對諸葛亮研究很深,諸葛亮屢敗屢戰(zhàn),而諸葛亮對司馬懿的了解僅限于“司馬懿足智多謀”。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諸葛亮沒有把心思放在研究敵情和戰(zhàn)局上,而是“一夜未眠,被罰二十余”。像處理內政時“萬事大吉,事事光明”,這樣的上司怎么可能制定出克敵制勝的作戰(zhàn)計劃?
謹慎與自負有著本質的不同。謹慎是建立在盡可能全面地了解事物的基礎上,自負是建立在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的基礎上。不同的基礎有不同的結果,最重要的是不同的錯誤處理方式。
說了這么多,就是想讓一個被神化的歷史人物回歸本來面目。雖然我們無法回到過去確認這一解釋的正確性,但可以肯定的是:
以史為鑒知興亡,以人為本知得失。
蜀263年被魏所滅,鄧艾偷渡陰平,劉禪開門投降,不過關于公嗣為什么在兵力基本完好的情況下向鄧艾一只偏師投降真的是一個未解之謎。
魏是在265年司馬炎廢帝自立的時候滅亡的,雖然之前因為司馬家高平陵事變魏已經名存實亡,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滅亡是在265年
吳在280年滅亡……渣權后期和他女兒孫魯班的胡作非為很好的耗盡了人才……不負眾望的在晉王朝成立15年后被滅掉了…… 【我可以在這里吐槽一下司馬炎么…………
差不多夠100字了??
魏蜀吳三國滅亡的順序是蜀、魏、吳。
蜀建立時間:221年蜀滅亡時間:263年魏建立時間:220年,魏滅亡時間:265年吳建立時間:229年吳滅亡時間:280年三國中第一個滅亡的是蜀漢,蜀漢建立者劉備在建國后第三年即去世,他的兒子劉禪在諸葛亮、蔣琬、費祎等人的相繼輔佐下,維持了蜀漢41年的統(tǒng)治。
魏蜀吳三國滅亡內容簡介:
蜀國是三國中第二個建立的國家,在漢獻帝禪位后,劉備謊稱曹丕殺害了漢獻帝,于成都自立為帝,繼承大漢的江山社稷,時間是公元221年,比曹魏晚了一年建國吳國雖然建國最晚,但滅亡的也是最晚的,所以它是三國中最長壽的國家。
吳國建立比魏、蜀晚了很多年孫權在222年,名義上依附曹魏,受爵吳王,一直到229年,孫權才在武昌登基稱帝,建立吳國這時候,魏國已經是第二位皇帝魏明帝曹睿在位,蜀國則是第二位皇帝也即最后一位皇帝后主劉禪在位。
公元263年,劉禪投降了前來討伐的曹魏大將鄧艾,存在43年的蜀漢滅亡雖然鄧艾是魏將,但當時魏國的大權已經都全歸司馬昭,蜀國實際上是亡在司馬家族之手就在蜀國滅亡的第二年,公元265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存在45年的曹魏滅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56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